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相图投稿期刊

2023-11-02 07: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相图投稿期刊

征文范围及内容1 主要报道黑色和有色金属地质、采、选、冶、加工、粉冶、焦化、环保等方面新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新发展。特别是金属新材料和冶金新工艺等领域的新成果,是本刊报道中的重点。本刊热忱欢迎广大冶金、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研究生投稿。2 来稿格式及质量要求2.1 基本要求来稿一份,论文一般不超过6 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用MicrosoftWord系统排版,并提供磁盘1张(或发E-mail)。2.2 论文的具体要求(1) 作者简介含性别、出生年、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1~3个(《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面向作者改稿);(2) 中英文标题和摘要,关键词:3~5个;(3) 中国图书分类号;(4) 金相图等需要原件, 插图、照片要精选,曲线图提倡用计算机绘图,表格采用三线表;(5) 使用常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6) 正文:一般包括前言*原理*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论等。(7) 参考文献:要求使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写格式如下: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年:页数(著作)序号 作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页数(期刊)序号 作者·手册[Z]·刊名,年,卷(期):页数(期刊)论文集[C]或者学位论文[D]等等3 敬告作者(1) 切勿一稿两投,如发现此类情况,将取消该作者在本刊刊文资格。(2) 作者寄稿3月后未见答复请来函询问。无论录用与否,本刊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3) 涉及到数据保密问题,请附加单位介绍信或推荐信,强调文责自负。(4) 如论文系各类基金资助,请于第一页脚注处注明,并寄该基金的有效复制件,该论文可提前安排。(5) 必须将作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及E-mail)附于第一页地脚处。(6) 来稿不符本刊规范,请自动修改。在线投稿杂志网站:中国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网

发SCI论文要不要上传标准曲线

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ISI(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由于其实用性,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但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利用SCI评价科技刊物和论文的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国内对SCI认识相当不同。 我国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科学家和材料界部分科学家比较看重SCI,而偏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则不太赞成以评价论文论英雄。科技界甚至有少数人对各类评价系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SCI代表性不够,尤其不能反映中文论文的情况;同行评议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等不合理现象。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比赛”总要有“比赛规则”。那些否定各类评价系统的观点,客观上很可能给那些光拿国家钱而不干活的人和吃惯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开绿灯,也可能给那些作为投资者的官员的失职提供保护伞。当然,应用成果可以用它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来比较,但对基础研究、科技论文用什么来比较呢?SCI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在还没有更完善的“比赛规则”前,它仍然是一种实用的评价标准。 近20年我国对科技论文评价的演化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近20年我国对科技论文评价的演化过程。 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期刊重新发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并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随着职称评定的重新出台,学术论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由开始的简单数量比较到考虑论文的档次,进而考虑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术刊物的数量也大量增加。随着与国际交往的增加,以外文发表的论文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80年代中期起,国内对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科技论文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等开始重视,但理解上的差异相当大。当一部分人已经考虑刊物的影响因子IF(ImpactFactors)时,相当多的人才刚刚涉足SCI,还有人甚至根本不理会SCI。当有人已注意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论文时,有的单位才开始注意向SCI收录的刊物投送论文,并对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作者给予奖励。当有人已注意论文的引用情况时,很多人仅简单地追求并盲目鼓励SCI论文的数量。难怪1997年9月11日封面上用中文写着“质重于量”的《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对亚洲(包括中国)在SCI上的科技论文情况的评述是:“数量增加,但质量落后”。目前国际上已有人用高影响力论文(high-impactpapers)来评价科技论文,可国内却一方面是“科技小品”高产,另一方面则是对SCI的否定之声。 简单追求或盲目鼓励增加在SCI收录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以及否定SCI的这些认识和行为,其原因很可能与对如何利用SCI评价科技刊物及论文的了解不够有关。 与SCI相关的几个概念 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 目前SCI收录全世界150多个学科领域的近3500种核心学术刊物,它的扩展部分(SCISearch和WebofScience)还收录了5600多种刊物。师昌绪等介绍了SCI选刊的原则。应该指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一些高水平的非国际性刊物不能被SCI收录。不过大体上最好的国际性刊物都已包含在内。由于SCI的统计量大,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F(ImpactFactors影响因子) ISI发表的影响因子虽已逐渐被科技界用来作为刊物的质量和价值的表征,但常常被误解和扩大化。影响因子是某刊物两年中论文被引用数与可以被引用的论文数之比。不同学科或学术界的刊物不能用单一的影响因子来比较。ISI的刊物引用报告已采用按学科分类排队的方法,但在出现分类不合理的场合,仍然可能在比较中出现问题。不同类型的刊物(快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论等)有不同的引用情况,最好在同一类型内进行刊物评估。目前最有效的IF(以1998年为例)是考虑1996、1997年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虽然这不一定反映一个刊物的当前(1999年)状态。 必须注意的是,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并不意味着该论文一定与该刊物有同样的影响力。对于单一的论文,采用高影响力论文的概念来表征更为合理。 高影响力论文(high-impactpapers) 高影响力论文的评价方法是ISI对某领域的刊物检索5年中每年300篇引用最多的论文,按个人、单位和国家进行统计,然后再按总引用数和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排序。作为个人,他的论文能进入高影响力论文的排序行列,表明作者的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并且影响面较大。显然,能发表高影响力的论文,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 论文质量更重要 发表科技论文的目的应该是让同行或社会了解你的研究成果。极端地说,论文被引用了表示有人读过你的论文,没引用就等于没人读过,没人读你的论文就等于那篇论文没有写。由于SCI检索的刊物量大,就容易了解到已发表论文的影响情况,所以SCI才广泛地被国际上采用;在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是比较困难的。但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应该是目的,只要你的研究工作能让他人了解,你能了解自己论文的影响情况,在哪儿发表论文并不重要。有人指出,有时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比在某些国内刊物上发表更容易,这是可以理解的。国内某些核心刊物版面有限,投稿人多,那些更引人感兴趣的论文就会优先发表。 既然在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有难度,那么,为什么近几年国内鼓励在《Science》、《Nature》等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呢?因为这类刊物的发行量数以10万计,它们有更广泛的读者和同行,影响面相对大。国内刊物与之相比,影响面小得多。另外,它们要求作者提供第一手的研究成果,能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思想和研究水平。正是在这一鼓励作用下,我国科技人员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论文由过去的每年2篇,增长到1998年的19篇,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显著提高。但有人对这一鼓励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不提倡在影响因子更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能在比《Science》、《Nature》影响因子更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只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在那些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工作呢!比如,临床医学是国内热点,每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0项左右,但没有多少人准备在IF为51(1996年)的《CLINRES》上发表其成果。事实上,发表论文不一定追求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关键是能否让国际同行了解自己的成果,因此,在投稿前首先要了解刊物的特点及其读者群体的情况,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你的论文的影响力。 有人说:“只要花钱就能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SCI收录的3500种国际核心刊物中可能有一些刊物给钱就能刊登你的论文,但多数刊物还是根据论文的内容及其水平选用论文的。特别是IF值高的刊物靠花钱是发表不了论文的,如果你的论文确实非常有价值,还可以申请减免版面费。 还有人说:“你同意人家的观点,人家就引用你的论文。”企图靠这种与国外同行间的“默契”发表论文,很难想像会出现高影响力的论文,即使有,也是极少的。实际上,引用有多种形式,自引、他引、正引、反引、泛引或摘录;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有引用,总比国内一部分人互不引用同行的工作成果更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进步。 近几年,国内对科技刊物的影响因子也进行过统计,但难以令人满意的是没有一个刊物的影响因子达到1。这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提高国内刊物的影响力?过去有的学会曾要求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发表,但是,如果发表后没人引用的话,也就相当于没有写论文。由于SCI收录的刊物上的论文有人引用,因此,人们愿意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是可以理解的。要想提高国内刊物的影响,同行间论文的引用是非常必要的。顺便提一下,在论文中涉及国外同行的研究工作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但在论文中涉及国内同行的研究工作而不注明出处的现象较严重,人们却不以为然,事实上,这同样是抄袭或剽窃行为。引用国内同行的论文,不仅能提高国内科技刊物的影响力,同时也能真实反映论文的作用。科技界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参与国际竞争,考虑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我国的论文总数已居世界第9位,而SCI收录的论文数继续保持在世界第12位,所以重视论文质量应比重视数量更重要。特别在国家科技投入还不太多时,更不应该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有人指出“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或者说“量变到质变”;一定的量是必须的,但现在是应注重高质量论文的数量的时候了。 不同的比赛项目、不同的级别应有不同的比赛规则。同样,科技论文的评价,应考虑论文类型和学科的区别。虽然SCI不是国际标准,但由于其实用性,各学术团体据此制订了评价自己学科论文的“土政策”。比如国外有的研究小组规定了他们的研究论文的主投刊物;某些研究单位要求必须在IF达到某个值以上的刊物中发表论文数要占多少百分比;有一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的资格就是他们的论文引用数必须排在前200名之内,否则,就降为通信院士。因此,目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用SCI评价科技论文,而是要讨论如何应用SCI来评价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不同学科的论文,使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我国科技人员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笔者希望在新的千年中尽早结束中国人在国内外发表“科技小品”的时代,而以高影响力的论文参与国际交流。

如何得到热力学数据去绘制三元相图

得到热力学数据去绘制三元相图的方法如下:
1、文献调研:可以通过查阅热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相关文献来获取所需的热力学数据。这些文献包括教科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等。
2、热力学数据库:可以通过查询一些热力学数据库,如Thermo-Calc、CALPHAD等,获取所需的热力学数据。这些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热力学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获取所需的数据。
3、实验测量: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取所需的热力学数据。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比较繁琐,但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4、热力学计算:可以通过使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如Thermo-Calc等,进行热力学计算,从而获取所需的热力学数据。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计算基础和软件操作技能,但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