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有人的梦想是当医生,而有人的梦想是当宇航员。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 范文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 故事 ,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当英雄。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 科普知识 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啊,航天,我的梦!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2
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载人飞船带着宇航员升空,我心里就非常痒痒,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宇宙飞船去太空溜个弯儿。特别是这次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杨利伟叔叔飞向太空的壮举,让我更加急切了。
一天晚上,我睡觉时,恍恍惚惚梦见我被选拔成了航天员,要和其他三位宇航员乘坐“火星三号”太空飞船去火星研究。
“火星三号”飞船终于升空了。不一会儿,飞船便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径直向太空飞去,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真好玩儿!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我打开太空冰箱,拿出了一个像牙膏一样的东西,拧开盖儿一吸,嗯,甜津津的,味道挺不错。
不一会儿,飞船就停在了火星表面上。我和同伴们穿上宇航服,带上各种工具、仪器和中国国旗走出舱门。五分钟后,大家终于“飘”上了火星表面。啊!这可是我第一次踏上火星。我非常激动,把国旗使劲往火星上一插,可自己却飘了起来,差点成了火星的卫星。
接下来,我们打开各种仪器,挖了许多种火星的土壤和岩石,把它们放进仪器里,通过电脑分析,获得了不少数据和资料。最令我兴奋的是在F32号岩石上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火星植物,这一重大发现使我高兴的跳到了飞船顶上!几天后,我和同伴们带着数据、资料和无比的欢乐离开了这美丽的红色星球。我和同伴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和数据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在我高兴的时候,天亮了,我从床上爬起来,回想着刚才那精彩的梦。
假如我是宇航员,我会永无止境的向外太空进军,探索太空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3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总是飞不高”唱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心中不免有一丝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想要翱翔于宇宙之中,去探索世界、地球之外的秘密,却总是飞不高,只能想象着我的一个航天梦。
别看我是一个女孩,但我也想与20_年的航天员王亚平一样,付上太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陪妈妈看新闻,正巧看到了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号,心中万分激动,心也随着电视节目走了,伴着几声倒计时“十、九、八……一”一声惊天的巨响,神舟十号如巨龙一般冲上天空,仅仅几十秒,就已经冲出了大气层,飞在了太空中。
途中,几名航天员很少活动,因为他们身上穿着厚厚的制 服,行动很不方便,不过我仍很羡慕他们可以在宇宙中穿梭。真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飞上太空,观看出地球以外的其他的星球和宇宙的景色。
做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和检查,不过,我相信,我一定能通过那些艰苦的训练,因为别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为了我的航天梦,加油,努力奋斗吧!2005年的时候,一颗想飞上天的种子就已经萌生了,那是我懂事后第一次观看飞船升空,场面至今我都忘不了。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个梦。
虽然与欧洲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项重大事件,每一小步的进步,才会造就一大步的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为国争光。我们承载着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会奋发图强,越飞越高。我也会努力想我的航天梦靠近。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4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呀,梦想是实现的东西,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并且能脚踏实地,就能拥有梦想,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员。
虽然我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但我有一颗实现梦想的心,有一双勤劳的手,我一直都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皇天不负有心人,20年后,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一天,我在家里看着电脑里以为网友说:“我真想登上月球,看看月球长什么样啊!”看到这位网友的评论,我突发奇想:如果宇航员可以登上月球,那普通人也能登上月球啊!想到这里,我就动身走向“宇航员讨论区”。我发表出了自己的建议:“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一个“度假村”,这样,不仅我们宇航员可以登上月球,普通的居民也可以登上月球。”我刚说完,下面的同事和领导都表示赞同。不到几天,我们就驾驶着“神州10号”来到月球建度假村,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终于建好了度假村。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打开电脑,把我们在月球上建好度假村的事,都告诉了网友,许多的网友都来向我报名要去“月球度假村”呢!“叮铃铃”闹钟响了,虽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梦,但是长大以后,我要将它实现。
这就是我的太空梦,我会坚持、努力、不放弃!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5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总是飞不高”唱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心中不免有一丝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想要翱翔于宇宙之中,去探索世界、地球之外的秘密,却总是飞不高,只能想象着我的一个航天梦。
别看我是一个女孩,但我也想与20_年的航天员王亚平一样,付上太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陪妈妈看新闻,正巧看到了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号,心中万分激动,心也随着电视节目走了,伴着几声倒计时“十、九、八……一”一声惊天的巨响,神舟十号如巨龙一般冲上天空,仅仅几十秒,就已经冲出了大气层,飞在了太空中。
途中,几名航天员很少活动,因为他们身上穿着厚厚的制 服,行动很不方便,不过我仍很羡慕他们可以在宇宙中穿梭。真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飞上太空,观看出地球以外的其他的星球和宇宙的景色。
做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和检查,不过,我相信,我一定能通过那些艰苦的训练,因为别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为了我的航天梦,加油,努力奋斗吧!2005年的时候,一颗想飞上天的种子就已经萌生了,那是我懂事后第一次观看飞船升空,场面至今我都忘不了。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个梦。
虽然与欧洲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项重大事件,每一小步的进步,才会造就一大步的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为国争光。我们承载着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会奋发图强,越飞越高。我也会努力想我的航天梦靠近。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
★ 2022年空间站“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15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学生观后感怎样写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2019建国70周年征文
★ 关于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优秀作文10篇精选2021
★ 高一议论文奉献范文2021
★ 高一作文700字中国梦例文五篇
★ 建团100周年奋进新征程征文范文十篇
★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有感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航天(Spaceflight),又称空间飞行,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航天科技论文500字,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航天科技论文500字篇一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航天科技论文500字篇二
科技论文 德清县实验学校506班俞尧 科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关系到整个地球。科学原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如:一只笔,为什么能出墨写出字?一台计算机,为什么能快速的正确无误的算出一道令人头疼的算式?一台电话机,为什么能够接通到别人的电话?……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其实就是得到了科技的帮住。
科学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
答案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必能得到科学实践的力量!从1世纪到21世纪,从破破烂烂的东西到纳米技术。在这风风雨雨的几千年的历史行程中,是科技改变了命运,是科技改变了世界,更是科技改变了人民的脚步。最近,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驶入太空,为世界的太空历史更近了一步。但是你可曾想到?这不只是因为科学家聪明,而是科技是科学家的脑子更进一步。
从神一到神七,从无人到载人。是科技的脚步是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真是感谢科技!一点一滴,积累成汪洋大海,让我们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关心身边的一点一滴。让科技的脚步带领我们进入更高的境界。所以,要从小学好科学,为祖国争光,为世界添彩。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让21世纪的青少年把科技大道发扬光大!!!
看了“航天科技论文500字”的人还看:
1. 航天科技论文
2. 关于航天的科技论文
3. 初中科技论文500字
4. 500字科技论文
5. 初中生科技论文500字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个飞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宇航员的生命! 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是我们国家自主研究的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细节信息】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七”三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电脑学家田江宇曾说过:“神七”里的成员在太空行走成功后相当于中国立刻前进了几年.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本段]【系列消息】
“神七”费用低于“神六”
“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地问,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我们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0万。”王庆仁表示,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首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热播,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是有点无奈,王庆仁说,“我们几个同事是在一起看的,看完之后我们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举个最简单的错误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说,前者指的是飞机,而后者才应该是我们说的‘航空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之类,从这里我们看到其实他们对航空事业的不理解,而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常常做事情一窝蜂,什么火追什么,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也像追星一样,但很快就会冷下来,这也是一个舆论的引导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地看待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太空船2008年9月25号发射升空,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当中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乡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
神舟七号在九月25号晚上9点到10点钟升空。而26、27号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到时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这一太空漫步将大约进行20分钟。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放一个伴飞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会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而升空后大约68小时,会完成所有实验。28号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升空,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检测。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连同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安保,雷达以及各种侦测仪器已经投入运作,做地面、上空等多方面的部署。
雷达不停地侦测,天空、地面全面加强布防,这个军用机场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前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围的另一层保护网,确保神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上两次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升空时,国家领导人都由北京亲临酒泉发射中心,观看发射过程,他们都是先抵达这个军用机场,再转车到发射中心。由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范围已经全部列为了军事禁区,航天路面全面封锁,这一带也禁止任何人停留,更加严禁拍摄。神五、神六及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但保安明显一次比一次加强。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由以往只有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解放军戒备,所有由航天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司机和乘客全都要登记证件。
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翟志刚有望太空漫步,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编辑本段]【7大系统】
神舟九号 (罗芷乔)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通过长征二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所面临的新突破是要攻克“人控手动”的难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手动交会对接试验。
飞行乘组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其中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景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将在整个乘组中发挥核心作用。刘旺被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交会对接操作岗”。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将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
航天员将在太空停留更长时间。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停留13天,是神舟系列飞船停留最长的一次
2
神舟九号 叶浩坤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4艘载人飞船。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执行载人交汇对接任务。
3王心怡 1号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资料性息
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天宫九号:本报北京6月20日电谢波、记者张晓祺报道:今天6时18分,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进行了第一次姿态调整,使其从交会对接的倒飞状态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二次交会对接做好准备。
记者在飞控大厅大屏幕上看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进行了水平方向调整,形成天宫在后正飞、飞船在前倒飞的飞行模式,这是组合体的标准飞行姿态。
据了解,昨天晚上,3名航天员利用闲暇时间尽情体验了太空失重状态下的美妙生活。6月19日23时,航天员刘旺开始值班。在今天早上组合体转正飞过程中,刘旺密切监视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向地面报告组合体转正飞实施情况。组合体转正飞之后,景海鹏和刘洋结束睡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朱霄雄、记者张晓祺报道:今天,中国航天员中心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神舟九号任务航天员在轨体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成功下传,结果表明航天员在轨健康状况良好。这是我国首次开展体液应激水平在轨监测,标志着我国在轨医监生化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健康监测与预警需求,中国航天员中心研制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的医监生化检测装置。这一装置可以在轨检测体液中反映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重要标志物——硝基酪氨酸,为评价航天员在轨健康状况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为实现体液微量样本的实时快速检测,中国航天员中心创新性设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微流路伺服系统,突破了材料生物相容性、密闭性和特异性生物分子膜制备等关键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内的3名航天员体液检测指标正常,这表明航天员在轨健康状况良好。”李莹辉说。
据介绍,在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前,飞行乘组航天员还将进行一次在轨体液检测,通过与飞行前、飞行中指标比对,可有效评估载人航天飞行时人体体液应激水平状态。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朱霄雄、记者张晓祺报道:今天16时,女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内首次使用太空“自行车”——自行车功量计进行锻炼,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天宫”进行失重防护。
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活,会造成肌肉萎缩、骨丢失等症状,因此需要通过太空锻炼进行健康维护。据了解,为维持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的肌肉功能,保证航天员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工作状态,中国航天员中心采用碳合金机壳,自主研制成功自行车功量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向记者介绍,太空“自行车”与我们平时使用的自行车不同,航天员在使用前先要进行组装,为防止航天员骑行时飘走,使用时要用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车座上。此外,太空“自行车”没有握把,航天员骑行时要扶住天宫一号的墙壁,太空“自行车”以功率计算航天员运动负荷,分为25瓦特、50瓦特等多个强度等级,使用时可调整。为确保锻炼效果,太空“自行车”采用个人最大心率相对值作为强度指标,为神舟九号3名航天员分别开出了不同的“运动处方”。
据悉,昨晚神九航天员乘组利用休息前的一段时间,尽情体验了太空失重的美妙感觉,刘洋还特别展示了她带上太空的熊猫玩具。
4神舟九号(王泳茵)
神舟九号,又称为神九、神舟九号飞船,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九号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通过长征二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李宣良、田兆运)
“感觉良好!”18日17时07分,当顺利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发出报告时,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组成的组合体已平稳飞行近3个小时。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景海鹏、刘旺、刘洋仿佛灵活的鱼,先后顺利通过对接通道“游”进天宫一号。这舱门间的穿越,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16日发射的神九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4次变轨,于18日中午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彼此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5公里、400米、140米……飞船在距离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进行最后一次停泊后,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缓缓接近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上的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独自在太空等待了215天的天宫一号与载客前来的神舟九号稳稳地连接在了一起。
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景海鹏先是顺利地打开飞船轨道舱前舱门,然后在刘旺、刘洋帮助下,进入直径为不到1米的对接通道,稍作停留后熟练地打开了天宫一号舱门。
这时,一个崭新的空间呈现在了航天员面前。
航天员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的动作,就像是在游泳,蓝色的舱内工作服使他们看上去宛若漂游在大海中的“蓝鲸”。
进入新“家”的3位航天员显得十分兴奋,失去重力的他们,相互扶持着在摄像机镜头前向收看电视直播的亿万观众挥手致意。
圆梦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评价3位航天员的表现。
“对航天员的真正考验,将是6天后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意味着中国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表明我们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进行人员运送和物资补给的完整能力。”
在未来组合体“牵手”飞行的10多天里,3位航天员除返回飞船轨道舱就餐外,将在“天宫”中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作为建立空间站的关键技术,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15立方米空间的天宫一号还只是航天员的临时住所,待到8年之后建造更大的空间站,中国航天员将会在太空中真正拥有长期居住的家园。”周建平说。载人交会对接。
2022上半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
1.人工智能MOML算法保障冬奥气象预报
相比夏奥,冬奥会受天气影响更大。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平文领衔下,该院研究团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冬奥赛场定点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研究,开发出人工智能MOML算法赋能天气预报模型,使预报更精准。
据了解,MOML算法在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上已取得突破,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预报员,大幅减少预报员的工作量,相比常规方法来说,它将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10%以上。
2.“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
2022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3.瞄准肿瘤治疗前沿,质子装置国产化加速
2022年5月,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180度旋转束治疗室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启用,首批患者接受治疗。
质子治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有治疗精准、副作用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4.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
在我国科学家努力下,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2022年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一神经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据介绍,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长程投射,如同交通网络中的干线一样,至关重要。这项最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重构了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的全脑投射图谱,是此前国际上所有研究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数量的两倍以上。研究还揭示出前额叶皮层内部联接和外部投射的规律,提出前额叶皮层可能的工作模型。
5.神舟十三号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解密太空育种
2022年4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据了解,此次搭载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不仅有中药材种子,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植物种子。它们来自不同地区、单位,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于品种培育。
太空育种,也称航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创造农业育种材料、丰富基因资源,是一种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6.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2022年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开启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浮空艇观测任务。
此次执行观测任务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长55米,高19米,体积9060立方米。主要用于观测海拔9000米高空大气组分垂直变化和传输过程,搭载了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以及黑碳、粉尘、甲烷/二氧化碳和风温湿压观测仪。获得的青藏高原海拔9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可以研究、追踪区域水循环,为揭示“亚洲水塔”水的来源提供关键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也可为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一生态一人类活动链式变化应对策略的提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7.“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秘深海冷泉
2022年5月11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返航,圆满完成2022年度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第一航段任务——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南海冷泉区的海试任务。
在完成深海原位实验室海试任务的同时,通过“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了冷泉流体渗漏的生态环境效应科考,获取了海马冷泉区及其东北方向的两处新生冷泉活动区一批重要的流体、沉积物和生物样本,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室对其中的一处渗漏口进行了流体组分、微生物群落等的72小时原位观测。冷泉系统是一种深海自然现象,由富含甲烷的流体渗漏至海底而形成。这次科考也对进一步揭开南海冷泉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21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
1.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
2.“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它又升级到了“祖冲之二号”,可以操纵66个比特。
10月,中国科大、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等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进一步提供了量子计算加速的实验证据。
这两台计算机的问世,意味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已进入2.0时代,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优越性再次增强(国外称之为“量子霸权”),目前全球只有中美两个国家实现了量子霸权。
3.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三大目标是环绕、着陆和巡视。
4.“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2021年5月17日,《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PeV。
“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
7月9日,《科学》报道“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科学家们确认,这个标准烛光就是由宋朝记录的“天关客星”经千年演化形成的著名天体——蟹状星云。“拉索”测量了标准烛光在2400倍的能量范围内的亮度,尤其是在能量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波段测定了新标准。
5.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回到地球。神舟十二号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神舟十三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
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2021年6月28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的最大坝高289米,排名世界第三;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主席为此致贺信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7.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8.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2021年11月初,媒体报道,《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
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9.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10.“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长了约8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