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育调查毕业论文

2023-03-13 07: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调查毕业论文

比较好写的调研论文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2是研究!

问卷调查类 教育类的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 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2.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3.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4.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5.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6.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47.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49. 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0.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5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5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58.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

59.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0.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3.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4.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5.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66. 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67.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8.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69.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0.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7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77.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78.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79.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0.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1. 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82.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83.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8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85.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86.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7.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88.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89.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0.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91.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92.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93.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4.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95.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96.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97.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98.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99.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0.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0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0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0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0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0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0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0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0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行文格式: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2010-4-25 14:37:05 作者:zf9828

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多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调查类毕业论文范文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有了更大需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调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调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中职毕业护生应具备核心能力调查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职毕业护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方法 依据“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分别设计3个调查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 自我评价 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自我评价 :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所以,笔者认为,在护理 教育 教学中,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更新教学理念,使中职毕业护生的核心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中职毕业护生;护士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20世纪xx年代美欧企业理论界兴起的一种 企业战略 新理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xx年代最新发展??[1]?。现今阶段,在分析职业能力时,有些发达国家特别注意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2]?。美国护理领域中很早就用到“核心能力”,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也是核心竞争力。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明确所需的能力,然后以与实践相联

系的能力目标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的说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8项能力??[4]?:评估能力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 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次是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看,因教育层次不同,某些护士核心能力涵盖的具体技能会因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尽相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

2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 美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关注和

研究较早。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xx年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其中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护士核心能力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核心能力也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5]?

2.2 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功能的不断扩展。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对护士能力的研究在我国也日益增多,但只有对本科毕业的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标准,高职毕业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一般依据的是本科生评价标准,对中职毕业的护生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3 中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3.1 护士8项核心能力(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见下表:

3.2 通过临床路径,采取问卷调查分析 对正在临床实习的20xx

年毕业的护生进行调查。主要针对10所医院中的60名有 经验 的带教老师及1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护士“8项核心能力”进行制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自我评价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在能力需要方面主要分:非常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在现有能力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分:胜任;一般;不能胜任。通过分析(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自我评价: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

通过分析整理,将护士“8项核心能力”按中职毕业护生实际需求排序:

临床带教老师认为:

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般需要:评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中职毕业的护生认为:

非常需要:知识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 一般需要:交流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

不需要(因为学生认为做不到):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4 结 论

在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型和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然而病人对护理服务形势的多样化以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和探索出以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和多种先进 教学方法 的应用,找到适合中职毕业护生职业行为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荣平,柯银斌.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20(5):1-5.

[2] 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xx(1):15-17.

[3] 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报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1-12.

[4] 贾愚,臧瑜梨,娄凤兰,冯美丽.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介绍.护理研究,20xx,2,18(2).

[5] 闫瑞芹,沈宁.护理学[a].20xx:1009-6493.

调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海口市 羽毛球 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摘 要】笔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海口市五家羽毛球俱乐部130名羽毛球 爱好 者进行关于羽毛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该市羽毛球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 总结 运动损伤发生特点,提出可行的预防 措施 。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运动损伤;海口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海南大学羽毛球俱乐部、海南师范大学羽毛球俱乐部、大学城羽毛球俱乐部、朋潞羽毛球俱乐部、南岛羽毛球俱乐部等五家俱乐部130名羽毛球爱好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人、女性58人,平均年龄为24.2岁。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在五家羽毛球俱乐部或羽毛球协会中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41份,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92.2%。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4.2岁,学习羽毛球平均年限为

2.5年,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都属于业余爱好,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130名被调查者中,曾经出现过运动损伤的有68人,占53.1%。

(2)运动损伤总发病率行业特点研究分析。对五家俱乐部羽毛球运动损伤人员构成比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68人在参与羽毛球运动中出现过运动损伤,损伤率为53.1%,各俱乐部损伤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高校学生参与损伤率较高。

损伤率在性别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其原因大致有:男性参加体育比赛中求胜欲望较强,动作幅度大,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运动性伤病。男性柔韧和协调素质都较女性差,所以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3)运动损伤性质和程度特点研究分析。调查显示68人中共有159处损伤,急性损伤最多有

59.3%、慢性损伤次之有19.8%,急性损伤因没有及时处理而转慢性损伤的有15.2%,伤病性质不详的也占到了5.7%。说明羽毛球运动中以急性损伤为主,有别于专业运动员(慢性损伤较多)。大致原因有:业余参与者没有形成参与羽毛球运动的运动规律、运动技能不高、装备落后、场地器材不足,这些都和专业运动员差距较大,因此发生急性损伤机率较大。进一步走访走了解到运动损伤程度以中度损伤和轻伤居多,尤其是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4)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分析。发生损伤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技术动作掌握不佳、局部负荷过大和场地器材因素。准备活动是任何 体育运动 项目参加前必不可少的,它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使运动员尽早进入运动状态克服内脏器官惰性;升高体温,减少肌肉粘滞性,扩大关节活动度,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走访中发现很多参与者不了解准备活动的良好作用,错误地认为做准备活动太累影响后面的发挥,这就为运动损伤留下了后患。该运动项目对技术动作有很高的要求,开始练习时要在有人指导下,按技术动作的规范进行练习,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才可能掌握该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思想不够重视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运动

中技术动作不规范、球场打闹等都是造成损伤的直接原因。(5)运动损伤部位分布特点的调查分析。损伤部位最多的是踝部占27.4%,这是由于羽毛球运动中常进行急起急停、折返跑的练习,踝关节承受较大的的冲击力,所以容易导致该关节磨损和扭伤。其次是腕部损伤,占15.9%,因为羽毛球运动中各种扣杀、吊球、击打、扑球等技术动作中几乎都要用到手腕的动作,腕部三角软骨盘反复遭受到旋转挤压,容易造成损伤。因此,日常练习中要加强腕部力量及柔韧的练习。肌肉拉伤多发生在腿部,因为该运动特点就是参与者多起跳、多跨步和多弓步变向,这就容易引起股后肌群和股四头肌拉伤,尤其是股二头肌、内收肌的拉伤较多,因为该肌肉日常训练少,肌力较弱,易出现拉伤。因此,日常训练或比赛中要加强该部肌力和柔韧性的练习。羽毛球运动损伤中腰部损伤占11.8%,腰部变向速度较快且动作幅度大,容易造成腰部急性扭伤和慢性的劳损。肩袖损伤也是较常见损伤之一,该项目中正手击高远球、正手大力杀球、网前救球等技术的应用,是导致肩轴损伤的主要原因,做这些动作时肩轴肌腱承受反复的摩擦和牵拉,导致肩关节肩轴损伤。

三、结论和建议

(1)羽毛球运动损伤给羽毛球爱好者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海口市羽毛球运动损伤损伤率高,且男生损伤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羽毛球运动损伤中多为急性损伤。(2)羽毛球运动损伤原因主要有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局部负荷过大、

场地器材不合理。建议是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规范技术动作、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3)运动损伤部位中踝部和腕部损伤较多。建议是加强易伤部位肌力和柔韧练习;改善体育设施;消除因场地器材不规范而出现的损伤因素,结合实际选择符合自己身体特点装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参 考 文 献

[1]朱智敏.海南省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3)

[2]李晓霞.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7)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

初等 教育 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初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新一代 儿童 的素质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等教育(理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大学专科学历教师。那么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做好课程设置呢?本文将试做探析。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不准。为了招生需要,往往把专业的定位拔高,名不符实,较少关注全体师范生的全面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合作举措。小教师资的培养与小学联系不紧密,没有合作 措施 ,共同教研活动很少,许多方案闭门造车。三是技能课程训练不够。学生基本功训练大多数是应付式的作业,纸上谈兵,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四是课程内容老化陈旧,本科化倾向严重,开发校本教材的政策和措施不多,教师没有针对性教学的积极性,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从课程设置的原则和重点、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序以及课程基本体系谈谈一些体会。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即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师德的培养,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2.师范性原则,即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突出小学教育的特点,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

3.综合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不仅包括文理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包括文科各学科和理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培养教师全面化、多样化,一专多能的素质。

4.实践性原则,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和从教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良好的从教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教师素质。

5.前瞻性原则,课程结构体系应具备适当的弹性和超前性,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重点

1.课程设置要强化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突出小学教师综合培养。

(1)课程设置要全面化、多样化

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及与小学生的沟通及照顾其成长的能力。小学教师除了需具备宽厚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精通任教科目,还要求具有进行教学实践、与人沟通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实践、职业关系三个方面。

(2)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弹性化

小学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在课程设置方 面相 对多样化、弹性化。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强调综合性,具有弹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重视学科的交叉设置,为师范生成为小学教师所需的广博的综合 文化 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课程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克服通识课程内容相对狭窄、观点陈旧,实践性不强,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抽象,缺乏实践性的缺点。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手段。联系周边的所有小学,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增加在小学进行的专业课程,加强师范生对小学情况包括小学每个年级的年龄特征的了解。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加大实践实习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教育见习、实习,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首先,保证实习时间,优化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包括教研活动、班级管理、教工大会等。其次,进行分段实习,将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小学教师职业,还能使学生有时间对其教学体验和感悟进行消化。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2.调研、分析专业定位、岗位能力,写出分析 报告 ,提出对应课程模块。

3.依据专业定位,设计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素质结构,设置课程及实践教学项目。

4.根据小学理科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趋势,分解支撑该能力的知识点,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形成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标准与实施办法。

四、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初等教育(理科)专业“以能力形成为主线”的要求,确立构建如下合理、健全的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

1.学年课程分布体系

(1)三年制高中 毕业 起点学生:2.5学年为理论课(含校内实践课)+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即2.5+0.5。

(2)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生:2学年为高中课程+2.5学年为大专理论课(含校内实践课)+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即2+2.5+0.5。

2.必、选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达到“理论够用”目的;选修课程达到“知识面广”目的。

3.课程模块体系

(1)理论课程模块: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主干课、其他主干课)、职业素质课(职业基本素质课、教师基本技艺课)三类六模块课程体系。

(2)校内外实践课程模块:实验课、综合训练课、教育见习课、教育实习课和教育调查课共五类实践课程模块体系。

4.理论实践课程比体系

逐渐提高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技术精湛”目的。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1.08%。

5.选修方向课程体系

在完成专业必须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后,设立若干个专业选修方向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在小学教学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应东.学前教育三年建设方案(2013-2015年).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研究,2007,(5).

[3]惠中.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35-41.

[4]高璐.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30-32.

[5]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1):77-80.

[6]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 经验 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7

摘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我们必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技能岗位的教育纳 入职 业教育的思考范畴。本文在职业教育的思想下讨论了初等教育专业的特性,并根据职业特性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特性 初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5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类专业大都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每年培养数十万的职业类人才。传统认为,初等教育是属于普通教育下的师范教育,尽管有着知识积累与传承的这层特殊面纱,使得教师教育带有普通教育的知识特点,但是这无法遮掩“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技能岗位,也无法回避我们必将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教师教育。

1 初等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

职业教育的特性是其“职业性”,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导向”。职业教育成效如何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能否胜任其面临的岗位。我国初等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大多是面向小学及教育岗位的人才。专家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后续篇章;小学教育是两者的衔接,其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它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 自然科学知识 的兴趣等,为其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因此,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初等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

2 职业特性对教师的要求

小学教师以小学生的教育为己任,而不仅仅以小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为己任。小学生教育过程中育人是目的,知识的传授是手段。养成性作为初等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决定了初等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这要求养成教育的执行者――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养:

2.1 知识体系――全科发展

职业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与其职业对象密不可分。小学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小学生。就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感知技能等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无论多么复杂的新事物,小学生都可以将其作为整体逐步同化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掌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面对新鲜事物就立即将事物划分为各个零部件,了解零部件之后再加以整合进而认识新事物,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综合的整体的。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波伊尔也曾指出初等教育区别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联系:人与人是互相联系的,各门课程与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课堂内容与文娱生活是互相联系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小学阶段需要有全科型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知识的讲授,这有利于教师引导其更加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把握。目前,不少国家实行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2 教学技能――知识传授的保证

目前,中国的教师国编招考政策允许综合型大学的学生通过统一考试进入教育行列。而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接受了专门的教学技能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决定了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通晓教育理论,熟练教学实践技能。当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职前教育培养都加强了实践教学教育。大多数采用2+1的培养模式和院-校合作的方式。但是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与中学教育技能不同,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规范。其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儿童知觉过程的直觉性,使他们喜欢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呈现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儿童记忆的具体形象性,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形象生动的事物。另外,儿童思维想象的独特性和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也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这些都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生动活泼的载体,必要时辅之以儿歌、 童谣 、舞蹈、 简笔画 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

2.3 职业的认识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小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他们的工作态度,有时甚至一个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在小学生们幼嫩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使他们深刻认识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什么是初等教育,明确初等教育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 方法 ,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良好习惯,才可能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真正实现对人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莹.“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5]刘春玲.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教学技能[J].赤峰学院学报,2008,(8).

[6]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9).

[7]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8]夏小林.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2. 浅谈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3. 初等教育专业论文参考

4.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5. 初等教育论文范文

6. 浅谈基础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