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灭亡后,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何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根据我的了解,给你说说:
在进入金元以后,契丹人或者效力新的政权,或者随着帝国迁徙到其他地方。因此开始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当然,少部分随耶律大石西迁,成为西辽的统治阶层,之后在中亚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基于传世文献,传统上我们认为许多契丹人进入中原,渐渐融入汉族。金元时期,有些时候已经不区分契丹与汉了。我们知道元朝时区分北人和南人。也就是不怎么区分中国北方的契丹、女真、汉。同时,一些契丹贵族融入了女真上层,后来女真建立后金、大清,一些契丹姓氏也出现在八旗档案之中。可能是留在东北的契丹人,渐渐融入了关外的女真、满族。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辽代尸骨,因此可以系统地提取契丹上层的DNA信息。许月的博士论文《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1)契丹上承鲜卑,辽亡以后,大部分契丹人可能融入到蒙古的不同人群当中。
(2)“在现代人群中,尚未找到契丹族的直系后裔”。
(3)早先的一些研究认为,现代的达斡尔族是契丹的直系后裔,和契丹人的基因很接近。这可能是不对的。
其实,古代的族群认同很多时候还是和政治体联系在一起的。从部落到帝国,这些政治组织把一群人维系在一起。一旦部落解散了,或者帝国瓦解了,那这些人就进入其他的部落,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组织起来。“契丹”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了。
契丹族已经名存实亡了。
契丹族,一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它们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汉族人民的智慧,没有中原百姓的生产能力,只能坚强的生存在贫瘠的漠北地区。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磨难,让契丹族练就了超于平常人的毅力,为他们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契丹夹杂在高句丽、东突厥和唐朝中间,这让契丹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如果不是唐朝将高句丽和东突厥灭亡,契丹族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路。唐朝灭掉东突厥和高句丽后,就实施了民族开放政策,这相当于给了契丹强大的机遇。
几十年后,当大唐还沉浸在盛世美梦中的时候,契丹人已经悄悄的拿下了唐朝数地,吓得唐朝赶紧调兵遣将去镇压,经过数次战争,最后付出了大代价才勉强平定了契丹的叛乱。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中原陷入战火之中,各路群雄争霸,与此同时,契丹人再次趁机南下掠夺资源。

公元九一六年,“大契丹国”建立,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耶律阿保机先是收留那些流亡在北上的百姓,然后再去掠夺中原资源和人口,对他们实施汉制。等到国内稳定后,契丹又拿下了燕云十六州,此时的契丹国强民富,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
常年的征战让契丹族兼备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点,不仅有汉族的智慧和农耕能力,还有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让契丹族的威名传遍世界。不过再强大的政权最终也会灭亡,契丹族也不例外,大辽国最终毁在女真人手中,躲到了中亚地区。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将中国称为“Cathay”,而契丹则是“Kitay”,两者音译相似。后来传到了英国了,英国人一直把它当成“China”,就算是今天的香港国泰航空的飞机上,也一直使用着“Cathay”这个古老的词汇。
关于辽朝灭亡后契丹族去哪儿的问题在史学界里面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契丹族彻底灭亡了,当时辽国与英国的战争中辽国战败,几十万的契丹士兵死于战乱,剩下的契丹人归顺金国,并分散在金国的各地,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现在已经找不到契丹的族群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除了战死的契丹士兵之外,还有不少契丹人在辽国灭亡后依旧在原来的地方生活,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因为当时已经是金国的统治,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契丹的文化和习俗从而接受金国统治,他们与蒙古人生活在一起,又随着历史变迁,他们已经跟蒙古族彻底的融合在一起。蒙古国曾经研究过自己的基因发现他们的基因和契丹族的基因非常相似。其实关于基因这个说法,我国确实做过关于契丹的基因研究,发现现在的斡尔族与契丹最为接近。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有一部分契丹族融入满族,现在满族的伊拉氏和舒穆禄氏就是来源契丹的两大姓氏耶律氏和萧氏。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过人口普查,发现云南有一批自称是契丹后裔,但是他们在上报民族的时候,因为但是没有契丹族所以不好上报,后来他们觉得历史上与他们与现在满族最接近,所以报的满族。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三种说法都与历史的民族大融合有关,总的来说契丹族其实没有消失,它只是融入了其他的民族,变成了契丹人的后代。契丹人的后代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就是历史上的老舍先生。但是资料记载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他的满族姓氏是舒穆禄氏,舒穆禄氏这个姓氏来源于石抹氏,辽朝灭亡后,契丹大姓萧氏改为石抹氏,由此可见,舒穆禄氏是典型的契丹姓氏,老舍先生确实是契丹族的后人。
关于契丹族的去向并没有具体的历史文字记载,所以至今为止契丹族的去向在史学界里没有一个定论,只能靠口述相传历史了。
契丹女人的美丽,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基因:契丹人的基因是一种特殊的种族,具有独特的血统,这使得她们在外观上拥有独特的气质,比如眼睛大、双眼皮较厚、鼻梁高耸、嘴唇较厚等。
2、保养:契丹女人讲究仪容仪表,喜欢护肤和美容,注重身体的保养,所以她们的肌肤很白皙、柔滑,让她们看起来更加美丽。
3、服饰:契丹人有自己的服饰风格,服饰精致大方,让女性看起来更加优雅迷人。
4、饮食:契丹人的饮食也是有讲究的,他们喜欢吃健康的食物,摄取营养,以保持身体健康,让自己永葆青春。
总之,契丹女人之所以长相美,是因为她们有独特的血统、注重保养、有自己的服饰风格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确实曾经挥斥长城内外,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
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据说,辽国灭亡的时候拥有数百万之众。那么,人们不免要追问:百万契丹人哪里去了?
科技日报载文指出,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契丹民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那么,这些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回来吗?
就在专家们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一个叫达斡尔的少数民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达斡尔的传说
茫茫大兴安岭,清澈的嫩江。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达斡尔人就繁衍生息在这三道风景交汇的地方。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了。
当地的一个传说引起了民族史学家们的兴趣: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这个传说把达斡尔与契丹联系在一起,但传说中的故事会是历史的真相吗?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达斡尔源于契丹,也有现代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他们找到的都是间接证据,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之前,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吗?
就在达斡尔人的寻根工作山穷水尽的时候,寻找契丹后裔的另一条战线在云南拉开。
施甸,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引了民族学家的注意。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
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术揭开千古之谜
一门新兴的技术为解开这个千古悬案带来了希望。纵然历史已被遗忘,文字已经失传,语言已经改变,在契丹后裔的血液中,总还会有一种记忆在流淌———基因。现在,考古学家们要用新兴的DNA技术来唤醒这份最后的记忆。
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他们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招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李平)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但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契丹历史知多少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年号神册,建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大辽;
1124年,中京决战失败,耶律大石率部西迁。1125年,辽国灭亡;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1218年,西辽政权为蒙古所灭。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确实曾经挥斥长城内外,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
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据说,辽国灭亡的时候拥有数百万之众。那么,人们不免要追问:百万契丹人哪里去了?
科技日报载文指出,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契丹民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那么,这些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回来吗?
就在专家们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一个叫达斡尔的少数民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达斡尔的传说
茫茫大兴安岭,清澈的嫩江。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达斡尔人就繁衍生息在这三道风景交汇的地方。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了。
当地的一个传说引起了民族史学家们的兴趣: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这个传说把达斡尔与契丹联系在一起,但传说中的故事会是历史的真相吗?
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达斡尔源于契丹,也有现代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他们找到的都是间接证据,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之前,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吗?
就在达斡尔人的寻根工作山穷水尽的时候,寻找契丹后裔的另一条战线在云南拉开。
施甸,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引了民族学家的注意。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
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术揭开千古之谜
一门新兴的技术为解开这个千古悬案带来了希望。纵然历史已被遗忘,文字已经失传,语言已经改变,在契丹后裔的血液中,总还会有一种记忆在流淌———基因。现在,考古学家们要用新兴的DNA技术来唤醒这份最后的记忆。
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他们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招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李平)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但除了契丹大字之外,还有一种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契丹历史知多少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年号神册,建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大辽;
1124年,中京决战失败,耶律大石率部西迁。1125年,辽国灭亡;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1218年,西辽政权为蒙古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