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留学现象研究论文

2023-03-14 03: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留学现象研究论文

出国留学一定要理性对待,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的,也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出国留学的,然后你balabala800字就行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资讯或词汇,这些资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资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片语。 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域性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域性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蒐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络,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5提纲格式

一分为二的看待 理性是比感性高一层次的 这个哲学书上有 你百度下就知道 相关写一下 然后辩证的 又要理性 又不能纯理性

任性与理性 “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人们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古斯塔夫·勒庞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郑州一个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曾经被转疯。然而,一个月多后,当记者找到这位任性的女教师时,发现她到今天,居然还没有走出大郑州。 这大概就是任性与理性的一次微妙冲突,在一般环境下,心理的冲动与行为的执行有一定的博弈性,这构成为心理成熟的某种标志。 “股市那么疯,我要去炒炒。”在当今的中国,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 *** 的菜鸟股民呐喊著这一句话,冲进了伟大的股市,他们其实比那位郑州女教师还要任性,不明就里地把一些莫名其妙的股票炒到了天上。 在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曾经饶有兴致地研究过群体心理学,在他看来,“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人们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他们易受奇迹打动,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 具有此种群体心理的人群,古斯塔夫·勒庞称之为“乌合之众”,“知道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 郑州女教师与亿万股民的区别正在于,前者的任性表现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受到了个体理性的制约,而后者则在某种事实和论理的驱使下,陷入了完全超越理性判断的群盲式运动,因受环境和周遭人群的鼓励,每个人都无意或刻意地漠视风险。

们生平会会有很多的第一次,我也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但,在这些多姿多彩的第一次当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一次。 我平时被爷爷奶奶疼,被妈妈爸爸宠,家里面,我是最小的,所以我的亲亲戚们,都很宠爱我,我从小就过著掌上明珠一般的生活。 那是我第一次为爸妈做饭。 那天,我回到家,妈妈在床上躺着休息,看见我回来了,急忙走下床,要给我做饭,妈妈刚一开口说话,话音里带着很重的鼻音,我感觉不对劲儿,过去一问,才知道,哦,原来妈妈感冒了,我试了试妈妈的额头,呀!果然比我热好多,我急忙安排妈妈坐下,给她吃了药,说“妈妈你都生病了,我来做饭吧。”妈妈不放心的看着我,刚想说什么,又被我一句“好啦,好啦我自己来就好啦。”给堵了回去。 我要去做饭了,尽管以前也做过饭,但都是些西红柿炒蛋之类的,我能行吗?我暗暗捏了把冷汗。 我翻出了菜谱,皱着眉头一页一页翻著让人眼花缭乱的菜谱,终于找到了适合病人食用的菜,准备开始做了,妈妈又进来了,问我“你行吗?”我低头准备着说‘不就煮个粥,做个菜吗,何难之有?”顿了顿,又说“你回去乖乖躺着啦,怎么又出来了?” 洗净菜,切成段,平时看来很简单的步骤,到我这儿怎么这么难?好几次险些切到手。小火熬粥,小米煮烂,有利于病人,但我却好几次把这看似简单的熬粥过程做得差不多一塌糊涂,火小了,半天不咕嘟,火大了,几分钟就冒出来了。做饭好难啊,空心菜加一点点腐乳翻炒,放油,放菜,放腐乳、每个步骤我都无法做得恰到好处,倒溅了一身油渍,肉末用淀粉一抓,才会鲜嫩,一点小辣椒,豆豉和少许白糖,味道浓郁,可以让病人开胃,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后,我终于把这平时看似简单的一餐饭做好了,“开饭了!” 我满怀期待地看着妈妈吃了下去,她的眼眶里闪烁了光芒,对我说“好吃,比饭馆里的好吃,有”家:感觉。‘我尝了尝,有一道菜咸了,有一道菜淡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妈妈会说好吃!我问了问妈妈,妈妈却笑而不语,没有给我答案。 妈妈睡了,爸爸回来了,尝了我做的菜,我跟他说了妈妈那句话,他笑笑说“你知道吗,家的味道是仆么?餐馆里的大厨不知道是给谁在做菜,而给家人做就不同了,因为有‘心’做调料,什么菜都会好吃。” 我突然间明白了。 又想起妈妈每天买菜,做菜、而这么多年,妈妈做的,每一餐都那么美味,曾以为这里理所当然的我,竟从末发现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对家人的爱。我走进房间,拥抱住了妈妈,对她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这么多年每一餐饭都做得那么好吃。

就拿本人来说吧!我比较老套,大家可别笑我!我其实最喜欢居里夫人,尽管她已经去世,但我追求她那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当我的老师向大家提出:“谁长大后想当科学家”这个问题时,我毅然的举起了手.全班唯我一个人.有人便问:“你可真傻。”每当别人这么说时,我都会以鲁迅先生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安慰自己。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家庭,尽管她家庭条件差,但爸爸妈妈很疼她。长大后,便和她的丈夫一起研究科学,最终发现了镭。在这期间,居里夫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搞科研,很少出门,除非是买做实验用的器材。 在居里夫人眼里,冬天是一个可怕的季节。因为在冬天天气很冷,人们通常把窗户关上,但居里夫人不能这样,有些气体有毒,如果不排出去,将会要了人的命。所以,她只能这样做。她忍受着严冬的折磨,一双手像在冰里一样,冻得僵硬,这样的冬天,她已过了无数个了,她已习惯了,要是让我去,我指不定回半途而废,这正是我佩服她的一个原因——为科学事业奋不顾身。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了镭,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肯定发财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为镭申请专利,而是将镭的提炼方法告知世界,他们并没有得到一分钱,他们也不想的到一分钱。之后,他们成为了全世界鼎鼎有名的人。但仍然过著清贫的日子。这也世态的另一个优点——不贪图名利富贵。

让竞争焕发理性的光芒 妈妈说,从小需要有竞争意识,需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爸爸说,看见别人的长处能去赞美也很重要。而我却想说,在竞争中不忘发现别人的长处,让竞争焕发出一种理性的光芒,只有这样,放才能收获成果,收获一种别有洞天的人生之境。 竞争,自古有之。兴许我们应该感谢竞争,竞争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竞争营造了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社会态势。然而,盲目的竞争而忘却了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对手,忘却了对他们的长处投以赞赏的目光,甚至于一味竞争而弃道德良知不顾而一心只求置对手于死地,其结果智慧是闹得自己身败名裂,闹得自己被世人所不齿,被后世所笑话。 同时师承鬼谷的庞涓和孙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师出同门,竞争本就不可避免。然而庞涓深知孙膑才智谋略比自己高出一筹,他一心只想着除掉孙膑,一味自己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权益。殊不知,若是他能够正确看待竞争,欣赏孙膑的才智并虚心向之学习,最后又怎么会落得一个狼狈而死的结局呢? 要竞争,更要看到对手的优点,让竞争焕发出理性的光芒。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泰然面对竞争,处世不惊。 同为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和刘备可谓令人深感敬佩。当年刘备在曹操帐下是,曹操的谋士提醒他说刘备日后必反。而曹操却不甚为意。曹操并不是傻,而是他的大家风范,他的理性竞争,他的爱才之心,使他一笑置之。于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成就了后世的一段佳谈。“当世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多么大气磅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足以看出曹操理性竞争的一面。在那一刻,他的形象足以让我们仰望。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周瑜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便很好地诠释了智慧竞争而不动欣赏他人,学习他人,其结果只能是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痛之声。试想,若是周瑜能够理性地学会竞争,那么“既生瑜,又生亮”岂不美哉? 败者为寇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当年西楚霸王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恰是其王者形象的最好体现。理性的竞争总能让人由衷地感慨他们的大度量。 让我们学会理性地竞争,让竞争焕发出理性的光芒,以此收获一番成果,收获一番不一样的心境吧。 满意请采纳哦!

世俗是一一张望不透的网,水晶般的双脾难免被滚滚红尘蒙蔽,让悲剧上演。 今天的朋友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 ; 微笑的神情背后也许隐藏着奸诡的用意 ; 最亲密的人也许会将你送人海底,含恨永远 . 伟大的叙利亚先知赐给万物的灵感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理性的思维 - 三国旧事依旧明朗,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果雄董卓含恨离世 ? 是他那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 ? 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著张飞的头奔向敌营 ? 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躇蛇,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 ; 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知。 从哲学角度上,有善恶逻辑与是非逻辑之分。很明显,三国中一直串演着善恶逻辑的悲剧。其实在历史上,文化的积淀一直追溯著道德的魁力。只有站在道德的足印上,你才会明透是非逻辑的韵味与事实的感动。依记 " 堕泪碑 " 的谈,晋将羊枯与吴将陆抗在兵刃相见的战场边,留下了一幕幕送汤送药、彼此相敞露真诚的感动,终念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芒,在法西斯纵横的时光中。是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员夺魁的信心 ? 是他那最强大的德国运动员的一个真诚眼神,一次无私的鼓励,论感情亲密上,他们都是人生的陌路,在彼此各自的百列面前矮了 -- 大截。但岁月的孤独将证明,所有一切都是真,都是事实 - 他门都有理性的头脑接受了彼此的那份祝福。 俗话说 :" 防人之心不可无。 " 即使是心腹,也应防他那末露的尖刀。不要再上西楚霸王的头颅捧在敌人吕马童的手中,不要再让李闯王的生命结束在心腹将的刀下,《韩非子》中富人的家财很可能就在他儿子的手中,希腊神话大英赫拉克勒斯的生命澳没在他娇妻的毒药下。 也许亲密的感情真的是一种美丽,但在对事物认知的角度上我们要舍得放丽远行,是理性让铁的烙印留在仁人志士身上,是理性让世道不拥有那份公平。 事实之光胜过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理性去宣判事实的得主,让理性去主持场是非善恶的宣判。不要再让伪君子的滑稽重演,不要再让 " 祸起萧墙 " 的岁再现。因为人终究是现实中的动物,而非梦中的风等,一切都应尊重事实。

曼德拉夫曾经告诉我们:“盲目跟风随大流有时对你的伤害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我们没有了理性,就如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小船,跟风走,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终点,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拒绝盲目跟风。 借你一双看见理性的慧眼。不知你是否流涟于淘宝网上的小物件不肯关闭页面?不知你是否被路边卖的小玩意儿而吸引驻足?人是群体动物,爱人云亦云可盲目不理性成了我们的致命点,借你一双理性的慧眼,理性对待。谣“盐”是个谣言,当谣“盐”也能防幅射时,一哥们买了一万三千斤盐,“请神容易送神难”缺乏理性,盲目从众,让他赔了一万多块块儿钱,当自以为聪明的蝇子,盲目跟从大多数飞舞的蝇子时,它冲向了牛皮纸,它便去了天堂。如果那个哥们儿理性些,就不致于赔一万多块钱,如果那只蝇子理性些,就不致于走向死亡,是的,盲目不理性只能给你带来祸患。因此,要学会理性。 不要迷恋表面现象,它只是个诱惑。苹果很红很大,它可能有毒,火腿很美味,它可能有瘦肉精,奶粉很甜,它可能有化学新增剂。不迷恋表面现象,理性对待,你会取得意外的成功。当雅各·博尔不迷恋于碎了一地的花瓶,他发现了倍比关系,当川端康成不迷恋于夜 时 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发现了结合律;当史铁生不迷恋于地坛的花花草草时,他便领悟了生与死的轮回。只要不迷恋表面诱惑、深入分析,理性思考,你便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就是善良。 人的一生中就应该行善。用善心、善意、善良等关于善的一切的一切去对待世间万物,这样才能得到善果。 世间的花草树木,花儿开得灿烂,小草长得茂盛,大树活得葱郁。我们对待它们,应该以善心去对待。“爱花之人不摘花”花开得茂盛,长得美丽,我们都喜欢它,但不能因一时的冲动毁了它,这样你便会得到冲动的惩罚,老天会将灾难降于你。35作文网 我们应善意地待人、交往。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朋友之间应善意地对待。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在别人还没有开口说声“对不起”时,自己抢先一步说一声“没关系”,再善意地一笑,使别人感觉到你的好,感觉到你心灵的善。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与朋友闹矛盾后,先检讨检讨自己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地方伤著了朋友,然后再以正确的方式与朋友道歉;即使是自己正确,朋友错了,也应该在朋友没向你道歉之前与朋友握手言和,这也是行善的方式。对已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长驻。 人的一生中,就追求那么一个“善”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善,世间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你我心中充满善、让民族心中充满善,让中国人民心中充满善,让全世界人民心中充满善、懂得善。35作文网 其实,“善”就这么一个字,行善也就正是如此。

分析大学生出国留学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国内的留学热潮始终热度不减。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群里中日益盛行的“出国留学热”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作出理性选择。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在知识结构日新月异,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已被大大推进;有关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25%。

  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该群体中的“出国留学热”现象进行分析,以深化对大学生群体“出国留学”的认识,更好地选择未来发展之路。
  一、对“出国留学”动机的研究现状
  出国留学现象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国外的研究资料并不多。就大学生出国留学动机而言,许多学者通过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刘红霞、房嘉熙(2011)依据对北京高校中的7名欲出国留学的大学本科生的深度访谈资料,通过采用定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7)进行探索分析,并认为新生代大学生出国留学主要出于六大动机,即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获得成就认可、对国外环境和生活的向往、受外界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苏佳卓(2013)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200名大学在校生进行调研,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选择出国既有内在需求,又有外在诱因,虽然整体以内部动机为主,但仍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错误认识而盲目选择出国。
  杨影(2013)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天津五所高校共536名大学生进行了出国留学意向调查,并发现60%以上的父母十分支持子女出国留学,仅有6%的父母表示不支持,说明父母的意见是影响大学生出国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研究得出了大学生出国留学动机的相关结论,但现有研究极少涉及“出国留学热”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二、“出国留学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内在态度影响外在行为。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Olson & Zanna,1993)。态度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或通过其他的中介调节变量共同作用于行为。张红涛,王二平(2007)提出,当加入意图作为中介变量时,意图可以作为态度的一个内部的驱动过程,形成一定的驱力,同时又可以作为行为的准备状态,从而与外在活动相联系,进而作用于行为。
  Ajzen在1990年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他认为多数时候,人们依靠其自动激活的态度和信息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以及外部资源、机遇以及内部的情绪去决定其行为,即社会行为控制的感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CB).
  “出国留学”已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平民的话题,在这种“留学热”现象的背后,其实主导因素仍然是大学生自身的态度。有关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认为出国最主要的动机是汲取各学科前沿知识与理念、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及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从而为未来选择更优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氛围的构建,许多大学生均希望能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为“国际化”人才。而这一态度,直接决定了出国留学成为众多高校大学生热衷的选择。
  从众心理。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经常会按照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根据他人而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这种心理即为从众心理。李云捷(2007)提出,造成从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意识的影响,心里压力因素的影响,心理不确定性需求的影响以及恐惧心理的影响。此外,情境的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或态度的明确性是从众行为发生的直接外部原因(宋官东,2002).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趋向。因此,许多人认为相比较而言,“随大流”不仅是安全的选择,同时还容易受到群体内成员的欢迎。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群体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并往往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压力[3].
  在热衷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出国留学并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尚处于成年早起的大学生群体因社会化需要会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存在明显从众心理,往往“跟风随大流”而选择“出国留学”,在想要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因为受到周围人员的影响而盲目选择出国留学的现象十分让人担忧。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现象,总体说来,刻板印象是一种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先在图景,是人们对社会某一类群体或事物认知的概括性知识结构,它在社会互动中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反应,并有可能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关于刻板印象的形成问题,研究者认为,刻板印象一般是通过两种信息渠道形成。其一是与家庭成员,社会群体的直接接触,其二是通过媒介传播的间接接触,个体将两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置于心理机制中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关于世界的刻板印象。而当认知资源有限时,人们会更多的关注媒介渠道,借由媒介呈现的内容来形成他们未曾接触过的关于世界的印象[5].
  由于我国目前关于出国留学的政策还不完善,大学生对国外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其了解国外大学信息主要通过亲朋描述、留学中介机构以及网络介绍等渠道,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渠道所反映的信息往往存在放大国外生活的美好、隐略出国留学的弊端等成分,导致许多同学一味地认为,出国留学不仅可以避免考研、就业的压力,还能使自己享受国外美好生活,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羡慕,从而形成对出国留学的刻板印象,最终导致许多更适合在国内深造的大学生依然选择了出国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好转,出国留学在今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随着出国热的逐渐升温,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成为了流行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一种时尚。大学生出国留学这一动机的激发条件,既有理性需要,也有非理性因素。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其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以消除大学生对出国留学的刻板印象,减少因“镀金风”等从众心理而盲目选择出国留学的现象,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加理性的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帮我找论文《出国留学的利与弊》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密切交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出国留学。那么出国留学有什么利与弊呢?也许下面的解释会对那些想要出国留学的人提供帮助。
  第一,你所留学的国家如果没有亲戚和朋友是相当不利的。
  因为生活在外,没有一个可以接应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在困难时刻照顾自己的人,是极其孤独和难熬的。这意味着自己要独自承受一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对于一个异乡他国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第二、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对出国留学是不利的。
  资金是出国留学的前提,国外的生活环境和国内不同,需要自己租房、自己生活,没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是难以维系的。外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你和外国人沟通的桥梁,没有这些能力,也就意味着你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困难,没有朋友。
  如果以上条件没有问题那么出国留学也不失许多好处。
  第一、出国留学是一个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难得的好机会。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广泛与快速,你可以在媒体、互联网上了解到所留学国家的一切,可以想象得到在国外的生活是什么样。但是想象与你实际在国外生活绝对是两码事。留学生活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有助于你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性和社会,还会让你更加关心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第二,国外学习的专业化多样化会让你更好得到发展。
  一是国外大学开设的专业非常广泛,很多专业在国内还是空白,或者国内同等专业不被国外普遍承认,典型的包括临床医学和法律专业。如果你想在国外执业,那么你只有选择拿国外的学位。二是在中国,报考研究生时大多仍然要求有本科同专业的背景,而去国外读硕士则比较灵活,不需要学术考试,而且转专业比较方便。比如,英文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会计、教育、传媒甚至IT专业。
  出国留学是我们普遍认为的一种继续深造成就自我的方法,所以说出国留学要考虑自己的现状,在一切条件允许下,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走向自己辉煌的未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