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论文题目军事局势

2023-03-13 07: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题目军事局势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国际环境的另一新变化是,国际多边体制将成为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途径。多极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周边环境会平安无事。霸权主义国家谋求单方面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行为,各极之间无序竞争都会对中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此外,构成其他无序因素的可能有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可能有非国家行为者的跨边境的恐怖主义与分裂主义活动,也可能是一些国家因贫困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大量难民。这些无序竞争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时控制,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是难以维持的。

亚洲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区域内完成的。这种共有的利益是推动它们在下一世纪进行合作的基本动力。信息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命正在消除亚洲各国间地理上的隔阂,为它们的相互沟通和加强信行提供了手段。亚洲各国还有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独立自主的历史传统,它们珍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主义倾向是它们相互谅解和相互妥协的基础。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各国将更努力地谋求合作,利用国际体制(即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共同地维持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

除了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外,在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以下一些较重要的国际多边体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后部长级会议、东盟加中日韩会议、朝鲜问题四方会谈、“上海五国”机制、欧亚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国际多边体制包含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功能,有不同的优先处理的问题,其产生的决定或共识有不同的约束力,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动着相关国家认识他们共有的利益,并通过合作互谅互让来共同获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方面,这些机制已经在起非常积极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这一进程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今年5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个亚洲货币保护机制,以避免再次发生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危机。这表明亚洲国家已将它们的合作从贸易领域扩大到了金融与货币领域。

在安全方面,由于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一些国际多边体制已经在加强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国”的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部长们决定要采取集体行动,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好战的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五国边境地区的威胁。进入新世纪后,只要各国都能将和平共处作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放弃冷战思维,国际多边体制就能够在解决领土争端、控制军备竞赛、建立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防止武器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纪的初期,东盟地区论坛可能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体制。在中亚地区,“上海五国”机制经过扩展,也可能发挥类似功能。但一个能涵盖东亚、南亚和中亚所有国家的多边体制暂时还没有可能性。

在中国周边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内战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际因素卷入的背景。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可能酿成重大冲突,对中国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是,如何发挥国际多边体制作用,寻求最终解决或者缓解其紧张程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有关国家的充分重视。例如印度一直拒绝国际组织调解克什米尔冲突,这不仅长期拖延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而且已经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在印巴两国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冲突的延续将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中国和其他国家应当向印巴两国进一步施加影响,促使他们通过调解来求得双方可接受的解决,并意识到任何强加于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这也应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一条基本规范。

可以预计,通过国际体制进行国际合作将是下一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还存在如何主导国际体制的问题。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可以,而且也应当在国际体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只要是坚持尊重主权、国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干涉内政等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活动不仅会受到多数周边国家的积极评价,而且还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这将成为中国主动影响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际体制的意义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有效性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确保周边地区的多极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将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手段。不断加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体制,中国在下一世纪的全面复兴与强盛是大有希望的。

-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概况和海洋国土观念
(一)周边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陆海相连,总面积达126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旧中国在长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下,国弱民贫。从元末明初起,帝国主义先后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20余次,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前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强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就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赔款7.1亿两白银。由于外敌人侵,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陆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还没最后划定,隶属我国的海洋国土还有100余万平方公里存在重大争议。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国防拨款明显增加,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武装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二)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不仅拥有内海渤海,而且拥有漫长的海岸和 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除内海,领海,毗连区外,还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共计300余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守护我们的海洋国土,开发利用我们的海洋资源是历史赋于我们的神圣职责和权力。199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视察祖国沿海地区时,明确提出我国人民要增强海洋国土意识,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国人民对于祖祖辈辈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和保卫的每一寸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识非常强烈。而对海洋和海洋权益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海洋国土的丢失和海洋资源被掠夺,缺少应有的“疼痛感”,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反差相当明显。
海权是国家的一种综合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门户,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国被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海权唇亡而齿寒,国家无安宁可言;海洋及海洋国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我们中华民族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在海洋经济时代,谁拥有海洋,谁能在海洋开发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权力。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争夺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已将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经济争夺,军事斗争已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决不容许他人侵占我国的滴水、寸土!这就要求我们全国人民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

谈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近年来,中国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自己的国防实力,特别是自2009年1月20号中国公开发布新版国防白皮书以来,世界各国的舆论炒作中国国防实力的文章就不断见诸报端。尽管各国出于不同的国家战略目的,对中国国防实力的世界排行名次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但是,其中对中国国防实力迅速提升的担忧却不约而同。很多头脑清醒的国际军事观察家尽管也对中国国防实力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但是普遍肯定中国的和平目的,并且认定中国军力的发展几乎不会对亚洲邻国构成威胁,从而判定即使中国照此发展速度再过十数年,也赶不上世界一超独霸的美军。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观察家反而支持中国军力持续提升,这样,同处于世界二流水准的中国和俄罗斯,就会对于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美军形成某种战略牵制。那么,依据中国自己披露的数据和国外的“专家”分析,中国军事实力到底居于世界什么位置呢?

首先我们来看,根据国内公开的军事数据和报道,中国的军事实力确切来说应该居于世界中上游水平,大概在5-10名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平心而论,美俄两国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处于全面领先状态,这个差距特别大,也是综合性的,并不是十年八年能够赶上来的。有人说中国很可能很快就能超越俄罗斯,我认为这只是一家之言,即使我们在某种装备方面在数量或者质量上能够超越俄罗斯,但是军事实力还包括全面的军事作战理论,虽然中国近年军事理论建设获得空前突破,但这个差距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美俄两国即使国际和他们的国内局势如何变幻,其所具有的全面军事优势仍旧领先中国很多年,中国军事实力短期内绝对无法和他们相比。

再就是美俄之外的其他世界强国,如法国、英国、日本、印度等。法国和英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经济强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却不是世界“大国”,因此其几乎没有战略防御纵深,故而这两个国家都极为重视其海空军力量的建设,这也是这两个国家极力发展海基和空基战略核力量的原因。虽说中国近年来各军种发展很快,特别是海空军的新技术和新装备都有很大进步,但是仍然无法和老牌世界强国-英国和法国相比。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老牌海军强国,不但拥有航空母舰编队及其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几乎为零的航母远洋作战理论,还拥有远强于中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舰队。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海军远洋航行能力和作战理论,这一点中国海军似乎短期内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英法两国都要强于中国,但因为这两个国家和我们相距遥远,我们仅有的陆军优势几乎可以忽略。

而作为我们的近邻的日本,不论是海军还是空军的综合作战能力都远强于我们。日本海军的四个“十.九”舰队群,都是最新型的水面舰艇,如果再加入最新型的“日向”级直升机母舰及其舰载机编队和改进型具有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宙斯盾”型驱逐舰,以及日本海军世界最先进平均服役时间最短的的17艘潜艇,则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海上优势仍很难撼动。日本空军早就独霸东北亚的天空,其所拥有的第三代战机如F-15J/DJ和F-2的时间都早于中韩两国,训练和作战应用水平当然更成熟。虽然近年来中国空军的第三代战机数量急剧上升,但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日本空军却可以全力应对突发事态,而中国空军却不能够。同样,作为战争能力的倍增器,日本空军拥有亚洲最强的空中预警机群,空中电子战能力,即将拥有空中加油机群,以及庞大的航空反潜机群等等。而中国相对占据优势的陆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因为和日本远隔重洋以及投鼠忌器的原因,都很难体现出来。

同样作为亚洲邻国的印度,虽然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一个极端信奉军事实力的国家。尽管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都远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的军购规模和数量一点也不比中国差多少,而且由于印度特殊的国际地位,其军购来源相对多样化而且技术水平要强于中国。印度除了能毫无阻碍从俄罗斯得到技术水平高于中国的各种武器装备外,还能够从欧盟国家、以色列、美国等国家,采购新型武器装备。虽然绝大多数武器印度自己并不能很好的仿制且来源多样性未必真有好处,但是这个南亚武器联合国却集合了世界各种先进武器之大成,并且还拥有中国梦寐以求的航空母舰。单纯从武器技术水准来说,印度海空军似乎要强于中国,专门针对中国的导弹核武器也“足够”战略威慑之用,中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陆军虽然强大,但要面对南亚地区的高寒和热带丛林作战,这也无形中对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打了一定的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除了战略核武器之外,在其他作战能力方面,几乎和印度难分伯仲。

再从国外的分析来看,日本《朝日新闻》22日称,“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表明中国的军事费用保持了连续20年呈2位数的增长,这是一项惊人的纪录”。日本《东京新闻》21日甚至认为,中国军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其实,日本人之所以这样说,除了日本欲为自己毫无顾忌发展军力进行造势外,日本人所谓的“中国军力世界第二”也仅仅是从单纯的武器数量对比来说的。众所周知,中国虽然在武器装备数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却大多是一些技术水平完全无法与先进国家相比的老旧武器装备,即使中国拥有了先进武器,那也根本无法在数量上和日本等国家相比。这就像中国的GDP一样,虽然增幅名列世界第一,但是因为基数低,每年增加额基本和美国每年约3%的增长率差不多。

而去年也有美国媒体提出中国军力应该排在美俄之后,位居第三位。但同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公布的2008年世界最新军力排名中,中国排第四名。而此后美国兰德公司向美国防部提交的报告却称,中国军力世界第八。兰德公司认为军队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信息化战争的胜负,而解放军的信息化程度在全球的排名仅为第24名,远不如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中国缺乏远洋实际作战能力,考虑到导弹核武器和核潜艇等其他因素,中国的军力勉强能排到世界第八”。

上面这些所谓排名分析,都认为中国近年军费开支大幅增加,对外先进武器采购量也很高,以及中国军方越来越重视的信息化能力建设,都无形中提升了中国国防实力的国际排名名次。但是很多分析都是仅仅停留在数字上或者表面上,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防建设实际情况,虽说中国及时发布新的国防建设白皮书对这些情况予以解释,但仍有很多国外机构或者新闻媒体对此妄加猜测。还是上面提到的《简氏防务周刊》21日的报道比较中肯:“中国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发展,至少需要到2020年”。而武器装备系统的信息化和体系化能对军队战斗力提升起到倍增器的作用。西方国家军队在这一点上优势尤其明显。尽管目前解放军也装备了部分先进装备,但是美军的评估认为,中美两军在全球探测网络、通讯网络和交战网络领域相比,“解放军的信息化建设和美军有着近30年的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10年以上”。我们认为这个分析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但是他们也显然低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发展决心和潜力,也轻视了中国人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丰富内涵。随着中国这几年在高性能计算机、全军情报信息网、军用数据链、微电子技术、各类应用卫星特别是“北斗”导航卫星等等方面的进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的成建制列装、大批掌握最新科技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加盟、大批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军事理论问世、以及能够使人才尽情发挥的科技环境等等,也为中国国防实力的进步铺平了道路。我们甚至能够预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不可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是以和平为前提的!中国人民是支持的,同样中国人民也希望和平。

尽管以上对世界和中国军事实力排名的分析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并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因为战争不是以某种单独武器和单项就能取得胜利,只有实战才能体现各国的实力,也是符合实际的真正排名。但是仍能使得我们从中获知一些有意思的比较。不管中国国防实力处于何种地位,不管外国人怎样颠倒黑白或者混淆视听,我们中国国防实力仍旧要按照适应中国国情的思路发展下去,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注定要成为一支保卫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我们充分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保卫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发展果实。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