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技保险论文题目

2023-03-13 21: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技保险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

1、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探析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4、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研究
5、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
6、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8、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索
9、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
10、跨国经营中的市场营销与跨文化冲突
11、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研究
12、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
13、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14、绿色壁垒的成因及其防范
15、SA8000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16、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17、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经营策略
1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
19、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20、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21、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及其国际比较
22、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分析
23、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4、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的作用探索
25、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
26、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7、“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的经济效应分析
2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及调整对策
29、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30、当前我国××产品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动态研究
32、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3、利用世贸规则加强农业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
34、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35、自由贸易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前景及其策略
36、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
3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各自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38、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
39、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40、中国大型生产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探索
41、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
4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究
43、国际反补贴发展趋势及对策
44、应对反倾销中的企业行为研究
45、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
4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47、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
48、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49、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
5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研究
51、跨国公司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政策研究
52、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形势变化及今后的发展战略 
53、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分析
54、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55、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
56、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57、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文化冲突
58、论跨国经营中的政策风险与规避
59、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
60、全球贸易失衡及各国在贸易政策中的反应
61、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2、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
63、WTO框架下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比较研究
64、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保护研究
65、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究
66、反倾销全球化及其贸易效应分析
67、SA8000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8、新的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的影响分析
69、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70、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
71、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
72、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73、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风险
74、中国与东盟(其他地区)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
75、中国与东盟贸易(或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7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进出口贸易(或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分析
77、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磨擦及对策
78、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新型非关税壁垒及其对策研究
79、从中美贸易逆差数额争议看原产地规则
80、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1、我国外贸代理制的缺陷及完善
82、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83、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
84、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
85、技术引进与中国后发优势的发挥
86、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87、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或其他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88、中国家电业OEM/ODM/OBM跨国经营战略的转变
89、中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及福利影响
90、CEPA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9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趋势与效应分析
9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
93、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
94、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
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96、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
97、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研究
9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研究
99、我国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研究
100、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101、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探析
102、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
103、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制度之法律性质研究
104、关于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未来发展基本格局的探讨
105、跟单信用证银行审单问题研究
106、企业并购中支付方式及交易价格问题研究
107、信用证支付风险的法律研究
108、我国出口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
109、中国出口信用机构的现状及发展
110、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
111、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
112、现代国际物流及其在中国发展策略的探讨
113、供应链一体化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研究
114、从国际贸易的发展看CEPA在香港的实施
115、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
116、出口保险中融资银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117、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118、信用证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与控制
119、进出口贸易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120、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贡献全部分数跪求一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小论文,题目、论点自定,3000字左右

  略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对社会保障性财富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社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务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产权制度变迁的要求而决定的。
  一、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数十年中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保障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保障表现为“单位”小社会保障。所谓“单位”小社会保障,就是保障依赖自身所在或在编的“单位”。所谓单位,包括从事生产、经营的独立核算单元(企业、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相同的或相似的单位,对所谓人员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相同或相似,不同的单位对所属人员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单位”小社会保障格局导致了传统的另一特征,即阶梯形保障(见下图)。

  由图示可知机关、事业人员人数最少,但受保障程度最高,全民企业职工次之,集体企业职工再次之。农民人数最多,但受保程度最低。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失业保险程度很高、所谓失业保险程度很高,就是指社会承诺每一个社会公民有业可就,而且是终身的。受保障最差的农民,只要他愿意务农,他就不会得不到务农的权利。其他人员,如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往往是一次就业定终身,没有失业之忧。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排斥人员流动,生产力水平低,可用于社会保障的财富稀缺,故而产生了等级保障和低失业保障的制度特征。企业职工以上身份的人员,能够从单位获得医疗、养老、丧葬、子女顶职等福利保障;而农民基本没有养老、丧葬等福利的社会保障,一般要靠子女解决,医疗保障也大打折扣,能够获得生产大队的“合作医疗”就不错了。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即没有形成社会大一统或许会保障体系,社会成员因身份、单位的不同享受极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难以充当新形势下的“安全网”或“减震器”,因而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

  二、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基本经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其最初在西方国家萌芽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这长时期中,西方国家积累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许多经验,其中有不少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是以下三点基本经验:

  1.依靠立法手段,逐步将社会保障覆盖面普及全社会成员。公认的代表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颁布并实施的新《济贫法》。英国在工业化初期,贫民日益增多。这些贫民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无地、无生活来源的农民、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和城市失业工人。贫民日益增多,危及工业化所需的正常秩序,为扫除工业化的障碍,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颁布并实行新《济贫法》,对贫民实行社会救济,安定社会秩序。英国获得19世纪中叶经济高速发展与新《济贫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很大关系。但《济贫法》毕竟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因为它尚未涉及社会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险制度。19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飞跃发展阶段。1881年,德国政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1882年,德国政府又提出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草案。法案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农业工人不在其内)。1889年,德国国会又通过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险法,并于1891年1月1日实施。1927年德国国会又通过了失业社会保险法。这样,德国率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美国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起步较晚,但它在1935年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吸收了英、德等国家的经验,并有所发展。《社会保障法》规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五个项目: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限于贫穷的盲人)、老年补助(限于贫困的老人)、未成年人补助(限于失去亲人、出走或残疾而无人扶养的少年儿童)。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通过立法推动“福利国家”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英国于1946年、1948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国民保险法(1946年)、国民医疗保健法(1946年)、住房法和房租管制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这些法案施行后加上历年来的补充修改,使英国建立起一套名副其实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继英国之后,其他西欧国家、北欧国家、北美洲和大洋洲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也都先后宣布实施以“普遍福利”为际准的社会保障法规。

  2.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专款专用。社会保障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课征的税。自从1889年德国创建了社会保障税以后,英国于1908年,法国于1910年。瑞典于1913年,意大利于 1919年,美国于 1935年先后开证了该税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征收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税的国家已有80多个。它们几乎包括所有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埃及、阿曼、巴巴多斯、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国。

  为什么要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呢?主要原因有三点:(1)社会保障基金的用途符合赋税用途的规范。根据赋税原理,税收是用以提供社会安全与保障这种公共“产品”的。而社会保障基金正是为了提供社会安全和保障。(2)税收的法定性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可靠、相对稳定。因为法律高于政府的政策,更高于部门或单位的暂时性规定,以法律为后盾征收社会保障税,减少了讨价还价或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征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工作效能大大提高。(3)有利于专款专用,提高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效能。社会保障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稳定的基金来源,可以确保专款专用。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实施,就不能中断,这就需要社会保障基金源源不断,并且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3.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保障基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逐步提高的。这一点可以从社会保障税占政府总税收的比重变化推测而来。例如,美国1940年的社会保障税占总税收的比重为13.3%,1979年这一比重已升为24.1%.巴拿马1985年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13.5%,1990年这一比重已升至20.26%。当然,如果社会保障基金占国民生产总值或总税收的比重过高,就会“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瑞典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65%,高出其他发达国家几十个百分点,以致瑞典早已出现经济停滞或慢性增长症。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以改革,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保障体系正在构建之中。截止1995年,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全国国有企业已全部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5个省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全国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已达 300多万人,参加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职工已达6000万人以上。集体企业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已达2024个市县。此外,近I000个市县开展了外资企业、私有企业(合个体户)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全国共有8750万职工和2032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到1995年全国已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200多个县(市)已经在全县(市)范围内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0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近20亿元。在失业保险方面。截止1995年初,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总数已达9500万人,全年共救济失业职工187万人次。为了解决特困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失业保险机构为360万人发放了一次性困难补助,一些地方还使用部分失业保险金,对企业安置富余职工给予支持。

  各项保险基金的征集和使用趋向社会统筹,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从“单位”或“小社会”保障制向“大社会”保障制过渡。但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看,与我国产权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状况不够协调,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过小,保障功能差。目前,各项社会保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及城镇区县以上大集体企业中实行。区县以下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很不健全;私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基本上还没建立社会保险。并且,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范围很小,在城镇仍以“单位”为主。这种状况不适应我国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不能对全部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限制了劳动力在各种所有制生产单元之间的流动,阻碍了各种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2)政出多门,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统一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仍采取多头分散管理的办法:劳动部负责城镇企业职工的各项保险工作;人事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民政部负责农村如城乡社会救济;等等。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立法、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办法五花八门,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3)社会保障意识明显淡薄。由于多年来缺乏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教育,许多公民不能认识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不愿意缴纳任何保障费用,似乎与已无关。许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社会保障也缺乏正确的理解,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障是社会的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和政府行为。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据社会保障的一般原理和我国产权改革的总体趋向(多种所有制合理分工、共同发展),并借鉴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确定以下基本目标:(1)全方位的保障功能,所谓全方位的保障功能,即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保障需要设定保障对象。凡人都有生老病死,都会碰到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不测事件。因此,要将所有涉及人身这个“财产”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我国奉行社会主义原则,外国能做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全方位保障,我国也要逐步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2)全社会的保障范围。所谓全 社会的保障范围,是指将社会每个成员都纳入保障体系。要创造条件,逐步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3)社会保障基金(税)专款专用,并与经济发展保持动态平衡。要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 统一征收保障基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专门机构,专款专用。为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动态平衡,社会保障税征收要具有相当的弹性:在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的年度,社会保障税率可以适当调高一点,支出少一点,而在经济增长势头较平缓的年度,社会保障税率可以调低一点,支出增加一点。通过以丰补歉,就可以做到既有充足的社会保障基金,又能保护或促进经济的发展。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目标的实施措施。根据我国现实状况,要实现以上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三大目标,需要相当一段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既要明确目标,又要循序渐进,我们认为,关键的步骤或措施有以下几点;(l)抓紧制定、颁布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法,明确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管理办法。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应充分吸收外国社会保障法规中的合理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做到既完备、又简明、公正。(2)逐步以税务部门统一征收

  保障税的办法取代以单位、部门扣缴各项保险费用的做法。保障基金的来源,在初期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仍不高,要从几个方面获得:一是对各种劳动报酬,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农民家庭的各项经营性收入征税(职工可以个人为纳税对象,农民可以家庭为纳税对象。明确收入起征点,低于一定收入的免征,对高收入者应当实行累进税率;农民交纳保障税可在发达地区试行,然后普及到欠发达地区,并且农民交纳保障税的同时,要改变或削减以往的农民负担);二是对各类企业经营收入征税(征收办法可以根据企业正常使用职工人数,按人头计征,税额打入经营成本;个体户可按户计征,低于一定收入的免征);三是国家以往财政支出的有关社会福利、救济金(这意味着从以往税收中割让一块用于社会保障);四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售股权的部分收入(国家积累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扣除形成的;全国国有经营资本约有三万亿元,其中可以出售三分之一左右即一万亿元左右,这部分基金可逐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起动基金)。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种来源的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专户储存,由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除日常开支外,其余投入各种“共同基金”,以保值增值。(3)配合社会保障立法过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动员,对公民普遍进地社会保障知识教育,以调动所有公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为施行新的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减少改革的阻力。

经济类论文怎么选题

如何找到自己的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

在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在知道灵感后,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尽快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一般来说选题灵感大致的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真实世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哪些问题,比如在你今天实习的路上,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引起了你的思考,这时你该想到如何把它和你的经济专业知识去联系起来;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大众传媒,网络渠道等报道的时事新闻,展开的对经济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第三个方面是在与人沟通和交流中,你通过他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所感悟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阅读一系列经济类文献,宁对立面所展示的问题产生自己的见解。

不知道大家看完上面这些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有没有得到灵感,或者已经对自己的题目有了想法呢?论文其实并不难写,难的是有想法。论文完成后不要忘记去查重,现在学校一般都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如果查重几次后还未通过要求的重复率,那可能就会被推迟毕业哦,因此大家务必认真对待论文查重,且要选对查重工具进行查重。

以上就是关于“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速进!”的全部内容了

人力资源学年论文题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题选

编号

题 目

01

国有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措施研究

02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研究(案例研究)

03

中型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研究(案例研究)

04

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案例研究)

05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06

中小科技企业考核制度探索

07

企业薪酬制度的创新研究

08

科技型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09

我国高科技企业经理人员的报酬分析

10

期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1

我国境内的跨国企业的人员配备原则、招聘方法、薪酬标准

12

试设计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方案(以保险业或其它行业)

13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问题

14

面试技术及其运用

15

心理测验在人员测评中的应用

16

我国XX地区人才招聘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包括电子招聘)

17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

18

论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沟通

19

岗位责任制与人员聘任制研究

20

关于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某企业职工结构与素质分析

2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

23

某企业职工工资效益分析

24

某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状况的统计分析

25

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26

经营者股票期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7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28

国有大中型企业富余人员的现状及出路

29

浅析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30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31

论企业风险沟通的困难与障碍

说明:这些题目仅作你选题时的一个参考。没有作仔细的审核。可作为启发你的灵感的一种方式。祝你成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