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宁夏花儿研究论文

2023-03-14 0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宁夏花儿研究论文

  宁夏花儿   流行地区:西北地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   种类: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   特点:与银川的花儿相比,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花儿” 来源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起源   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花儿”分类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花儿流行范围广泛,曲调繁多,流派众多,宁夏花儿的曲调就有30多种。以临夏为例,有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之分,两支派按地区又分为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保安花儿、撒拉花儿等。宁夏花儿的基本格式是每首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本题,单双句结构各自相同,单句每句有四个停顿,但末顿只有一个字;双句每句有三个停顿,末顿必须是两个字。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甘、青、宁、新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吸引着各地花儿爱好者。宁夏规模较大的花儿会有近10处,其中由以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最负盛名   发展现状不太好 但有很多宁夏摇滚乐队使用花儿元素   例如苏阳乐队 布衣乐队 还有郝菲尔

自娱性山野歌曲——宁夏回族山花儿

  宁夏花儿是宁夏回族人民喜爱的民歌,他带有浓厚的回族人民文化和生活习惯。山花儿大多都是即兴创作的民歌,山花能够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他体现了回族人民的多彩多艺和文化内涵。

  本期的宁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山花儿的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宁夏回族山花儿,是指主要流传于六盘山宁夏回族中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宁夏回族山花儿带有浓厚的回族民俗文化特征,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六盘山(古陇山)地区,自古流传着一种在山野地域即兴而作的徒歌。到公元7世纪初(隋末唐初),中西亚的穆斯林(回族先民)陆续来华经商定居,中西文化碰撞,几经交融,于明代以后形成独特的复合性与多元性文化体征——“回族山花儿”。“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周郎,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

  1、花儿品种分类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其民族性和地域性比信天游与河湟花儿更强。2、民族学、民俗学价值:保持山歌野曲的粗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3、文学和音乐研究价值: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等是陇山地区较为独特的一种体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商徵型四声腔和五声徵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曲式、调性、旋法、节奏多样,风格独特的花儿歌种。4、对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口头传播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最早意识到“回族山花儿”的艺术与学术价值的人是“西部歌王”王洛宾。1936年,王洛宾、肖军、洛珊赴西北参加战地服务团,途经六盘山下,由于迷恋花儿唱家五朵梅的山花儿,放弃赴欧洲深造机会,扎根西北,采集民歌。他当年搜集整理的大批山花儿作品多已散失,仅留下一首典型的山花儿《眼泪花花把心淹了》,是三句一叠的体裁,也是中国最早用现代记谱形式完整记录的山花儿。

  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宁夏文化文艺工作者搜集挖掘了一大批当地民歌(含山花儿),汇集成册,拯救了濒于消亡的“回族山花儿”。1980年,文化部与中国文联为编纂七套艺术集成与三套民间文学集成而实施了一次拉网式大规模普查与搜集整理战役,“回族山花儿”分别载入《中国民歌集成·宁夏卷》和《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内。

  2000年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回族山花儿”几经梳理包装,终于登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治区文化厅为保护传承回族山花儿,先后组织编辑了《宁夏民歌选》,创作排演了大型花儿歌舞剧《曼苏尔》(根据王正伟同名故事改编),《花儿四季》、《花儿吹绿西海固》,并晋京演出和赴福建巡演。

  作为“回族山花儿”主要流传地——海原县于2000年创演了大型花儿歌舞《花儿故乡》《海风吹绿黄土地》《花儿红、香山香》等,200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艺术节”。

宁夏民歌特点的产生与发展状态

一、 基本概况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根据“花儿”的发源地,我们又可把“花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省临夏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现在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单尼一带。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二、音乐特点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三、发展历程 “花儿”产生到现在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早期的“花儿”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创刊,该刊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五日(第八十二号)刊载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在甘肃做地质调查时记录整理的30首“花儿”歌词,题目叫《甘肃的歌谣——“话儿”》。这是“花儿”在全国文学中首次出现。 著名音乐家王云阶1943年记录发表的《山丹花》是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王云阶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他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进行教学和音乐采风时,找到撒拉族“花儿”女歌手哈图玛,记录下《山丹花》曲调,谱成曲发表在他主编的《青海民国日报》《乐艺》音乐副刊上,避免了像《诗经》那样只记词不记曲、后人难以演唱的遗憾。 作为“花儿”研究专著出版的,是榆中人张亚雄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花儿集》。张亚雄利用在兰州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之便,公开征集流传于甘青宁的“花儿”,并在该报发表歌词和研究文章,在近10年的岁月中,张亚雄对征集到的3000多首“花儿”,精选了600余首加以整理,其中的《抗日少年》12首,用民歌形式激励人民抗战到底,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乐研究》上撰文赞誉其“对于日后成为民俗学、音乐学界‘显学’的‘花儿’研究来说,是第一部内容丰富也有深度的专书,是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 1944年至1947年张亚雄住在西宁。他利用空闲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河畔山野,将一些优美的“花儿”记录下来。1948年秋,当《花儿集》在兰州再版时,又加入了不少新内容。1950年,张亚雄准备第三次出版《花儿集》,但因受到不公正的历史待遇未能如愿。文革中虽以拣破烂为生但他仍然坚持“花儿”研究,正是:“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 1981年,在甘肃省第二届文代会上,平凉农民作家、“花儿迷”戴笠人将一本1948年版的《花儿集》送给了张亚雄。1986年,年已76岁的张亚雄见到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再版的《花儿集》。 四.代表曲目 《山丹花》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