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山地气候研究论文

2023-03-14 04: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山地气候研究论文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2、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1.25美元。
《报告》结论是:中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即: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四川分部(1个):大气遥感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研究机构(3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气象软件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研究机构(1个):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软件自动生成与智能服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大气环境模拟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场生物效应仪器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个):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与经济统计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气象探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备注:牵头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其他六大单位参与共建)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图形图像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图形图像与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培养) 成都市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科技园(备注:四川省第三家通过认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服务社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高原动力学、信号处理、卫星通信、信息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该校自主研制的舰载、机载气象雷达芯片、高精尖信息化软件及产品、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芯片、抗核辐射芯片等被广泛应用于海军、空军、陆军、民航等部门。该校创新性地研制了多个型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改变了同类装备依赖中国国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国内全面布网,并销往中国海外,其中学校主研的XDPR双极化雷达被美国权威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评论为“世界上首部应用于气象业务的双极化雷达”。该校主持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基础平台系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东方电气集团、攀钢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软件开发,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这是ECMWF第一次在业务系统中使用中国的卫星数据,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此外,该校参与歼10相关科研项目的研发,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歼-10功臣单位”称号。 项目承担&科技获奖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7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其他纵向科研项目339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近1500项,共争取各级各类(含横向)科研经费总计到账3.3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6671万元;共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论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论文近1000篇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5项。 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进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有15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其中由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范广洲教授申报的青藏高原地–气水热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统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直接经费部分)300万元,这是该校首次获得基金委该类型项目的资助。 论文发表 2009-2014年,该校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论文被SCI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百余篇论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气候杂志》)、《Optics Express》(《光学快报》)等中国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 李泽椿:52级,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刘再德:78级,美国Syracuse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北京快网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澄海:79级,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鲜:79届,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国平:79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帮华:80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与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联合中心资深科学家曾庆安:80级,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宇航:82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汉军:83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高级物理科学家古松:83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爱军:83级,宾法尼亚大学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科学家张韧:83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盛瑜:83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何光碧:83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呙平:84级,原新疆气象局通信台任计算机室主任、高工,现任天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芳林:85级,美国马里兰国家环境探测中心科学家李曦:85届,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建新:87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和平:87级,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李双林:88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率:90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谌芸:91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黄刚:94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桂华:96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学者、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气象领域 陈耆验:55级,湖南省长沙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农业气象和生态农业专家李继烈:63级,四川省人工降雨办公室处长陈泮勤:65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刘光轩:69级,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杜继稳:70级,陕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少杰:73级,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庄国泰:79级,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赵平:80级,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邓树民:80级,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罗德海:82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青岛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王仁乔:82级,湖北省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谢璞:83届,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方立清:83级,河南省气象局气象台台长陈忠明:84届,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山地气候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峰:86级,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祝燕徳: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左雄:87级,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强:87届,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刘汉涛:89届,神六发射功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张洪卫:95届,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 统计领域 滕采模:73级,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刘启义:75级,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李川渝:78级,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琪敏:82级,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多吉战都:84级,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光彩:84级,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冯久先: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副总队长(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

北纬30度的气候研究及地理原因

首先:30°N附件有广袤的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是各种气候得以形成的基础.南半球海洋居多,气候类型就简单的多.
其次:在存在大陆的前提下,和海洋发生关系,依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之间的水汽的互动是形成气候的关键.
亚热带季风气候: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高原山地气候:是指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并在低纬度地区偏转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结果;雨季,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向北移动,该地受到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和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海洋吹向陆地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内陆,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在副热带沙漠分布最广,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难以生存,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