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现代教育论文文献

2023-03-14 03: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教育论文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

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方法、课堂气氛及师生关系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注重个体的智能、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摘 要]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新防线。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重要意义,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途径,为现代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构建提供可参考依据,促进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07-0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人为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一观念。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成为体育教学进步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只有从教学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从教学的理念上发生改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现代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

1.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主要是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

人为关怀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由于学生是体育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有理性的个体,每位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方向,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才能够做到以德服人的体育教育。

对人性的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所在。对学生的只会、潜能的信任,对学生健康体魄和身心和谐的最求。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的实行体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2.“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教学不再将“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加重视学生的心里、人格、价格等。“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幸福和自由,体现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人生现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文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素质、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

3.1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与教学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将体育教育和学生的自由、尊严、价值等联系起来,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现代社会不再以经济生长作为唯一的目的,将人的最终发展作为追求目的,促进了社会的人文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能够塑造学生更加健康的体魄,进而让学生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3.2 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人文”的重要性。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是在“生物体育观”的理念下实行的,学生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扭曲,是人们精神的“异化”。摒弃“生物体育观”的理失衡是现代体育教学所提倡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反映了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观充分认识发展的概念,是文化和人文的共同构成,以学生的身心核心发展为手段,实现运动和人文实践的结合。

3.3 “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中国特色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中要努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和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体育对社会发函的作用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创造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3.4 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学会做任何生存,体验人性的伟大和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超越忧患、突破困境,最后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主体人格的目标。

4.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4.1 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为现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

4.2 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崭新的教学思想。首先,现代体育教学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将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体育锻炼引入体育课堂,形成体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将各阶段的教材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里,要具有层次和递进的特点。最后,体育教材的内容要有可变性和弹性,体现文化特点和区域性。

4.3 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和追求教学的技能、情感和任职,强调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中,需要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生不仅仅是获得体育知识,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需要和生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技能,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的情意功能。

4.4 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多元性为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

4.5 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

现代体育教育观强调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地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和自信心,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结论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和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现代体育教育要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制定多元化、科学话的体育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进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智颖,王延奇,郑兵.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中国成人教育,2011,08:160-161.

[2] 原斌. 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0:616.

[3] 杨婕,孙晨,姜建华. “以人为本”的现代军事体育教育观的构建[J]. 网络财富,2012,08:12-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