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面点技师论文题目

2023-03-13 1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面点技师论文题目

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中西面点加工工艺的区别

【摘 要】中西方面点在制作理论和技术上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但由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在加工制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本文以紫薯面点为例,就中西面点在加工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

1.中西面点简介

1.1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1.2西式面点

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2.1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 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又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方糕点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纯手工制作,这就彰显出中式面点在加工制作上的难度和技巧。中式面点要求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面点成形是面点制作中一项技术要求高、艺术性强的重要工序,归纳起来,大致有 18 种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叠、切、摊、剪、搓、抻、削、拨、钳花、滚沾、镶嵌、模具、挤注等。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西式面点用料也很讲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类、油脂、面粉、干鲜水果等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较大,而且配料中干鲜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点的加工制作要求从造型到装饰,每一个图案或线条,都清晰可辨,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西方糕点的加工装饰属于用一两种装饰材料进行的一次性装饰,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其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2.2中西面点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的面食,制作的时候以蒸、煎、烘、煮、烙、炸为主,口感较为轻淡,不像西点,太甜,中式面点多以油炸为主,多油腻,其实这点和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可以去油腻。西方的点心,制作的时候以烘、烤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这样制作起来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形状统一,看起来比较整齐、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烹制面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多种烹制方法相结合,这样就能让人们品尝到各种口味不同、风格各异的美食。综上所述,不管是中点还是西点,在加工工艺上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推陈出新。

这本来就是餐饮工作人员不变的信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贯通。餐饮从业人员在保护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技巧。内外兼收,洋为中用,为国人的餐桌上献上更多的面点制品,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莲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细砂糖36克、猪油65克、温水70-80克、盐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猪油90克

内馅:红莲蓉(广州莲香楼出品)500克、

装饰:蛋液适量,生白芝麻适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个)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分成20份备用。

(2)油酥:面粉与油揉成团,分成20个备用。

(3)内馅: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净沥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滚圆备用。

(4)油皮包入油酥,擀卷两次,再擀成圆皮,包入内馅,收口朝下,略压成扁圆状,刷蛋液,再沾上一层白芝麻,放入烤盘。

(5)烤箱预热,190度中层烤约25-30分钟即可。

4.紫薯面点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称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质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爱。紫薯不但颜色可爱,而且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4.1在馅心上的应用

将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与牛奶、椰浆、大枣、果仁、砂糖等常用面点馅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馅心。

4.2在西式面点上的应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仅仅可以制成馅心,还可以直接放入调制的面团或面糊中。制出别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鸡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苏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预热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盘上铺上垫纸,再放好蛋糕圈备用。(2)将鸡蛋液放入搅拌桶,加砂糖快速搅拌至发白。(3)在搅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苏打粉和紫薯泥,打发至中性发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匀,装入烤盘进烤箱烘烤。(5)约烤40分钟,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却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温水1100克,糖200克,鱼胶粉18克做法:(1)将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搅拌机加600克温水搅拌成糊状。(2)鱼胶粉用冰水泡开,沥干后和温水一起放锅内 , 小火烧开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锅内,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钟 , 需一直搅拌。(4)倒入干净的容器内,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即可。

4.3在中式面点上的应用

(1)紫薯面条、饺子。

面条作为中国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员,深受人们喜爱。紫薯全粉与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运用常用的面条加工工艺,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薯面条,再配以当地各具特色的酱卤,保证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当热喜欢吃饺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团来包饺子,无论是荤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饺子不仅馅心鲜美,饺子里还会有紫薯带给您的香甜。

(2)紫薯馒头、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过发酵制成的馒头、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参考文献】

[1]余建忠.烘培业从同质化走向细分化 [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08):14-15.

[2]顾尧臣.主食面制品加工技术的探讨和建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03):8-12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中西面点工艺选什么样的论文题目?

那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特长,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点来确定题目吧。

“面点工艺”是面点制作技术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烹饪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面点工艺”遵循着原料选择、面团和馅心的调制、成品坯型的定形以及熟制的基本路线,面点成形与装饰工艺、面点的创新与开发,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式面点技师论文

  熟食可分为冷熟食、热熟食和包装熟食。
  冷熟食,它包括保鲜香肠切片、风味凉拌菜(湖南、四川、朝鲜)、酱肉、寿司;
  热熟食:它包括主食面点、烧烤类、油炸类、卤水类、小炒快餐;包装熟食,它包括香肠、豆制品、酱肉、凉拌等。
  由于熟食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加工程序复杂。现仅将熟食中面点的分类和制作工艺介绍如下。

  一、面点的分类
  面点主要可分为:饼类(面食之圆扁者皆谓之饼),饺类(水饺);条类(面条);糕类;团类(团糕);包类(包子);卷类(蛋卷、煎饼卷、春卷等);冻类(西瓜冻)等。

  二、面点的工艺流程
  1.选择原材料
  面点的原料选择,即选取优质原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适合于制品的制作要求、制作特色的原料品种。
  第一步,主要从质地、品种、部位、营养卫生几方面着眼。
  质地:优质优价,损耗微小,与成品要求相符,软硬、老嫩适宜,滋味纯正。
  品种:原料鲜活,光泽正常;原料干制,形态完好,杂质甚少。均无异味,感官良好。
  部位:馅料讲究部位质量。根据制品要求选择动植物最适当的部位,蔬菜该叶则叶,该茎则茎。
  营养卫生:营养丰富,鲜美适口,无污无毒,利于吸收,利人康健。
  第二步,要熟悉和掌握原料的性质、用途、加工、处理方法等。
  性质用途:掌握原料的性质、目的是达到物尽其用,发挥原料的最大用途。皮坯料:米、麦及各种杂粮,都含有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成熟后都有松、软、粘、韧等特点,但其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只能单独使用,有的可以混合使用,如不熟悉这些情况,就很难合理使用;性质不同,制作方法亦随之而异。辅助料:酵母、油脂、化学膨松剂等,主要用以改善面团性质,使制品形成酥松多孔、柔软体大的特色。这些原料在面点制作中有其特殊的性质,加入面团中通过理化及生物的变态反应,而发挥作用。在使用时应熟悉其成分、质量、性质、使用方法。如在面团中,酵母的发酵能力,盐碱的筋力、糖的脱水性,碱矾的起发性等。有些辅助料如色素、香精等,使用过量对人体有害,应按国家规定合理使用。
  加工处理方法:面点制品所用的原料,大都在制作前经过加工和处理的过程。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在使用上就有所差别,制作的品种也随之有所不同。所以,不同面点的制品,就要求原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否则,会影响成品质量。如米粉制品,有的适宜用粗粉制作,也有的适宜于用细粉调制。米粉因磨制的方法和过程不同,又分为干磨粉、湿磨粉、水磨粉等,虽同属米粉,但因加工不同,性质则有很大差异。再如“抻面”技术,要想抻出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就须使用加工精细的精粉,而标准粉就较难抻出。

  2.调制面团
  (1)和面。和面是指将粉料与水、油、蛋液等掺和揉成面团的过程。它是整个面点制作中最初的一道工序。亦是制作面点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团调和的软硬,会直接影响面点制作工艺和成品的质量。
  (2)揉面。揉面就是在面粉颗粒吸水发生粘连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揉搓,使各种粉料调和均匀,充分吸收水分而膨胀粘连形成面团的过程。揉面是调制面团的关键,它可使面团进一步均匀、增劲、柔润、光滑或酥软等。

  3.成型预加工
  (1)搓条:搓条是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的一种手法。
  (2)下剂:下剂,也叫掐剂子,即将搓条后的面团分割成为有一定重量的坯子。它要求大小均匀,重量一致。下剂直接关系到制品成型的整齐和规格的大小、核算的标准等。
  (3)制皮:制皮就是用手或擀面杖将面剂按擀成圆形扁片的过程,亦叫擀皮。制皮技术要求高,操作方法较复杂,它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包捏和制品的成。
  (4)上馅:上馅,有些地区叫包馅、塌馅、打馅等。即在制成的坯皮中间放上已制好的馅心的过程,它是制作有馅品种的一道必需工序。上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成品的包捏和质量。
  (5)成型:中国画点品种丰富多彩,形态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全国各地的面点品种大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并各有其风味特色。从造型上讲,也是点、线、面、体,应有尽有,并可将其分成许多种类型。按成型的程序来分,可分为三类:第一,先预制成型后烹制成熟的,绝大多数糕点、包饺等都是采用此法,包成馅心后即成形状。第二,加边热边成型的,这包括小元宵、藕粉圆子、煎饼、刀削面、拨鱼及各式炒面、汤面等品种。第三,加热成熟后再处理成型,多用于凉糕,如凉团、如意凉卷、年糕等。按成型的手法来分,可分为揉、搓、擀、卷、包、捏、夹、剪、抻、切、削、拨、叠、摊、按、印、钳、滚、嵌等。按制品完成的形态分,可分为简易型、雕塑型、图案型、拼摆型;按其体态分,先分为固态造型、液态造型(汤羹),还可以分为平面型、立体型。

  4.加热熟制
  面点通过包捏成型后,进行最后的熟制工序。熟制工序就是把生的半成品通过各种方法加热,使其在一定的温度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熟食品的过程。面点熟制的主要方法有:
  (1)煮:煮制之法,是面点制作中最简便,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它是把成形的生坯,投入水锅中,利用水受热后产生的温度对流作用,使制品成熟。
  (2)蒸:蒸是把制品生坯放在笼屉(或蒸箱)内,用蒸汽传导热的方法使制品成熟。
  (3)炸:炸是将制作成形的面点生坯,放入一定温度的油内,利用油的热量使之成熟的一种方法。炸制法是用大锅满油加热,将制品全部浸泡在油内,并使制品在锅内有充分活动的余地。油烧热后,制品逐个下锅,炸匀炸熟,一般呈金黄色,即可出锅。
  (4)煎:煎是用煎锅少量油或水的传热使制品成熟的方法。煎锅大多为平底锅,其用油量多少,视品种需要而定。一般以在锅底平抹薄薄一层为限,有的品种需油量较多,但以不超过制品厚度一半为宜。
  (5)烤:烤又叫烘,它是利用烘烤炉内的高温,即热空气传热使面点成熟的一种方法。一般烤炉的炉温都在200℃—250℃之间,最高的达300℃,炉内高温的作用,可使制成品外表层呈金黄色,富有弹性和疏松性,达到香酥可口的效果。
  (6)烙:烙是把成形的生坯,摆放在平锅内,架在炉火上,通过金属传导热量使制品成熟的一种方法。烙的特点是热量直接来自温度较高的锅底,金属锅底受热较高,将制品放在上面,两面反复烙制成熟。一般烙制的温度在180℃左右,通过锅底热量成熟的烙制品具有皮面香脆,内里柔软,呈类似虎皮的黄褐色(刷油的金黄色)等特点。
  (7)复加热法:我国面点种类繁杂,熟制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上述这些单加热法以外,还有许多面点需要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加热过程。这种经过几种熟制方法制作的称为复加热法,又称综合熟制法。它与上述单加热法不同之处,就是在成熟过程中往往要多种熟制方法配合使用,基本上与复杂的菜肴烹调相同。
  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即为蒸或煮成半成品后,再经煎、炸或烤制成熟的品种。如油炸包、伊府面、烤馒头等。
  第二类,即是将蒸、煮、烙成半成品后,再加调味配料烹制成熟的面点品种。如蒸拌面、炒面、烩饼等,这些方法已与莱肴烹调结合在一起,变化也很多,需要有一定的烹调技术才能掌握。
  饮食科学日益普及,“海鲜随风去,珍菌自然来”,人们意识到食用菌富含8种氨基酸和14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它们具有减肥、排毒、益脾和胃、理气化痰、美容润肤、降压降血脂、抗病防癌等功效。现在食用菌也向调理保健方面逐步转变,中国是当今国际菇菌最为丰富的生产大国,食用菌也是国内外消费者公认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我国的食用菌菜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市场上食用菌产品大概分了这样几类:干品、鲜品、盐渍产品。然而,干货食用菌经水发还原后,其原有的新鲜脆嫩滑润口感,便因果胶失水变质而消失殆尽,有不少食用菌如羊肚菌、牛肝菌、黑虎掌菌、老人头菌,鲜活时滑润而富有弹性,一旦干制后,纤维老化,虽然浸泡蒸煮还软,仍质地粗韧,毫无鲜活时的滑润口感,因此除了干货、鲜货,目前采取的方法还有盐渍食用菌。(最能保持食用菌质感的保鲜之一,而且口感鲜嫩)。

  盐渍食用菌在烹制前必须漂净高浓度的食用盐及柠檬酸。D—异抗坏血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同时在漂洗之后,也损失了一大部分原有的菌鲜味。在烹制前要进行脱盐及排酸处理,方法有脱盐剂和水洗两种方法。一般用水洗的方法简单实用,无化学残留,没有异味。盐渍滑子菇、灵芝、见手菌、小白菇、鸡枞菌等个体较小的菌菇类,一般不用改刀,先用清水清洗掉表面盐汁,单放入盛满清水的盆中,放入少量食醋,每3小时换清水一次,一般12小时可以取出盐份及酸味,如果温水或者流水,脱盐时间会大大缩短。盐渍老人头、黑虎掌、杏鲍菇等肉质肥厚的菌菇类,要先改刀薄片或细丝,再用以上方法清洗盐份及酸味。

  如何最大程度恢复盐渍食用菌原有的香味和鲜味?

  “唱戏的腔,厨师的汤”,通常高档厚料如:鲍鱼、鱼翅、燕窝、鱼肚等本身没有浓厚的味道,只能通过上等清汤、浓汤、奶汤及鲍汁等汤来弥补。而食用菌也一样,烹制盐渍食用菌,要用优良的山珍底料烹制食用菌高汤,才能使食用菌成为宴会的名菜珍肴。还有一种百菇精,是去除咸味的食用菌恢复菌香菌鲜的必备调料。

  除了以上方法外,烹制去除咸味的盐渍食用菌,还应该掌握以下窍门:烹制时,需将去咸味的盐渍食用菌用烧沸的油、盐水焯水以去除水份,也可以用食用菌鲜汤来浸、拌、蒸、煮,以增加食用菌的基本滋味,然后再正式烹制。如用盐渍食用菌煲汤,应该中火煨煮20分钟以上,让食用菌肉质内的鲜香味渗透出来,并使用大蒜、大葱、鸡油来提香增色,不宜加麻油、黄油、生姜等常用的调料,要想突出盐渍食用菌的原汁原味,不用荤腥的原料调料或者减弱荤料味道,用菌菇类炖老鸭,就不宜用老鸭原汤,否则,菌菇的鲜香味就会被老鸭的味道掩盖。

  食用菌的清汤和高级靓汤及菌油和菌菇酱在烹制食用菌菜肴时会经常用到,现特别介绍它们的制作流程,及菌油和菌菇酱的详细制作过程。

  A 食用菌清汤的制法:

  将野生的猴头菇、白牛肝菌、白虎掌菌、鸡枞菌等干货,按一定比例配制后剁碎装入纱布袋内,再用清水炖2小时后备用,汤汁澄汁透明无颜色,适用于口味清淡、颜色清淡的各类菌菇菜肴。

  B 食用菌高级靓汤的制法:

  在清汤煲好后的基础上,添加剁碎的干松茸、干羊肚菌等菌菇类,用小火炖至1小时后过滤备用,汤色透明,呈淡黄色,适用于高档的食用菌菜肴。

  C 菌油

  原料:香油4斤、干牛肝菌1两、干香菇、干鸡腿菇、干竹荪、干平菇各一两、鲜口蘑半斤。

  制作:炒锅下香油烧热后,下入鲜口蘑炒干水分后,下入以上干菌用小火烧20分钟后过滤,留菌油备用。

  D 菌菇酱

  原料:素油2斤、豆豉1斤、郫县豆瓣5两、桂皮、白蔻、小茴、百菇精、炒制花生粉、黄豆粉、沙爹酱各适量。

  制作:将豆豉、豆瓣剁细备用,锅内下素油5两,以葱姜炝锅后,下入香料用小火熬出香味后,将料渣打出再放入豆瓣酱炒出香味,加素油1斤,将豆豉下入,用小火将豆豉炒翻沙后下素油降温(边炒边下素油降温),再下入豆腐乳泥、百菇精、花生粉、黄豆粉、沙爹酱炒匀即可。

求一篇烹饪高级技师论文,要整篇的!

  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性问题之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无公害的绿色材料,无氯的绿色冰箱,尤其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如何将绿色食品材料加工成可直接入口的绿色烹饪制品,烹饪过程中如何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烹饪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烹饪过程、有害物质、高温加热、N-亚硝酸基化合物、多环芳烃、致癌物质、污染。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否,二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又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要使饮食营养科学合理化,人们管拥有“绿色食品材料”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还须科学烹调,因烹调加工时,假使方法步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所谓的绿色原料造成污染 ,而且,次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环节害很多,如:原料加工温度过低、时间过程、蛋白质烧煮过度、油温过高或考制食品、使用香料调料、色素不当、烹调生产者带菌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故此,笔者认为,要使人们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烹调工作者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确保烹调过程中控制好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
  1、 烹饪中,2、 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3、 最重要的一点使恰当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4、 烹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5、 加热时间的过短或过过长,6、 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烹饪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对烹饪原料杀菌、消毒,使食品原料由生变熟,即卫生安全,又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尽管烹调生产人员都明白“确保烹饪食品的安全,病从口入”的烹饪目的,但可能并非每份烹调制品豆腐和响应的卫生要求。大家或许听过,在水煮或油炸的大鱼块、肉、香肠、肉饼等;大家亦听过有人因吃未熟的鸡蛋、鸡肉、海鲜等食品时而肚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还有大家或许见过已做好上桌的炒、爆、滑、溜类菜,旁边还留有动物原料的血水。烹饪众还有不少类似上述提到的现象,要保证食品的安全,烹饪工作者应时时提高警惕,做好杀菌、消毒的加热工作。
  了解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据相关文献资料证明,温度大50℃,一般腐败微生物停止生长;60℃以上时,微生物逐渐死亡;63℃~65℃经30分钟或70℃经5~10分钟,或85℃~90℃经3分钟;100℃经1分钟,微生物细胞就会被杀死,,但细菌的芽孢、霉菌的孢子一般在高温高压时才能杀死。如果熟悉了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烹饪原料灵活选用加热温度和时间。如:知道蛋类易受沙门氏菌污染,加热时选用能杀死沙门氏菌的温度70℃~80℃且8~10分钟加热鸡蛋即可。
  加热时忌温度太高或太长
  采用适当的火候烹制食品,不仅能杀菌消毒,还能确保食物营养,和使制品色、香、味俱佳。若温度过高或是机过长可能会对制品产生很多有害成份。
  据分析,一般认为高温、长时间加热对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来自加热的客体----原料。长时间高温情况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极易转变产生有害物质。通常在45℃~120℃温度范围内原料的蛋白质处于正常的热变性状态,45℃--开始变性;55℃~60℃--热变性进行加快并开始凝结;60℃~120℃--逐渐变得完全凝结。蛋白质的这种适度变性,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随着加热温度的递增和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进一步深入,蛋白质分子逐步脱水,断裂或热降解,使蛋白质脱去氨基,并有可能与碳水化合物得羰基结合形成色素复合物,发生非酶褐变,使食品色泽加深。当原料表面温度继续上升到200℃以上且继续加热时,原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则完全分解并焦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焦化蛋白中色氨酸产生的-氨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不久前一眼科权威的研究结果向人们指出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大量的临床资料及动物试验证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摄入过多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另外,随着加热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糖类其他物质亦发生分解碳化,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铬焦化过程由表及里,这也是我们看到事物烧煮太过过造成碳化的原因。故此,烹饪过程中亦应严格控制高温,切忌将原料烧焦或烧糊。
  来自加热的主体-油脂
  烹调用油加热温度不宜太高,因油脂的温域范畴广(一般在0℃~240℃都
  可选作烹调加热用)烹饪中常用油脂为传热的媒介物,以形成烹饪制品的不同风味质感。在加热油脂时,烹饪生产者通过实践,常可了解到:在一般烹调时,如果加热油温不高,且时间较短,油脂的色泽、透明度等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油脂过高或反复加热使用,油脂的变化逐渐明显起来。通常,新鲜、精炼植物油初次加热使用时,随着油加热,油面由平静状态慢慢转入到微微冒泡状,泡沫大而数量少,稍后,泡沫消失,再转入微微冒泡烟状,油面始终呈透明状,清亮见底,用之加热过的原料,颜色亦透明,呈浅黄或金黄色。经高温反复多次用过的油则随所用次数的增多,颜色逐渐变暗、变浊,油的粘度亦大增。加热时,油面很快产生大量的细密而浓厚的泡沫,并难以消散且迅速产生油烟,投入加热的原料表面颜色马上加深变暗,人们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油脂的热变性。它是油脂在高温下发生聚合、水解、缩合、分解等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具体而言,在高温下,油脂开始部分水解形成甘油褐脂肪酸,当不断加热至油温升高到300℃以上时,脂肪酸分子开始脱水缩合成分子量大的醚型化合物,至温度上升到350℃~360℃时,脂肪酸分子(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麻油酸、花生回烯酸等)分解为低分子的酮类,醛类物质,同时,亦发生成各种形式的聚合物,如:二烯环状单聚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多聚体等。另外,高温下油脂水解的甘油也进一步脱水生成具有挥发性和强烈辛酸气味的物质-丙烯醛,它是油脂的主要成分,对人鼻、眼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烹饪从业人员看到加热的油面冒着青烟时,表示此时油温达到该油脂的发烟点,有一定的丙烯醛产生了。当然,油脂的发烟点亦随油脂的精炼程度、种类和使用情况的不同而稍有区别。如:未精炼好的植物油,含低分子物质较多,发烟点多为160℃~180℃;精炼较好的植物油发烟点则约为240℃左右。再如:豆油发烟点为181℃~256℃、菜油为186℃~227℃,棉油216℃~229℃。另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加大,油脂发烟点亦是呈下降趋势,这是反复使用过的油脂加热后迅速冒烟的原因。
  有不少有趣的实验已证明:油脂在高温下反复使用,经上述各种复杂的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对人和动物用相当的毒害。有人以高温加热油脂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发现生长停滞、肝脏肿大。最初认为是高温加热破坏油脂是的营养素所至。但有人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后,亦不能改善此肿不良影响。所以认为可能是高温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所引起。有人还发现用含高温油脂的饲料喂大白鼠数月后,普遍出现喂伤损的乳头状瘤,并有肝瘤、肺腺瘤及乳腺瘤等。
  高温加热油脂、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是什么?专家一般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经加热而产生的各种聚合物。其中,三聚体因分子量大、不易被机体吸收的毒性较小;而分子量较小、易被机体吸收的环状单聚体和二聚体的毒性较强,可使动物生长停滞、肝脏肿大,甚至可能有导致癌作用。此外,油脂在高温发生热聚,害可形成致癌性较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防止油脂经高温加热带来的毒害,用油加热时应做到:
  (1)尽量避免持续高温煎炸食品,一般烹饪用油温度最好控制在200℃以下。
  (2)反复使用油脂时,应随时加入新油,并随时沥尽浮物杂质。
  (3)据原材料品种和成品的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分解温度的油脂。如:松鼠鱼、菠萝鱼等要求230℃以上温度成型时,应选用分解温度较高的棉籽油和高级精炼油。
  二、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须谨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极微,一般在10pg/kg以下。但腌制的鱼、肉制品、腌菜、发酵食品中,含量较高。
  一些食品中含油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仲胺及亚硝酸盐,烹调不当或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形成亚硝胺或亚硝酰胺。
  影响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PH值、反应物浓度、胺的种类及催化物的存在等等。
  亚硝胺和成反应需要酸性条件,如仲胺亚硝酸基化的最适PH值为3.4。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如果增加反应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或有催化剂卤族离子及甲醛等羧基化合物存在时,亦可形成亚硝胺。
  合成亚硝胺的反应物包括胺类和亚硝酸盐等。凡含有-N=结构的化合物均可参加合成反应,如胺类、酰胺类、氨基甲酸乙脂、氨基酸胍类等。胺类中伯胺、仲胺、叔胺均可亚硝化,但仲胺速度快,叔胺比仲胺慢大约200倍。
  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硝酸盐还原菌亦可将仲胺及硝酸盐合成亚硝胺。但这常在人体胃内及食品发酵过程中发生。
  香肠、腊肉、水晶蹄制作过程中,加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护色剂的盐腌干鱼,也会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腌制腊肠用佐料事先将黑胡椒、辣椒粉等香料与粗制盐、亚硝酸盐等混合,腊肠中就会有亚硝酸基比咯烷、亚硝基哌啶检出。因此应禁用事先混合的盐腌佐料来腌制腊肠,盐合香料要分别包装。
  烟熏肉和鱼,煎炸咸肉片、暴露于空气中的直接烤制也会形成一部分亚硝胺。
  三、饪过程中,控制事物的安全,须慎防多环芳烃对食品的污染。
  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中危害性最大的便时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时指由两个以上的苯环粘合起来的一系列芳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它们对 人由致癌作用,特别时五个苯环稠合起来的苯并芘(B(a)P)更具强的致癌性。据研究得知,烹饪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的途径主要其一是上述已提到得油脂经高温聚合而产生多环芳烃—苯并芘;其二,主要源于烟熏和烘烤食品时所产生。人们在用煤、汽油、木炭、柴草等有机物进行高温烟熏烤制食品时,有机物得不完全燃烧将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而被熏烤的食物原料往往直接与火、烟接触,直接受到所产生的多环芳烃的污染。随着熏烤时间的延长,多环芳烃由表及内,不断向原料内部渗透。尤其时含油脂和胆固醇较多的食品熏烤时,由于内部所含油脂的热聚作用,亦能产生苯并芘,其所含苯并芘更多。据相关统计发现:熏烤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大致为:一般烤肉、烤香肠内含量0.17~0.63 g/kg,广东叉肉和烧腊肠用柴炉加工使(B(a)P)量上升最多,其次为煤炉及炭炉,电炉烧制的量最少;新疆烤羊肉如滴落油着火后,则含量为4.7~95.5g/kg,平均3.9g/kg。至于烟熏,烧烤食品所含多环芳烃较多且具有强致癌作用,特别使容易导致胃癌这一特点,已被一系列事实所证明。据调查:匈牙利西部已地区胃癌明显高发与该地区居民常吃家庭自制的熏肉有关;前苏联拉托维亚—沿海地区胃癌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第三位,原因之一是冰岛居民喜欢吃熏羊肉,用当地熏羊肉喂大白鼠已诱发恶性肿瘤。
  为防止多环节烃对食品的污染,可采用以上措施:
  (1) 熏烤食品时,(2) 不(3) 要离火太近,(4) 避免食物与炭火直接接触,(5) 温度不(6) 宜高于400℃。
  (7) 不(8) 让熏制食品油脂滴入炉内因为烟熏时流出的油含3.4—苯并芘多,(9) 致癌性强,(10) 且勿用此油。
  (11) 设法改进烟熏和烘烤的烹饪过程,(12) 改用电炉,(13) 改良食品烟熏剂或使用冷熏液等。、
  四、有效减或消除原料中对人不利的成分,确保食品安全。
  如:人们常通过飞水去除菠菜、觅菜、茄子等原料中的有机酸,可防止其与人体摄入的其它高钙或高蛋白质食物在体内形成不能被吸收的结石性有机物,入鞣酸蛋白、草酸钙等。再如:烹饪鲜黄花中的秋水仙碱;加工发芽土豆时,出去净皮、芽周围组织外,还应注意煮熟煮透,辅加适量的醋,以破坏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龙蔡素碱;烹饪制四季豆时,注意须长时间煮沸,加热彻底才能破坏所含有的对人体不利成分—皂素和豆素;烹制白果时,加热彻底才能免除银杏酸对人体的毒害;烹制害氰疳的木薯、苦杏仁、桃仁等,加热彻底并不加盖烹制,可让生长的氰氢酸挥发;加热被绦虫、肝吸虫、蛔虫等寄生虫卵污染的食品,应使加热时间稍长,使原料内部中心温度达到杀菌温度时,才能彻底灭杀寄生虫。
  恰当使用香辛料、调料、色素等调味、调色辅助料,防止食品中人为加入有害成分。最好不使用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香料,不使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料酒、食盐等调料,不使用防腐、发色剂亚硝酸盐类,不使用日落黄、觅菜红、柠檬黄等食用色素。据分析: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含有的“黄漳素”有致癌的作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食盐等多含黄曲素、甲醇、重金属等有害成分。而使用类制品呈鲜红的玫瑰红的发色剂。亚硝酸盐、硝酸盐类易与胺类在人体内或人体外含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其它一些食用色素在生产过程中亦可能混入钾、铅等重金属。对人不利。故此,万一要用色素或发色剂,亦应严格规定其用量。通常觅菜红、胭脂红的用量为0.05g/kg;柠檬黄、靛蓝为0.1g/kg;亚硝酸盐类不超过0.5g/kg;硝酸盐类不超过0.15g/kg。
  五、烹饪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恰当投放味精(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弱酸性时,或中性溶液中,且温度为70~90度时,使用效果最好,若投放时温度过高,谷氨酸钠会在高温下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毫无鲜味,而且可能引起恶心、眩晕、心跳加快等中毒症状。
  6、 饪过程中,7、 控制食品安全,8、 烹饪工作者需身体健康。
  由于从事烹饪生产的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他们需要搞好个人卫生。从《食品卫生法》亦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和临时参加的食品生产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痢疾、伤害、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或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等不得参加直接入口食品得制作,凡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都应停止工作、立即治疗,待三次检查为阳性后,才可恢复工作。总之,要实现现代化追求“绿色烹饪食品”得理想,烹饪工作者应悉心关注了解烹饪过程中各个环节对食品得影响,并不断地积累核掌握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安全性问题的各项措施,以便探研到更科学更合理地烹饪方法。
  参考文献:
  《家庭厨房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烹饪化学知识》武汉商业出版社。
  《烹饪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孙玉民、朱炳元主编
  《烹饪基础》中国商业出版社,林则普主编。
  《饮食营养与卫生》中国商业出版社,刘国芸主编。
  《烹饪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彭景主编。
  《烹饪基础化学》中国商业出版社,朱娩芳主编。
  《烹饪卫生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蒋云升主编。
  《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商业出版社。
  《食品毒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