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文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素材(精选5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文明礼仪就好比跳跳糖,跳走了烦恼,跳来了欢乐,不信,你尝尝,我可是尝试过了。
以前的我,总是不讨大家喜欢的。这是为什么呢?往下瞧瞧吧。
我对待朋友,并没有那亲热劲儿,看到了,只是冷冰冰地称“喂”就了事了。而当我需要朋友帮助时,我还想使唤奴隶一样,对他们指手画脚,冷眉相对,仿佛自己高高在上;而朋友需要帮助时,自己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帮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当他们批评我不对的地方时,我却像一头发狂的狮子,不但没认错,还理直气壮地跟他们吵起来,嫌他们多管闲事,还用了不文明的词语。
渐渐地,我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烦恼自然也越来越多。
而那一次,林老师让我们创办“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的手抄报,也是在那一次,我认识到了文明礼仪,也慢慢学会了文明礼仪。
就是在那时,我便有了一个华丽的“大变身”,不信?那大家就看看现在的我吧。
遇见朋友,不再是那冷冰冰的喂字了,而是亲昵的叫朋友的名字了朋友脸上突然露出了吃惊的表情,随后拍拍我的肩膀,笑了起来。当我需要朋友帮助时,我会怀着感激的心让他们帮助,朋友干的劲也多了许多;当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也会倾心倾力,尽力帮助。当他们指出我不足之处时,我也会虚心接受,谁叫“忠言逆耳利于行”呢?
渐渐地,我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了,欢乐自然也越来越多。
从中,我也明白了,文明礼仪有多么的重要。也发现了,其实人与人之间有一道镜子,你对它笑,它自然对你笑,你对它凶,它也自然对你凶。
再看看当今的生活,是的,我们要肯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可是人们的文明礼仪意识却迟迟没有提升。不要认为文明礼仪很难,它只是一点点,是你们的举手之劳而已。
当遇到熟人,只要对他问一声好就可以了;上课听讲时,只要认真听就可以了;当要到别人房间时,只要敲三下门就可以了……虽然它只是你的一小步,但它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文明礼仪就好比跳跳糖,跳走了野蛮的社会,跳来了和谐美好的生活!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明礼仪不是代表着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永久的习惯,生活中的一部分。让祖国变成文明的一个国家,让外国人更瞧得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文明礼仪一直留在我们心里,变成如同上班上学一样的平常。让文明礼仪想好朋友一样,在生活中帮助我们,提醒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也是一个文明的人民。让外国人以前对我们的印象全部删除,让他们重新对我们另眼相看吧。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随找社会的发展,文明礼仪也不断发展,并加入新的内涵,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那么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甜甜微笑,文明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文明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宽容,文明是见到师长的问好,文明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文明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文明是看到有人做错事的主动制止.....文明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琐事中。
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思绪随轻风飞回起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曾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当今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交往,无不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身为跨世纪新一代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学习生活中有岂能缺少文明礼仪的相伴?
记得新学期开始时,学校要举行黑板报比赛,为了集体荣誉,大家踊跃参与。但是由于黑板过高,许多同学会三五下直接跳到桌子上,可是同学们却不约而同从别处拿来一张旧报纸铺在桌上,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站上去,临走时还将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再放回原处。看到这一幕,我感动了许久,也思考了很长时间,一直以来,人们把文明看得很重。文明其实就只有一张纸的厚度,甚至只是一句话的感动。
一句“你好”,绽放了你我的笑容;一声“对不起”,融释了心中的冰雪;一句“您先走”,换得了他人的赞许;一语“我帮你”,架起了心灵的沟通....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文明礼仪,不能仅仅停留那一刻,更应该注重平时的点点滴滴,从小事做起。
但有时面对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那一片纯净的心灵净土也会蒙上灰尘——比如在课间嬉戏打闹,玩危险的游戏;不爱护花草树木,随意攀折树枝;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播下一个动作,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文明的事很容易做到,它却是生活里重要的事,也是最难坚持的事。谁说我们稚嫩的双手画不出祖国的宏伟蓝图?谁说我们尚未丰满的羽翼撑不起祖国广阔的天空?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文明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文明礼仪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前一段时间,我光荣地被评为校文明礼仪之星。做为文明礼仪之星,就应始终把文明礼仪记在心中,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做好同学们的表率。
一天,我正往教室里走,忽然发现二年级有五、六个同学被三年级的同学欺负,有的被打哭了,我感到十分气愤,马上走上前去,站在他们中间,劝说三年级那几个同学:“人人都在争做文明学生,你们怎么以大欺小呀!”那个三年级的同学却哈哈大笑,对我说:“用你管呀!滚开,小心我扁你!”我严肃地说道:“大孩子欺负小弟弟,光荣吗?”三年级的同学被我问得哑口无言,我又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你们不应该以大欺小。尊老爱幼,团结同学,那才是你们应该做的。”他们听了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跑开了。小弟弟们围住我,向我道谢:“谢谢你,大哥哥。”我说:“这是文明礼仪之星应该做的。”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不乱闯红灯。同学们,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最后,我强烈呼吁:让我们人人争做文明少年,时刻牢记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文明的、和谐的校园生活吧!
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貌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但你们知道讲文明懂礼貌应该怎样做呢?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首先,我们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无数心血,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的恩情,对父母要有礼貌。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其次,我们要友爱助人。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当别人有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都需要友爱和帮助。友爱助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有得于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第四,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人。
第五,我们要严己宽人。我们熟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严于律己”的意思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宽以待人”的意思就是要多多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和原谅别人的过失。可我们同学却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一位同学踩了另一位同学的脚。他连说对不起,而那位同学却不愿原谅他。最后都忍不住了,互相打了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严己宽人,这样会避免许多争论和吵架。
大家都清楚讲文明懂礼貌应该怎样做了吧!那就开始行动吧!让漂亮的文明礼貌之花开满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相关事情作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由于人们交往性质的不同,个体空间的限定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个体空间的范围划得越小。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个体空间划为四种距离。
一是亲密距离
这种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距。处于0~15厘米之间,彼此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常发生在爱情、亲友关系之间。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可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
处于15~45厘米,这是身体不相接触,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触到的距离,如挽臂执手,促膝倾谈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亲密朋友之间,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而势力圈以眼前为最大,也就是一个人对前方始终保持强烈的势力圈意识,而对自身的两侧和背后关心次之。
据这一原理,飞机上、长途汽车上和影剧院都采取长排向前的坐位,尽量避免对面的坐位,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均的前方势力圈。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这种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际关系。处于120~210厘米之间,一般是工作场合和公共场所。在现代文明社会,一切复杂的事物几乎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
如机关里的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来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处于210—360厘米之间,表现为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首长接见外宾或内宾;大公司的总经理与下属谈话等,由于身份的关系需要与部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人际沟通大大减小,很难进行直接交谈。处于360~750厘米之间,这是产生势力圈意识的最大距离。如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小型演讲会的演讲人与听众的距离。
所以在讲课和演讲时用手势、动作、表情以及使用图表、字幕、幻灯等,辅助教具都是为了“拉近距离”,以加强人际传播的效果。处于750厘米以上距离位置,在现代社会中,则是在大会堂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时与观众保持的距离。
论文素材:浅谈道教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自创立后,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在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礼即是礼节,仪即是仪式。也就是说,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仪范,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
道教自创教后,就制定了一套礼仪,以后历代不断增改、完善。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道教对违反礼仪者,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常以清规论处。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袜、布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黄色黑边,受戒时用;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衣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谓的“冠”不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作法事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不得敞着裤管。不穿高筒白袜,亦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不扎裤脚上殿,殿主不让进殿,进了殿要受罚。
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道教迎接礼仪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时,须行拱手礼或作揖礼。
拱手礼即抱拳拱手。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也可说:“道祖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伸出一手,食指内屈为礼(为一气化三清之意)。
作揖礼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双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礼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言语礼仪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道教科斋礼仪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斋醮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茶、果、饭(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馒头(面制品),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炷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道士礼叩分为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两种。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足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行礼为: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子纹),右手大拇指掐左手中指梢节(午纹),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极图”,内掐“子午诀”,其寓意为“抱元守一”。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叩首为: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两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手背上。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
如此三礼三叩毕,足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住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丈、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
道士叩拜,是对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士必须参加各种道场活动,衣冠整齐,虔诚祈祷。不得打闹嘻笑,要庄严从事。
道士出家后还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礼时有数师在场,如冠巾师(高功)、度师(即恩师、师父)、拢发师、引进师或引礼师等。
斋醮科仪的礼仪很复杂,也是最讲究、最重要的。做道场时,一定要以道教常规对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节日,除给祖师朝拜外,还要弟子给师父顶礼,学生给先生顶礼。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
道教吃住礼仪
在过去,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名“过堂”。常住在斋堂吃饭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斋堂”,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过堂”吃饭。腊月二十五“接驾”后到正月初五午斋毕均要“过大堂”。过大堂八大执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带班到监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门口,两两相对隶立,监院出寮(搭衣、捧如意)两使者随出,站立监院两边。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斋堂门口,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
道众听到打梆号,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执事排班请监院,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两名经师,一名护供,一名站在堂内。堂头请供(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烧在司命炉内,两炷放在供盘上),举供齐眉,入堂,供于灵祖像前。按道教仪式击梆。
吃饭时,叫“让斋”。不“过大堂”,平时过堂,由堂头“让斋”。“让斋”完毕,侍者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大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给添饭、添菜。斋堂用的碗筷摆法亦有法规。每人面前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若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饭、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内划圈,行堂根据所划添饭、菜。吃好时,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大众结斋”。
食毕,方丈、监院、道众,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
腊月二十八日客堂备席,请果茶执事团年,道众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供本宫前羽后化各派灵位牌,监院、高功、经师去大厨房“接灶”,做祝寿科仪,接着便是接喜神,抢喜钱。
初一至初五日;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现在一般宫观,吃饭另行“过小堂”仪。很少举行“过大堂”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