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蓝柯论文发表

2023-11-02 03: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蓝柯论文发表

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

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都应该接种疫苗加强针,以增强他们对奥密克戎等新突变毒株的免疫力,加强针可降低90%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风险。

当地时间周五(1月2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援引三项研究称,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对抗奥密克戎毒株的关键,在预防住院方面的有效性为90%。

这些研究由CDC牵头,是美国第一批观察加强针疫苗针对奥密克戎的效果的研究,随着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该毒株感染的病例已占据该国新增确诊病例总数的99.5%。

一项研究表明,辉瑞/BioNTech和莫德纳的第三针疫苗在预防住院方面均表现出色,在德尔塔毒株占据主流的时期,加强针可将住院风险降低94%,而当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毒株后,加强针依然可将住院风险降低90%。

数据显示,约63%的美国人完整接种了新冠疫苗,但只有24%的美国人接种了加强针,相比之下,德国和英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9%和55%。

美国民众此前对于接种加强针的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原因是公共卫生信息的迅速变化以及美国国内缺乏证明加强针益处的研究。

尽管有研究称奥密克戎引发的症状要比其他毒株轻微,但由于该毒株的高传染性导致感染病例激增,许多美国医院仍然被大量的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所淹没。

美国政府正在努力遏制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CDC在最新的指南中建议民众佩戴比布口罩保护效力更好的N95或KN95口罩,拜登政府本周宣布免费向公众提供4亿个高质量的N95口罩,以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由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武 汉新冠疫情早期康复者在康复一年后的'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能力急剧下降,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论文作者之一,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新冠康复者的免疫逃逸十分显著。但这项研究的另一数据表明,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在完成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后,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又能显著增强。

1月11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指出,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德尔塔毒株流行率开始下降,多国已出现奥密克戎毒株的社区传播。世卫组织表示,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并正在迅速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目前,国外诸多研究都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可以使许多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降低,并削弱疫苗接种或感染康复者的免疫保护效果。

而在此前,奥密克戎毒株对新冠康复患者血清中和活性的影响还没有在大量的康复者中进行广泛的研究,尤其是早期野生型病毒感染的新冠康复者,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团队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感染特性以及免疫逃逸能力进行了分析。

蓝柯介绍称,得益于强有力的抗疫措施,于2019年末在武 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4月得到有效控制。随后,武 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收集了武 汉疫情暴发期间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康复一年后的血清二百余份,通过研究发现这批康复者血清仍有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其中180份血清仍对新冠病毒D614G变异株有较强的保护水平,但是对阿尔法, 贝塔, 伽马以及德尔塔突变株的保护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蓝柯表示,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早期康复者血清能否有效中和奥密克戎突变株,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奥密克戎、德尔塔和D614G三种不同变异株免疫逃逸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在100倍稀释的条件下,这180份康复者血清对新冠病毒D614G、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平均中和效率分别为80%、71%、13%。这表明大多数新冠康复者的血清能够对野生型新冠病毒毒株具有较高的中和效果,但是对于德尔塔以及奥密克戎的变异株的中和效果显著下降,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免疫逃逸最为显著。

而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新冠康复者血清对变异株中和作用的降低程度,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将24位对D614G变异株中和活性最高的康复者血清,拿来测试了对D614G变异株、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三种突变株的中和效价。结果表明,与D614G变异株相比,24位康复者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活性降低了约10.14倍,而相对于德尔塔变异株而言,仅下降了约1.79倍。

此外,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还收集了武 汉新冠康复者接种疫苗加强针后的血清样本,并检测了血清中抗体针对奥密克戎、德尔塔和WT-D614G三种变异株的中和效果,结果表明,疫苗加强针能使康复者体内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增强2-3倍。

蓝柯表示,尽管有研究数据显示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力显著下降,但这项研究以及此前的其它相关研究的数据都表明,新冠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都应该接种疫苗加强针,以增强他们对奥密克戎等新突变毒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并减轻感染后症状。

“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出现症状后12个月内收集的新冠康复患者的血清,以及接受过两剂辉瑞或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人的血清(在接种疫苗后5个月内收集)几乎不能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株。但接受辉瑞疫苗加强针接种一个月后的接种者血清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中和作用。因此,综合现有研究数据来看,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异株,应当鼓励持续更新现有疫苗及抗体药物,并加大对广谱β属冠状病毒疫苗以及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从而以应对新冠病毒的持续流行和不断进化。” 蓝柯称。

此前,奥密克戎因为传播力强,致病力相对减弱,而被国外一些媒体以及自媒体解读为“大号流感”,对于这一观点蓝柯也不完全认同。蓝柯表示,根据真实世界的统计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比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但重症率与致死率相对较低。考虑到奥密克戎流行区域内存在较高的疫苗接种与既往感染率,其真实致病能力仍不容小觑,有待进一步观察。“值得警惕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可能通过突变或与其它毒株重组变得更具致病性。因此,现在就断言奥密克戎变异株为‘大号流感’可能还为时尚早。”

美国食药局针对奥密克戎疫苗保护的三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苗加强针对奥密克戎变体有显著作用。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食药局最新的三项研究表明,结合此前在德国、南非和英国的研究,新冠疫苗加强针对奥密克戎变体有显著保护作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在1月21日的白宫简报会上表示:“如果你可以打到加强针的话,你应该去打一针以保持免疫力。”

三项基于美国大量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病例的调查研究显示,新冠疫苗加强针可增强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保护力。

根据对数十万新冠住院病例和就诊患者的调查,第三针莫德纳和辉瑞疫苗至少可以防止德尔塔及奥密克戎感染者90%的住院情况。美国疾控中心的另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奥密克戎疫情升温,加强针对预防新冠死亡的保护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仍然处于较强水平。

报道称,美国早期对加强针的热情一直低迷,部分原因是公共卫生信息的迅速变化以及一些专家对缺乏美国数据证明其益处的担忧。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只有8250万(39.3%)完全接种两剂疫苗的美国人接种了加强针。

加强针接种刻不容缓

新冠疫苗的作用机理就是免疫原理。新冠疫苗作为经过改造的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的部分,当人体通过注射等途径接种疫苗后会发生免疫,继而产生保护抗体和免疫记忆。大部分疫苗的完全接种都是指两针接种,因为第二针疫苗才会激发第二阶段免疫反应,产生长期免疫力,新冠疫苗也如此。

究其原因,通常来说,第一针疫苗以后再接种第二针疫苗,可以激发接种者自身免疫机能进入一种新的微调模式:身体免疫系统初次跟疫苗相遇时,会激活两种重要的白细胞:B浆细胞和T细胞。B浆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但寿命不长,如果不注射第二剂疫苗,就会导致抗体数量锐减。

T细胞又叫T淋巴细胞,成熟后分化成不同的效应亚型,能识别和杀死不同的病原。其中一种叫记忆T细胞,如果没有碰到需要消灭的对象(病毒),它们在体内可以存活几十年。但是,这种记忆T细胞只有在注射了第二针疫苗后才会大量产生。

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针新冠疫苗接种,人们就可以算是完成了全程接种,获得了抵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因人而异,不同疫苗的效力各有所长。在实际应用时,疫苗的效力也可能会受接种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本身有没有疾病等因素影响。

美国加州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aJolla Institutef or Immunology)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自身免疫力能维持至少6个月,英格兰公共卫生机构(Public Health England)的发现则是至少5个月。英国莱斯特大学病毒学家朱利安·唐(JulianTang)表示,疫苗免疫力大致可持续6-12个月,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人自身情况,以及疫苗的种类。

另一方面,潜伏期短,又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显示出越来越快的免疫逃离能力,持续冲击着人体基于疫苗而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对于奥密克戎之前的病毒来说,英格兰公共医疗保健机构此前的数据显示,阿尔法变异毒株使辉瑞疫苗减少感染风险的程度从95%降到93%,而德尔塔变异株则能使之降到88%。COVID Symptom Study 的数据与此相似:完成两剂辉瑞疫苗接种后2-4周内,感染德尔塔变异株出现病症的几率减少87%,4-5个月之后降到77%。

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学者们使用从英国卫生安全局和NHS收集来的数据,则发现了支持奥密克戎高免疫逃逸能力的强有力证据。

气溶胶中测出新冠病毒核酸,该怎么理解?_科学发明


本聪明但不自以为是,有趣但不哗众取宠的深空小编又双__来给大家发资讯了!深空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下面一起让我们去吃瓜围观吧。
4月27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特性的最新研究。来自武汉的研究团队对两家医院和部分公共区域进行了环境监测,证明可在空气中测出新冠病毒的核酸。研究指出,新发现的证据印证了之前的观点,即仔细保持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聚集,可以降低空气传播病毒暴露的风险。
▲论文以“加速预览”的形式上线
文章中提到,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被污染的表面、吸入感染者呼吸道释放的飞沫,已经明确。然而,新冠病毒是否会以气溶胶形式进行空气传播,还缺少明确证据。
为了确认新冠病毒是否有可能经由空气进一步传播,武汉大学蓝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2020年2月至3月,在两家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展开了研究。其中,一家是接收重症患者的三甲医院,另一个是接收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研究人员分别在两家医院的内部和周围设置了气溶胶捕捉装置。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研究结果表明,在通风的病区,空气中病毒核酸浓度总体非常低。研究作者将此归因于有效的隔离和空气交换效率高。而在没有通风的患者使用的厕所,病毒核酸浓度则较高。作者还发现,在医护人员脱解防护装备的地方,病毒核酸浓度尤其高,这意味着在防护装备去除之后,含病毒的气溶胶可以再次悬浮在空气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执行严格的清洁消毒程序后,医护人员区域内的新冠病毒核酸浓度下降为检测不出的水平。
在医院之外的公共区域,如居民住宅和超市,新冠病毒核酸浓度整体不高。但是,在两个有大规模人群通过的地方,包括靠近上述其中一座医院的室外空地,新冠病毒核酸浓度依然较高。作者认为,这些拥挤区域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促成了病毒气溶胶的产生。
这项研究没有调查空气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是否可能具有传染性,而且疫情高峰时期医院进出受限,限制了可取的样本数量,仅在31个位点获取到近40份样本。尽管有这些局限性,研究人员在结论中强调,其结果表明室内通风、开放空间、防护服消毒、正确使用并消毒厕所区域,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新冠病毒核酸,降低感染风险。
欲要知晓更多《气溶胶中测出新冠病毒核酸,该怎么理解?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
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武大团队: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40倍


国内奥密克戎疫情仍处在高位。11月30日0~24时,内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080例、无症状感染者31720例,合计35800例。近几日,全国新增本土感染者均在38000例上下。
11月26日,是新冠突变株奥密克戎被命名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奥密克戎升级为令人担忧的突变株。不过,2022年11月25日,WHO在其对奥密克戎的一周年总结当中指出,该变种造成的疾病严重程度平均低于德尔塔。文章写道,许多因素可能发挥了作用。例如,病毒主要在上呼吸道引起感染和复制,由于疫苗接种和感染,全世界人群的免疫力一直在稳步提高。
图/视觉中国
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健委召开座谈会,听取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她指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小鼠实验中,奥密克戎致病力下降40倍
三年的疫情之中,新冠病毒一直在进化,当下流行的病毒株与原始毒株已经有了非常大差别。奥密克戎流行之后,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是,其传染性在明显增强,致病性在显著下降。
关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学家刘善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在小鼠研究、体外细胞感染,还是在人群层面的研究当中,现在全球病毒学家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其致病性与新冠原始毒株、德尔塔相比,肯定要弱很多。他所在的团队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最新的变种在与人体细胞融合性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这意味着其传染性增强,但目前并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变种毒性有增强。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在小鼠模型上,他们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原来感染25~50个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能使得小鼠死亡。不过,最新的奥密克戎毒株需要2000个以上剂量单位感染才能导致小鼠死亡。也就是说,在小鼠模型上,奥密克戎的致病力比2020年初武汉疫情时原始毒株下降至少40倍。与此同时,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以已经在美国流行了好几个月的BA.5来说,刘善虑指出,其在美国并没有引起住院率、死亡率的明显升高。实际上,在11月9日的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达了“谨慎的乐观”。当时,他援引前一周统计指出,11月初,全球报告的新冠死亡人数略高于9400人,与今年2月每周死亡人数超过7.5万人相比,死亡人数已经减少了近90%。
今年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刊文披露了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和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人发表的论文数据:年初时,在奥密克戎BA.2疫情流行期间,上海入院的30000多名新冠患者中,仅0.065%发展为重症,无人发展为危重症。
研究数据显示,轻症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乏力及发热,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为7天;平均核酸转阴为6天,其中高龄、合并症、存在初始症状会延长核酸转阴时间,而接种过两剂及以上的疫苗会缩短核酸转阴时间。
广州本轮疫情中首个收治感染者的方舱医院是广州黄埔方舱,从10月30日至今累计收治近4000名感染者,几乎没有重症或危重症。“这跟去年的德尔塔毒株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11月3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收治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中,只有2人入舱后肺部CT显示改变,但具体分析病情后发现,其症状并非由奥密克戎引起。从该方舱转出的病人不到50人,也并非重症,而是经医生评估有一定风险的老人和小孩,根据广州现行政策被优先转送到治疗条件更好的定点收治医院或亚定点医院。
11月2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亦谈及,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
感染奥密克戎,患后遗症可能性小
11月30日,崇雨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有后遗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后遗症”。
“过去的研究结果是,根据感染早期阿尔法、德尔塔等突变株并且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所提供的自述信息,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出现了记忆力下降、味觉丧失等情况,大概占比有20%左右。”刘善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亦表示,关于什么是新冠后遗症,其实定义一直是模糊的。
很多研究当中,感染者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回答,比如他们会报告自己出现了记忆力衰退、乏力、焦虑等情况,但这是比较主观的。“究竟新冠后遗症有多严重、如何界定、疫苗接种或者其它病毒的感染等因素有没有带来影响,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刘善虑说。就在几周以前,他刚刚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等机构的一些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的就是新冠后遗症该如何定义、如何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亦即“LongCovid”。2021年10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表述,其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认知问题;呼吸系统问题。
今年10月10日,根据顶尖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对2020和2021年新冠感染后出现长新冠的患者进行了研究。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显示,约6.2%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奥密克戎流行之后,“应该说,新冠后遗症这个事情,可能性还是很小的。”蓝柯表示,接种疫苗后,又加之奥密克戎的毒性如此之低,99%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是轻症,出现新冠后遗症是不太可能的。刘善虑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说,奥密克戎感染者症状比较轻,引起后遗症的几率应该是比较小的,当然,既然是“长新冠”,就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观察。
今年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了首个经同行评议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不过,研究者们指出,该研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评估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患长期新冠病毒后遗症的几率,也没有评估对儿童的影响。
截至11月28日,北京本轮疫情累计确诊万余名新冠感染者,主要毒株是奥密克戎BF.7变异株。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志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新冠病毒感染,临床上一大特点是连续性,整个病程会经历没有症状、出现轻微症状、症状加重、症状减轻直至痊愈。
陈志海说,BF.7毒株发病快,感染后三天左右就可能会发病。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从临床情况看,奥密克戎在青壮年人身上发热一般不超过3天。但一些老年人,尤其是70~9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发热热程可能会更复杂,并同时伴有呼吸道症状。他还指出,北京这一轮疫情的发病特点来看,除了重型患者,一般轻型患者两周左右就可以达到出院标准。
关于是否会重新考虑疫情应对政策,在11月29日的会议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考虑的因素包括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重症率、死亡率等情况,以及国际上疫情形势的变化。

记者:彭丹妮

权威证实: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降低!股市全线大涨外资疯狂买入

防控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准了!

据环球时报消息,近日,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据中青报消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

此外,据南方网消息,广州天河多个商场发布通知,进出需扫场所码,出示健康码绿码,但没提及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精准防控的要求之下,各地防控政策也在发生变化。自12月1日0时起,石家庄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新华区、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措施,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11月30日,深圳及广州等地出台防控优化措施,强调“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接”。

受这些消息刺激,今天股市全线大涨,不到半天时间,外资大举杀入超70亿元。

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降低

据环球时报消息,自从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奥密克戎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以来,一年时间里,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重症和死亡的致病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于今年年初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于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在人类肺上皮细胞中,奥密克戎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则相反,这些变异株的复制效率都与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在人源ACE2转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减弱,所导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本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等人,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篇论文指出,在恒河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内科研团队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近日,一项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的实验,也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下降的结论进行了充分的验证。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表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同样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要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蓝柯表示,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学界尚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

据中青报消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崇雨田说,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对于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崇雨田认为,这些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崇雨田指出,基于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康复者的观察时间还不够长,对于这个问题仍有待临床的进一步证实。从原始毒株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临床表现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冠感染康复后,还会不会“二次感染”?崇雨田明确,当前,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出舱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是复阳,也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毒株而言,不会二次感染。”

但是,崇雨田坦言,新冠感染后免疫时间有限,不是终身免疫,随着时间延长、有新毒株出现,仍有可能感染,但感染机会小。他说,大概在3个月不会再次感染;但超过这个时间,或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石家庄又有新动作

此前“很热”的城市石家庄又有新动作。据央视新闻,11月30日,记者从石家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12月1日起,石家庄主城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通过五轮全员核酸筛查,截至11月30日17时,累计检出阳性感染者10357例。从病例数量看,第二轮达到最高峰值,从第三轮开始逐步下降,特别是社会面检出量和检出率连续下降。经专家研判,本轮疫情社区传播链条已基本阻断,但目前全市仍有一批高风险区尚未解除,社会面仍有少量病例检出,巩固防控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下一步,在风险区管控方面,将逐步有序对风险区进行调整,对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控措施。在有序恢复经营活动方面,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特色商业街区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有序开放,一周内餐饮类企业暂缓开放堂食,部分密闭公共服务场所暂缓营业。

11月30日,深圳及广州等地出台防控优化措施,强调“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接”。据第一财经,一位卫生法学相关领域专家表示,时空伴随者的概念非常模糊,应该慎用,对于防疫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会扩大管控范围,层层加码。事实上,某些地方的行政操作和防疫管理措施已经公开与国家现有法规相抵触了。

股市全线大涨

受疫情防控优化刺激,股市今天再度大涨。

相对于内资的谨慎,外资再度狂涌入A股市场,上午净流入超70亿元。

港股市场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在11月30日举行的“2023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及资本市场动态会”中,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预计,2023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升至4.5%。消费将成为经济的拉动因素,预计增长7%。

闪辉称,部分亚洲经济体的经验显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并不会即刻促使经济强劲反弹,2023年国内经济“前低后高”的趋势将非常明显。

通胀方面,高盛预计明年国内CPI仅将有小幅上升,总体通胀将处在可控范围内。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闪辉认为二者在明年上半年仍需继续发力,以支持经济增长。而转入明年下半年,若消费得到明显复苏,财政与货币政策或将相应退出。

新冠有无后遗症(新冠有无后遗症怎么判断)


目前,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但依然有不少市民担心,一旦感染,康复后会不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
崇雨田说,当前,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出舱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是复阳,也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
对于全世界都关心的后遗症,崇雨田表示,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而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崇雨田资料图
新冠感染康复后,还会不会“二次感染”?崇雨田首先明确,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不会二次感染。
但新冠目前感染后免疫时间有限,不是终生免疫,随着时间延长、有新毒株出现,仍有可能感染,但感染机会小。“大概在三个月左右不会再次感染;但超过这个时间,或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至于再次感染后,症状会不会变重?崇雨田坦言,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在一个地区连续两次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可观察的数据很少。
延伸阅读:
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樊巍】自从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奥密克戎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以来,一年时间里,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重症和死亡的致病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于今年年初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于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在人类肺上皮细胞中,奥密克戎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则相反,这些变异株的复制效率都与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在人源ACE2转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减弱,所导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本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等人,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篇论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内科研团队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近日,一项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的实验,也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下降的结论进行了充分地验证。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样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要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蓝柯表示,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