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诗经氓的研究论文

2023-03-13 09: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诗经氓的研究论文

这个不是高二课文吗??我记得有学过也~~就从女子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及男子的不忠写也可以,还有,文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以看出,女子对爱情是自主的,那就可以从古代的封建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写也可以,还有男子的不忠女子的敢爱敢恨等等..............
《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以《氓》为基础写一篇自己对择偶或爱情观的观点的800字作文

《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当感性,相信爱情的她在对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爱。为了一个她心爱的男人,她无怨无悔,哪怕带上嫁妆连同一颗诚挚的心陪着氓艰难度日她也乐得开怀。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贱,没有一点点身份可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来,默默无言,只因她深爱着氓,很深很深的爱着。但氓,却因着她对他的爱而骄傲起来,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份爱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氓的不屑践踏了她的真心,冰冻了她含泪的双眸!

也许,氓在最初对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许诺过她美好的未来和一辈子的不离不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厌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无波澜的生活,他忘记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对女主人公更是磨灭了爱的火花。氓是不专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对待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乱终弃。当初的甜言蜜语早已随风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涟涟泪水。“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也许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轻狂的诺言犹如一阵风,它不会为谁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终于被无情无义的氓伤透了心,她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错了他,她伤心她难过只因她没有看准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爱氓,不再对这个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的人有一丝留恋。从此,她与氓再无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够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爱着他,他凭借着她对他的爱胡作非为,朝三暮四。然而现在,她不再爱氓。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氓一文不值,没有了她的爱,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陌生人,仅此而已。

“回头看,

当时的月亮,

曾经代表谁的心,

结果都一样。”

与氓分离了的女主人公也许会对月惆怅,甚至想起许久以前的诺言;也许寂寞的她也会眼含着泪水呐呐自问:这大千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真爱,而我,还能够相信那缥缈的所谓真爱吗?

没有人应答。

答案自在风中飘。

《卫风·氓》结构之浅析(原创)

   

      《卫风·氓》是一首古代民间歌谣,一首叙事诗,弃妇诗。《氓》以一个女子之口吻,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女子从恋爱到婚姻再到婚变被弃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揭露了当时婚姻生活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卫风·氓》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兴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等。可拿来鉴赏的内容很多,本篇只就其结构方面谈一点粗浅认知。

      《氓》的结构精巧严谨,堪称完美。线索方面采用三线并行、丝丝入扣,伏笔照应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使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变化都在这样的结构里得以完美呈现。

线索方面:

      第一线,叙事线。全诗以“恋爱——婚变——被弃”为叙事线索,故事情节完整清晰,层次分明。诗歌的第一二章节,铺叙恋爱经过——从“来即我谋”的求婚到“秋以为期”的定情,从“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热恋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出嫁。第四五节写婚变经过,重点叙述女子的辛劳、遭受的暴力以及情感的背叛——“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第五节后四句叙述女子被弃之后的遭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二线,情感线。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推进。恋爱阶段,女子一往情深,内心充满了甜蜜和对幸福的憧憬,所以即便“子无良媒”也依然答应“秋以为期”,决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姻生活阶段,女子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煎熬和愧疚——女主人公现身说法来告诫女孩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被弃之后,女子没有一味沉沦,而是做了深刻的反省,决然斩断情丝,不做留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三线,意象线。淇水是本诗里的一个主要意象,在诗歌里共出现三次,和故事发展以及情感变化巧妙吻合,不仅丰富了情节和情感,而且又一次加固结构,使之更加严谨有序。淇水第一次出现是在恋爱阶段,女子“送子涉淇”,淇水见证他们的爱情幸福,见证他们的海誓山盟;第二次出现是在女子被休弃回家的路上,“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用汤汤的淇水来表现婚后生活遭遇不幸,衬托女子的内心悲苦;第三次出现是在第六节,被弃之后的反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淇水比兴,指责男子行为无度,令人发指,也就写出婚姻生活的彻底结束和情感的彻底决裂,同时表现了女子清醒的认识和自省。

伏笔照应方面:

      《氓》这首诗歌多处伏笔,用的不着痕迹,草蛇灰线之法;多处照应,内容前后勾连,无论故事发展还是人物形象塑造都显得合情合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暗示氓貌相忠厚心思乖巧,伏后文情变;“将子无怒”,尽显氓的性情急躁易怒,伏后来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伏婚变并非由于古人认为的八字不合等天意,夯实了氓的用情不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伏婚后生活中男子的主导地位,暗示女子婚姻里的命运悲剧。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照应第一节“送子涉淇”句,不仅有眼前的淇水滔滔,女子的伤心欲绝,也掺杂着往昔的回忆,往昔与现在的重叠交错,不仅更丰富诗歌的内容,展现了女主人公更为复杂情感,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照应前文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句,原来两人是青梅竹马,这就择清女子轻浮草率之嫌疑,强化对氓始乱终弃行为的批判,更有力地揭露了婚姻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氓》作为一首古代民间歌谣,有如此精巧严密的结构,真是令人赞叹。

《氓》的现实意义?

1.
《氓》的历史价值
《氓》的主人公是一个弃妇,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纵观全诗,确实得到了一股很浓郁的弃妇味道。但是如果抛开情感因素,站到当时那个社会背景当中,就可以接触更为真实的历史,可以更好了解那个时候的社会动态。
《诗经》所诞生的时代是2000多年前,被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所记载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在那个时代,由于男子的生理方面较女子更具先天性优势,同样的,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经济支柱,仍旧以农业和手工制造业(准确的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手工制造业)为主。人们由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意味着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付出诸多的体力,而由于男子的体力较强,比女子在这方面更具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子在社会当中天然处于强势地位。
这种强势地位必然会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蔓延,从而形成客观上的男子的主体地位,再加上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影响,最终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当然这是一种思想桎梏,其意味着妇女已经基本丧失了自主权,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弃妇,既是一种悲剧,同时又是一种必然。 那么如此分析,又如何理解其历史价值呢?
《氓》中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里表明了这样的几种关系:一是氓以“抱布贸丝”的方式“来即我谋”,所表现出来的是“蚩蚩”的一面。尽管从后文来看,氓之后来表现再无“蚩蚩”,但是此时之“蚩蚩”却也未必完全是假。
因为恋爱时的求爱,往往出自感情,情感驱动之下的“蚩蚩”,往往是内心情感的体现;而婚后之所以“老使我怨”,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规则压过了个人情感,即使夫妻之间也无法逃脱这一规则。 于是,历史价值的意味就出来了:恋爱时出于情感需要,婚姻则受制于社会规则。此时女方如果轻规则而重情感(多数如此),那很容易产生被弃的感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弃妇就是《氓》中主人公的必然感受,是必然的宿命。

2.
《氓》的现代意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般认为,这样的一句话,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由此也判定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订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予厚望的婚姻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样的界定并无不妥,但未免失之于悲观。《氓》中,主人公诉说得较多的,是自己的付出与感受,譬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又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婚后,主人公严守妇道、勤俭持家,所期待的无非是丈夫的关爱与家族的认同,所期待的是琴瑟和谐、妇唱夫随。当这一切都无法成为现实时,主人公难免顾盼自怜,心有怨言。 其实从诗歌描述来看,要改变这一现状,只凭主人公独自的努力是很难的。或者说即使能够改变所改变的也只是个人的命运,并不能改变一批人的命运。
在今天的社会思考这个问题,再结合上一大点的解析,要想让“氓”不流于氓,要想让弃妇不被弃,关键的一点是珍惜女方之情感,同时制定一个尊重女性的社会规则,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夫妻双方当中女方的付出,需要的是男方的珍惜,要珍惜女子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在“女也不爽”的时候,不可“士贰其行”,不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规则的构建。在当下的社会又或者家庭当中,女子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指物质的积累,更是指社会规则的进步。通过解读《氓》就可以发现,如果将古今进行比较,其实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进步社会中女子地位的提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