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以在敦煌发现的说唱文学里保存较多。
所谓“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俗讲”的意思,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的故事了。
唐五代间,佛教宣传教义有两种方式,即变相图与变文,均取经典中的神变故事作为题材,一为绘画的,一为文辞的,以绘画为空间的表现者为变相图,以口语或文辞为时间的展开则为变文。根据现存敦煌写卷中种种“变文”与“变相”相辅相成的迹象,大致可以认为“变文”之得名,和佛家所谓的变相有关系,变文就是变相的说明文字,眼看变相,耳听变文,两者相辅而行。
在诗歌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散文文体文风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的同时,唐代在其他文体的发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小说出现了新的体式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它的发展与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大致同步,中唐达于极盛,至晚唐而稍衰。除唐传奇之外,此时还出现了通俗文体俗讲和变文。俗讲和变文,不仅扩大了文学的传播与影响,而且在文学渐渐由雅而俗的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导语:“变文”属于唐传奇中的一种,是人们对于传奇的改良与发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文种吧! 变文简称“变”,是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郑振铎认为,“变文”的意义,和“演义”差不多,就是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手抄写本变文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变文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作品。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其内容主要是宣扬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有时还掺杂着儒家道德观念。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故事展开之前先引一段经文,然后边说边唱。另一种是前面不引经文,直接讲唱佛经神变故事。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也夹杂三言、五言、六言句式。散文多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骈语,也有使用口语白话的。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传奇《游仙窟》通篇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便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描写细致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也接近变文的风格。中唐时期的传奇《柳毅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都明显地受到变文的影响。此外,从唐代传奇到宋、元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白话小说,它们那种长篇铺陈叙事的表现手法,也是跟变文相通的。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扩大了诗歌题材,初步摆脱了南朝柔弱绮丽的文风,给诗坛带来清新健康的气息,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闻一多先生称他们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
王孟--盛唐诗人王维和孟浩然的并称。他们均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而且好用五言描写自然景物。他们的诗歌都不注重词藻的华美,而是以极自然生动的文笔,表现一种高远而清幽的意境。立意新颖,诗歌的形象富于个性特征,艺术风格较为相近。
“诗仙”--诗才飘逸如仙。白居易诗云:“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后来专指浪漫主义大家李白。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祠耳。”(1)
*“诗仙”——诗仙指的李白。李白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高傲豪迈的性格,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诗风,以及他诗歌的“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不仅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当时众多的诗人,而且也给后代的诗人和词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很多诗人都是从李白那里汲取丰富的养料而取得杰出成就,他的许多优秀诗篇一千多年来一直照耀着我国文坛,哺育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同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而得以广泛流传,故称之为“诗仙”。(2)
*“诗圣”——诗圣指的是杜甫。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沈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三吏”、“三别”--杜甫所作组诗名。共包括六首诗:《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这组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诗人由洛阳至华州沿途所见安史之乱中的社会情景,深刻揭露了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表现了作者忧时丧乱
的深切感情。这组诗在形式上均采用乐府诗体,以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饱满的形象,在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新乐府--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始创于杜甫,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白居易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遂得名。新乐府的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新乐府运动——中唐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的创作开始的。张王以大量新乐府著名于世。李绅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和四年元稹以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遂“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这就是《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博十二首》。白居易又在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于是新乐府的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白居易就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古文--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韵和对仗的骈俪文相对而言的,指以文言所写的散文。韩愈把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以别于流传已久的骈文。从此有了“古文 的这个概念。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大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多。李翱、皇甫湜等都追随韩愈积极作古文,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动。
*韩柳——韩柳是指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擅长于论说文,韩文的风格雄壮奔放,波澜曲折。柳宗元的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一针见血,有相当高的艺术性;他的杂文提示社会矛盾,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唐代古文家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篇游记的总称。作者用清新秀美的文笔记写了永州的自然山水,并寄寓了自己政治上遭受逼害的激愤之情。柳宗元继郦道元之后,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永州八记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唐)传奇—— “传奇”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后来就以这个书名做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传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变文--变文又称敦煌变文,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俗讲僧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变文的得名与佛家所谓变相有关。变文采用诗文相间、有说有唱的形式。散文部分是口述,韵文部分是吟唱。在讲唱变文时,有的还配合着图画。变文的内容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两种。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它代表了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词——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是唐五代时的通称,词是后起的名称。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词是由乐以定词,根据词调的要求填词;而乐府诗则是选词以配乐。
*花间词人——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夐、孙光宪、魏承斑、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珣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这十八家除温庭筠、皇松和孙光宪以外,都是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上一致,后世因此称之为花间词人。(此题待校对、修改)
*戏文—— 戏文是在杂剧和南方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形式。
西昆体--西昆体因杨亿编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为北宋初年出现的一个诗派。其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这个诗派取法唐代的李商隐,要求抒写诗人内心世界和追求形式的华美,注重音节的铿锵,词采的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功力。浮艳是西昆体的大病。这个诗派散文的风格与诗相同,也称西昆体。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三苏——三苏是指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轼的散文自由之至,自然之至,而又极富变化。无论论说文、记叙文、杂文、散文赋,均多佳作。他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苏洵的成就主要在政论文;苏辙也以政论文见长。
*苏门四学士——北宋后期的作家几乎无不受到苏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在诗歌方面影响很大,他的诗论颇引人注目。秦观是元佑时期主要词作家,词不仅情辞得兼,而且又合乎音律。晁补之诗歌创作以古乐见长,辞格俊逸。张耒的诗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颇深,诗风平易浅近。
《六一诗话》--北宋欧阳修晚年所撰。共一卷。原名《诗话》,因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后人遂改书名为《六一诗话》,书中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亦涉及唐诗。以“诗话”名书,此书最早,这就为诗歌评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后人多有效仿者。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刊行《江西宗派诗集》而得名,为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江湖派--南宋后期出现的一个诗派,因南宋书商陈起曾刻印诗集《江湖集》而得名。集中多收录在野诗人的作品,其中有议论朝政、讥讽当权者的诗篇,因而造成江湖诗祸。江湖派作家大都浪迹江湖,但个人作品的思想、风格及艺术成就并不相同。其中戴复古和刘克庄的成就最高,影响也较大。
慢调--慢调是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其意义与“长调”有别。(“长调”是从体制上划分的,一般指篇幅长于“中调”者,一说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而成的,如《江西月慢》、《木兰花慢》。依慢调所填的词称慢词。
一般来说,慢词的字句较多,如柳永为乐工作慢曲所填的词,便是以篇幅较长、句子错
综不齐为特色。但慢调毕竟不同于长调的意义。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诚斋,“诚斋体”即指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其突出特点是“活脱”,具体表现为构思新颖奇特,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
大晟词人--宋徽宗时创立大晟,制作新乐,并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又增慢、引、犯等新的曲调。作者多依其体格填词,也称大晟词。又称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等在大晟府供职的词人为大晟词人。大晟词人的词作“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开南宋姜夔、吴文英的先河。
格律词派--格律词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这个词派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的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等。南宋后期词坛学苏辛者流于粗豪,学柳秦者流于鄙俗。姜夔有意在艺术上矫正这些弊病,作词讲究章法、章律、追求完美蕴蓄的意趣。后继者更注重音韵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雕琢,故讲求音律与辞句的精美便成了格律词派的共同特点。
*中兴四大诗人——中兴四大诗人是指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陆游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诗今存九千二百多首。四十二以前的诗百余首,晚年在山阴写的诗七千多首。他的作品除悲愤激昂的爱国诗篇外,还有大量闲适诗。杨万里著有《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等九个诗集,共存诗四千二百多首。范大成著有《石湖集》,出使金国写下七十二首绝和一卷日记《揽辔录》。尤袤的诗集已散失,现有辑本《梁溪遗稿》。
苏辛——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辛弃疾虽然与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两人的词风仍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苏轼,高唱大江东去,一方面又以词体的当行本色出之,加以履行,豪放而谐音律。苏轼的词风是“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辛弃疾的词风,则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调。
易安居士——易安居士是李清照自号。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在诗、词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她的词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
诚斋体—— 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一开始学江西诗派,后转向学习唐代诗人,最后又转而师法自然。终于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被称为“诚斋体”
放翁体——“放翁”是陆游的晚号,陆游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出自江西诗派而又不局限于江西诗派,诗歌以其高度的爱国思想和独具一格的诗风,称之为“放翁体”,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稼轩居士——稼轩居士指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创作以词为主,《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他的词,激荡着“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忧虑国事与感叹自己的遭遇成为他的词的一个重要内容。怀古之作是他的一大成就。
说话——“说话” 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伎艺的名称,就是“说书”,讲说故事的意思。从事“说话”伎艺表演的人,称为“说话人”。“说话”作为一种表演伎艺的专用名称。始见于唐代,但是我国的说唱艺术,却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秦汉时期就已流传着一种带有说唱性质的演唱体歌谣或娱乐表演。
说经——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司道等事。
讲史——讲史,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诸宫调--诸宫调是说唱艺术之一种,产生于北宋,兴盛于金代及南宋,至元代渐趋衰亡。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说唱各种故事。此种艺术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因用多种宫调曲子联套演唱故事,所以称“诸宫调”,又因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弹词”,现存的作品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
*诸宫调——诸宫调是说唱艺术之一种,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便渐趋衰亡。它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联成长篇演唱各种故事,所以称“诸宫调”。(2)
话本--话,即故事,话本原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所依据的底本,是宋元时期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从群众中产生的白话小说。分为讲史话本和小说话本两类。前者多用浅近文言。讲述取材于历史长篇故事(如《新篇五代史平话》),又称“平话”,后来发展为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后者则多为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白话短篇(如《错斩崔宁》),又称“短书”。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话本——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只供说话人表演之用
佛教僧侣“唱导”影响下产生的唐朝通俗文学“变文”
“ 变文”是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又省称“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
唐代早期的变文,和南北朝“唱导”一样,是以“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慧皎《高僧传》)的讲经形式和民间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的。
它同唐前期绘画中描摹佛本生故事的“变相”一样,首先出现于佛寺禅门,是把佛教经典艺术化、形象化的产物。僧人为了使深奥的佛理经义通俗化,招徕更多的听众,于是逐渐加进了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内容,亦即《高僧传》所谓“商榷经论,采撮书史”。
还出现了专门讲唱故事的俗讲僧。
到了中晚唐时期,长安城内许多寺庙经常进行俗讲,盛况空前。韩愈《华山女》诗描述道:“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这种俗讲变文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离经叛道,非宗教的现实内容日益增多。
除俗讲僧外,当时还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又进而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大大增加了变文的民间性、故事性和现实性。
同时,讲唱场地也逐渐多起来。不仅可以与各种杂戏一起在“戏场”演出,而且还有了专门讲唱变文的“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