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先后发表论文

2023-11-01 2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先后发表论文


刘世葵
刘世葵于1943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油宕县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门诊部主任、住院部主任。
中文名:刘世葵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
出生日期:1943年5月
职业:医师
毕业院校:辽宁中医学院医疗系
主要成就:历任中医病房、住院部主任及院长等
代表作品:活络骨化汤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
个人简介
刘世葵,男,主任医师,1970年毕业于中医学院医疗系,精通中医,擅长中西医结合,对疑难杂症、心脑血管病、咳喘病有独特的疗法,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40余篇,对乳腺病、冠心病的重要治疗获沈阳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为国家级科技评委专家,兼任沈阳市高政职称评委
个人经历
1986年调油岩县中医院工作,历任中医病房、住院部主任及院长等。1991年至今任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曾兼任沈阳市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大量临床工作的锻炼,对流脑、乙脑以及急症病人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熟炼的掌握中医理法方药和有关经典著作,对再障、红斑狼疮获的治疗效果好,对重症肌元无力有独到的疗法,对骨伤、骨病的治疗和研究受到辽宁部分地区的广泛荣誉。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论文有:"活络骨化汤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分别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消癖合剂治疗乳腺增生症"获地区沈阳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药、子午流柱.氢氖激光治疗脑血栓"获沈阳市卫生局医疗成果一等奖。"手法整复治疗108例棱骨下端骨折临床体会"被中国中西医结合辽宁分会评为优秀论文,"食柞蚕蛾反应症2例报告"发表于《东方医药杂志》,"中药离子导人推拿按摩手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在首届东北三省中医骨伤科学术研讨会会上被选为优秀论文,"微量元素与药芹"发表于《全国微量元素杂志》,"瘀血及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体会"在全国第三届消渴病(糖尿病a学术会议上交流,"强痛定过敏反应一例报告"'在《中国骨伤杂志》上发表,"茧壳仙鹤草治疗糖尿病"在全国第三届糖尿病学术交流会上交流,"对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在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等。业绩载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

81.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音乐考研/浙江音乐学院考研/音乐学考研/优塔教育

王同

王同,男,中国音乐史学家,教授,音乐与舞蹈学(中国音乐史)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会视唱练耳教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教授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等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并著有《实用视唱练耳教程》等专著及教材4部,完成省级以上教改和科研课题5项。

杨九华

杨九华,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留学基金,并考取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德国科隆音乐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kln),通过理性和睿智的学习,于1997年获小提琴硕士学位。20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200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研究,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文献史料为据,围绕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考察。200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杨九华创建了西方音乐史精品课程网。1996年,杨九华便开始参与学术研讨活动,期间多次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2003年更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进行半年的学术调研工作。

朱宁宁

朱宁宁,女,博士、教授,西方音乐史、钢琴演奏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钢琴教学领域,尤其对当代西方音乐学理论、代表作曲家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等。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孟凡玉

孟凡玉,男,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现任教于浙江音乐学院。2009年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曾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08、2009连续2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曾获“李叔同艺术成就奖”。

林林

林林,男,研究生导师,教授,任中国满族音乐舞蹈研究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代表性论文有:《浅谈中国传统七声“音阶” 》(《中国音乐》2004年第一期);《浅析辽宁鼓乐“汉曲”与唐代大曲的关系》(《乐府新声》2004年第一期);《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东北与中原音乐文化交流(《乐府新声》2005年第四期);《辽宁鼓乐汉曲的艺术特征》(《乐府新声》2006年第二期);《辽宁鼓乐汉曲的艺术特征》(乐府新声2006年第一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新视点》(《双年文录——音乐传播与资源共享探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记2004沈阳音乐学院音乐作品比赛(民族器乐)(《乐府新声》2004年第4期)等。专著《音乐审美(欣赏)教程》(合著,2007年人民出版社)。目前承担课题《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音乐研究》、文化部科研项目《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副主编)。

南鸿雁

南鸿雁,女,民族音乐学家,博士,教授,音乐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宗教音乐、说唱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薛罗军

薛罗军,男,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音乐学专业)硕士、日本大阪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亚洲艺术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节奏协会理事。先后供职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媒体教育开发中心、大阪大学文学部、神户女学院大学、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部、台湾成功大学等,代表作有《亚洲的音乐和文化》、《侗族音乐文化的静态和动态》等。

洪艳

洪艳,女,土家族,民族女高音,艺术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第三期人才梯队成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文化部文化科学艺术研究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等多项,在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获省级人才基金奖励多项。曾获中国星全国声乐比赛演唱金奖,获得中国畲族山歌大赛“中国民歌王”称号,演唱的作品曾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四次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奖”,所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比赛演唱金奖,个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少数民族音乐、声乐表演教学。

汪洋

汪洋,男,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原湖州师范学院院长,湖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其出版专著、词典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7项,获教育部、省市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先后被评选为湖州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暨五星级教师称号等。

秦序

秦序,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在昆明长大,曾任职工厂和云南省歌舞团。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李纯一先生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著有《中国音乐史》、《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等论著,有论文集《一苇凌波》。曾参与国家艺术科研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任执行副总主编和分卷主编。近年也参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我国申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评审专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任执行副主编。

温和

温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建设项目“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同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公派博士后留学资格派赴德国。

杨成秀

杨成秀,音乐学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论北宋雅乐乐论的撰述类型与撰述语境》《礼乐相须为用:北宋吉礼用乐变迁中的礼乐观念》 《范镇雅乐观研究》等十余篇,参编《宋代音乐文化研究文论集》《中国历代乐论 · 宋代卷》等。

姚亚平

姚亚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现受聘于浙江音乐学院,担任音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留校任教,担任和声等技术理论课程。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先后师从黄晓和、于润洋攻读西方音乐史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并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教研室任教,先后担任音乐学系副系主任,科研处长,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在西方音乐史研究方面,比较注重观念史和思想史,著有《西方音乐的观念》、《复调的产生》、《性别焦虑与冲突》等专著。

李鹏程

李鹏程,副教授、青年作曲人、策划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成才之路”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成员。中国文化艺术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大众文艺振兴先进个人、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一级音乐人、河北省委宣传部“燕赵文化之星工程”人选、公开发表音乐作品一百余首,三十余次获奖。曾策划多部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籍、参与策划十余次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

瞿枫

瞿枫,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西方音乐史博士。分别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和音乐文献翻译工作。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博士论文《舒伯特“晚期风格”研究:1827-1828》,同时担任校内外三十余场学术讲座的翻译工作,并完成三十余万字的学术译著《19世纪钢琴音乐》。曾在《音乐研究》、《音乐艺术》、《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等音乐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曾多次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2015年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参加“2015·杭州·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2013年10月参加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尼伯龙根指环》多学科专题论坛,2013年9月参加在沈阳音乐学院召开的西方音乐学会第四届年会。

夏滟洲

夏滟洲,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8年10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评审专家。本科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自1992年起,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

王瑞

王瑞,男,教授。1969年1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合肥,全日制研究生,文学博士,研究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黄卫东的主要代表论著与获奖

先后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 1、黄卫东、原永兵、彭宜本。《温带果树结实生理》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2、黄卫东、李宝、陈建波。《果树高产优质化控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3、黄卫东、许雪峰、王玉柱、崔少平。《果树整形修剪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4、黄卫东、李可心、王全辉、张强。《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近5年代表主要论文:1、果实日烧病程中果皮抗氧化系统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1):19~262、Peroxidation of membrane lipid and Ca2+ homeostasis in grape mesophyll cel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oss-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stresses. 2004。 Plant Science,167:71~773、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蛋白激酶的诱导形成与活性变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3):277~2834、苹果果皮酚类物质对光强变化的适应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50~10555、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IAA in Developing Strawberry Fruit,J Hortic Sci Biot,2004, 79(5):693~6986、机械伤害和外源茉莉酸诱导豌豆幼苗H2O2系统性产生。中国科学C,2004,34(6):501~5097、葡萄酒行业:竞争力如何提高, 经济日报,2004-12-22,10版,8、弱光下生长的葡萄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结构的变化。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26~319、热胁迫对葡萄叶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8~13410、Effect of Low Light on the Activity of sucrose synthase in leaves of NectarineJ Hortic Sci Biot. 2005,80(3):358~36211、Systemic induction of H2O2 in Pea seedlings pretreated by wounding and exogenous jasmonic acid. Science in China (Ser. C),2005,48(3):202~21212、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Pretreatment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Mesophyll Cells in Young Grape Plants (Vitis vinifera L. cv. Jingxiu) under Cross-Temperature Stresse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5,47(8):959~97013、钙-钙调素对水杨酸诱导葡萄幼苗耐热性的影响及与抗氧化的关系。 园艺学报,2005,32(3):381~38614、Improvement of chilling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s ingrape fruit by heat acclimation.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5,38(1):80~9015、Salicylic acid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gene in grape berry. Plant Science, 2005 169(5):928~93416、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IAA and ABP1 in Strawberry Shoot Apexes during Floral Induction. Planta,2005,222(4):678~68717、Changes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s of enzymes involved in phenylpropanoid metabolism during grape berry development。 J. Plant Physiology,2006,163:115~12718、Contributions of PIP2-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and free salicylic acid to heat acclimation-induced thermotolerance in pea (Pisum sativum) leaves。 J. Plant Physiology,2006,163:405~41619、Changes in Microsomal Membranes ATPase Localization, Activities and Amounts of Young Grape Plants (Vitis vinifera L cv.Jingxiu) during the Cross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al Stresses. Plant Sciences,2006,170(4):768~77720、冰葡萄酒的全新时尚。中国民航,2006143,2006(2):54~5721、Effect of salicylic acid on phenylpropanoids and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in harvested grape berry.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6,40(1):64~7222、Salicylic Acid Synthesized by Benzonic Acid 2-Hydroxylase Catalysis Was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of Thermotolerance in Pea Plants. Plant Scienes, 2006,171:226-23323、温度逆境交叉适应过程中葡萄幼苗质膜Ca2+-ATPase的细胞化学定位与活性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6,39(8):1617-162524、Novel interrelation between salicylic acid, abscisic acid, and PIP2-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in heat acclimation-induced thermotolerance in pea leav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6,57(12): 3337~334725、Expression, purification of chalcone synthase gene from grape and preparation of the anti-CHS antibody.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6,50:223-22826、生态因素对酿酒葡萄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2006,27(12):791~79727、Determination of 10 Flavonols with Apigenin and Luteolin of Red Win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Changes of them during Wine Aging.Food Chemistry, 2007,101:428-43328、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and Assays for 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n Peach Fruit. J. Plant Physiology,2007,164(7):934~94429、Cloning of Phospholipase D from Group Berry and its Expression under Heat Acclimatio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7,40(4):595~60330、在耐热性诱导中豌豆叶片过氧化氢和水杨酸含量与质膜ATP酶活性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7,33(5):425~43431、Effects of grape variety, harvest date, fermentation vessel and wine ageing on flavonoid concentration in red win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8,41:53~6032、Salicylic acid activates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in grape berry in respons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Plant Grouth Regulation, 2008, 55: 1-1033、 Poot-fed salicylic acid in grape involves the response caused by aboveground high temperature. J Integretive Plant Biology, 2008,50(6): 761~76734、A novel plastid localization of chalcone synthase in developing grape berry. Plant Science, 2008, 175(3):431~436(SCI,1.795)35、Molecular cloning of 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gene from grape berry and preparation of an anti-DFR polyclonal antibody. Vitis,2008,47(3):141~14536、Accumulat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s in young grape leaves during cross-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stresses.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8,117(3):231~240(SCI:0.694)37、Salicylic Acid or Heat Acclimation Pre-treatment Enhances the Plasma Membrane-associated ATPase Activities in Young Grape Plants under Heat Shock.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8,119(1):21~27(SCI: 0.694)38、Prokaryotic Expression, Polyclonal Antibody Preparation of the stilbene synthase gene from grape berry and Its different expression in fruit development and under Heat Acclimation.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846:1085~1092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1等奖二次(1990,1995),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一次(1992),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一次。1990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年活动先进个人,1995年获农业部、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青年科技奖。1992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农业部“神农计划”专家。

期刊论文发表的作者顺序有什么讲究吗

  期刊论文发表的作者顺序有什么讲究吗?论文发表对职称评定,学生毕业都是有帮助的,而大多数论文也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这就涉及到了论文发表作者顺序的问题,在论文上署名,也就代表了作者的身份,拥有文章的著作权,而且作者的位置排名先后对评职也是有影响的,第一作者的认可度就比第二作者认可度要高一些,本来根据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程度进行署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利益纠纷,为此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论文作者署名规则。

  首先我要说是,具有论文署名资格的作者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参与论文的实际构思和设计;必须承担部分实验研究工作;而且参与论文的起草和修订;同意论文的发表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而关于论文作者排序问题,主要矛盾在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确定。一般说来第一作者一般是对文章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等。

  其次在参与研究人员较多的论文中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人及单位合作的现象,这就产生了共同一作及共同通讯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产生矛盾的,我介绍,国内的一些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刊物很多是不接收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因此很多高校研究生会让自己的导师做第一作者,自己则是第二作者,这也是常见的情况,而在国外期刊上也会出现共同一作的情况,其贡献和作用是不分彼此的。

  最后我也在这里强调,大家在开始准备自己的论文之前,就应该将论文作者顺序问题谈妥,约定好谁是第一作者,谁是第二作者,这样也可以避免产生纠纷,如果是评正高职称,那么也建议大家安排第一作者的位置,如果是副高,或者是中级职称,那么第二作者也是可以用的,不过最好还是有一篇文章自己是第一作者或者是独立作者,这样评职胜算才能更大一些,详情也可以咨询月期刊的在线老师。

  论文署名第几作者有用,主要应先看单位的要求,如果单位没有特殊要求那么就要结合大家的实际需求,如果自己用来评职称或毕业拿学位的论文,自己应尽量要是第一作者,或者是与另一个人同时做第一作者。如果参与论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成果数量,那么第二、三作者都可以。月期刊我也接触过一些发表论文的作者,他们多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