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咸阳发表论文

2023-11-02 0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咸阳发表论文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咸阳师院副校长否认论文抄袭,那为何两篇论文内容一致?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吕广利被网友爆出2005年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存在抄袭,吕广利却回应并不存在抄袭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吕广利9月10日回应记者称,不存在抄袭情况,文章系与南江波共同完成,2005年发表时单独署名是经过对方同意的。

署名吕广利的论文标题为《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署名南江波的论文标题为《论法的本质及其精神》。澎湃新闻对比两篇论文发现,除题目略有不同,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少数语句表达方式稍有差异。论文内作者简介显示,当时吕广利和南江波均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担任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的吕广利对于抄袭说法予以否认,吕广利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与南江波同属一系,二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2004年时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二人共同完成。2005年,南江波向《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时,二人协商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人,“学院刊物层次比较低,需要投核心期刊,而当时南老师已经不需要了,他当时职称已经评完了”。吕广利称,当时的署名决定是经过南江波同意的,不存在侵权抄袭行为。

已退休的南江波向记者介绍,吕广利确实参加了这篇论文的创作,不存在剽窃抄袭。南江波称,2004年时因涉及评职称,在征得吕广利同意后以个人名义在学报上发表了该篇论文。2005年时,《广西社会科学》向其约稿,又将该篇文章投稿,“当时吕广利提出以他的名义发表,我同意了,因为也是他的劳动成果。”但南江波承认,同一篇论文分批次投向两个期刊,“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允许的”。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吕广利2016年7月起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随着不断界定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多方互相配合积极建立管理体系,相信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将大幅度减少。

魏江春的简介

魏江春院士,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1931年11月1日生,中共党员。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软引进为河北大学教授。国内外兼职情况: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真菌学报》 副主编,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国际孢子植物学报》 编委,《极地研究》 编委,《POLAR SCIENCE》编委,中科院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探险西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Mycosystema》科学顾问,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名誉研究员,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联合资助的三志(动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九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四册。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1享受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特等奖,1997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二等奖。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副主编,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菌物学报顾问,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研究员,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国生物《三志》编研首席科学家等学术职务。魏江春院士自1962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地衣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与演化生物学研究,对于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尤其是袋衣属、黄梅属、肺衣属、地卷属、脐鳞属、石蕊科以及叶生地衣等类群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并描述大量新种、新属及一新科;对于珠穆朗玛峰地区以及南极乔治王岛地衣区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对于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分类从形态学、结构学、化学、地理学及分子系统学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整体性综合研究,从单属系统、旧二属系统、三属系统、四属系统和五属系统中总结出新的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及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为东亚北美石耳地理替代种的同祖分化提供了分子证据;共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4册。现正进行地衣分子生物发育地理学以及菌、藻共生与地衣保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还进行地衣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储备与开发的研究以及我国西部荒漠地衣固沙生物学研究。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组成部分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极生态系统分别获1996年及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魏江春院士培养专业人才20余人,其中硕士16人,博士7人,博士后2人,进修教师和科研人员1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硕士、博士联读研究生2人,博士生2人。先后多次赴瑞典、芬兰、英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