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液压气动毕业论文

2023-03-13 15: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液压气动毕业论文

液压与气动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需求永远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降低能耗,提高效率,适应环保需求,机电一体化,高可靠性等是液压气动技术继续努力的永恒目标,也是液压气动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是否取胜的关键。 ----由于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了高技术成果,如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磨擦磨损技术、可靠性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使传统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也使液压系统和元件的质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尽管如此,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液压技术不可能有惊人的技术突破,应当主要靠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扩展,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未来的要求。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能耗,充分利用能量 ----液压技术在将机械能转换成压力能及反转换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一直存在能量损耗,主要反映在系统的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上。如果全部压力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将使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为减少压力能的损失,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①减少元件和系统的内部压力损失,以减少功率损失。主要表现在改进元件内部流道的压力损失,采用集成化回路和铸造流道,可减少管道损失,同时还可减少漏油损失。 ②减少或消除系统的节流损失,尽量减少非安全需要的溢流量,避免采用节流系统来调节流量和压力。 ③采用静压技术,新型密封材料,减少磨擦损失。 ④发展小型化、轻量化、复合化、广泛发展3通径、4通径电磁阀以及低功率电磁阀。 ⑤改善液压系统性能,采用负荷传感系统,二次调节系统和采用蓄能器回路。 ⑥为及时维护液压系统,防止污染对系统寿命和可靠性造成影响,必须发展新的污染检测方法,对污染进行在线测量,要及时调整,不允许滞后,以免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损失。 2.主动维护 ----液压系统维护已从过去简单的故障拆修,发展到故障预测,即发现故障苗头时,预先进行维修,清除故障隐患,避免设备恶性事故的发展。 ----要实现主动维护技术必须要加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当前,凭有经验的维修技术人员的感宫和经验,通过看、听、触、测等判断找故障已不适于现代工业向大型化、连续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使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现代化,加强专家系统的研究,要总结专家的知识,建立完整的、具有学习功能的专家知识库,并利用计算机根据输入的现象和知识库中知识,用推理机中存在的推理方法,推算出引出故障的原因,提高维修方案和预防措施。要进一步引发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用工具软件,对于不同的液压系统只需修改和增减少量的规则。 ----另外,还应开发液压系统自补偿系统,包括自调整、自润滑、自校正,在故障发生之前,进市补偿,这是液压行业努力的方向。 3.机电一体化 ----电子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液压传协与控制技术增加了活力,扩大了应用领域。实现机电一体化可以提高工作可靠性,实现液压系统柔性化、智能化,改变液压系统效率低,漏油、维修性差等缺点,充分发挥液压传动出力大、贯性小、响应快等优点,其主要发展动向如下: (1)电液伺服比例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液压系统将由过去的电气液压on-oE系统和开环比例控制系统转向闭环比例伺服系统,为适应上述发展,压力、流量、位置、温度、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应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接口也应实现统一和兼容。 (2)发展和计算机直接接口的功耗为5mA以下电磁阀,以及用于脉宽调制系统的高频电磁阀(小于3mS)等。 (3)液压系统的流量、压力、温度、油的污染等数值将实现自动测量和诊断,由于计算机的价格降低,监控系统,包括集中监控和自动调节系统将得到发展。 (4)计算机仿真标准化,特别对高精度、“高级”系统更有此要求。 (5)由电子直接控制元件将得到广泛采用,如电子直接控制液压泵,采用通用化控制机构也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液压产品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液压行业: ----液压元件将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成套方向发展;向低能耗、低噪声、振动、无泄漏以及污染控制、应用水基介质等适应环保要求方向发展;开发高集成化高功率密度、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以及轻小型微型液压元件;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电子、传感等高新技术。 ----液力偶合器向高速大功率和集成化的液力传动装置发展,开发水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向汽车应用领域发展,开发液力减速器,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液力变矩器要开发大功率的产品,提高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可靠性,推广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发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换档变速箱配套使用技术;液粘调速离合器应提高产品质量,形成批量,向大功率和高转速方向发展。 气动行业: ----产品向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组合集成化方向发展,执行元件向种类多、结构紧凑、定位精度高方向发展;气动元件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元件性能向高速、高频、高响应、高寿命、耐高温、耐高压方向发展,普遍采用无油润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1)采用的液压元件高压化,连续工作压力达到40Mpa,瞬间最高压力达到48Mpa; (2)调节和控制方式多样化; (3)进一步改善调节性能,提高动力传动系统的效率; (4)发展与机械、液力、电力传动组合的复合式调节传动装置; (5)发展具有节能、储能功能的高效系统; (6)进一步降低噪声; (7)应用液压螺纹插装阀技术,紧凑结构、减少漏油。

采纳哦

求液压气动技术的论文

1]周忆,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空流中心积极组织国际气动液压技术交流活动[J]. 机床与液压,1997,(1).
[2]厐积伟. 从第二届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看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J]. 机械开发,1988,(3).
[3]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3).
[4]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4).
[5]阮晓芳,王泰健,潘国军. 成人教育《液压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6]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7).
[7]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10).
[8]杨鸣. 开放教育“液压气动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浅谈[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
[9]《液压气动技术手册》2002年3月出版[J]. 液压与气动,2002,(6).
[10]冉振亚.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99’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一体化学术年会》召开[J]. 机床与液压,2000,(1).
[11]浅析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市场[J]. 机电新产品导报,1994,(12).
[12]石崇辉 ,仉文波.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四届理事工作扩大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96,(3).
[13]杨尔庄. 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现况及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8,(6).
[14]孙崇理,邱建文. 浆纱机上应用液压气动技术的探讨[J]. 纺织学报,1992,(9).
[15]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J]. 液压与气动,1992,(1).
[16]机械电子工业部、广州机床研究所液压气动技术经营服务部 简介[J]. 机床与液压,1992,(3).
[17]《液压与气动》编辑部. 92年度日中液压气动技术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92,(4).
[18]张旭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三届学术年会[J]. 机床与液压,1993,(6).
[19]张学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重庆地区理事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记要[J]. 机床与液压,1993,(4).
[20]液压气动技术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3,(1).
[21]段迅克. 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发展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82,(2).
[22]宋玉. 液压气动技术丛书编写工作会议在宁召开[J]. 液压与气动,1982,(4).
[23]加速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的发展——记本刊编辑部和上海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迎春茶话会[J]. 液压工业,1984,(2).
[24]叶唐根. 无锡市考察组赴日考察液压气动技术[J]. 液压工业,1984,(3).
[25]液压气动技术标准资料情报网已经组成并积极活动[J]. 液压与气动,1984,(3).
[26]徐新章. 广东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公司成立[J]. 机床与液压,1985,(4).
[27]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镇海召开[J]. 液压工业,1985,(1).
[28]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J]. 液压工业,1985,(1).
[29]关于召开“第三届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暨征文通知[J]. 液压与气动,1986,(3).
[30]沈基慎. 《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86,(4).
[31]1986年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消息预告[J]. 机床与液压,1986,(4).
[32]液压气动技术研讨班消息[J]. 液压与气动,1988,(3).
[33]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福州召开[J]. 液压工业,1988,(1).
[34]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J]. 液压工业,1988,(1).
[35]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交流站召开1987—1988年度理事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89,(2).
[36]罗楠. 日本高等院校液压气动技术研究现状[J]. 液压与气动,1990,(3).
[37]王福春. 浅析液压气动技术在平网印花走车中的应用[J]. 丝绸,1990,(3).
[38]赵中林. 十年来的液压气动技术培训工作[J]. 液压工业,1990,(1).
[39]中日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91,(1).
[40]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J]. 液压工业,1991,(1).
[41]陈震乾,邹振宏.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的开发[A]. .[C].: ,2010:.
[42]陈维. 液压气动技术成熟与发展[N]. 中国机电日报,2000-07-12(006).

跪求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论文,要求看补充

液压或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2,国内外最新的液压或气动自动化设备3.在工业中的应用

最好选其中之一进行详细的叙述..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个月前选出
气动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来传动和控制机械的一门专业技术。由于它具有节能、无污染、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和生产线上。过去汽车、拖拉机等生产线上的气动系统及其元件,都由各厂自行设计、制造和维修。

气动技术应用面的扩大是气动工业发展的标志。气动元件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方面:维修和配套。过去国产气动元件的销售要用于维修,近几年,直接为主要配套的销售份额逐年增加。国产气动元件的应用,从价值数千万元的冶金设备到只有1~2百元的椅子。铁道扳岔、机车轮轨润滑、列车的煞车、街道清扫、特种车间内的起吊设备、军事指挥车等都用上了专门开发的国产气动元件。这说明气动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正在日益扩大。

我国的气动工业虽然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技术水平,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气动产品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仅为美国的1/21,日本的1/15,德国的1/8。这与10多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从品种上看,日本一家公司有6500个品种,我国只有它的1/5。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的差距也很大。

由于气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业的自动装配和自动加工小件、特殊物品的设备上,原有传统的气动元件性能正在不断提高,同时陆续开发出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使气动元件的品种日益增加,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在电子元件、药品等制造行业中,由于被加工件体积很小,势必限制了气动元件的尺寸,小型化、轻型化是气动元件的第一个发展方向。国外已开发了仅大姆指大小、有效截面积为0.2mm2的超小型电磁阀。能开发出外形尺寸小而流量较大的元件更为理想。为此,相同外形尺寸的阀,流量已提高2~3.3倍。有一种系列的小型电磁阀,其阀体宽仅10mm,有效面积可达5mm2;宽15mm,有效面积达10mm2等。

国外电磁阀的功耗已达0.5W,还将进一步降低,以适应与微电子相结合。

气源处理组合件,国内外大多采用了积木式的砌块结构,不仅尺寸紧凑,而且结合、维修都很方便。

执行元件的定位精度提高,刚度增加,活塞杆不回转,使用更方便.为了提高气缸的定位精度,附带制动机构和伺服系统的气缸应用越来越普遍。带伺服系统的气缸,即使供气压力和所负的载荷变化,仍可获得±0.1mm的定位精度。

在国际展览会上,各种异型截面缸筒和活塞杆的气缸甚多,这类气缸由于活塞杆不会回转,应用在主机上时,无须附加导向装置即可保持一定精度。此外还开发了不少带各种导向机构的气缸和气缸滑动组件,例如具有两根导向杆的气缸、双活塞杆双缸筒气缸等。

气缸筒外形已不限于圆形、而是方形、米字形或其它形状,在型材上开了导向槽、传感器和开关的安装槽等,让用户安装使用更方便。

多功能化,复合化.为了方便用户,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发了各种由多只气动元件组合并配有控制装置的小型气动系统。如用于移动小件物品的组件,是将带导向器的两只气缸分别按X轴和Z轴组合而成。该组件可搬动3kg重物,配有电磁阀、程控器,结构紧凑,占有空间小,行程可调整。又如一种上、下料模块,有七种不同功能的模块形式,能完成精密装配线上的上、下料作业,可按作业内容将不同模块任意组合。还有一种机械手是由外形小并能改变摆动角度的摆动气缸与夹头的组合件,夹头部位有若干种夹头可选配。

与电子技术结合,大量使用传感器,气动元件智能化.带开关的气缸国内已普遍使用,开关体积将更小,性能更高,可嵌入气缸缸体;有些还带双色显示,可显示出位置误差,使系统更可靠。用传感器代替流量计、压力表、能自动控制压缩空气的流量、压力,可以节能并保证使用装置正常运行。气动伺服定位系统已有产品进入市场。该系统采用三位五通气动伺服阀,将预定的定位目标与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实施负反馈控制。气缸最大速度达2m/s、行程300mm时,系统定位精度±0.1mm。日本试制成功一种新型智能电磁阀,这种阀配带有传感器的逻辑回路,是气动元件与光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能直接接受传感器的信号,当信号满足指定条件时,不必通过外部控制器,即可自行完成动作,达到控制目的。它已经应用在物体的传送带上,能识别搬运物体的大小,使大件直接下送,小件分流。

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近几年的气动技术国际标准可知,标准不仅提出了互换性要求,并且强调了安全性。管接头、气源处理外壳等耐压试验的压力提高到使用压力的4~5倍,耐压时间增加到5~15m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