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校园意向研究论文

2023-03-13 0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校园意向研究论文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环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以环境认知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校园导识设计进行改良实践,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实用性,并为校园导识设计者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 环境认知理论 高校校园 导识设计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设计师对环境心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使环境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者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有力工具。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兴的校园建设中,仓促规划和施工使多数高校环境设计在设计形式上有恢宏的气势,却给使用者和外访者造成了许多不便,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新建校园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如何在校园导识系统设计细节上体现校园环境文化以及功能上的优化,是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在导识系统设计中,目前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在进行校园导识设计的同时,如果能够考虑到导识系统在其所属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将大大提升导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一、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较宽。根据众多研究此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来看,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保罗·贝尔对环境心理学做的定义是较为合理的,“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科学”。作为研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它最初是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演化而来,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与人互相作用的能动关系。

此外,环境心理学除了早期的“刺激—反应系统”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与认知理论外,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评价理论都为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其特殊的场域氛围使得导识系统设计必须考虑校园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校园的文化与精神,校园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等,这决定了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环境理论和设计应用并重。

2.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对环境信息最初的积累,是捕捉环境信息与解释环境信息使之产生组织与意义的过程。空间认知则是指人对环境中空间信息的排列、组合以及储存、回忆的方式与方法。但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人与人之间感觉与认知环境是以心理为媒介的。认知心理学将知觉定义为一种解释外界刺激信息从而产生意义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这个过程在人脑中几乎是瞬发的,这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空间认知偏向于研究人在空间环境中对整个空间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需要知道自己家在城市中的位置,家附近的商场、医院、学校等信息。在陌生城市对空间认知的需求则更明显,因为你要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路径,这些因素使空间认知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3.认知距离问题

关于认知距离的讨论是建立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对空间距离认知可能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而提出的。认知距离出现偏差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对早期调查资料的取证和现代环境心理学研究实验的参考,认知距离偏差问题的主要诱发原因是空间认知的主观特征缺陷造成的。在空间距离的认知过程中,人的经验、情感、习惯都参与其中,所以,认知距离通常会因人们感受到的障碍、曲折和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而改变。

由于认知距离涉及导识系统使用者对导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便捷程度,笔者在此做这样一些介绍是为通过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弥补认知距离的不足做铺垫。导识系统距离提示功能的增加可以提高认知距离的精准度,进而会对校园环境意象的生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导识设计现状

1.导识系统的概念

导识系统通常也被叫做导视系统或者导示系统,是指人们利用指示信息、标识等在公共空间所做的信息导识系统,它担任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帮助人辨识空间、寻找方向的功能。导识系统的英文为Wayfinding,意即寻路。连续而清晰的空间线索,可以让人的寻路过程更简单。

在当代,设计师更倾向于把导识设计置于环境中进行描述,因为导识系统不仅仅是人们的寻路系统,也是营造特定人文场所、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校园导识与其他场所导识的关系

现代导识系统包括商业、交通、娱乐、办公、教育等公共空间的导识系统设计。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商业娱乐性质的导识设计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空间环境背景因素的重要性,导识设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导识系统都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是现代快节奏、多信息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商业导识系统通常会忽略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高校校园导识系统作为高等教育场所,担负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以及展现人类文明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责任,这要求校园的导识设计一定要传达校园的人文特点甚至社会的文明成果。所以,高校导识系统设计更多的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达高校文化特质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场所从空间上来看则更宏观,其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以交通、道路导识设计为主。高校校园空间规模相对较小,道路导识系统的设计主要受校园总体规划的影响。有经验的规划设计者通常会在规划之初对认知地图理论做细致研究,在权衡认知地图的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缘五个因素之后,利用地标和路径信息对空间进行系统组织和编码。许多校园的道路导识设计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很难与标志性建筑和地标信息联系在一起。从环境心理的角度,对校园的导识进行整体设计,使校园导识系统与校园背景环境有一定的融合,从校园环境出发使校园导识设计体现校园人文特色,独特的人文特质将更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校园导识设计

校园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却分区明显的环境空间,我们在认知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更需要知道所在区域在整个校园布局中的位置,这样的全局认知通常会让我们更方便、快速地了解一个校园的环境信息。校园包括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食堂等诸多公共场所。校园公共场所导识设计应针对校园的特点,其设计应针对校园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选择恰当的设计形式。文明提示和人文诱导是这类导识的最主要功能,这类场所的导识设计除了与校园整体导识系统进行协调外,还应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特质,深入了解校园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校园路径、功能分区,对各学院楼、公共教学楼、师生宿舍、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对外交流场所等建筑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校园导识系统分级,并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相协调等原则。

首先,校门入口处的全局图或校园鸟瞰图的设置在校园空间认知过程中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导识系统的导识单体界面上,除了有局部空间信息之外,也需要附上全局示意图,以清楚显示当前位置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其次,校园导识系统设计包括校园外环境、主干道导识、主建筑内外导识、公共活动场所导识、导识应用五个部分设计。为了方便新生和外访者初次寻路,校园的外环境导识除了需要准确的方向引导,还需要考虑人们可能因认知距离偏差导致的问题,这是强化受众的认知地图,纠正其认知距离偏差的有效手段。校园建筑内部的导识设计属于二级导识,要求反映整栋建筑的分层信息和平面功能分区信息。由于各个学院学科性质不一,可按照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分别作设计考量。所以,在楼层牌的设计上,主要着眼于对全局和所在楼层信息的凸显,这要求设计者打破二维的空间思维模式,立体的思维模式将对空间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总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校园导识系统进行理论探讨与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初始阶段。文章从对校园导识系统现状分析出发,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高校导识系统设计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校园导识系统的识别性。希望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能给校园的导识系统注入新的血液,以此引发相关设计专业领域更深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环境心理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适应学校的研究论文

大学生适应学校的研究论文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迷茫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适应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同学更好相处,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状况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然而,口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也没有提出统一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和研究工具。

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美国心理学家Ladd等人提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习成功的状况。Birch则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也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我国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了界定,其中,陈君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地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曾晓强提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同学校环境的良好调适状态,即个体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学生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赵娟提出,学校适应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下,行为方式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发展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谐地与他人交往,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状况。

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大学生学校适应包括哪些方面的适应还没有达成统一。陶沙提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陈君也提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适应。有的研究者考察了大学生整个阶段的学校适应,其中,卢谢峰认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七个方面,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方晓义等人则提出,学校适应的指标包括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邓颖琦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包括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4个方面。从以上可见,大学生学校适应比较公认的指标主要包括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等。

目前我国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翻译修订国外研究者编制的量表,例如陶沙修订了Baker和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SACQ)考察了我国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该问卷从大学生的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和身心症状4个方面对大学生适应问题进行了测量,该量表在国外是使用比较多的量表,但题目和维度是否适合我国大学生还值得探讨。第二种是我国研究者编制的量表,其中,我国的研究者陈君四编制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适应,共45个题目。邓颖琦则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高中版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大学版,共31个题目。曾晓强编制了《简明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3个方面,共25个题目。卢谢峰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66个题目,方晓义等人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60题目。

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使用了以上这几种量表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状况,例如,邱鸿钟和吴志雄的研究使用了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潘朝霞等人的研究和陈晓等人的研究使用了卢谢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包文婷和秦涛等人的研究使用方晓义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综上所述,虽然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界定、测量指标和测量工具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还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大学生学校适应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其次,以往研究者各自提出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而代表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主要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三,虽然以往研究者编制了一些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但这些量表还缺乏统一的测量指标,同时这些测量工具也缺乏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哪些测量指标,并且需要发展信效度比较好的适合研究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量表。本研究借鉴以往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的测量指标和工具,然后结合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适合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题目,并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对四类院校的1 -4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测试。这四类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大学以及农业类大学。本研究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共发出5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3份(91%),其中男生186人(39.3 % ),女生287人(60.7%) ;综合类大学学生113人(23. 9% ),师范类大学学生158人(33.4% ),理工科大学学生109人(23. 0% ),农业类大学学生93人(19.7% );大一学生98人(20.7% ),大二学生147人(31. 1% ),大三学生138人(29. 2% ),大四学生67人(14. 1 % ),研究生23人(4.9%)。该测试的473名被试进行项口分析、鉴别度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二次测试共发出41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8份( 93 % )。两次测试共发出问卷936份,收回有效问卷861份(92% ),其中男生为429人(49. 8% ),女生为432人(50.2% ) ;综合性大学学生215人(25 % ),师范类大学学生270人(31.4% ),理工科大学学生241人,农业大学学生135人(15. 6% );大一学生231人(26. 8% ),大二学生225人(26.1 % ),大三217人(25.2% ),大四125人(14. 5 % ),研究生63人(7.3%)。两次测试的被试共861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2方法本研究拟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并结合以往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确定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维度。本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开放式问卷的题目包括:①你认为大学生活有什么特点?都包括哪些内容?②你认为大学生活有哪些需要适应的?哪些方面适应得好?哪些方面适应得不好?开放式问卷的被试为124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84人。结果表明,学习适应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主要方面,包括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等;其次,人际关系的适应,主要包括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的适应;第三,独立自主的适应,包括大学生独立地处理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第四,学校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学校饭菜的适应、学校资源的利用、校园环境的适应等;第五,集体适应,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和适应。

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确定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维度包括学习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师生关系适应、自主独立性适应、集体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借鉴以往测量这些维度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初始问卷的题目,共70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 5点法计分,即完全符合为1分,基本符合为2分,不确定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4分,完全不符合为5分。1.3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7. 0和AMOS 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项口分析、鉴别度、信度、效标关联效度的计算,采用AMOS 5. 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

2. 1项目分析 首先把反向题目上的得分进行重新赋值,使被试的得分越高,学校适应越好;然后将各被试在所用项口上的得分相加,求出各被试的学校适应总分;再将量表总分进行降序排列,确定前27%的被试(高分组)和后27%的被试(低分组),训一算每个题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中第14题,15题和50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统计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2. 2鉴别度分析 美国测量学家伊贝尔认为,鉴别度指数在0. 2以下的题项质量较差,应予以淘汰。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的题目中第14题,15题,22题,44题,49题和50题的鉴别度指数在0. 2以下,应该予以删除。经过项口分析和鉴别度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6道题目,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剩余64道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 3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以473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的64道题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样本适当性度量值KMO为0. 896,X= 13177. 500 , df=2016,P<0.001,结果表明该样本数据很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对因素分析结果进行方差最大旋转,结合碎石图,提取出7个因素,这7个因素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7. 540%,删除因素载荷小于0. 35的题目以及在两个因素上载荷都高的题目共11道题,最后剩余53个题目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的题目。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7个因素依次为学习适应(14个题目)、师生关系适应(13个题目)、集体适应(10个题目)、同学关系适应(5个题目)、自主性(4个题目)、生活适应(3个题目)学校环境适应(4个题目)。各因子所包含的题目、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的特征根、方差解释率。

2. 4效度分析

2. 4. 1验证性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考察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的结构效度,即考察构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拟合度,以及项口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A-MOS,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模型对861名被试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全部项口与各维度的拟合指数。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全部题目的X/df为2.959,同时RMESA小于0. OS,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经常报告的指数TLI , CFI和GFI都达到0. 80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是比较好的,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Z. 4. 2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析本研究还计算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及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来代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结构效度。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各因素的相关在0. 130 - 0. 536之间,相关适中,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538 -0.775之间,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这说明该问卷的各维度之间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因素又能较好地反映所测查的内容,整个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4. 3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选取147名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效标关联效度的被试,其中男生75名,女生72名。以Campbell等人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Scale)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相关系数作为效标关联效度,以往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者也大多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效标。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与幸福感指数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全部题目以及各个维度与幸福感指数的.效标关联效度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且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总分、学习适应、自主性、集体适应、生活适应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这些结果说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

2. 5信度分析

2. 5. 1再测信度 本研究选取了106名被试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再测信度的被试,其中男生50名,女生56名。间隔一个月的时间,对这106名被试进行两次测试。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再测信度,全部题目及各维度的再测信度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再测信度。

2.5.2内部一致性信度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全部题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 926,学习适应、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自主性、同学关系适应、生活适应、学校环境适应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0.886,0.889,0.717,0.762,0.701,0. 64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讨论

本研究在检索以往国内外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确定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维度主要包括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性、班集体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借鉴以往测量这些学校适应指标的量表,并结合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了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最初共70道题目。

经过项目分析、鉴别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正式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共53道题目,并且提出该量表的7个维度包括:学习适应、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这些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维度更全而合理。以往研究者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通常只提出了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这一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但本研究认为应分别考察大学生的师生关系适应和同学关系适应两个方面,经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实分别提取出师生关系适应和同学关系适应两个因子,而且本研究各个因素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师生关系适应与同学关系适应这两个维度的相关很低(r = 0. 130),这表明师生关系适应和同学关系适应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的适应,应该分别进行考察。而且,以往不同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分别包含了不同维度,而这些量表提出的维度都不够全而,其中集体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和环境适应是大学生比较重要的学校适应,以往量表中都没有全部包括这几个维度,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了这几个重要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维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全部项口的X / df接近2,RMESA小于0. 05,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经常报告的指数TLI, CFI和GFI都达到0. 80以上,这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总分与Campell等人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的相关作为效标关联效度为0. 615,而且该量表的各个维度与幸福感指数量表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表明,该问卷全部题目和各维度的再测信度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该问卷全部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 926 ,而该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在0. 645—0. 889之间,这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适合测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求论文一篇,关于校园环境的分析,加上其作用的。1000字左右

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
摘要: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高等学
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能改造
学校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绿色的清
馨、鲜花的芬芳、潺潺流水的奔放这些
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赋予师生们的远
大理想和抱负,赋予他们的求知欲望和
不断创新的理念,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工作,
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
的氛围。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和谐;环境育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窗口,是办
学素质和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我校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教学领
域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提高环境建设
对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园林化,
校园布局知识化,校园绿化美化,不仅能
改变校园环境的小气候,起到防风滞尘、
降低噪音、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生态作
用,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
规范和生活方式。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
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激发他们的美感,使
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
习。环境育人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
务育人[1]同时并驾齐驱,共同完成教书
育人的千秋大业。校园环境园林化就是
要把园林化设计搬进校园。利用林间小
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亭台、回廊鼓舞
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
信心,利用自然界的绿色,提醒学生生命
的可贵,时间的短暂。利用鸟语花香的自
然景观,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从而增
加学习的劲头。总之,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是我们办学的特色工程,也是我们教书
育人的重要途径[2]。
1、绿化、美化校园与学校生存和发展
的统一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
的逐步提高,办学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在我们这所两万余人的本科院
校中,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
益丰富,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的今天,人的发展呈现一个复杂的
过程,它和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
互作用休戚相关。生理素质是物质的前
提,社会环境则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
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
教育力量。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
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
推动作用。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
既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得到美
的享受和陶冶,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还可
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
我校在校园总体现划上,特别注重建筑
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
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
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
境界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
陶冶,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
步提高,真正成为一个思想上与时俱进,
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
符其实的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知识与
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同时,校园的绿化、美化进一步促进
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
多的国内外的学子前来就学,由此不断扩
大我校的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道德、心灵
美的统一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高校师生的基本
需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恬静、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
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文化历史氛围
浓厚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高校校
园环境的塑造有利于高校师生环境道德、
环境责任的自觉培养。高校校园环境在
培育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高校毕
业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职业职
责、价值目标要以造福人类为指向,以
人类的长远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一点来说高校
环境的塑造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环境保
护,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且对大
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
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
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校
的声誉,提升学校的凝聚力,使师生充满
自豪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净化师生的心
灵。
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
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
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
力、疏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还能起
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它是校园的
一种文化潜力,精神食粮,它以空旷、豪
放、煦丽多彩的色调,使师生们心胸开阔、
积极上进、充满自豪感和对国家、人民的
责任感,亦即穆尔所提的校园“场所精
神”,对师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默默的
渗透作用,体现了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
育人的境界。
3、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求知欲的统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心
理状况。而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通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
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好奇心是由新奇
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
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
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
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
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求知欲是一种认
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
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
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
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
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
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
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
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我们在
美化、绿化校园的过程中,将校园内共有
的木本植物用标示牌标明:蔷薇科
(R o s a e e a e)和木樨科(O l e a c e a e);豆科
(Leguminosae)和松科(Pinaceae);蔷薇科李
属(Prunus);松属(Pinus)、圆柏属(Sabina)
和蔷薇属(R o s a)。校园内有一些有重要观
赏价值植物,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黄玉兰(Mgnolia sp“.Sunspire”)、紫玉兰
(Magnolia lilirflora)[3],还有一些有重要文
化价值的树木,如辽东冷杉(A b i e s
h o l o p h y l l a),还有珍稀树木,如银杏
(Ginkgobiloba)等。木本植物,有香花槐、日
本五针松(P i n u s p a r v i f l o r a)、银杏
(Ginkbiloba)、核桃(Juglansregia)、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黄玉兰(Mgnoliasp“.Sunspire”)、
四季玫瑰(Rosa rugosa var.)、黄刺梅(Rosa
xanthina)、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紫叶碧桃(Prunus persicvar.duplexcv.
Pissardii)、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贴
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映山红
(Rhododendron simsii)、金叶小贞
(Ligustrum quihoui var.)、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将它们的产地、年龄、生活
习惯、作用、功能、观赏特点进行详细的
记载。在小游园设立标牌,介绍它的设计
意图与园林每一区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
质,容易构成独有的风格[4]。使园林绿化
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人形象特征,以强化人的感受识别,以植物名称来点
拨游玩中的受教,以创设适宜环境,用
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
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
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爆发思想的火花,即顿悟的
过程。
4、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创造力的统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
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
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是指以某
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
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
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创造力的主要
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
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
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
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
现有3个特征: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
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
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
念。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
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独特性:对
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
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
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
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
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
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
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
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
维整合的结果。
绿化、美化校园应以绿色为基调,并
以大绿为主,适当栽种花草,在讲究一定艺
术性的同时,栽大树,植大绿,规整、严
谨、有序,使校园绿化带、绿色走廊、大
型绿地、人造树林、大树种植相配合,平面
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高校特
色的校园绿化系统,以充分体现高校所特
有的庄重、高雅、清新、宁静和奋发向上
的氛围与风貌。使学生从园林绿化与外界
环境的联系,园林绿关化与建筑的关系,
从祖国美好山川灵感得到的启发,然后在
新任务、新情况、新要求来临的时候,通
过记忆的加工、重组、选择、判断等形成
创新的源泉,实现创新的契机。
5、绿化、美化校园与环境、人文和谐
的统一
校园绿化、美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
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校园
环境、人文和谐的统一形成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应包
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和谐的文化、和谐
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中包
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应包括校
园的融洽氛围,努力形成师生和同志间
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创发展。具体
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办事公
平、高效,讲团结,讲协作,讲原则,讲
大局,是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学校;相
信群众,依靠群众,民主办学,依法办
学,是民主法制的学校;以诚待人,增
强同志间、师生间的友情、亲情,是充
满团结的学校;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学
校。校园绿化、美化应遵循多样化统一、
均衡、比例、韵律、对比、和谐、质地、
简单、寻求意境的原则[5]。结合学校的
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
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
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
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
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
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
以流露[6],得以涵养。校园绿化应在点、
线、面、空间四要素的约束下,通过种
植花——草树木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美
化环境,配合校园建筑起着衬托辅助作
用。体现园林式的校园,高水平的科研,
高质量的教学,科学化的管理。
通过绿化、美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
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
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
范,长廊、景观建筑[7]别具一格,文化氛
围浓厚。校园内的松柏、大王椰、柳树、翠
竹等各种树木30余种,草坪10000多平方
米。目前,校内花坛、凉亭风格雅致,小
桥清池别有韵味,红花、绿叶相互辉映,形
成了四季常绿的美丽景观,成为学生饭后
聊天、看书休闲的好去处。
在校门口、教学楼、宿舍楼的显眼处,
到处可见墙上贴着一些制作简洁的标示
牌,上面写着“请您把废弃物放进果皮箱,
这样您才是我们文明学校的一员!”有的
充满诗意,如:“我愿化作一滴雨,洗出一
个干干净净的世界。”校园内,一墙一角皆
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
环境,优化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文明、和
谐的育人环境。
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校园环境。我们
的校园绿化、美化目标是:结合学校的自
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
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科学殿
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
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
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
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
以涵养,得以饱含酐畅。我们的事业将更
加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我们学校的明天
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文贞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美丽校园[J]
高校后勤研究2007,(1):76-78
[2]葛贤林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
人氛围高教与经济2007 20(1):37-39
[3]刘艳萍,董文珂花卉在校园绿化中的应
用北方园艺2006,(5):122~123
[4]肖运成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安徽农业
科学,2006,34(20):5233-5
234
[5]李治中绿化美化校园优化环境育人--高
校园林绿化系统工作只之关键高校后勤研究2
007,(1):92-93
[6]王学光绿化美化校园推进学校可持续
发展高校后勤研究2007,(3):113-114
[7]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国外建材科技
2007,28(1):114-1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