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立群著作简介
本人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
一、专著
1、《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现代〈文选〉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文选〉成书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10篇):
1、《文选》次文类作家编序研究 《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3、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 《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4、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5、《文选》成书考辨 《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6、《超越旧成说 开拓新领域——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
《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7、先唐学士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
8、从綦毋邃注看宋刻本《文选》注的演变 《文献》2004年第3期
9、司空曙诗集版本考 《文献》1998年第2期
10、“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成书 《新国学》2005年
三、项目
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02BZW023)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与研究》(0329)的研究。
四、获奖
1、2004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2、2003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2002、2003、2004、2005年连续四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附:学术兼职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选》研究会理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会理事
王立群——河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名师
名师心得
教学是一项极其艰苦、极其认真的实践活动,每一节课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认真努力,才能讲好每一节课。如果我能获得某些成功,那么,百分之九十来自于认真,来自于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面对学生,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我只有全力以赴,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个人的得失荣辱都是小事,讲好每一节课才是大事。
教学的基础是研究。没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高校的课堂只能重复他人的观点。大学课堂只讲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观点是耻辱!我的目标是国内一流:获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家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力争国内第一,取得本研究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国内学术界获得重要一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讲出高水平的课程。
教学与研究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研究是体,教学是用。体用结合,体用一致,才能使教学呈现良性循环。没有研究,没有深入的思考,很难讲出掷地有声的观点。
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掩盖见解的浅薄,深刻、独到,才能独树一帜。
文学教学与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每一位作家,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作品,每一篇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词。穿透历史时空,解读历史人物,用现代视角让历史人物成为鲜活的人,是文学教学与文学研究的目标。
名师寄语
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是人生的幸运和幸福。我喜欢在课堂上答疑解惑,在这里我可以品味到收获的喜悦,在这里我可以忘却现实中的某些缺憾,在这里我可以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实现。
专业的分工与细化使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成为本国、本校的形象大使,每一篇提交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每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对个人学术论文的点评,实际上都是国际、国内同行评价自己所在国家、所在学校学术水平高下的评审会。
名师名言
在科学研究中,我的目标是:写出一流的文章,奉献一流的成果,发表于一流的刊物,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稳做国际国内的一流学者;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目标是:讲出国家级的水平,讲到国家级的课堂。
学校、学科简介
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建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解放前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河南大学现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拥有10大学科门类、72个专业,近200个博士、硕士学位点,4个国家级基地。学校占地面积3600亩,图书400万册;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教职工共3800多人,其中专兼职院士10人。目前全校师生为把河南大学建设成为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学科有过辉煌的历史,李嘉言、任仿秋、万曼、高文、华仲彦等一代名师均出自该学科。该学科下辖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于2003年申报博士授予权时获当年全国通讯评议第一名,并顺利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招收三届博士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78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自1978年至今已招收28届研究生,培养了300多名研究生;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内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8人,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两个专业书库,专业图书8000多册。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高校名师,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