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是陕西交响乐团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日子,更是陕西文化事业进程中值得重重书写的一笔。
这一天,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一届“交响乐之春”演出中,在全国受邀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的30余个地方乐团中,陕西省乐团第一个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舞台。90多人的强大阵容中,从作曲、指挥到演奏者,全都是咱陕西人!而演出门票早在两周前就已预订一空!这是陕西省乐团建团51年来首次晋京表演。经京城媒体报道后,众多关注交响乐的观众充满期待和兴奋,陕西乐团的文化品位如何?艺术水准究竟怎样?谁也没有料到,随着演出大幕拉开,这一场音乐会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被数千名听众珍藏。
华彩乐章 献给北京的盛宴
音乐从山丹丹花海中起航,注定了这个后来让陕西交响乐团一夜成名的音乐会,将演奏着高雅动人的音符,播撒一路芬芳。
当屠治九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熟悉的旋律回荡在国家大剧院时,现场近两千名观众都不禁露出了惊喜的神情:民族特色浓郁的曲调,用豪华的西洋乐器进行演奏,多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效果。用这首曲子作为音乐会的开篇,实在再合适不过了。毫无疑问,这是陕西交响乐团精心为首都人民准备的一份独特礼物!
音乐汩汩流淌在耳边,将跳跃的音符幻化成了生动的画面,听众们可以“看”热火朝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陕北人民欢歌乐舞时的热情、奔放、欢快的浓墨重彩……
画面慢慢切换至冬夜,这是音乐大师王海天的作品《冬夜听书》。那种轻柔的音乐,轻易地就将听众的感官,带入那如梦如幻的境界。说书人时而明朗活跃,时而深沉抑郁,时而雄壮激昂的曲调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紧紧地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程宝华的《缅》,在缅怀那些在作者记忆中萦绕不去的先贤、志士们时,热烈处如万马奔腾,急骤处如狂风暴雨。当那哀婉悲壮的一幕重现,每一位观众,都从心底迸发出愤怒的呐喊:不!不能忘!不敢忘!在大提琴的温厚声中,音乐热潮才逐渐平息。
音乐奇才崔炳元的 《轩辕黄帝颂》,所有的乐器都发出和谐的乐章,深厚的号声点缀其间,激越的鼓点不时地提醒着在场所有的听众:这是一场用心铸就的音乐大典。从曲调中飘飞出坚强、毅力、勇敢和庄严,沁人心肺的震撼。同时,还用音乐传递人世间的细腻、善良、深刻和真、善、美,这正是音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音乐不息,乐章不断。在饶余燕美不胜收的《献给青少年》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天使乘着音符的翅膀飞来,童声清澈、童心至纯,人们在天籁中久久沉醉,让身心接受水晶的洗礼。而张大龙的《我的母亲》以穿透人们心灵的独特风格征服了听众: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歌唱母亲的音符,一声音响就是一个祝福母亲的心愿。
作曲家赵季平的《第一交响乐》,融汇了民间歌曲的精华,在钟声与铜管乐交替奏鸣中,渐次揭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善良,历史的沧桑……
除第一首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改编作品外,其余6部作品都是原创。陕北说书、陕西阿宫调、黑头、碗碗腔……多种陕西的音乐元素,壮观磅礴的气势,交响乐的圆融,浓郁的陕西特色点燃了整个音乐厅,引领得台下数千余名观众如痴如醉,同游三秦之旅,共圆交响之梦,深深迷醉于不可方物、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中……
乐声止而余音绕梁,良久,如潮掌声始起……指挥家离开了舞台。又过了十几分钟,观众席仍有一些人没有离场,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等待着能再加演一首作品。他们很多年都没有听到这么好的音乐会,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音乐会实在太少,就这样结束显然满足不了他们长久的期待……
好评如潮 乐坛陕军的骄傲
除了晚上的演出,陕西交响乐团还应邀登上国家大剧院花瓣厅的舞台,为当天下午走进国家大剧院观光游览的观众们演奏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室内乐。在蜚声海外的指挥家张列的执棒下,他们用锐气和灵气,对音乐的梦想与执著,为听众带来6首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这些旋律都是广大听众耳熟能详的大师之作,它们虽短小精致,但每一段都是饱含热情的心灵乐章。从贝多芬、勃拉姆斯到舒曼、巴赫,人们畅游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殿堂,与无数大师进行心灵对话。
从西北的家园走出,来到首都,用音乐表达着他们的诚意,一首首优秀的曲目,经由陕西省乐团人之手,如同流水般自然轻松地流淌而出。
本场音乐会的作曲赵季平、饶余燕、崔炳元、张大龙、程宝华亲临现场,与听众共同欣赏“自己”的作品。亲临现场的作曲家们都为音乐家们的出色演出赞叹不绝。同时,作为陕西的作曲家,陕西省乐团雄厚的实力令他们骄傲、自豪。
这场演出是陕西省乐团成立51年来第一次以交响音乐会的方式晋京演出。陕西交响乐作品主题音乐会成为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中的一个亮点,为推动陕西省乃至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增光添彩!
于是,有人借用陕西文坛“东征”的说法,一时间,各大媒体惊呼:这是陕西乐坛的一次成功“东征”!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赵季平面对电视镜头,言辞激动地说:“这是我听陕西乐团第一次演奏得这么好,在北京的舞台上他们竭尽全力展示了我们陕西省交响乐的实力。通过这些演出会对我们省交响乐事业有一个大的促进。”
中国交响乐泰斗、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茂春深有感慨:“我没想到陕西有这么好的乐队,也没有想到他们竟敢拿出的全部是自己的新作品,我将让我的学生们对这七部乐曲逐一评论。”
著名乐评人景作人第一时间写出了自己对这些乐曲的感受,赞叹之意溢满字里行间。
《国家大剧院院刊》将于近期辟出12个页码来详细介绍、分析、评论这场音乐会……
这个夜晚如恒久的乐章,音犹在,人尚醉。
抚今追昔 超越困境的豪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真是一句通俗肯定的话语。
对于陕西乐团人来说,这不仅仅是获知登台演出的消息后几个月的准备与期盼,更是五十多年来永久难忘的记忆。
据陕西省乐团团长崔炳元介绍:这是一个成立于1957年的老牌交响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职业交响乐团之一。虽然当时著名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及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当时陕西省乐团创作的。虽然在各个时期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录制了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生活的颤音》、《人生》、《老井》、《西安事变》等一百多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影视音乐作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的一幕。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陕西省乐团目前每年的投入大约是180万,仅占杭州交响乐团1400多万的一个零头。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确实制约了乐团的快速发展。
一个作曲家是否优秀,要看他写了哪些好作品。崔炳元1985年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大西北沃土的滋养,加上他的勤奋、天赋和20多年的兼收并蓄,终于让他大器渐成,成为当代中国乐坛的一位实力派作曲家!创作数量与斩获大奖之多,在西部作曲家中并不多见。他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而作的交响组曲 《大唐》,已成为西安市标志性音乐。而大型乐舞《轩辕黄帝颂》也已成为公祭黄帝陵经久不衰的主旋律……
一个领导好不好,要看他做了哪些漂亮事。如何让乐团摆脱困境,成为崔炳元上任后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作为一团之长,同时又是陕西著名作曲家,已知天命的他深知原创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对一个乐团的重要性,因此,“狠抓陕西本土交响乐创作,力争国内乐团前列”成为了陕西省乐团的发展目标。
不言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落寞多年后,陕西省乐团终于迎来了它的知音。
当交响乐敲响沉睡千年的岁月,当他的五线谱曲中承载起大唐的情怀、黄土情怀,被谱成了命运的交响。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他不负众望,带领陕西乐团打了一个个漂亮的翻身仗,使乐团从根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他“第一年要让乐团像个单位、第二年要是个单位、第三年要变成一个好单位”的承诺!
一个梦想已被点燃!
盛中国来了,郎朗来了,李德伦、马革顺、杨鸿年、严良堃、廖昌永、卞祖善、姜金一、刘诗昆、许忠、郑小瑛、刘云志……这些音乐大师们都来了,来到这个地方团中演出水平最高、经费最低的乐团,用他们的理解,用音乐对博大精深的陕西文化作出最美的诠释。
近些年来,陕西乐团举办和参加了很多大型交响音乐会,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陕乐人又一次验证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论路有多远,有音乐就不会漫长。
音乐这座古城的精魂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文化、看她是否达到国际化,必须要看她是否有一支一流的乐队、是否有一批高欣赏品位的观众。整洁的卫生,通畅的交通,大片的绿地这些只是城市的硬件,而音乐则是软件。随着城市的进步,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今年50岁的崔炳元说,“我也喜欢周杰伦,但不能只有一个周杰伦。‘年轻娃们’喜欢快男超女,但‘年轻娃们’需要长大,而且一定会长大!”
话丑理端,音乐是一扇窗,窗外有精彩世界。
古城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近几年,那扇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通透——滚滚黄河东逝水,跌宕纵横五千年,汉时风,唐时雨,塞外风,异域情,都从这扇窗奔涌而来,令人甘之如饴,心神激荡。
从《丝路·秦腔·大唐》到《黄河交响》;从 《永远的丰碑》到《交响之夜》、《歌剧之夜》;从与郎朗共同演绎的《黄河》到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场接一场的盛大演出,一个接一个的喜报频传,陕西省乐团这个广阔的舞台,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展现着陕乐人的大胸襟,大气魄,大抱负。
曲子的分析要求你对音乐有一定的深入理解..这个感觉不大好写..汗..而且每个人听一首曲子都有不同的感受,主观的东西一般都不好写...
建议还是写派别,这个就是复述历史..像风格特点、技巧特点、代表人物、历史评价等等。
陕西、河南、山东、潮州、客家(即广东汉乐筝)、浙江、福建、蒙古、朝鲜(朝鲜族)这9个地区的筝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也被称为古筝的九大派别,你可以了解下。
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客家派古筝流传于广东梅县,大浦等客家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风格。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潮州古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形成独特的轻六、重六、活五等曲调。乐曲丰富独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山东古筝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非常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该筝派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美女思乡》等。
河南古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20世纪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筝介绍出去,并传有《小开手》、《关雎》、《 天下大同》、《渔舟唱晚》等十余首乐曲。
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抒情性,戏剧性很强。演奏时,传统浙江筝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较简单,只是对旋律做一些修饰,演奏时恰到好处,并不夸张。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将军令》等。
陕西筝派是近年来复兴起来的流派,筝曲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调”。
福建筝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才挖掘出来的,很少流传。它的部分乐曲和音乐与潮州、客家筝音乐风格相近,也有同曲异名的属于南方筝派。乐曲大多平稳、缓慢。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1.《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2. http://www.51zheng.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2563.高山流水赏析 [原创]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电子商务资料库06.0)70#14,;(,1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b]: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b]: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电子商务资料库;'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