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温韬发表论文

2023-11-02 03: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温韬发表论文

常勇、李同两位先生早在1983年第7期的《考古》杂志上,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论文中,有关 “秦始皇陵地宫埋藏大量水银”的说法,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此文告诉人们:在对于整个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只有1个点的含量达到1440ppb,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只有205ppb。据说,距封土2370米处的鱼池水库附近土壤含汞量仅为5~65ppb,于是得出了封土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进而还认定封土汞异常的原因,是来自于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有着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

材料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史料记载,得到了当代科技手段的肯定,认为这是地宫建设超越时空界限的铁证,更有权威人士据此提出:由于有大量水银的保护,秦始皇本人虽然死了2000多年,但他仍然可能完好无损地安卧在地宫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物探”成果的真实性、适应性,提出了合乎逻辑的质疑意见。比如:在1986年的秦俑学术讨论会上,有人对“汞异常”的说法进行了全面质疑:如果要使秦俑馆方面的观点得以成立的话,首先就要排除以下几种外部汞污染的可能性。

一是,要排除陕西省缝纫机厂电镀车间排出的含汞废水、废气,对秦始皇陵封土所产生的各种污染;二是,要排除秦始皇陵附近的农作物,曾经使用过各种含汞的农药;三是,要排除长期以来,在骊山进行开山工程爆破过程之中,曾经使用过含汞的起爆剂。临潼地区汞污染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临潼县志》说:“1978~1980年,对全县苯、汞、铅作业工人进行普查,涉及21个工厂(缝纫机厂、鼓风机厂等)中毒人数1193人。”《陕西省志》说:“长安、临潼、蓝田县,农药中的汞、砷等有毒物质,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并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电镀、化工、造纸、制革、染料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汞污染的严重性,是世人皆知的。另外,农药中汞污染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据《陕西农牧志》介绍:陕西省“从1950年起,曾使用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汞杀菌剂赛力散、西力生;50年代后期,普遍使用乐果、赛力散、西力生;60年代杀菌剂仍以有机汞赛力散、西力生为主;直到1978年,才停止使用有机汞杀菌剂赛力散、西力生。”据著名土壤学家熊毅先生《中国土壤》一书可知:土壤一般含汞量为10~300ppb,表土含汞量常高于底土,当土壤受到汞污染时,含汞量可达到40000~500000ppb的超高值。

专家质疑说,如果秦始皇陵地宫集中埋藏着大量水银,它的地下无疑是一个特大的汞污染源,历史上应该有汞污染引起的病史资料才对;而且在紧靠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几个村子的水井中,也应该测得汞异常的技术数据。还必须强调指出,为了彻底排除外部污染的可能性,还必须在封土顶端1440ppb的汞异常地点,继续向下、直达墓底,不断取出土样,分别测出各个深度的含汞值,如果从墓底直到封土这个垂直方向上的汞含量,“从下到上”呈现出一种逐渐递减趋势的话,这样才能证明封土汞异常的源头,确实不在封土外部、而在地宫的深处。

地壳中汞平均丰度为0.08ppm,土壤为0.03~0.3ppm,大气为0.1~1.0ppt。汞在大气中呈蒸气态,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浓度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浓度,内陆地下水为0.1ppb,海水为0.03~2ppb,泉水可达80ppb以上。所以,对秦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除含量达到1440ppb这一个点,确实属于不正常之外,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达到205ppb,也都在地壳土壤本体平均丰度0.03~0.3ppm(即30~300ppb)正常值的范围之内;此处地下水汞含量,也没有超过80ppb的正常值。可见,有关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严重超标的那种说法,是很不真实的。

西安有一位学者,对《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处,存在着13000多吨水银,几千年来它们还在不断地流动着”。在他眼里,秦始皇陵地宫中,有一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动机”。这种“永动机”的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的法则,人们可以进行评论。而对这13000多吨水银的来源,人们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用现代化设备生产的汞,每年只有900多吨。而在秦代,以出产水银著称的“巴寡妇”所在的四川涪陵汞矿,一直到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汞每年只有300多斤。

要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灌进13000吨水银,按照明清时期朝贡数量估算,得让四川的这个“巴寡妇”,生产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要知道,如果在几十米深处的地宫,有13000多吨水银,那么它在封土堆表面形成“污染圈”的汞含量,就可能要达到500000~1000000ppb的特高数值了。即使有的学者,将地宫中的水银,压低到了200吨的数字,也得让人家生产1330多年的时间。尽管天文数字的水银,不可能取得;真的大江大海,也不能搬进狭窄的“题凑之室”中,但是古代聪明的工匠,还是有办法、有能力,用一种特殊手段,营造出“江河大海”的景观来!

在《述异记》中,有“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的记载,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聚米为山,指画地形”的记载,以指画地,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等,说的都是制作“四渎、五岳”的立体地形模型。既然,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制作山川模型的技艺,那么将这类模型放入墓中,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凡是善于做模型的人都知道,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江河形象逼真,只需在相应部位上粘上一些银粉或者涂上一层水银就可以了。这种用涂银粉、涂水银表示“水面”的方法,凡是当年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模型厂待过的师生,那是人人都会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魏无忌的兵书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失传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连山》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够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归藏易》是以生命过程为系统的:“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组成,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 是以乾天为首,天上天下具无所不“周”备之意。这《周易》的本称为《乾坤易》,是以宇宙为系统的。“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象组成。以“形”之象为主。乾形为天,坤形为地,阳形为日,阴形为月,土形为山,水形为川,雨形为云,风形为气。
有学者认为:《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汉代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但也有人认为:据古书记载,孔子曾见过《归藏》。若果然如此,则连山、归藏二易当果真是周易前的古易了。
专门研究贵州苗族水书文字图案的韦章炳先生介绍说,一九七四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夏代彩色陶器,上面的八角星纹图案与水书太极图一模一样。据此,水书、《连山》、《归藏》的创制年代也大约相同,同为夏代或更早一些。他认为,这些特征表明水书极有可能就是散失四千多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
不论怎样,《周易》直到现在看来,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作。它不太可能凭空出现并一直完整地流传到现在。伟大的《周易》是借助什么思想和学说形成和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山》、《归藏》二易的意义只能说不会低于《周易》。她们的失传,对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千古的遗憾了。

二:禹铸九鼎的失传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先驱。秦汉以后民间就广泛流传禹铸九鼎传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则兴”,周灭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资治通鉴外纪》更说“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仅使九州恢复了生机,而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贡金所铸,所以可引申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它遭圣则兴,乱世沦伏,因此不仅是统一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是盛世的象征。
夏亡,成汤把九鼎移至商邑,又为殷镇国重器。殷亡,九鼎为周所得,周武王又迁至洛邑。陈于西周镐京。周公制礼作乐,创列鼎制度,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于是成为权利的象征。“问鼎”成为争夺天下权利的表现。春秋时期,鲁宣公三年(前606年)楚庄王也曾向周的使者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结果被王孙满以一席话顶回去,并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弄得楚庄王十分没趣。以楚庄王的实力,求鼎似乎也没有问题,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周天子虽然谙弱,但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取天子九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掠取九鼎时传说九鼎突遇风浪沉没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捞,始终没能得手。记载着中华民族统一历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到了汉代,先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了,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诛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的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造了一只假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还因此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贺。
自夏禹铸九鼎,作为传国之宝,这九鼎就成为权利和国家的根基和象征。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就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利的转移,“问鼎”乃是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由此演绎出过许多的历史故事。
九只传国宝鼎的失落,实在可以算做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当中遗失掉的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了。

三: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玺,再也没有能得到历朝历代都认可的真正的“传国玉玺”了。这个损失之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说是多么的巨大,谁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来。而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四:焚书坑儒与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政策也产生了不可预计和估量的一些后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本来议论朝政意见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对朝政有好处的事情。但时任丞相的李斯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向秦始皇进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天下“书同文、车同辙”,一切以秦国的标准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国的史书全部焚毁,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诗、书、百家言和农、医、卜筮等书之外,凡民间所藏之书全部焚毁。秦始皇被“建万世之功”的言论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焚书。“书同文”后,则统一按照李斯的小篆体写字。六国以各自书体所记录的全部书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付之一炬。秦小篆前六国所书的大篆从此再也无人能识。
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公子扶苏受到牵连被叱到边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了秦二世、赵高等人的手里。秦始皇想借“焚书坑儒”来达到稳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李斯想借“焚书坑儒”来为自己扬名立万的目的也随着自己被赵高“腰斩”而彻底落空了。
经历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后,中国到底损失了多少历史记载、文化典籍、宫廷记事和民间传奇故事等无法估量的历史宝藏,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要不是孔圣人家中的影壁里藏着《尚书》,“五经四书”恐怕就要少一经了。这不能不算做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带来的千古遗憾。

五:阿房宫的损毁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是历史记载当中最为雄伟的宫殿建筑了。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来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古代的建筑可以和阿房宫相比较高低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时一尺约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计,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当约六百九十米,南北深进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这里,杜牧把阿房宫的诞生与六国的覆灭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在秦覆灭一千多年后的唐代,阿房宫之雄伟大气的形象还深深影响着那时的人们。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气势,借杜牧的《阿房宫赋》流传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宫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与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间有些什么传承关系?是否有些当时建筑时奇巧的工艺没能流传下来?这些看来都将是千古之谜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宫能够留存到现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卢浮宫要壮观得多!从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车马坑里出土的铜车马上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工艺是远远超乎我们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宫能存留到现在,对我国建筑技术和工艺将有多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啊!

六:华佗《青囊书》的焚毁
华佗行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最早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医生。他一生的传奇医术令历代国人叹服。单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就被写入了正史、改编为各种戏剧,广为流传在民间。
从史料上看,华佗最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术。这种外科手术欧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后才开始实施,而华佗在东汉时就可以用他发明的麻药“麻沸散”给病人实施麻醉,然后剖开病人的肚子对内脏进行清洗,而后切除其中坏死的部分后将其缝合,再放入腹中,最后缝好伤口。贴上膏药后,病人在一月内就可以痊愈了。
且不说“手术”和“麻沸散”早于世界各国一千多年,单看史料记载的手术过程之规范,难度之大,也不是当今一般医院都可以实施的。有这样医术的医生在近两千年前不被人称为“神医”,恐怕也得被人尊为“神仙”了。可惜这样的“神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信任的,当华佗打算给曹操打开脑壳引出“风涎”,根治他的偏头痛病的时候,曹操却误以为华佗将要害他,将其关入大牢。
华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写成《青囊书》,打算流传下去造福人类。他将《青囊书》交给看押自己的吴押狱,想叫他继承自己的医技。以下有两种说法:其一,吴押狱很高兴地接下书,向华佗表示一定继承他的医术,当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医生。他把书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后,回到衙门辞去差事,准备回家研读医书。可是到家后却发现其妻正在焚书,他上前抢过剩下的书页,只剩下最后几张记载阉割鸡、猪之术的内容了。相传现在阉割动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书》所传下来的法子。吴妻说:纵然你学得像华佗一样,也不免像他那样死在牢中。有什么用!其二,吴押狱当时就未敢接书,华佗大失所望,自己举火把《青囊书》烧毁了。
不论哪种说法,《青囊书》是就此消失了。《黄帝内经》流传下来,使得中医理论得以确立;《伤寒论》流传下来,使得张仲景“医圣”的地位得以确立;《本草纲目》流传下来,使得李时珍“药圣”的名头世界传送。可惜的是,华佗的《青囊书》却没有流传下来,中国医学就此所损失的东西太多了:华佗对人体内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对人的大脑有着怎样的了解?他打算从脑子的哪个部位“引出风涎”?他的麻沸散是什么配方?他怎样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样解决消毒问题?怎样对付可能出现的感染?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谜了。

七:《兰亭集序》的失踪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世民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者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八:“靖康之耻”损失的文化瑰宝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毁在宋徽宗手里,这是历史的定论。宋徽宗有才,能写会画,还独创了一种书体,叫瘦金体,写起来瘦劲挺硬、洒脱灵动,是少有的才子皇帝。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欢听奉承话,生活奢侈,身边没有忠臣,国家大事乱如一团麻。后人说,宋徽宗“创造了一种书体,失掉了一个江山”。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大的一个讽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上自徽、钦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书籍、印板、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图,连同宫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金军除了索取金银绢帛之外,又抢去皇帝玉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玩物,掳走百工、技艺、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和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公主)、亲王等贵族,与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营。据说,宋徽宗当时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听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书、藏画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当时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些东西的宝贵。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编成一部皇家藏画名录《宣和画谱》,著录内府秘藏“魏晋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的传世作品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民国时徐悲鸿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认为是吴道子的真迹,但还没有最后的定论。徐悲鸿先生在此画上题上“悲鸿生命”四字,可见此画在徐悲鸿心中的无上地位。而《宣和画谱》著录的北宋宫廷中收藏的吴道子的画竟有九十三幅之多!
传世名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现藏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国内已经没有顾恺之的画作了。但北宋时期宫廷中藏顾恺之的画作计有:夏禹治水图、古贤图、净名居士图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在故宫所藏最珍贵的一副画作,是故宫画藏的镇馆之宝。有关它的身世,大收藏家张伯驹用一座王府换来这幅画的故事尽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画作在全世界都没有第二张了。但《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画作计有:维摩像、授塔天王图、法华变相图等二十幅之多!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哪一样藏品也能叫世人目瞪口呆!可惜的是,上述这些无价之宝在遭遇“靖康之耻”被金兵掠到北国后就再也没能回来。中华文明就此损失了一大批无以伦比的珍贵宝藏。相比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丢失的那些文物,我们只能说:那些东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留存在各国博物馆里,并且不时有保存在私人手中的文物流向拍卖市场。我们对这些丢失的文物还能有机会看到或者还有希望把她们迎回国内来。但上述这些上千年前丢失和损毁的国宝,我们是只能万分遗憾地与她们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永远无法医治好的创伤!

了解了以上史实,我们就会感觉到: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中的古代珍品、典籍与历史上损毁掉的那些珍宝相比较,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一件国宝的消失都会给真正懂得他们价值的华夏子孙们在心头添上新的伤痕。五千年的时光,使我们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创伤!只有了解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珍,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她们,用她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滋养自己的心田,方可抚平我们因历史上的无知和错误给心灵造成的伤痕,将保留到现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无损伤地继续流传下去。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硬笔作品

兰亭序 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 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 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 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 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 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 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 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 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 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 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 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 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 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 7 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 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 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 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 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 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 然地说:"真倒是真的, 但不是好的, 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 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 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 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 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 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 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 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 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 是否为王羲之所书, 历来也有很多争议, 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 可动摇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 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 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 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 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 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 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 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 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 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 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 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 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 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 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 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 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 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 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 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 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 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 也不相同, (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 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 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1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 (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 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 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 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 吧。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 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 自难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 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匣内尽是李世民生 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 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是否 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内史, 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 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他兼善隶、 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魏晋之风尽”的称 誉,被尊为“书圣”。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 《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统、孙卓、 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 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 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 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 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 共一百五十卷。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 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 李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

《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 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李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 脱不知,弄得李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 条妙计,李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北京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 一股酒气。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 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 下山。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 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 佛。”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2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 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 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李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 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而真迹呢,李世 民对太子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李治照办,随葬昭 陵。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 、 《文物》 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谢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 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 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并进一步 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 《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 伪《驳论》 ,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 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 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 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信的全文是: 润公主席座右: 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 )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 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 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 随言涂抹。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 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 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 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 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真、 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 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3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 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 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 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 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 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

看来,这场持续30多年没有结论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 ,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

在他去世前 8 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 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 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 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 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 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 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 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 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 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tiè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注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 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 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9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 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 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 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 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 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 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 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 “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 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 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 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 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 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 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 但从唐人的摹本中, 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 被称为“天 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 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 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 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 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 而且下笔的锋芒、 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 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