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敬畏伦理论文模板

2023-03-13 09: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敬畏伦理论文模板

1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2敬畏生命
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载《散文》)

3魏霞于2005年被查出患有恶性脊髓瘤,丈夫无法接受着残酷的现实,带着女儿离她而去,70岁的妈妈照顾着她。坚强的她,用微笑回报关心她的人。今年8月4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魏霞被送到武汉长航总医院治疗。期间,她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主动将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器官连同遗体一起捐献。
2010年11月17号,魏霞安然离世,年仅33岁。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用在了三个重症病人身上,8000平方厘米皮肤被珍存起来,可以挽救3到5名烧伤患者的生命。魏霞走了,她的精神财富长留人间。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魏霞永不逝去的声音:
魏霞:“我很简单就这个想法,有的时候金钱解决不了,这东西(遗体)也不是活人能够给的,如果我自己哪一天不行了,捐献出来可以帮助别人。”
——《生命中的大爱》

4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 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6岁学习打字, 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2008年,与刘德华共同为奥运加油,合作歌曲《天意》。2010年,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
——《断臂青年的生命交响曲》

5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6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峄 桐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

医学伦理论文,三千字左右,拜托了

自己的看家本领,
才有信心去挑战高难度的治疗手段;
作为怀着期待
和希望的患者,
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
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治,
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
的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更
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
重视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
另一
方面,医生工作劳累,竞争激烈,还要承受一定职业风险,加之患者
和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愈来愈高,
医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属从心理上理
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
、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医患沟通,
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
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和患者的医学观念,
也有助
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
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
特别在医
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
同样,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这些
优劣势和差异要求影响了医患沟通。
为此,
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了
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
医疗服务的期望、
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
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
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
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
度。

3
、尊重医学科学。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
许多未知领域,
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医患双方都要遵
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
手段
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决不能违背科学的客观规律;
患者应充分信任医
务人员,决不能隐瞒与病情有关的情况,或故意刁难医生。实际上相
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
残废和功能障碍等,
并非是医务人员的过失所
致,
而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
完全属于意外情
况的。
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
有时可能导致实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
望值之间出现偏差。
如现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其术中死亡率是
1
%,
尽管这种不幸的发生率不高,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一旦遇上就是
100
%。医学损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一旦患者或家属对
此种情况不能理解,
不能以科学的、
理智的态度看待疾病的发展和治
疗进程,无疑会迁怒于医生,引发医患矛盾。同时,医生也要尊重病
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
让病人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
给病人更多的自
主的机会,这是未来医患关系的立足点。

4
、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医院这样的特殊性质的
窗口服务行业来说,
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
每个细
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
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
建设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
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服
务标准等方面强化。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
时,
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
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
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把
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
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

5
、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自己优
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
作为医务人员,
要使病人真
正放心,
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要有一颗爱心。
医生是以解除病人疾苦
为职业的,必须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必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
待所接诊的每一位病人。
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医患互信,
尊重患者,
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
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
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
医患
沟通不畅都是促成纠纷的首要原因。身为将来要从事医疗事业的学
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放平心态,努力沟通,才有希望构建出
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