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扩展资料:
牛顿的主要成就:
1、力学成就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2、数学成就
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
3、光学成就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
1672年2月6日,牛顿来到伦敦参加例会,作为对皇家学会的回报,牛顿将他精心准备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递交皇家学会,并于2月19日刊登在皇家学会的会刊《哲学汇刊》上,这是牛顿正式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640 年至 1920 年这 200 多年时间,人类 社会 处于知识大爆炸时期。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先后建立起来,当时 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许多高水平科学实验不断涌现,催生了人类基础科学理论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搞自然科学的与搞文学创作的还不一样,文学创作取决于创作者的水平,高质量文学作品的数量取决于高水平创作者的多少,人类 社会 虽然相比于宇宙诞生( 138 亿年)来得稍晚,但其存在与发展毕竟会是相当深邃的,人类 社会 发展长河延续得越悠久,高水平的创作者势必越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就会越多。
而 宇宙的自然奥秘就像光彩夺目的星星,数量相对固定且稀少,被摘走一颗就少一颗,牛顿,爱因斯坦可以说很幸运各自摘得了一颗星, 白话讲就是两人时间卡位卡得十分精准。
我前面说牛顿、爱因斯坦荣幸地各摘得了一颗宇宙奥秘的星,那是否可以说此二人已经揭示了宇宙奥秘的某个真相了呢?
个人认为还不能这样讲。虽然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至今依然在沿用,但都是在某一定范围内的近似解,都不能通用到宇宙所有时空量级范围内,牛顿第二定律拿到大质量宇宙时空应用误差就大,爱因斯坦相对论应用到量子领域就一筹莫展。 这就是现在反相对论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原因。
牛顿 、爱因斯坦为人类 社会 打开了 探索 宇宙奥秘的两扇窗,但 这两扇窗还是太小,还不足以彻底照亮人类 社会 认知宇宙、走向宇宙、和平环保开发宇宙的道路。 探索 开发宇宙的路径,需要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为此付出努力,放下因此有可能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害的心理包袱。
基础理论的发展虽然越来越难 ,即便如此尖端 科技 还是不断得以突破, 决不是到了 “ 「大停滞时期」”, 之所以发展缓慢是 因为,
1,对观测实验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 10 的负十次方这一量级精度已不够,现在正巩固 10 的负十五次方这一量级精度。因此要求的场景越来越苛刻,投入越来越多,越要求团队攻关模式,几千人的攻关团队并不鲜见。单独个人很难在某一前沿领域有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的突破,就像跑马拉松越到后面越难越累,但仍存在这样的概率和机会。
2,另外搞理论研究的人能否真正静下心来也很关键。在各种各样的科研圈里,能否静下心来呢?很难。
3, 利益分配的原因 ,学术圈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总体不需要彻底推翻爱因斯坦、牛顿的理论,但要做出一个姿态,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去做,但来了的尤其是新人,都被打成“民科”,在学术圈内很难立足。
虽然有些网站已开始收录一些反爱因斯坦、牛顿理论文章的预印本,但还是画出一个红线,必须是圈里的人发文才行,比如必须是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用邮箱发文才可以,或者必须有圈里人的推荐才行,否则拒稿,“理由”是为确保文章的质量。
牛顿、爱因斯坦出成绩的时候 都是 20--30 岁之间的年轻人 ,在学术圈都名不经传,都或多或少受到前辈的打压。牛顿自家有个小“庄园”,情况稍好些; 爱因斯坦就稍显落魄,毕业后在学术界找不到饭碗,后经朋友介绍在专利局找了个小职员工作,可以说他们当初都是彻头彻尾的民科。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往《年签》 投稿时,并不是学术圈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职人员) 内的人,爱因斯坦如果活在当下投稿,是否会比当初更幸运——不被拒稿。 个人认为很难说, 我看这应被列入一个不错的话题。
那现实是否已经有人打破了“「大停滞时期」”,搞出了大统一理论,只是他不是学术圈内的人,就像爱因斯坦当初一样,但就是在学术界发表不了呢?
这个问题我看还是各位网友自己来回答,这是一个大问题。希望我的分享各位能够喜欢,可以通过知乎平台系统私信哟
牛顿对自己的科学著作的发表,态度非常谨慎,他的最成熟的微积分著述《曲线求积术》直到1704年才以《光学》的附录形式发表,其他的论文发表得更晚,《分析学》在牛顿去世后才公开发表。
17世纪
牛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不仅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而且又提出“静止状态”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