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同工酶的检测论文

2023-03-14 03: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同工酶的检测论文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大药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越鞠丸”名方 》

摘 要:本文浅谈“越鞠丸”名方创制,方名来由,方歌,组成,功用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越鞠丸 六郁病

元代朱震亨提出:“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六郁之说,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而创制越鞠丸这一名方。“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全方由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五味药各等分为末成水丸,现临床学按原方量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故方之功用以行气解郁为主,使气机流畅,则痰、火、湿、血、食诸郁自解,痛闷呕恶诸症可除。郁病多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证时气郁常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嘈杂吞酸,口干而口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苔腻。见上述证候者,用越鞠丸无不见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加木香、枳壳、白蔻、厚朴;治疗慢性胃炎加苏梗、枳实、木香、炒莱菔子、砂仁、半夏、蒲公英;治疗消化性溃疡加白及、白术、海螵蛸、元胡、三七粉;治疗传染性肝炎加重栀子的用量,再加郁金、生大黄、绵茵陈、板蓝根、虎杖;胆石症再加金钱草、鸡内金、生大黄;治疗肋间神经痛加元胡、丹参、川楝子、乳香、没药;治疗精神抑郁症加石菖蒲、郁金、八月札、丹参、龙骨、牡蛎;治疗痛经加当归、元胡、郁金、细辛、益母草、红花、山楂。诸凡杂病有六郁见证者,投本方随症加味治之,常常会收到较好疗效。

越鞠丸出自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一书,此方为何取名越鞠丸?令人费解,笔者查阅文献,心中方为之一亮。

考方中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藭,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丹溪翁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丹溪翁创制的另一方剂越桃散,即栀子一味,亦是取自《名医别录》。

戴思恭承丹溪之学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郁症多缘于思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用越鞠丸总解诸郁。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要药物,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丹溪翁认为,凡郁在中焦,以苍术、川芎升提其气以升散之,并随症加入诸药。又认为,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由此可见,川芎、栀子在本方中有很重要作用,这亦是丹溪翁用“越鞠”命名本方的用意所在。气不郁则痰不生,用越鞠丸以开胃肠三焦之郁,从而使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消失,继而命名气、湿、痰、火、食、血“六郁”得到宣发,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全身的病理状态。

近贤冉雪峰指出:“查此方集香燥之品为剂,而能宣发脾气,又佐栀子以调之,在时方中颇有法度。……香能行气,燥可胜湿,湿郁夹秽,颇有可取。”当然,本方所治诸郁均为实证,若是虚证郁滞,宜选他方治之。正如《蒲辅周医疗 经验 ·方药杂谈》所说:“郁之为病,人多忽视,多以郁为虚,唯丹溪首创五郁六郁之治,越鞠丸最好。”

越鞠丸自创制以来,于今六百余年,众多医家名贤多有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笔者浅谈于此,以起抛砖引玉之用,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许济群. 方剂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1985: 137

[2]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发行. 1985:121

[3]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1997.6: 274

《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 》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渗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1 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4]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为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为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表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5]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基质,不仅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调节。张小军等[6]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治疗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7]以壳聚糖和卡波姆为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达到局部迅速给药、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8]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进行了筛选,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的凝胶剂,光滑细腻,释药快且稳定。

基质材料的选择对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9]以离体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秋水仙碱为检测指标比较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为以Carbomer为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为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2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符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述其动力学过程。张蜀艳等[8]为比较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符合其他模式,用Fick扩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扩散模式可能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移动后,聚合物松弛产生的。如以卡波姆为基质材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青藤碱为指标性成分,研究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渗透性,结果表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过程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3 渗透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究必须首先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问题。除少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宜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因而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

4 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王芊等[5]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方法 ,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

5 展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12.

[2]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和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36(271):60-61.

[3]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5,7(4):5-7.

[4]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5]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23(1):80-82.

[6]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7]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性能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8]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9]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10]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 单胺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摘 要】近年来,关于单胺氧化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胺氧化酶;研究进展

1 MAO理化性质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的分类名为单胺:氧氧化还原酶,是含Fe2+、Cu2+和磷脂的结合酶,主要作用-CH2NH2基团催化各种单胺类脱胺生成相应的醛,然后进一步氧化成酸;或使醛转化为醇再进一步代谢。MAO是一种上具多个结合部位的单一分子酶,故对底物的特异性不高,可使多种胺类氧化脱氨。MAO广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尤以肝、肾、胃和小肠含量最多,主要位于线粒体膜外表面,并与膜紧密结合,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为辅酶;另一类存在于结缔组织,不含FAD,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

脑组织中的MAO随年龄增加、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其活性增强。MAO能分解儿茶酚胺类激素,可间接反映心脏交感神经结功能。现已证实,不同来源的MA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很大,小者约100,000,大者可达1,000,000以上,是由于同一亚基的聚合程度不同所致。

2 MAO实验室检测方法

最早检测MAO是用荧光测定法[1]和醛偶氮萘酚法[2],目前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2.1 醛苯腙比色法 该方法通过MAO氧化苄胺,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的醛苯腙在碱性条件下产生棕红色,于470nm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

2.2 MCDP比色法 该法是通过MAO氧化苄胺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与MCDP作用生成有色的甲烯蓝,于660nm处比色测定,计算MAO的浓度。此法需要加入终止液后测定,不宜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而且MCDP见光易分解。

2.3 连速监测法 该方法是通过MAO催化苄胺生成氨,氨在α-酮戊二酸、NADPH和GLDH的存在下生成谷氨酸,同时NADPH还原成NADP+,引起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通过监测其下降的速率即可得出样本中MAO的活性。此方法快捷、操作简单、适合自动化分析,可减少人为误差,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合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应用。

3 MAO测定的临床应用

3.1 血清单胺氧化酶活性高低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升高的阳性率在80%以上,最高值可达对照值的3.5倍(n=30)。酶活性与腹腔镜所见肝表面的结节变化,以及与活组织镜检所见的纤维化程度相平行。纤维变仅限于汇管区或小叶中心者,其MAO活性大致正常;纤维变侵入肝实质内时,MAO升高率为30%;汇管和汇管区之间有架桥性纤维化时,则有83%升高;如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均升高,且升高幅度最大。国内报道阳性率均在85%(天津公安医院:17例,88%,高玑山等:32例,85.7%;薛德义等:71例,87.05%;黄泽伦:20例,85%;刘览等:30例,86.7%),其升高幅度及阳性率均超过急性或慢性肝炎。同工酶分离证实,慢性肝病SMAO-III有增高趋势;肝硬化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23.9+3.0)%,其阳性率为72.2%(13/18);肝硬化失代偿组MAO-III占总活性的(34.6+4.0)%,其阳性率为92.3%,故检测MAO同工酶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陈道宏等)。

虽然肝硬化时,结缔组织纤维释放MAO增多,但在纤维化甚为明显的血吸虫肝病,患者SMAO并不一定升高,故纤维化并非MAO活性升高的唯一原因。现已知大动脉和肺组织内MAO的浓度比血清高100-150倍,血中MAO可能部分来自血管内皮细胞。肝硬化时,病人体内的水分增加,末梢扩张和高动力型循环等有可能促使血管壁内MAO释放人血。由于胃肠组织也含有丰富的MAO,因此门-体静脉短路时,肠内MAO可经短路进入体循环。

3.2 各型肝炎:各型肝炎急性期患者的MAO活性多数不升高,但在暴发型重症肝炎时,因肝细胞坏死,线粒体释放大量的MAO,可致MAO活性升高,阳性率可达73.3%,其升高幅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成正相关;急性肝炎经久不愈,病程超过3个月者,MAO活性亦可升高;活动型慢性肝炎有半数左右病例MAO活性升高。肝炎与肝硬化病人MAO活性差别显著,而各型肝炎之间的MAO活性无显著差异。

3.3 糖尿病可因合并脂肪肝,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因肝郁而继发肝纤维化,以至人MAO活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因纤维组织分解与合成旺盛,肢端肥大症可因纤维过度合成等原因,从而引起MAO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有些无纤维增生的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MAO活性不升高。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畸胎瘤、胆汁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慢性胆汁郁积型肝炎等患者的SMAO活性不变。

测定血小板MAO活性发现,正常对照组女性大于男性。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急性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MAO活性升高。双向情感性障碍患者,血小板MA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性低于女性;躁狂型患者显著低于抑郁型患者患者,单相抑郁症患者显著公共开支对照组。但美国学者最近研究认为,血小板MAO活性与精神病学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关系。酒精中毒者男性血小板MAO与女性有明显差异。

此外,测定肿瘤组织匀浆MAO和二胺氧化酶的活性,有助于区别前肠和中肠的类癌瘤肿瘤,前肠类癌肿组织中MAO活性[(1850+342)mol/mg.min,n=16]明显高于中肠类癌肿瘤[(407+43)mol/mg.min]。

参考文献

[1]王坤,等.实用诊断酶学[M].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59-267.

[2]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9-231.

有关电大药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2.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3.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6. 电大护理毕业论文

7. 电大护理大专毕业论文

8.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问题综论文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问题综论文

【 摘要 】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 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YFRA21-1、NSE、SCCA含量, 并比较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1%, 准确度为86%, 明显高于单独检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YFRA21-1、NSE、SCCA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且具有较好的特异度, 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 肺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目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之首[1]。肺癌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肿瘤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肿瘤诊断, 并且对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但单项检测肿瘤标志物具有局限性, 本文通过检测CEA、CYFRA21-1、NSE、SCCA这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68例为肺癌组, 男39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67.2±14.9)岁,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鳞癌的27例, 腺癌24例, 小细胞肺癌17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 男37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7.6±1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及时分离血清,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 用深圳新产业PLUS200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CEA、CYFRA21-1、NSE、SCCA水平, 严格按仪器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操作, 检测当日室内质控均再控。正常参考区间分别为CEA 0~5 ng/ml, CYFRA21-1 0~7 ng/ml, NSE 0~10 ng/ml, SCCA 0~2.5 ng/L。

1. 3 阳性判定标准 单项检测时以结果大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为阳性, 联合检测时4种肿瘤标志物中有一项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标准公式计算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 ;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2 结果

2. 1 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患者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CEA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小细胞肺癌(P<0.05);cyfra21-1在3种肺癌中的阳性率均较高, p="">0.05);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腺癌(P<0.05);SCCA在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癌和小细胞肺癌(P<0.05)。4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单项检测。见表2。

2. 3 4种肿瘤标志物单项和联合检测用于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4种肿瘤标志物单独用于诊断肺癌时, 灵敏度最高的是CYFRA21-1(56%), 最低的.是CEA (29%), 4种指标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可达81%,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后特异度略有下降, p="">0.05)。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 虽然临床肿瘤诊断和治疗学有着很大的进展, 但肺癌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3], 肺癌的诊断除影像学、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以外,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一种主要方法。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 这些物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能揭示某些肿瘤的存在,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发生明显影像学改变之前就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 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由于肺癌组织病理的多样性, 同种病理组织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不失为一种能有效提高肺癌检出率的手段[4]。

CE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 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肿瘤状态时, 癌细胞分泌CEA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因此肿瘤患者血清中CEA含量可见不同程度的升高。本研究表明, 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并且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达到75%, 在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6%和24%, 因此CEA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NSE是一种糖酵解酶, 为烯醇化酶的同工酶, 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组织和神经外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中,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起源的肿瘤, NSE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为71%, 在鳞癌和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2%和25%, 也证明了NSE在鳞癌和腺癌的诊断中意义较低, 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片段, 为正常及恶性的上皮细胞支架蛋白, 主要分布在单层上皮细胞, 在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增高, 是非小细胞肺癌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7]。本研究观察到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78%, 其次是肺腺癌, 阳性率为54%, 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很低, 与文献报道一致。

SCCA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是用单克隆技术从肿瘤相关抗原TA4提纯出的一个糖蛋白片段, 本研究观察到SCCA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67%, 在腺癌和小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这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均不高, CEA仅在肺腺癌中阳性率较高, NSE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较高, SCCA是具有较好特异度的鳞癌标志物。而这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后在各组织类型的肺癌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率。研究也表明, 它们作为单一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但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不理想, 联合检测后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度, 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代敏, 任建松, 李霓, 等.中国2008年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估计及预测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1):57-61.

[2]Hu W, Chen H, Shi Z, et al. Dual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for sensitiv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 Anal Biochem, 2014, 4(453):16-21.

[4]陈建忠, 顾利江. 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A19-9、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8):28-29.

[5]Canbay E, Ishibashi H, Sako S, et al. Preoperativ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level predicts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esudomyxoma peritonei treated with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World J Surg, 2013, 37(6):1271-1276.

[6]Pujol JL , Boher JM , Grenier J, et al. Neuron specitic enolase and prognosis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spective study in 621 patients. Lung Cancer, 2001, 31(3):221-228.

陈发棣的发表的主要论文(加*的为通讯作者)

[1] Fadi Chen, Fengtong Li, Sumei Chen, Zhiyong Guan, Weimin Fang. 2009. Meiosis and pollen germinability in small-flowered anemone type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80:143-151(SCI)[2] Li Jian,Chen Sumei,Chen Fadi*, et al.2008.Karyotype and meiotic analyses of six species in the subtribe Chrysantheminae.Euphytica, 164:293-301 (SCI)[3] Zhang Shumei,Chen Sumei,Chen Fadi*,et al.2008.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gravitropic response of the creeping shoots of ground-cover chr ysanthemum ‘Yuhuajinhua’.Plant Growth Regulation, 56(2):141-150 (SCI)[4] Chen FD, Chen SM, Guo WM. 2003. Salt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species of chrysanthemums. Acta Horticulturae, 618: 299-305 (ISTP)[5] Zhao HB,Chen FD*,Wang YF,et al.2008.Study on pollen viability,longevity and pistil receptivity of self-compatible chrysanthemum with small inflorescences.Acta Horticulturae,766 (3): 405-411(ISTP)[6]Liu Liqing,Zhu Kai,Yang Yanfang,JianWu,Chen Fadi,Yu Deyue.2008.Molecular cloning,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trans-activation property studies of a DREB2-like gene from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vestitum).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1:215-226 (SCI)[7]Yanfang Yang,Jian Wu,Kai Zhu,Liqing Liu,Fadi Chen,Deyue Yu. 2008. Ident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DREB genes, belonging to the AP2/EREBP family.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6:71-81 (SCI)[8]Li Jian, Teng Nianjun, Chen Fadi*, Chen Sumei, Sun Chunqing, Fang Weimin. 2009.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Ling) Shih, an endangered Asteracea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Scientia Horticulturae,121:474-479 ( SCI)[9] Teng NJ,Chen FD*,Fang WM,et al.2008.Dete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chrysanthemum plantlets, regenerated from calli irradiated with 60Co,by RAPD technique.Acta Horticulturae, 766 (3): 415-419(ISTP)[10]Chen Sumei, Miao Hengbin, Chen Fadi*, Jiang Beibei, Lu Jungang, Fang Weimin. 2009.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collected from the inflorescence of chrysanthemum.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03-6 (SCI)[11]Gaojuan Xu, Fadi Chen*, Chen Sumei. 2009.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Plants Expressing a HarpinXOO Gene Demonstrate Induced Resistance to Alternaria Leaf Spot (Alternaria tenuissima) and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Russ J Plant Physiol (Accepted, SCI)[12] Dongmei Yin, Sumei Chen, Fadi Chen*, Zhiyong Guan & Weimin. 2009.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wo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differing in their toler-ance to waterlogging.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DOI:10.1016/j.envexpbot.2009. 06.006 (SCI)[13] Fangping Tang, Sumei Chen, Fadi Chen* et al. 2009.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genera within the tribe Anthemideae Cass. ( I. Dendranthema crassum (kitam.) kitam.×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Euphytica, DOI: 10.1007/s10681-009-9956-x (SCI)[14] Jiang Baibai, Chen Sumei, Chen Fadi* et al. 2009.The Lateral suppressor-like gene, DgLsL, alternated the axillary branching in 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morifolium) by modulating IAA and GA conten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30-3 (SCI)[15] 徐雁飞,陈发棣*,陈素梅,滕年军,李风童. 5 个菊花品种自交结实特性及减数分裂行为与花粉育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9,29 (3) :0469-0474[16] 赵静媛,陈发棣*,滕年军,陈素梅.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 标记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734-741[17] 许 瑛,陈 煜,陈发棣*,陈素梅. 菊花耐寒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974-981[18] 徐雁飞, 陈发棣*, 滕年军, 陈素梅, 翟璐璐. 菊花品种自交亲和性鉴定及其授粉后花柱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园艺学报,2009, 36 (1) : 59-64[19] 尹冬梅, 陈发棣*, 陈素梅. 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 生态学报,2009, 29 (4) :2143-2148[20] 赵宏波, 陈发棣*, 缪恒彬, 郭维明.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亲和性及F1 结实特性研究. 广西植物, 2009,29 ( 2 ) : 171 – 175[21] 崔新利, 陈发棣*, 陈素梅. 地被菊雨花勋章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0-46[22] 张飞, 谢伟,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中国菊花品种初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检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7-50[23]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1) :155-159[24] 贾思振,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杨雪萌. 夏菊耐热性指标筛选和综合评价.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52-57[25] 杨再强, 罗卫红,陈发棣,谢以萍,顾俊杰. 基于光温的温室多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 生态学报,2009, 29 (3) :1478-1485[26] 孙春青,陈发棣,房伟民,刘兆磊,马 静,滕年军,佘琳芳. 栽培菊花‘奥运天使’与野路菊杂交生殖障碍的细胞学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6):2085-2091[2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房伟民. 应用ISSR对25个小菊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11):3735-3740[2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郭维明, 谢伟.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7):2077~2084[29] 丁玲,陈发棣*,滕年军,房伟民. 菊花品种间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4):1142~1150[30] 李辛雷, 陈发棣*, 赵宏波. 菊属种间杂种若干花器官性状的表现.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3):786~794[31] 姜贝贝,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顾俊杰. 植株营养生长天数对切花菊花芽分化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6):1755~1760[32]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发育模拟与收获期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6): 1229~1235[33] 张云, 郭维明, 陈发棣, 韩亮, 李正名. N-月桂酰乙醇胺对香石竹开放和衰老进程中花瓣微粒体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0): 2303~2308[34] 许瑛, 陈发棣*.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园艺学报, 2008, 35 (4): 559~564[35] 李辛雷,陈发棣*,赵宏波. 菊属植物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园艺学报, 2008, 35(2): 257~262[36]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陈素梅. 栽培小菊17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 园艺学报, 2008,35(l): 71~80[3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 85个大菊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43~1248[38]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切花菊14个品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35~1242[39] 崔娜欣, 陈发棣*. 几种菊属植物及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行为初步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33~1038[40]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21~1026[41]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06,33(4):908~914[42] 陈发棣, 蒋甲福等. 小菊若干花器官性状在F1代的表现. 园艺学报, 2003,30(2):175~182[43]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林业科学, 2006,42(11):42~46[44]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缪恒彬, 李 畅, 房伟民.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2007, 45 (5): 661~669[45] 常青山, 陈发棣*, 滕年军, 张淑梅, 卢军刚, 陈素梅.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不同类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结构特征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9):1772~1777[46] 丁玲,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2): 0249~0256[47] 王红, 陈发棣*, 房伟民, 赵宏波. 平阳霉素对小菊品种离体培养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4): 0693~0698[48] 杨再强,戴剑锋,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丁琪峰,莫丹,姜贝贝. 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2008, 19(3): 575~582[49] 姜贝贝, 房伟民,陈发棣,顾俊杰.氮磷钾配比对切花菊‘神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6):692-697[50]滕年军, 陈发棣*,马旭,侯喜林. 菊花脑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与胚胎发育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4): 32-36[51] 姜莉, 陈发棣*, 崔娜欣, 顾俊杰. 六个荷花品种杂交、自交和开放授粉结实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3):61~64[52]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赵静媛. 野生及不同用途菊花的同工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37~42[53]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顾俊杰, 陆锦华, 朱中亚.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小花型盆栽夏菊开花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51~54[54] 王伟, 戴华国, 陈发棣, 郭维明. 菊花花部特征及花冠精油组分与访花昆虫的相关性.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4):776~785[55] 王伟, 刘勇, 陈发棣, 戴华国. 南京郊区小菊访花昆虫的行为与活动规律. 生态学杂志, 2008,27(7):1167~1172[56] 张飞,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贾文珂. 切花菊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3):293~297[57]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汤访评, 房伟民. 菊属与春黄菊族部分属间杂交亲和性初步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2):139~143[58]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温度对小花型夏菊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08,20(5):27~29[59]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PCR-RFLP多态的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2:58~61[60]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姜贝贝. 温度对国庆小菊早意大利红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1:105~108[61] 陈发棣, 赵宏波,李畅,陈素梅,房伟民. 菊属植物细胞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1): 118~126[62] 李辛雷, 陈发棣*. 菊花自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6): 591~595[63] 陈素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rpl16-rpl14、GS序列的广义菊属若干分类群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6: 111~115[64] 任广兵, 房伟民, 贾思振, 陈发棣. 梅花花粉量及离体萌发特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7, 23(4): 42~46[65] 缪恒彬,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5: 94~97[66] 崔娜欣, 陈发棣*, 赵宏波. 部分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观察. 广西植物, 2007, 27(5): 676 ~ 681[67]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 2569~2574[68] 杨娜, 郭维明, 陈发棣, 房伟民. 光周期对秋菊品种‘神马’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7, 34 (4): 965~972[69] 周彩莲, 郭维明, 陈发棣, 顾俊杰, 朱中亚, 石鹤林, 马赞留. 1-MCP处理抑制切花菊叶片衰老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4: 213~215[70] 王艳芳,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刘灶长.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7): 1341~1348[71]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2028~2035[72] 赵宏波, 房伟民, 陈发棣*. 梅花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研究. 广西植物, 2007, 27(3): 393~396[73] 李向茂, 戴剑锋,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陆锦华. 定植期和定植密度对温室单头切花菊外观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5): 1055~1060[74]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基于光温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4): 877~882[75] 李辛雷, 陈发棣*. 部分菊属植物种间杂种难稔性及其克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139~142[76]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菊花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器官POD和EST同工酶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0): 2029~2034[77] 王红,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平阳霉素对盆栽小菊意大利红的诱变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 (1): 39~43[7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4):406~409[79] 赵宏波, 陈发棣*等. 基因转移技术在观赏植物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6,26(3):289~296[80]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不同整枝方式对盆栽一品红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81]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温度和辐射对一品红发育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6,33(1):168~171[82] 陈发棣,赵宏波,房伟民, 郭维明.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5;25(9):1913~1920[83] 赵宏波, 陈发棣*等. 蝴蝶花的组织培养和根状茎的诱导. 园艺学报, 2005,32(3):556[84]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栽培小菊和几种菊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2):22~27[85]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属种间杂种的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1):24~28[86] 李辛雷, 陈发棣*. 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5,25(2):134~141[87]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银叶菊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40(5):578[88] 蒋甲福, 陈发棣*,房伟民. 小菊自交种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04,18(6):431~434[89]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的RAPD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27(3):29~33[90]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花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4,21(4):392~401[91]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种间杂交胚拯救过程成苗途径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4,21(3):337~341[92] 赵宏波, 陈发棣*. 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24(7):1329~1341[93] 李辛雷, 陈发棣*, 王红, 房伟民, 管志勇. 菊花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4,20(2):13~16[94]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辐射育种初步研究. 基因型、外植体和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4):26~29[95] 赵云鹏, 陈发棣,郭维明.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3,20(1):51~58[96]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管志勇. 三个菊花品种花器官愈伤组织辐射效应的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23(5):49~52[97] 滕年军, 陈发棣*. 翠菊组织培养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39(3):227~227[98] 蒋甲福, 陈发棣*等. 小菊杂种一代部分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2):11~1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