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汉代政论文的主题

2023-03-14 05: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汉代政论文的主题

西汉初年,社会初定,文化方面较少限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很多文人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力图以自己的所学应用于社会,为国家服务,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章的发展和繁荣。

政论文由先秦诸子文章发展而来,作者往往以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主题,抓住当代国家、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在书中,作者饱含炽热的感情,畅所欲言,文风纵横驰骋,气势恢宏。

汉代政论散文的关注点是什么?

早期重要辞赋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两赋均有兮字,楚辞向辞赋转化的痕迹非常明显,抒情性也较强,被称为“骚体赋”。到景帝、武帝时期,出现大赋,枚乘的《七发》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

大赋的结构特点是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篇末点题,微有讽喻。实际的效果是“劝百讽一”。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代表作是《子虚》、《上林》二赋。大赋气势恢弘,语言张扬,气魄壮观,显示出大汉王朝的蓬勃气势。

其后,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甘泉赋》、《河东赋》比较著名。

但大赋文字艰涩,内容空虚,大赋没有很好流传,与这种文风有很大关系。东汉开始兴起京都赋,班固《两都赋》是早期代表作。其后张衡的《二京赋》也很有名。东汉后期,文人多怀才不遇,故抒情小赋应运而生。班彪的《北征赋》,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都很著名。但此类作品当推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该赋语言犀利尖锐,对于当时黑暗政治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西汉前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政论散文,最突出的代表是陆贾、贾谊和晁错。陆贾前后向刘邦上十二篇文章,后来结集成书,即《新语》。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语言精练,逻辑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政论家,《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著有散文五十八篇,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一类是就具体问题写的奏疏,一类属于杂论。《陈政事疏》系统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于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专题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分别指出秦始皇、胡亥、子婴的过失,其中上篇最精彩。运用夸张铺陈的笔法,渲染秦帝国的辉煌强盛,再急转直下,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其迅速土崩瓦解的衰颓,然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贾谊之后的政论家是晁错,他是景帝的老师,对于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最著名的论文是《论贵粟疏》,逻辑谨严,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缺乏文采。

被韩愈称为“后汉三贤”的王充、王符、仲长统都有专书传世。王充著有《论衡》、王符著有《潜夫论》、仲长统著有《昌言》。三人虽然不是文学家,但对于文学各有一些独到的看法,值得一读。

汉初政论文兴盛的原因

汉初政论文是汉代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以往的专家、学者多关注汉初的个体作者,对汉初政论文的整体特点研究较少。实际上,汉初政论文的整体特点较为明显,如几乎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政论文的文体兼备,语言真挚等方面,尤其是以贾谊、晁错等人更为鲜明。 第一章,引言部分。对汉初、政论文及其范围进行界定,对汉初政论文作者及其作品进行简要概括,同时叙述汉初政论文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介绍汉初政论文的时代背景。首先是汉初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内部诸侯王,特别是同姓王势力强大而谋反成为政治动乱的内在隐患;外部匈奴的伺机侵扰给本以动荡不安的汉廷雪上加霜。其次是经济上的秩序混乱。汉初农业、商业本术倒置,从农的贫困、从商的富有,粮食积蓄匮乏;同时由于民间私铸的存在,币制混乱。最后是思想上的尊崇黄老和礼制僭越。黄老思想在汉初由于社会形势的需要而一跃成为当时的指导思想,然而儒学自秦朝至汉初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儒学重要思想的“礼”在汉初出现了种种僭越现象。 第三章,重点研究汉初政论文的针对性。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促成了汉初政论文的形成。积极入世的汉初政论文作者,尤其是贾谊和晁错,他们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局势,写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政论文,或分析和解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矛盾,或加强礼制建设和总结秦王朝短期灭亡的原因,借古喻今,以图汉廷的江山社稷牢不可摧,万世长存。 第四章,透析汉初政论文的文学性。主要从政论文的文体兼备、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和风格存异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政论文文体兼备的特点。汉初政论文处于骈文的形成和汉赋的发展时期,由于文体的相互交融,政论文中已具有了骈文的对偶和汉大赋的铺陈及主客问答这些基本特征,从骈、赋发展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详细阐述。其次探讨文章的谋篇布局。汉初政论文的题目能预测和体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行文结构比先秦时期的散文更加合理,论据更翔实且方法多样,论证更符合逻辑。再次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汉初政论文的语言特色包括感情真挚和语言形象两大方面内容,论述汉初政论文语言的感情化、直谏性、极端化和形象化特点。最后分析汉初政论文的个体风格。汉初政论文尽管具有以上共同点,但就个体作者而言,尤其是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在文采上有重文、重质之别,并深入探讨其政论文有别的原因。 第五章,结尾部分。进一步探讨汉初政论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从汉初政论文对后世文人关心时势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代政治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础上品类更加繁多,凡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的颂、赞、祝…等三十种散文文体都已独立出现,而每种文体往往又会细分为若干不同式样用途的小类,正如刘师培所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此外,汉代散文虽然大多为应用文,少有现代观念中的纯文学的散文,但在优秀作家手中“述理于心,著言于翰”,往往“杂用文绮”,锻炼成为语言运用的艺术,将直接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成为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影响巨大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主要用于针对社会与国家大事,表达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意见主张,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住行诸如赞誉、思念、哀悼等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工具性意义。而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些散文十分讲究如布局谋篇、句式结构、修辞藻饰等形式上的完美,又善运用比兴、取象的手法,在叙事、说理或感情抒发中,都追求感性的直观性。而且无论所涉及的是何种题材,即便是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也总是注入内心强烈的投入参与的意识,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爱憎褒贬,从始至终流荡著主观激情,使得文章自然的洋溢着形式美、形象美与情感美,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正因如此,使得汉代散文不仅品类繁多,诸体大备,而且文质相生,异彩纷呈。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在汉代散文创作中出现了司马迁的伟大巨著《史记》,不仅以无与伦比的史学成就被公认为“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札记》)、“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而且也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新领域,并一举登上了无人能企及的高峰,使汉代散文愈加发射出璀璨的光辉。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关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章;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文坛上空前繁荣。就散文而论,此时不仅出现了《淮南子》、《史记》两部大的散文著作,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议论说理外,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同时,受到汉赋的影响,散文的辞赋化也特别突出,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其中《淮南子》以具有奇幻瑰丽的色彩:文章除了善于运用比喻、寓言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是反映荆楚一带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与信仰;语言的富丽华美:用优美的语言来谈论哲学问题,《庄子》首开风气,《淮南子》则继其踵武;继承并发扬先秦诸子散文:特别是《庄子》的风格,往往寓哲理于物象的生动描绘中,或从横驰骋,或层层剖析,反复申说,或浪漫想像,奇伟宏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后期的散文:汉文章较之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从散文角度说,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是散文的新发展;刘向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其中的《论起昌陵疏》颇为著名等;《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的艺术成就:高超的写人艺术、深沉的人生感慨、优秀的语言艺术等。《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之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如: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书》起,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
  
  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东汉后期的散文:从整体上说,没有摆脱东汉一代模拟、因袭之风,也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多数作家仍然是努力适应统治者的政策,思想贫弱,文采不足。但受到政治影响,议政之风盛行,因此,有些文人、学者,不再囿于神学迷信的专制统治或以疏奏议政,或著书立说品评人物,或纯作理论性清议,散文的范围有所扩充,品种有所增加,并且在思想内容、语体风格上也出现新的特色,如:论说性散文出现针砭时弊的倾向,作家的自主意识有所加强;书、檄、箴,不仅用来议政,也用来进行私人交际,特别是书,几乎成了求荐、荐人、酬谢等日常生活的专用品种。从整体上说,汉末虽没有杰出的作家,艺术成就不大,散文的风格缺乏西汉前期的气势,也没有东汉前期的朴实厚重,但是体裁品种有新的发展,记事说理的语言更趋清丽,风格也更为典雅。其中著名的作家有汉末“三子”。
  
  艺术成就:汉代的散文总体上来说,有著很高的成就。一方面出现象司马迁那样卓越的文学大师,在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的文体,给后世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汉代的政论文,也在先秦散文基础上发起来一种新的散文体,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散文,无论在叙事或说理方面,或是在塑造人物、描写社会现实方面,都较先秦的散文有很大的进步,也表明了我国散文的新成就。(来源:中国散文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