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折纸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13 12: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折纸论文参考文献

折纸小史 毫无疑问的是,折纸诞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人造出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由于早期的纸质量不高,而且产量也很低,显然不适合用于折叠。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并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折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这也成为了今天许多日本人认为折纸起源于日本的间接证据。日本最早出现纸是隋炀帝大业六年,多才多艺的高句丽①高僧昙征把造纸术传到了日本,昙征本人也被日本人称为“纸神”,从那之后,折纸在日本很快兴起并且被广泛运用到了佛教礼仪当中。在公元1200年左右,日本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纸模型。当时的日本武士流行一种礼仪,交换自己的刀和一种特殊折法折出的纸花来证明友谊。纸模型并且被用于庆祝婚礼。到了室町幕府时期,纸成为廉价品,折纸开始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在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母亲们开始折出各种纸偶用于祭祀,并且一直流行到今天。然而在日本,关于折纸文物最早的记载也是18世纪以后,江户时代的一些浮世绘作品反映了折纸在日本的情况,1797年,三重县桑名市长円寺的僧人义道一円写出了世界第一部折纸书《秘传千羽鹤折形》并将之出版。 参考资料: 折纸的起源一般都相信是源自于中国。但真正把折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人。最初, 折纸在日本是用于祭祀方面。及至造纸普及化后才盛行于民间。而大约于 十九世纪初,日本才正式出现了第一本有文字记载及以图示方式教导的折纸书籍。日本人一向把折纸视为他们的国萃之一。而折纸更是全国小学的必修科目。他们认为除了可保存固有的文化外,通过折纸可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更可促进手脑的协调。在日本,折纸技术的起飞始于十九世纪末。但真正的突破是来自一个名叫吉泽章的日本人。(他亦被公认为现代折纸之父)。他自一九三零年代起便不断创作折纸,并将折纸技术提升至一个新的层面。当他的作品在西方展出后,引起了广泛的热烈回应。因而激发起一批来自 西方的热心人士投身于折纸的创作及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经过新一代折纸家的不懈努力下,现代折纸技术己发展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地步。因为,很难想像那些极其复杂而又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是由一张完全未经剪接的正方形纸所折出来。因此,现代折纸已经不再只是儿童的玩意。它可以是一种既富挑战性又能启发思维的有益身心活动。 参考资料:

浅析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浅析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之硕士论文范文。

摘要:幼儿纸艺活动课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就在本校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推广纸艺活动中发现纸艺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纸艺;创造性思维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创新需要智慧的火花,这个火花产生途径是创造新思维,因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新思维,多年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推行纸艺活动,通过对纸品的撕、剪、染、折、搓等纸艺探索活动,多角度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试以为文,求教于方家。

一、撕出思维的基础

思维不会凭空产生,创造性思维更如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纸艺活动的物质资源是各种不同的纸张,了解各种纸张的特质是纸艺活动的基本环节。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纸张的特性,通过孩子对纸张的撕,孩子们既锻炼了体力,也籍此了解各种纸张的可撕性。下一步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照片,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概念表象,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手,把白纸多余的部分撕掉,得到他们自己需要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白纸轮廓。

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动物撕纸作品,让孩子们用蜡笔在白纸上描摹轮廓,然后再撕下来,得到一些简单的作品。进行一段时间后,安排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撕纸作品,老师对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做适当的表扬固化,或者选择一些很有味道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其他孩子观摩和学习,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是鼓励他们创新的,而后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孩子们就会向着老师指引的方向潜行。

二、剪出思维的梦想

剪纸是通过工具(剪刀或者刻刀),将纸品镂空,形成一些线条或者形状,组合成作品。剪纸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剪刀或者刻刀的使用,雕刻板的固定与放置,剪纸或者刻纸中的安全等等,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也是一种创新的技能和机会,不仅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是一种创新的.创作方式。

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要求能够剪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剪纸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让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剪纸作品,介绍一些剪纸方面功成名就的大师,开启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这里管窥剪纸的美妙,播下一粒种子,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通过剪纸成为大师,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梦是集体的梦想,这梦想由许多细小的梦想组成,这些细小梦想的实现,才能实现大的中国梦。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植入剪纸大师的梦想,或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中真的就会有大师出现,谁知道呢?

三、染出思维的创造

剪纸和撕纸的作品如果是白色纸,那只是徒有其型,加上点颜色会更加完美。目前市面上也能够买到各种颜色的卡纸,如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各种色彩的纸或者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中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岂不美哉。

染纸是一种简单、有趣的美术形式之一,可以适合多种纸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探究。无论是染液的调配,色彩的融合,还是折、叠、扎、涂等各种上色方式都会让孩子们着迷。变化多端的图案,不同深浅的色调,不同配比的色彩,可以大大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创造力。

四、折出思维的整合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源于中国,发展与于日本。已有2000历史,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也是智力开发的工具。目前发展成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极佳的消遣方式。有单独的折叠方式也有组合的折叠方式,有平面的形状折叠也有立体的空间立体折叠。

孩子们在教师示范下折叠一个立体图形后,自己模仿折叠,遇到不会的地方老师稍微加以指导,孩子们就会折叠成型,如果原料丰富,孩子们就会重复折叠下去,直到自己独立叠会为止,重复率非常高。孩子回到家里,也会向家长或者兄弟姐妹展示他们的作品,或者教别的小朋友折叠,在这种教别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教师也不会满足于折纸后的静态展示,还可以折叠一些飞行器,然后孩子们用这些飞行器进行比赛,可以比飞的远,也可以比落得慢,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学,乐中学,赛中学。折纸活动不仅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之一,也是孩子们思维整合的必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空间立体感,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五、搓出思维的创新

纸艺活动除了常规,还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玩”法,比如搓、捏、揉等。搓一个花梗,揉一个花瓣,等等都可以。如做一朵玫瑰花,花梗、叶子、花瓣等都要经过搓的处理过程,将撕剪好的半成品变成制作主题需要的东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成品可以带回家作为装饰用,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也非常欢迎,因为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做出了成品,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学校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教师技能也得到提高,真是多赢的结局。

综上所述,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白红红. 幼儿创造力培养项目开发及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邵亚琴. 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J]. 好家长,2015,47:187.

[3]黄立安. 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孟庆敏.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04.

[5]陈瑛. 抓住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闪光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31.

[6]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 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的国际发展动态与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0:3-14.

【摘要】一张小小的纸片,可通过折、剪、撕等方式变化不同的花样产生新的作品,而这正是纸艺的魅力所在。为此,我们在深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在班内确定了以“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为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纸艺活动;有效开展

纸艺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纸艺课程只是作为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学内容比较零散,教学模式不规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多偏重技能与技巧,从而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以及兴趣、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纸艺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呢?

一、提供有趣的范例,采用赏识教育,激发幼儿兴趣

第一,设置美工区纸艺展览角,提供有趣的纸艺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用纸盘制作一只“小老虎”,用废旧纸杯制作一只“小兔子”,用废旧报纸编织制作“向日葵花”……老师将这些有趣的作品统一摆放在美工区的纸艺角里。当孩子们第二天来班级的时候,他们发现班级美工区新来的“小客人”。于是,他们被有趣的纸艺小动物和植物吸引了,“老师你看,这是用纸盘做的。”“好好玩,这是废旧报纸和卡纸装饰的。”……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模样,我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说:“纸盘、纸杯、废旧报纸除了用来装饰小老虎、小兔子,小朋友开动脑筋,再动动小手,就会出现更多好玩的东西。”我用充满趣味的口气对他们说,孩子们也认真地听着。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当我们老师乐在其中,孩子自然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想跃跃欲试。

第二,采用赏识教育,有效地鼓励并及时表扬孩子,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因为幼儿有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手工纸艺活动中,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在指导幼儿剪纸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幼儿真实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对孩子的个性创作表示认同和鼓励。例如:“你剪的真不一样!”“你手真巧!”在我的表扬和鼓励过程中,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得到认可,因此他们在学到纸艺活动的技巧时也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喜欢纸艺活动。

二、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探究与体味

纸艺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为保证纸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幼儿在美工区创设了开放性的纸艺创作角,让幼儿自己大胆去想去做去尝试。例如,美工区增添了纸盘,李沐卉拿了一个大的一次性纸盘,做狮子的脸,先画了狮子的眼睛,又用卡纸贴了两只耳朵、一个大鼻子,接着开始做狮子的脚了。她拿起三角形卡纸在纸盘上对比着,左看看右看看,她手停在那里不敢动。我鼓励她大胆试一试。她贴上去后嘟着小嘴对我说:“老师,狮子腿肿了。我做不好。”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材料,就对李沐卉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狮子的腿的?”她刚开始没找到,又东找西找翻了一会儿,发现了一个小卡纸条正好可以做狮子的腿。难题解决了,她又继续做了。不一会,李沐卉拿着她做的狮子给我看:“老师,我用小的卡纸条做狮子的腿,你看,这是我做好的狮子。”李沐卉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体味与理解,选择合适的卡纸条当狮子的腿从而解决了难题获取了成就感。教师还可提供多种纸质材料和辅助工具,让幼儿在纸艺活动中自主操作与探究,体味纸艺活动的魅力。

三、在制作过程中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

教师在幼儿纸艺制作过程中要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例如,我刚开始启发美工区的孩子们自由探索操作折小鱼。“海洋里的这条鱼好孤单,有没有同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再来折一些鱼和它当好朋友吧!”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动手操作。孩子们刚开始对折小鱼很有耐心。当孩子们都认真地折时,郭语薇开始烦躁起来,她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手工纸有些失去耐心。这时,她举起手中的手工纸对我说:“老师,你能过来帮我折吗?”我走过去,对她说:“语薇,想要自己折好的小鱼和海洋里的那条鱼成为好朋友吗?”她点点头。“那你就要自己完成,才有能折好。”说完,她高兴地点点自己折好的小鱼。”她一听皱起眉头,嘟着嘴不说话。我坐在她身边对她说:“语薇,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怎样。”慢慢地,她大概折出了头绪。这时我再鼓励她说:“语薇,你真棒,都已经折得快差不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头,继续折小鱼。“语薇也折好了。真棒!”她听了我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折下一只小鱼。因此每当幼儿在纸艺制作过程中遇到困扰时,教师需要耐心鼓励与引导,让幼儿更乐意参与纸艺活动。

四、鼓励并激发幼儿创造的火花

为激发幼儿在纸艺活动中的创造火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打破陈规,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支持孩子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引导幼儿在纸艺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励幼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使纸艺作品富有新意。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我们对孩子进行了民族特色的相关教育。在幼儿熟悉各民族娃娃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幼儿运用撕贴、剪贴等方式来制作民族娃娃,再贴在黑色卡纸,完成一幅富有个人特色的纸艺作品。在想象和制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纸艺活动有效开展,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成为纸艺活动的主人,在纸艺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多要学会尊重幼儿的自主与创新。

参考文献:

赵静静.探究纸艺活动形式与促进幼儿多元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

历史高手指点下有关国内外折纸的历史和发展,要有史料证据,凭空臆断,任意粘贴的走开

  折纸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那些不必多说了,百科都有……
  我要讲的是折纸传入西方和西方折纸文化的发展史。

  一般认为在10世纪之前,折纸便传入欧洲了。传入者是阿拉伯人。
  西班牙是最早接受折纸艺术文化的西方国家(注意接受和传入是不同的),他们有一个著名的作品叫做“pajarita”(在网上搜索《折纸杀手》,这款游戏的封面就是这个作品的样子),公认为是一只抽象的鸡。这种风格的折纸与东方的折纸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自成一派,到后期发展为另一种折纸风格。
  19世纪末欧洲兴起了一股“折纸热”。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西班牙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成为这股热潮的第一推动者。19世纪末,世界第一次国际折纸会议在巴黎举行,后来又分别在阿根廷和纽约召开了第二第三次会议。而被称作“现代折纸之父”的吉泽章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或许是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折纸方面的成绩,所以人们对他这项专长不是很了解。
  最主要的是,米格尔·德乌纳穆诺所代表的西方折纸传统和吉泽章代表的东方折纸传统确实存在很大区别。而19世纪末的折纸热的特点,就是引入啦数理知识的概念,从那时开始,折纸便走向了一条非同寻凡的科学之路。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吉泽章先生(1911~2005)用了50年的时间向世界推广折纸文化。吉泽章先生的贡献可分为:
  1 定义了现代折纸的概念,不能使用剪刀、画笔、胶水进行辅助和修饰,选用纸张必须为正方形。要求作品的全部细节用纸来表现。
  2 他一生创作了近5万个作品。大大丰富了折纸的题材。为折纸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贡献。
  3 他和美国的Sam Randlett一起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折纸图解术语,使得折纸文化突破语言的约束,更快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4 他在晚年提出了各种折纸的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湿折法”,这使折纸的技巧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因为吉泽章先生在现代折纸艺术的产生及推广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它被人们敬称为“现代折纸之父”。

  继吉泽章先生之后,又有一位美国人为折纸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就是罗伯特·朗。他创作和总结了一套折纸设计的概念与技巧,并以此著了一本论文《折纸设计的秘密》。这本书被誉为折纸的“圣经”,激励了后面更多更多的折纸爱好者成为折纸大师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完全的把折纸带入了科学的领域,使折纸在科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总结了折纸设计的理论,所以他被称为“折纸设计第一人”。

  80年代时神谷哲史出生了,也许正是在那折纸文化盛行的年代,他渐渐的成长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折纸大师,他的作品给世界带来了一阵阵惊呼,使更多的人接受了现代折纸文化。当然,同神谷哲史一个年代的其他折纸作家也有很多,在这不一一列举了。

  近代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罗伯特·朗的影响下设立了一个名为“OrigaMIT”的部门,专门研究折纸及折纸在科学界的应用。Brian·Chan、Jason·Ku等人便是在这个环境中出类拔萃的折纸新人(折纸新人:指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折纸大师的人们)

  西班牙也在近代创立了西班牙折纸协会,目前的会长是曼努埃尔·西格尔。西班牙的折纸艺术的发展带动了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折纸艺术的发展,使后来乌拉圭出现了浪漫折纸作家罗曼·迪亚兹。

  埃里克·乔塞尔(1956~2010)是法国的折纸大师,他所引领的是法国派的折纸风格,同为代表的另一位作家名叫尼古拉斯·特里,法国派的作品特色是写实感强,卡通和幽默的气息比较浓重。

  受到折纸文化冲击的越南也在本世纪初期创立了越南折纸小组,这是全亚洲最具活力的折纸组织,组长是阮红强(代表作是越南鹰)。

  而中国,因为经历的是不寻常的历史,所以对折纸的文化认识并不是很好,基本限于千纸鹤、纸飞机甚至是还要用到画笔和剪刀的幼儿折纸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折纸爱好者正立志于引导中国的折纸艺术的发展,比如说露丝雅、阿兰若、自然风、纸魔、OB、伟嘉等折纸爱好者(均为网名)。以及香港折纸协会,他们定期举办《叹为观“纸”》的现代折纸作品展览会,宣传者现代折纸文化。

  (以上部分资料来自于《最折纸》和《折纸探侦团》)

  现代折纸文化也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发展的,在这之前有关折纸的历史记载都比较难找。
  日本著名的折纸杂志《折纸探侦团》从创刊以来也一直在报告着折纸的发展史,有文字也有图片,因为资料容量巨大不好发出。推荐你找来看一下,电驴上有资源。

  因为中国接触现代折纸并不是很深,所以国内很难找到充分的资料。我已经尽力帮您寻找了。不过史料证据因为不方便贴出来(太多太大而且是图片),在此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