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发表顶会论文

2023-11-02 04: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发表顶会论文

这个问题看人,可以说很难,也可以说不难。

如何写好论文:

第一,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人们常常会在面对自己写的内容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如果换做一个对论文内容比较陌生的人来阅读,读者是否真正能领会到研究的要点,论文逻辑是不是顺畅,文章里的陌生词汇是不是很多…… 这些都是要从第三方的角度思考的。

因此,在论文写作时应该多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去组织和修改文章内容,论文完成后还可以邀请同学、老师或者朋友帮忙通读论文,看看还有哪些读者疑惑的问题。

第二,写论文要有讲故事的思维。其实,做科研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写论文也是。论文写作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逻辑,比如,从论文为什么要做领域内的这个问题出发,讲述现有算法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认识,基于此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这个方法创新在哪,最后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论文一定要有一条很流畅的逻辑线,不要写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技术报告。

第三,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积累技巧。当你阅读其他作者的论文时,如果发现论文中有精彩的部分,比如优美且专业的用词、流畅的逻辑表达、漂亮的图表等等,都可以记录下来或者截图保存,建立供自己反复学习以及论文写作时参考的“语料库”。

第四,论文写作要简练、严谨、清晰。研究员们表示,在做 Reviewer(审稿人)时,他们经常会看到有的论文在阐述贡献时,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因此,三位研究员都强调了,论文写作的语言要简练,突出重点。因为 Reviewer 的审稿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一篇内容不清楚的工作上。同时,用语也要严谨。

比如,在用形容词描述效果程度时,到底是 superb,还是 good,抑或 descent, reasonable 等,每个单词都要有把握,字斟句酌。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读论文时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如果细节不严谨,可能会引起对该研究工作的不信任。

最后,论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三位研究员都表示,做研究和写论文都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与其投机取巧,不如在研究一开始就踏踏实实,严格把关每个环节,尽早把实验变成文档,形成严谨的逻辑链条。杨蛟龙表示,对于刚起步的同学,写论文可以先搭建框架再丰富内容,由粗到精地写。

比如,根据整体逻辑先确定每个章节的标题,再确定每个子章节及其标题,然后可以写章节中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尤其是引言部分),最后再把所有段落内容写好。

北大本科生凭芯片研究获全球竞赛第一!一作发表8篇EDA顶会论文

北大本科生,刚刚凭借在芯片领域的贡献,斩获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年度学生科研竞赛总决赛 第一名 (本科生组)!

还收获了来自《人民日报》的点赞。

这位少年名叫 郭资政 ,是北京大学图灵班大四学生,目前已直博本校集成电路学院。

而此次比赛的获奖,在他的科研/竞赛履历中并不是第一次。

此前,他已经作为北京大学超算队的一员,收获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竞赛ASC一等奖。

还在DAC、ICCAD、DATE等芯片设计自动化(EDA)领域国际顶会上发表了 8篇 一作论文。

△图源:北京大学

在官微底下,不少网友纷纷为其点赞祝贺。

一作身份发表8篇顶会论文

北大 图灵班 ,是北京大学专为培养计算机科学领域拔尖人才成立的班级,每届学生均是从几千名大一新生中优中选优。

作为图灵班的一员,郭资政在大二时便有机会进入各个课题组体验科研生活。

据北大官微报道,他与EDA之间的缘分就始于前沿计算中心举办的科研轮转活动。

当时大二的他,第一个即选择了集成电路学院林亦波研究员的课题组。刚好林亦波的研究方向是EDA以及EDA算法的GPU/FPGA加速。

EDA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它也叫做芯片设计自动化,是我国“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

不少媒体评价,“谁掌握了EDA,谁就有了芯片领域的主导权。”

而郭资政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EDA中的静态时序分析领域 。作为芯片设计的重要步骤,它是对数字电路的时序进行计算、预计的工作流程,流程中不需要进行仿真。

据他本人主页显示,本科2020年至2022年期间共发表了11论文,其中以一作身份发表8篇,均被EDA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DAC、ICCAD、TCAD等接收。

这当中包括提出的使用GPU加速静态时序分析的算法,首次实现线性时空复杂度、效率提升一百倍的路径分析算法。

此番获奖的论文,叫做Heterogeneous Timing Estimation, Optim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for VLSI Circuit Design Automation(用于VLSI电路设计自动化的异质定时估计、优化和验证),被收录于ICCAD 2021。

除此之外,他还将人工智能融入了进来。

比如,将 图神经网络和时序分析引擎 相结合,提出跨越芯片设计流程多个环节的建模技术。

还有像受深度神经网络启发提出了基于可微时序引擎的布局优化算法,据称还是学界首次。

经过优化的布局框架可以在 WNS 和TNS上分别实现最多32.7%和59.1%的改进,并且在 GPU 上运行时都实现了1.80倍的加速。

基于这样的学术表现,他获得了北大最高荣誉 第十三届学生五四奖章 。

毕业之后,他将继续留在本校,在集成电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谈及EDA方向的选择,郭资政表示,一方面是国之所需。响应国家的号召,解决国家发展需求的技术难题。

另一方面也是兴趣驱动,跟此前的竞赛经历不无关系。

事实上,在中学时代,郭资政就已经参与到信息学竞赛当中,也凭此获得北大降分录取资格。

而他当年的bzoj提交记录,是这样式儿的。

进入北大之后,他还和队友一起获得过2019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区域赛冠军、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一等奖、ACM SRC@ICCAD学生科研竞赛本科生组第一名,多次获得ICPC/C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等荣誉。

6位获奖者中5位为华人

值得一提的是,除郭资政以外,在今年SRC全球决赛的6人获奖名单中,还有4人亦为华人面孔。

包括:

另外,在郭资政去年拿到第一名(1st place)的SRC@ICCAD学生研究竞赛中,中国大学亦收获颇丰。

比如浙江大学的本科生Yu Qian,就凭借在内容寻址存储器方面的研究,拿到本科生组第三名。

而研究生组的第一名XiaoFan Zhang,本硕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目前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博士。

研究生组的第三名Qi Sun,则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他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可以说,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大学、华人学生们在世界EDA竞赛中频频崭露头角的缩影。

去年,同样是在EDA领域国际顶会ICCAD的竞赛当中,华中科技大学一举夺魁,以#中国团队拿下EDA全球冠军#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不少讨论。

而在2017-2019年期间,福州大学在该项赛事中实现 三连冠 。

ICCAD CAD算法竞赛举办以来产生的30个冠军中,则有 11个 花落香港中文大学。

需要承认的是,在EDA领域,中国仍然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

但在学术练兵场上,后备力量的光芒亦正在愈发闪亮。

你觉得呢?

参考链接: [1] [2] [3] [4]

— 完 —

博士发机器学习顶级会议论文,学校给奖金吗

一般是会的。
在之前国内学术界“唯论文”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在科研论文的奖励上也不吝啬。学校层次不同,奖励的标准和额度也有差异。举个例子,在双非大学一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可奖励3-5万元,而在985高校同样期刊的一篇论文也许只奖励1万元。部分冲刺“ESI1%或1‰”学科的专业,对于论文还有额外30%的奖励提升,引用则是一次50元。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就我熟悉的部分院校,没有单独发布针对在读硕士或博士的奖励。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就我熟悉的部分院校,没有单独发布针对在读硕士或博士的奖励。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