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所长发表论文

2023-11-01 14: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所长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后又修完华东政法法学院法学本科、华东师大汉语文学系本科,并通过了心理咨询师3 级2级的考试,此外还学过中医等,粗通文理,略识中西,有开阔的知识面。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工作。社会兼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上海南市思维进修学校校长。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撰写《科学智慧》电视片40余集,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第13册。

卫三平主要经历


卫三平
卫三平,男,1974年1月生,山西中阳人,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吕梁市水利局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兼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站副站长。
中科院水保所高级访问学者,山西省优秀水利专家、吕梁市委联系优秀专家。吕梁市政协委员。
中文名:卫三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西中阳
出生日期:1974年1月
职业:现任吕梁市水利局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主持编制了吕梁飞机场生物护坡实施方案
代表作品:《水土保持概论》
个人简介
卫三平,男,1974年1月生,山西中阳人,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吕梁市水利局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兼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站副站长。
中科院水保所高级访问学者,山西省优秀水利专家、吕梁市委联系优秀专家。吕梁市政协委员。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区土壤干化机理及量化指标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编制了吕梁飞机场生物护坡实施方案等20多项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编写《水土保持概论》等3本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3篇。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荣获“2004年度国家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三等奖”、“山西省水利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梯田系统雨水聚流节灌增产技术研究等3项科研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获得吕梁市首届“十佳”科技工作者、吕梁市百名青年时代先锋、吕梁市优秀人才、吕梁市委联系优秀专家等奖项和荣誉称号,被吕梁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获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十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先进事迹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来自吕梁山区中阳县的农村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北林学院。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毅然回到吕梁山区,用自己所学回报家乡,潜心致力于吕梁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书写内心深处那份不了的黄土情,完成造福家乡的梦想。他叫卫三平,现为吕梁市水利局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兼水保站副站长,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少年立志
少年立志的卫三平从未停止过学习和对梦想的追求。贫困艰辛的童年培养和造就了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性格,也坚定了他立志成才、回报家乡的信念。1992年卫三平以全县第4名的成绩考入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毕业后主动放弃留校的机会回到养育他的吕梁山区,被分配到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当时驻离石区王家沟),从事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科研及推广工作。2003年,离别年迈的父母和虚弱的妻子,带着家里仅有的1万元积蓄,远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求学深造,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以本校资源环境学院第1名的成绩考取水土保持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水保生态方面的研究。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2008年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创造性地计算出气候干旱和植被过度耗水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干化的贡献率是7:3,初步揭示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土壤干化机理及成因,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2009年将他聘任为高级访问学者。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再一次选择回到生态恶劣、欠发达的吕梁,奉献家乡生态建设事业。
孜孜不倦
选择了水保生态这个行业,注定一辈子与辛苦同行。2000—2002年,卫三平承担了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梯田系统雨水聚流节灌增产技术研究”课题,试验地位于离石区王家沟流域大局村,每天早早起床带上仪器设备,骑自行车进沟,步行上山,常常中午不回家,在老乡家里吃一碗面,避过正午,下午继续劳作、观测,晚上回到单位还要及时称量、烘干采集的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灌溉、收获、考种,一年四季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经过两年的连续试验,他们在野外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梯田系统雨水聚流节灌增产技术,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山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该成果在三川河流域推广应用,旱地梯田平均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效益显著。
凭着“干一行,钻一行”的这股拗劲和对家乡事业的热情,卫三平研究成果不断。多年来,卫三平先后协助领导争取上马和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小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等一批国家、省级重点水保生态工程,为吕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生态支撑。2012年组织建设的柳林昌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先后主持编制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初步设计》、《吕梁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吕梁飞机场生物护坡工程实施方案》等40多项规划设计。主持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委会基金项目、吕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多项,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参加编写了《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型乔木树种的区位环境适宜性》等3本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10篇评为省级优秀科技论文,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
成绩斐然
凭着多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和显著的工作业绩,卫三平多年来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称号,成为业界的科技带头人。先后获得吕梁市首届“十佳”科技工作者、吕梁市百名青年时代先锋、吕梁市优秀人才、吕梁市委联系优秀专家等奖项和荣誉称号,被吕梁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获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十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2014年,作为山西省唯一的获奖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科协会员日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
卫三平为人谦恭,从未因自己的成绩而骄傲自满。面对众多的荣誉,他总是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吕梁市的荣誉,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我不可能获得这些成绩和荣誉。”市水利局副局长徐德明告诉记者:“卫三平学识渊博,工作敬业,作风严谨,沉得下心,吃得下苦。我们水利部门十分需要这样的人才。”
科技研究和推广是一个清苦的行业,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有所作为。再大的困难,再多的艰辛,也止不住追求梦想的脚步。卫三平告诉记者:“目前吕梁市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心中一份不了的黄土情,我将再接再厉、发奋努力,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吕梁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为吕梁实现富民强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戴爱玲(龙巖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详细资料大全

戴爱玲,出生于1969年11月,硕士、高级实验师。曾先后就读于龙巖师专、福建省教育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现任龙巖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命科学学院工会主席,龙巖市生猪产业联盟常务理事、龙巖市科技特派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