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2023-03-14 00: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从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影响看社会未来趋向
科学技术,一般而言,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简单点说,就是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
从希腊人经典的自然哲学开始,从玛雅人古老神秘的天文学开始,从古中国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开始,几千年来,科学技术一直在前进,并对整个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无匹的推动力,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波折磨难。历史上科学往往被诬为巫术或邪术,科学家们备受压迫和折磨,诸如布鲁诺伽利略等,数不胜数。但是,在这样的波折磨难中,科技却并没有倒退消亡,而是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科技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是遍地开花——科技,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融入社会,影响社会。下面,我们将以唯物辩证的思维,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继而展望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向。
一.科技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点
至今为止,世界科技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三个阶段。受历史发展特点的影响限制,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代表性的事物各具历史特色,但都在当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古代科学技术。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古代科技指的是从人类有史可考起到中世纪这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古代科技的起源是一种自发现象和行为,它源于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自发思考并提出加以解决的方法,进而形成了原始的科学技术。正如J.凯因斯所说,“这些社会反映了我们数千代以前的祖先的精神面貌。我们在肉体上和心灵上已经度过了与此相同的一些发展阶段……而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今天这个样子,正是由于曾经有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劳动和他们的奋斗。”古代科技作为近现代科技的滥觞,在整个人类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这个历史阶段内至关重要。
这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发展较为缓慢,理论上尚未完备,更多是一种对自然的自发思考;而在对社会的影响上,影响较小,不成熟科技理论并未真正也无法充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只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发展。
2.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技指中世纪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大致时间段的科技。近代科技的产生和起源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引致的产物。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创造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拉动了科技的进步。进入十八、九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第一次达到系统完备理论成熟的地步,在社会生活上科技的参与度空前上升,几乎涉及到社会领域的每个方面。经典力学和蒸汽电气的运用是这阶段的最重要的体现。
本阶段科技发展特点是:发展迅速,理论系统成熟完备,对社会和自然的思考从自发过渡到自觉阶段;科技与社会第一次实现了完美结合,科技极大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在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3.现代科学技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是为现代科技阶段。相比前两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是最短的,但所取得的成就远非前两次可比。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与科技已经密不可分,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科技的影子,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生活的节奏和步伐也越发快速,每一个人都必须加快脚步以紧跟时代潮流。
新时期现代科技特点:迅猛,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应用于生活中随处可见。本阶段科技发展最典型的代表是电气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的运用。
二.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实例
从以上科技发展三个阶段的过程来看,科技对社会影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因此,相关的例子自然也是层出不穷。下面为让大家清楚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情况,我们将主要以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的或许大家也曾经历过的一些实例来进行相关阐述。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吃穿住行,没有一样离得开科技。从简单的吃米饭说起,我们用的是电饭煲蒸饭,如果现在家里没有电饭煲的话,你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香喷喷的米饭端上桌,没有液化气,你很难学习原始人在家里烧柴火弄菜。
在住的地方如果没有电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科技,你就无法再黑夜里生存。你无法刷牙洗脸,你无法洗个安眠澡,你无法再黑夜里做事,甚至行走。如果没有电,你不可能看你最喜欢的电视剧或者球赛。
在穿的方面,好像看起来和科技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在现在社会服饰都是靠机器生产出来的,手工做的的确很少,这价钱也相当昂贵。
行是和科技联系最紧密的方面了。交通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优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从以前的马拉车到现在的高级轿车,无不体现科技的发展,汽车、火车、高铁等交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
而有些科学家,例如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气力。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进步一步,力气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
三.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特点
科技发展在整个历史中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除了一些阶段的特点之外,也有一些贯穿始终的特点,这些是当我们观照整个发展过程时会得到的一些启发。
1.首先是两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创造着巨大价值的同时,科技发展不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头痛的问题甚至是极其负面的影响。例如,互联网为人们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过分依赖性却削弱了人们的创造意识,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一开始塑料袋和DDT等杀虫剂等的使用的确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后来也成为了污染环境的元凶。
2.再是加速化。人类社会伴随科技进步呈加速度规律发展。联结上文三个科技阶段的特点来看,科技发展是越来越快速,科技在社会生活的运用上周期越来越短。而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各种科技知识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进入真正的知识爆炸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知识每3年就增加一倍。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无疑将也是不断加速的。
3.再是社会对科技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历史发展,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社会对科技的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个可以从几个阶段中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贡献率和转化为实际社会生产力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知。
四.社会未来的趋向
基于对科技对社会发展影响特点和实例的思考,面对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加速化、产业化、综合化、全球化、社会化、系统化等特点,再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社会未来将会出现多元化趋向,更多科技运用将会出现如下情况:

1.信息网络科技将依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微电子技术、宽带网络及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是当代发展最快的技术,自身也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并可能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产生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产业门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甚至可能催生并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发挥带头作用并可能实现重大突破。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的突破将使人们利用自己或者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的新器官,代替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从而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再生医学的发展。而以生物为材料的工业生物技术将异军突起,预计2020年后,工业生物制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核心产业,从而带动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带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3.新材料继续成为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高性能、低成本、复合化、环保好的材料将成为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重点,其中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技术、高性能陶瓷、生物材料等将大有前途。此外,智能材料和超导材料因具有奇特的功能,将成为21世纪初的新宠,并将可能得到广泛应用;使用超导材料的电缆、磁悬浮列车将日益普及,用纳米做成的隐身材料也将日益应用到各国国防军事中。
4.空间科学与航天技术的竞争将如火如荼。空间高科技将是21世纪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并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发空间平台、探索宇宙起源、寻找地球外生命将成为21世纪科学家和公众的追求和期望,赋予人类生存观以新的哲学意义。航空航天技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将加快实用化和商品化步伐,私人太空旅游前景诱人。
5.环境科学和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将取得突破。环境健康与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全球普遍关注,各国都在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等观念日益被人们接受,各种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将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与此同时,由于目前能源价格不断上升,能源技术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各种可开发洁净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将不断产生。氢能将在21世纪的世界能源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分量,燃料电池则被认为大有用途。

跪求求科技发展史论文一篇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与许多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发生了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

科学技术的萌芽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在这一时期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建筑技术的发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宋朝──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隋唐时期的繁荣,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1280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其中的一部分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但是有学者(方豪,《中西交通史》)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后,由于科举大兴八股文模式并删减数学内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便衰落了。

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存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仅以少数残存本目录就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

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建筑学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称享誉中、外的建筑学艺术瑰宝。元大都城在技术方面的主持设计与参与建设者,是来华穆斯林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难以想象,这位建筑学家能够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特色,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学风格,设计出格局宏大、规划严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元大都。参与元大都设计、建设的,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

全面地说,元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元大都自1267年开工兴建,至1285年历时18年建成(先前的金中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莲花池以东,元大都的新城建在中都旧城东北)。

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从通州到元大都,他设计七座水闸,这七座水闸彼此相距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计有斗门。郭守敬就是通过水闸和斗门的关闭与开放,调节运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导船舶顺畅通过。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 全书约有13多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重要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尤其是王祯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6大类,堪称中国农作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此外作者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而《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甚至中国古代后来在这方面的论述,亦无超越王祯者。

在活版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

科学通史(吴国盛)论文1500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