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文地理论文素材

2023-03-14 06: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文地理论文素材

  我找了一篇有关方言的 也是人文地理:
  保护方言 留存故乡记忆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而产生了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从方言的这个定义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方言和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所以说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继承。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上面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景象已不可能重现,但是它们在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打下了或多或少的一些烙印。因而说方言是历史发展留下的一种非物质遗产也不为过。
  但是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推广普通话在全国开展,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方言是落后的、不好的,必须要摒弃掉方言,努力的学习好普通话。我觉得这些人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方言为什么会存在,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一样。方言的产生是因语言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单方面的大力推行普通话而忽视方言肯定是违背正常的语言发展规律的。现在许多地方的年轻人都只会讲普通话,对于他家乡的方言却一句都说不出,我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中的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我想这在现代这可能几乎快成了一个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才能见到的场景了吧。
  值得庆幸的是,还是有一大批学者意识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之所在。前段时间,我在一篇名为《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华校长的建议引发多方关注》的文章中说到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身为语言学教授的王建华就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展语言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国语言多媒体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库,绘制详细、精确、可传至后代的多媒体语言地图,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王建华代表的建议引发了多方关注和共鸣。当时,新华社、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对此给予了充分的报道。报道还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共鸣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短短几个月时间,王建华的建议和设想正在变为现实。10月11日,国家语委在苏州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建设。这个数据库分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3个分库。每一个分库都有由文字、国际音标等组成的文本,还有声音和图像,文本、声音、图像之间彼此对应,并具有链接功能。这种呈现实态的有声语言资料,使这个数据库能听、能看,便于今后的检索和开发利用。苏州作为全国首家试点有声数据库建设的城市,共有苏州市区及五个县市6个数据采集点,将通过朗读字、词、句和讲故事的方式,分批采录吴方言。苏州话,将有幸得以“原汁原味”传承。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就真实的体会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上面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可以说方言起到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下面我就具体的有选择性的从几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从方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留存于方言中的古代语音,词汇。从方言上面我们可以找到古代汉语发音的方式,南方的方言更接近于传统。比如说在广东话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现代汉语没有的一些音调,粤语中不仅存在着入声字,并且有八九种的音调,据考察,古代汉语发音中就存在着入声字。从这方面可以说粤语是一个古代语音的活化石了。
  第二,从方言中留存的富有地方特色词汇上面来看。在湖南方言词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体现了湖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特征,体现了湖南人的全体性格特征。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降水丰富,镜内河流、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水泽之国”。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语言上,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并流传到湖南各地。例如,在长沙话中,拉关系、走后门被喻为“走水路”;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做“水里水气”:肤色被称为“水色”等。
  湖南古称南蛮之地,其三面环山,北面又阻于长江洞庭,所以古代时与外界交往颇为困难,而大凡交通不便。对外接触较少的山区居民,性格都较为率真强悍,加之湖南在古代有大批外来移民(江西为主)在战乱中迁入,这些移民往往会受到当地土著的抗拒,因而械斗之风在湖南极盛,湖南人就这样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中,一直维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从而形成了强悍的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湖南人十分“骠悍”,“其俗剽轻、易发怒。”光绪《湖南通志》中也有“民悍劲而不能为欺诈”,“要以劲直任气。好文尚义”的记载。历史的积淀,使湖南人养成了“强悍刚烈,倔强霸蛮”的性格品质。湖南方言的流行词语也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群体性格烙印。在这些词语中,有一批反映了湖南人蛮、倔、强悍的传统性格。例如:“霸蛮”、“蛮巧”、“行蛮”、“有狼”、“发狠”、“抬横杠”、“过硬”、“猛天搭地”、“厉霸”、“咬筋”等。
  第三,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用小麦磨成的粉, 北方方言叫“面”, 广西柳州方言叫“面粉”或“灰面”; 用麦面粉制成的条状食品, 北方方言叫“面条”, 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粟在北方方言中分别叫“大米”、“米”, 柳州方言则分别叫“米”、“小米”; 用稻米煮成的干饭, 北方方言叫“米饭”, 柳州方言只叫“饭”。这些名称的不同反映了北方人以麦面为主食, 柳州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饮食习惯。北方人日常吃饭主要是吃以麦面制成的食物, 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饭时要说“米饭”, 以示与日常的“饭”区别开来; 而柳州人吃饭向来就是吃米饭,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用其他词, 只有偶尔吃面当饭时, 才说“面”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柳州地处华南———珠江流域, 素来以产稻米为主, 所以说“米”即指大米不会产生误会, 但指称粟米时要冠以“小”, 以示区别; 而北方是出产粟米的地方, 说“米”即指粟米, 但指称稻米时则冠“大”。这是由于不同饮食民俗文化结构造成的差异, 从这种各地方言中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 我们已经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
  由此可见,地方方言中囊括的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如此的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国方言的种类如此之多,恰恰是说明了汉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方言带来的是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不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的是可悲的。我们只有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重保护方言,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锦州600字人文地理小论文

锦州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开放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优秀旅游城市。1985年锦州市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评比中居第40位。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历代相传,人烟不绝,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里属冀、幽二州地。春秋时期属燕地,战国时属燕辽西郡地。秦、西汉时分属辽西、辽东郡地,东汉时大部属辽东属国。三国时属幽州昌黎郡地,晋代属平州昌黎郡地。隋代时西部属柳城(今朝阳)郡地,东部属燕郡地。唐代初属营州(今朝阳)总管府辖,后属安东都护府辖,废府后归平卢节度使辖。辽代分属中京道和东京道辖。公元911-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锦州之名始于此时。金代改辽道制为路制,当时属北京路辖,元代分属大宁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建军卫制,下设卫所,当时置广宁卫,广宁前、后、左、右、中(今锦州)屯卫,以及义州卫、宁远卫,先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后属辽东巡抚辖。清康熙元年并广宁中、左、右、三屯卫为锦县;康熙三年设广宁府,不久撤销;康熙四年设锦川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设县,当时各县属奉天省辽沈道辖;1928年废除道制,1929年省改名辽宁,当时各县直隶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县皆属伪奉大省;1934年设锦州省,管辖各县;1937年口伪政权施行市制,始设锦州市,中县分治,伪省、市、县公署皆驻锦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曾一度建立辽西专员公署和锦州市政府。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属热河省热东专署辖,1949年1 月成立辽西省,省政府驻锦州;1954年8 月辽东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市为省辖市,以后两次成立锦州专区, 1968年专区撤销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至今。 锦州是辽西重要工业城市。60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大庆式锦州新兴工业地区”。80年代,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经过近9个五年计划建设,整个工业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装备较为雄厚的具有相当基础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已成为锦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90.1亿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增速位居全省第六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20.4%,其中,工业增加值306.2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05.4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6.8:44.5:38.7。人均生产总值25741元。   锦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锦州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已有15万户,注册资金30.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锦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布局。   2009年,全市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82.6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861公里,用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95.0%,全市人工煤气供气总量达7323.2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7500吨。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271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24.4万平方米。   2009年,全市新增自来水管道41公里,供水管网长度达到716公里。新增煤气管道26.9公里,管道煤气总长为805.5公里。新增热水管线61公里,热水管道长度为1496公里。新增道路长度28.6公里,道路总长度为497.6公里,新增道路面积68.6万平方米,道路面积达到907.6万平方米。全年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23.9万吨。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6.8:44.5:3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1亿元,增长5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0亿元,增长36.9%。实际利用外资36805万美元,增长18.4%。出口创汇完成80647万美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6.1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627元,增长8.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0.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9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259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87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95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   锦州港煤炭吞吐量首度越过5000万吨。2009年,锦州港已完成煤炭吞吐量525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3.8万标箱,分别增长11.3%和13.5%。   锦州是辽西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经过先民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文化艺术门类齐全,全市拥有七个专业剧团。木偶剧团始建于1949年,评剧团成立于1952年,京剧团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杂技团、话剧团、凌海市艺术团、黑山县地方戏剧团。   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7个,文化站50个。   全市拥有地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节目共9套,其中市级4套,县级5套,广播综合覆盖率98.98%。电视节目共10套,其中市级3套,县级7套,电视综合覆盖率98.95%。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03860户。

求一篇有关贵州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已有的不要

凭我能想象到的 拟个提纲给你参考:
自然地理:
1、宏观方面: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为江南丘陵-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平均海拔1100m左右 西高东低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避暑胜地
2、地形地貌:贵州60%以上为喀斯特地貌 岩溶发育 遵义仁怀-赤水一带为丹霞地貌 铜仁和黔东南有丘陵地貌
武陵山脉、苗岭、黄果树、万峰林、龙宫、织金洞 草海等主要景点可以介绍下 其中黄果树和龙宫是贵州目前仅有的两个5a景区 织金洞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洞穴
贵州的特色动植物:黔金丝猴、大鲵、珙桐、桫椤、秃杉等等
3、矿产资源:贵州煤矿资源丰富 六盘水毕节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矿 此外 开磷、贵铝也很有名气 兴义是黄金产区 水力资源丰富
4、贵州是中国西南出海的要道 随着沪蓉西高速公路 渝怀铁路 宜万铁路的陆续开通 重要性有所下降 但贵阳仍然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
人文地理:
1、赤水河有美酒河的美誉 以茅台为代表 红军在茅台的传奇经历及老一辈的厚爱更是奠定了其国酒的地位
2、贵州的烟草和茶叶也不错;
3、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有几个亮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及滇川黔交界的鸡鸣三省
4、贵州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 是苗、侗、布依、水、彝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民族文化多样 特色鲜明 贵州安顺等地还有著名的屯堡文化 很有人文地理色彩
5、贵州在古代也属化外之地,有众多的土司文化,以遵义地区的杨氏家族为代表 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陆续达800年 直至明万历年间 遵义市附近的海龙囤为其最后遗迹
6、贵州在晴隆县的“24道拐”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战略要道 现在还在 10来 贵州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入滇 入渝 入湘的高速公路都修通了 目前正在修贵广高速公路等等 铁路在规划实施的有贵阳-成都 -昆明 -广州的高铁 这些西部重点工程将极大的改变贵州交通落后的局面
这些东西写下来 1000-2000字怕是绰绰有余吧 这会儿能想到的就这些

补充一条:贵州的关岭化石群可以放在贵州宏观地理介绍

跪求学完人文地理后的感受?2000字。

【论文关键词】:人文地理; 自然; 区域; 趋势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的含义[1]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应研究的热点。
4.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 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 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3] 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4] 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求关于人文地理的论文题目

参考一下哈,先是两篇文章的目录,后面有一些好的题目!自己看看
##1.。旅游地理
《鲁东北六市旅游竞争力测评研究》
目录
引言
1、鲁东北6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1、旅游竞争力
1.2、评价方法
1.3、指标体系构建
2、鲁东北6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2.1、旅游竞争力综合测定
2.2、旅游竞争力测定结果比较分析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 谢
##2。土地管理类
《渭南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目录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述
2.1.1 气候
2.1.2 地貌
2.1.3 土壤
2.1.4 水资源
2.1.5 植被资源
2.1.6 矿产资源
2.1.7 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条件概述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渭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1.1 土地利用结构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4 渭南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1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4.2 人类驱动因素分析
4.2.1人口因素分析
4.2.2技术因素分析
4.2.3 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4.2.4 政策因素分析
5 渭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及措施
5.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5.2.1 调整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
5.2.2 土地保护与整治相结合
5.2.3 深化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
5.2.4 加决城镇化进程,使产业结构优化
5.2.5 加强国土观念教育,树立起人地矛盾的忧患意识
6 结语

##3。好的题目
《探究发展中江挂面对中江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的耕地响应机制》
《浅析京九铁路对沿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影响机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