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纪录电影研究论文

2023-03-13 15: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纪录电影研究论文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36.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求一篇论文,题目是纪录片的存在理由及其价值,不要是网上随便复制粘贴的,要有些思想深度。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论文

在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诞生、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望长城》、《话说长江》、《丝绸之路》、《故宫》、《敦煌》等,而这些作品的创作也不断推进着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然而万事万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瓶颈期”,无法深入创作、成熟壮大,就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瓶颈而言,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解决、突破,进而取得再创作的繁荣稳健。

一、人物采访与解说的互相配合

对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他们之口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更能够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当事人和知情者不仅是历史事物的见证人,他们的音容笑貌、神态动作也反映出对所表述历史事实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加之解说词的有效配合,能够让受众对历史事实的认知更直接、更生动、更具象。在纪录片《幼童》中,通过采访当年留美幼童后裔和幼童曾寄住过的美国家庭后裔,辅之以历史研究员的访谈,使得整部片子更具真实性与生动性。

二、选用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或历史人物活动的现场拍摄并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历史文字资料,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命本源和主要载体。在系列纪录片《幼童》中,通过展示幼童的成绩单、照片、书信等文献资料,对营造历史氛围、叙述历史过程、表达历史细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其史实性与文献价值。

三、选用历史遗迹

历史遗迹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历史人物生活过的遗址及其遗迹、遗物。一些精彩段落除带给观众历史知识信息外,还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供人们长久回味。在纪录片《圆明园》中,通过拍摄现有的残垣断壁来显示八国联军侵华时火烧圆明园的种种劣行,更能激起受众的爱国热情,唤醒民族意识,引发情感共鸣。

四、模拟性影像重现

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找专业演员扮演历史人物、选取影视剧片段、利用高科技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使用主观镜头。在纪录片《敦煌》中,通过演员扮演将敦煌壁画飞天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受众,带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在《圆明园》中,通过截取影片《末代皇帝》的片段,展现宫廷画师郎世宁当年的所见所闻,更具视觉感;利用现代电脑特技真实还原了圆明园被毁之前的盛况,使得受众不禁为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所折服,更为里面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所震惊;在《幼童》中,使用主观镜头来模拟当年幼童的视角,再现了当时他们学习的场景,更具真实性。

五、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交替显现

现实时空一般表现摄制组寻访拍摄过程中的活动,如对相关遗迹、遗址、遗物的考察探寻,对当事人及知情者的采访等。历史时空主要靠访谈内容、历史遗迹画面、历史文献资料画面、模拟性重现画面加解说词来营造。在《敦煌》讲述飞天壁画时,现实时空为对史学家的采访,历史时空为演员扮演飞天壁画的场景,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对这一内容的精彩呈现。

六、增强作品感染力的细节化处理

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细节是深入展示人物复杂心理活动的主要外化方式。透过细节,观众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的整体形象,更能很好地触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感受到鲜活生动的历史脉搏。在《敦煌》中,通过对一窟窟壁画细节化的展现,从局部到整体为受众呈现了完整的敦煌壁画,对于展现整体风格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与烘托作用。

七、增强作品可视性的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的表现手法自弗拉哈迪始就一直被沿用,“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应该把有故事的人物或者事物放在首位”,通过故事化叙事可以增强作品的悬念,强化作品的趣味性,吸引受众继续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是通过讲述各个大国崛起时的故事来完成作品陈述的,既吸引了受众的兴趣点,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

综上所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有着很强的史料价值,而且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总结,完善并补充新的表现手法,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