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李清照的研究论文

2023-03-13 09: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李清照的研究论文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
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
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
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
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
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
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
人的理解和看法。
《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
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
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
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
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
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
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
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
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
板,反而又成了疵病。
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
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
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
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
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
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
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
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
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
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
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
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
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
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
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
事实。
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
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
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
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
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
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
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
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
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
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
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
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
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
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
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
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
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
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
1984.

关于李清照的议论文

急!!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800-1000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在那样一个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社会中,宋代理学家们绝没想到撑起这一时期词的大厦的竟是一个“应该”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女子。
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非同一般,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

清丽婉约的李清照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南宋人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词《声声慢》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
主要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诗词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