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贵在出新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冷饭”,别人当然不爱看,老师也不可能打高分,这是顺理成章的。 作文必须出新。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哪些方面“出新”呢? 一、立意要新。文以载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尽是老生常谈,势必败人口味。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新颖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要会多角度、多侧面去思维、感悟,要有新的观念、见解,要会点化、翻新,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尤其要重视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同传统的、一般人的“大众”思维完全相反,同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针锋相对,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出新见奇。这恰如反弹琵琶,“反弹”是对“正弹”的突破,是对“正弹”的补充,而不是否定。如“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就是要‘班门弄斧’”,“要赛马,而不是相马”等便是。 二、取材要新。生活丰富多彩,感知生活也应多方面。目前改革开放,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多元呈现,“气象万千”。小作者也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就以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来说,又有多少“新鲜”的材料可以摄入笔端。关于家长方面:“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不检点言行的负面影响,对“乱收费”的反感与无奈,下岗后的复杂心态……关于学生方面:为获得高分的不当手段,“小心眼”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关于教师方面:升学分数、名次的巨大压力,“惩罚”学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请家长的无奈与无助,心中的阴影与苦闷……这些可以说是较“新”的材料。有人觉得这些材料“色彩”较暗淡,不能写出“高大全”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贵真实,以情感人,只要把握好“度”,取舍得当,表达得体,自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老一套”能打动人心。 三、结构要新。文章的结构布局应为主题服务,也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又毫无实际内容的所谓“新奇”构思诚然不可取,但不讲究艺术构思,一味记流水帐或一味堆砌的现象也必然导致主题的苍白无力。对于初中生要求写五六百字的作文来说,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因此,在短小的篇幅中,更要注重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写记叙文,要注重悬念的设置和行文的曲折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上要讲究点技巧,要不落窠臼,可借鉴微型小说、戏剧冲突等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在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写议论文,除了突出思维的条理化、逻辑性外,还可借鉴“形象化的政论文”--杂文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四、语言要新。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不能光图省事,老说“大路话”。 当然,上述四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写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要“取法其上”,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作文出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作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智力竞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领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作文之法,新奇为上。 多读书,尤其是名著。 多观察,时时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多思考,对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思想。 多记录,把每天观察到的人和事,及自己对此 的看法,记下来,不失为好的素材。 写日记,日积月累你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九寨沟旅游。
九寨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景区,美丽的风景随处可见。
九寨沟的风景,令人难忘的主要是水景。
那里有恬静的镜湖,俊美的翠湖,秀丽的芳草湖,迷人的藏龙湖,神奇的五彩湖…游九寨沟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九寨沟旅游。
九寨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景区,美丽的风景随处可见。
九寨沟的风景,令人难忘的主要是水景。
那里有恬静的镜湖,俊美的翠湖,秀丽的芳草湖,迷人的藏龙湖,神奇的五彩湖……我记忆最深刻的景点就是五彩池和五花海。
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平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我想它们的名字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吧。
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五彩池比五花海小得多。
六天的九寨沟之旅就这样匆匆而过,而九寨沟的美景却令我终身难忘。
星期日,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我作为一名安阳日报小记者,随团去浩宇农庄采风。
浩宇农庄距离安阳市区只有几公里,北靠司空,南依殷墟,是一座倡导“让生活慢下来的园子”。
走进浩宇农庄,迎面是一座巨大的肉色蜗牛雕塑,它巨大的黑色花岗岩底座上,篆刻着浩宇农庄这座“慢城”的起源。
走进大门,只见道路的右边是一大片花海,那一行行、一列列、一棵棵树上 *** 的花朵美丽极了。
经老师介绍,我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是西府海棠。
这些树像是蝴蝶的家园,一阵微风吹来,它们便随风翩翩起舞。
沿着道路往前走,是一大片银杏树林。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一阵微风吹过,“小扇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演奏一首赞美春天的交响曲。
暖暖的阳光透过银杏叶子,给银杏树叶镀了一层金,轻柔地散落地上,这一点,那一点,远处还有一大片……我们跟着阳光的脚步,在银杏树林里嬉笑着、奔跑着,享受这早春的惬意。
银杏林不仅是空气新鲜的“氧吧”,还是一座“雨林”!只要你需要,它就可以下雨。
原来每棵树的树枝上面,都挂着一根长长的水管,上面有很多小孔,只要打开开关,它就会为你打造一场奇妙的蒙蒙细雨,为你营造雨后的清新和闲适。
春天来了,这里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绿色的生命。
讲解员老师指着地上的小草问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植物?”大家都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老师笑着说:“这是荠菜,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
”我对荠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赶快查阅了资料。
据说,三月三吃了荠菜花煮鸡蛋,一整年头都不会痛。
关于这个传说,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在东汉时期,有一年春天,神医华佗路过一个村子,见天色已晚,想找一户人家借宿。
这家有一个老奶奶,常年犯头疼病,疼的时候,头都要炸了。
当她得知借宿的是神医华佗时喜出望外,请求华佗为她医治。
华佗采来一大把荠菜,让她和鸡蛋一起煮,每天早上吃三个。
连吃三日,老奶奶的头疼病竟然消失了。
这次活动真有趣,让我不仅看到了美景,还学到了许多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指导老师:阎长运)教师点评:小作者记叙了自己去浩宇农庄采风的事。
通过这次活动,小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习作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内容具体。
参加游学,增长见识是中学生游学活动的意义之一。
走进纯正的英语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你会找到那个侃侃而谈,活泼的自己,参加插班课堂,与伙伴交流,在文化体验项目中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克服自己的语言障碍。
没有经历的人生不算完整,经历让中学生游学活动的意义更加完整。
在十几岁的风华正茂中经历成长的快乐,接触更多新鲜事物,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去夏校里接受优质教育,去顶尖名校里找到人生的方向,去兴趣营地里经历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相信每一个去过的孩子都会爱上游学。
收获果实,让中学生游学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游学,让孩子变得更加见识不凡,更加自信,收获更多。
新东方国际游学老师提醒大家,中学生游学活动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惊喜,一种扎根在心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希望不管在参访、体验、学习还是公益中,都能找到属于孩子的那份专属果实。
...
今天起的格外早,像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呼唤我。
因为今天我们要去刘胡兰事迹陈列馆、彩绘酒瓶馆,酒厂,心愿林参加游学活动。
我们到了指定的地点坐上了大巴车,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我们第一站到了刘胡兰陈列馆,知道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
15岁的刘胡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了其他的 *** 员,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下。
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纪念碑前全体同学默哀,我为她献上了我的敬意和鲜花。
我想:正是由于许许多多像刘胡兰一样的民族英雄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格外珍惜。
我们照了合照后就前往下一站—彩绘酒瓶馆。
从彩绘酒瓶馆出来之后我们来到心愿林植树。
我和丁佳欣一起拿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苗,因为我们没有铁锹,所以我们必须要借铁锹,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快填完土的时候就跑过去借铁锹,那个同学填完就借给了我。
借到了铁锹后就选一个离旁边的树有一米左右的地方开始挖坑,直到挖了小腿那么深这才放树苗,我和丁佳欣一人扶着树苗,一人开始填土,填几锹土就踩一踩。
丁佳欣说:“我也要填土。
”我说:“好啊!”我把铁锹交给她。
不一会儿填好了,我们开始浇水,写许愿卡。
之后我把许愿卡挂在树上。
看着我们亲手栽种的树苗,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个星期天我真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既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又获得了新的知识。
我很期待再次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
...
今天,我们五(4)班的全体同学和老师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东方之都:上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今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今天去参观2500年的一个影片。
首先,我们来到了一个映着夜景、脚下是玻璃的地方。
我们看到了脚底下深不见底的海和中一望无际的天空,我一不小心被这里的美景迷惑了。
不一会儿,旁边的美景“忽”的一下消失了,随即出现的是辽阔的大海。
这时,我们好像再跟着屏幕晃动,跳进了海水里;然后,我们进入了丛林,听见了草丛中动物的叫声,我感到有一点害怕;最后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的城市——上海。
2500年的上海变了许多,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我们的家园也越来越温暖了,更奇妙的是交通再也不赌赛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未来的科技更发达了,人人都能坐上飞车。
看,我们的世界多美好啊!
资料参考:正山东济南汇泉小学家委会组织 了"探秘中科院成就科技梦"北京游学活动。
学生、家长一行24人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与专家面对面,感受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聆听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 迹。
同学们先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津津有味地聆听有关动物的科普知识。
随后来到中科院的植物园,带着挑战任务在各园区内通过辨识植物的特点,寻找指定的植 物,记录名称、合影留念。
完成任务的同学都可得到精美的纪念明信片。
“阅读照亮童年?写作光彩一生” 2016小荷作文春季“万米写书”与“漫阅读”成果报告会昨天(6月19日)在长征米拉梭酒店成功举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活动在孩子们齐声的朗读中拉开序幕。
成功考取“荷秀才”和“荷举人”的优秀“漫阅读”学员“漫阅读”是小荷作文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它能让孩子在阅读中寻找欢乐,也能让孩子们将阅读当成一种兴趣。
现场的孩子们说:“现在我每天都会阅读至少半小时,就像我们每天都在刷牙,如果有一天没有刷牙,肯定会特难受,而且在‘漫阅读’中我也有不少收获呢!比如,在读书的过程中,脑袋里时不时就会冒出好多个‘为什么?’”土豆校长讲述孩子们选择了小荷作文后的成长变化“高考语文再也不是‘死读书’和‘套写作’的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已是‘漫阅读’与‘活写作’的‘荷时代’……读天下美文,教活的作文,培养生动的人。
”土豆校长以2016年高考作文为例,讲解了“漫阅读”对孩子们写作的总要性。
成功考取“荷秀才”和“荷举人”的优秀“漫阅读”学员除了“漫阅读”,小荷作文还有:小荷照片课、国民研究课、美文彩图赏析课、物语课、万米写书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享受无限的欢乐。
其中,“万米写书”可以说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第一本书。
让孩子们创作的想法不受限制,在自己的欢乐中创造一篇篇故事。
虽然作品中难免会出现错别字、语序颠倒、构思不完整、语言稚嫩的状况,但却促使培养了孩子们想写、愿写、不怕写的创作兴趣。
“万米写书”活动作文大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荷作文本着一颗“宁朴勿华”的初心,关注着每一个“小荷”成员的阅读和写作状态。
为了更进一步使孩子们在写作中的思维不受书本的局限,亲身感受大自然的万物,西安灞桥区小荷作文将在暑假推出“作文游学营”活动,让孩子们在游览山水的同时,开阔创作的源泉。
重阳节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
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们的游学活动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积累的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挪威青年立志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结果没有被录取。身无分文的他只得来到学院外不远的街上,在一棵树下拉起了手中的琴。美妙的琴声吸引了围观的人,纷纷掏钱放入琴盒。一个无
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脚下,青年外下腰拾起钱还给无赖。当无赖再次傲慢地将钱扔在青年脚下,并语下:“这钱是你的,你必须收下”的话时,青年鞠了躬,说:“先生,谢谢你的资助!刚您掉了钱我为你拾起,现在我的钱掉在地上,麻烦你也为我拾起。”这时,刚才巴黎音乐学院的主考官从人群中走出来,将青年带回并录取了。
青年叫比尔·萨丁,挪威有名的音乐家。代表作《挺起你的胸膛》。
母亲带两个女儿来玫瑰园中玩,一个女孩抱怨道:“这真是个可怕的地方,每朵鲜花都长
着刺。”另一个女孩高兴地说:“这真是个美妙的地方,每根刺上都长着鲜花。”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时发现美的眼睛,换一种心情看世界,也许你看到的是亭亭的玫瑰。
美国911事件中,银行家爱德华被困在56楼中。当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没有生还的希望,时间已不多时,他拨通了自己助手和律师的电话,当电话还未接通时,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他拨通了另一个电话——那时他母亲的电话,只说了句:“妈妈,我爱你。”
面对死亡的挑战,事业财富可以遗弃,唯独母爱不可以遗弃。生命的最后一句问候,一个诀别,让它再生,成为永恒。
在这广袤的`世界里,人与人相遇可能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可能性是二亿分之一,而成为终生伴侣可能性是五十亿分之一。
而请你注意,如果早晨起床你身体健康,那么你比世界上几百万人更幸运。如果你从未遭遇过战火的肆虐、牢狱的凄苦和饥饿的折磨,那么你比其他五亿人生活更美好。须知这个世界多灾多难,就说中国,在过去两千年中,发生过800多次大地震、1300次大旱灾、1600次大洪灾、3200次大小战争及数百次瘟疫。
把这些数据记在心里,你对眼前的一切就更懂得珍惜。
在英国北部一个村庄的墓地里,有一块石碑,碑文用德文写着:“此处安葬着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1943年11月6日。
1943年二战期间,施坦因纳带领13名伞兵肩负希特勒秘密抓捕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任务。任务执行途中,一座失修的小桥断裂,两个英国小孩掉进河里。14名德国军人奋力跳入河中救人,终因身份暴露被英方全歼。
为了两个落水孩子的生命,施坦因纳和13名伞兵忘了自己的任命。谁也不能否认,在营救落水儿童时,他们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超越了国界和信仰。
鉴真刚剃度入空门时,有一天住持让他去昨夜落了一场雨的寺前路上走一走。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不久,所以泥泞不堪。住持问鉴真:“你能找到今天的脚印吗?”“当然。”“那前天的呢?”“没有。”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如此。一声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都不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下面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积累的议论文论据,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关于积累的议论文论据介绍:积累篇1、道理论据: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2、事实论据: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关于积累的议论文论据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淡水,里面有鱼,河边绿树葱葱。这就是伽里里海。它对进入其中的水绝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
而另一个还没有鱼,没有树,死气沉沉,这就是死海。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每一滴水都只进不出。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界上有两种人。
季节在花开花落中不断地交替前行,生命在峰回路转的道路上不断地被岁月以磨砺的方式丰富,人生在不断的好与坏中进行,人的一念之差会造成很多让自己无法想象的结局,一件事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人对生活的积累。
当你做完某一件事,你转身便将它抛诸脑后,注定当你重新遇到这件事时,你会做出同样的抉择,是好是坏,在此时已然变得不再重要,你的一生将在不断的重复中前行。就像一部没有营养的人生电影,重复的播放,你却并不感觉无聊,因为你看完一幕便已忘却,你的无聊重复在别人眼中看来,徒是浪费青春。
古时有一位哲人为了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放了两个瓶子在自己的桌上。如果他做了一件好事,就往一个瓶子里丢一颗红豆,如果他做了一件错事,就会往另一个瓶子里放上一颗绿豆。以红豆绿豆的多少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积累,有时就可以简单到只是动动手指摆摆豆子,但它却是你人生的鞭策。
每每看到那些刺目的绿豆,你便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你做过的不好的事,刻在心上的烙痕你可还会去再刻一回?有人说,不过只是为了积累,何必分红豆绿豆?折几张白纸,在里面写上自己犯过的错,放在一个小瓶子中又有何不可?那请问,你会常常有闲余去翻阅你曾经的过错?如果没有,那白纸的用处何在?你会忘了你做过多少不好的事,或是将你做过不好的事当成好的事情,一味的愚昧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有那么多闲余的时间去翻看那一张张白纸,你的人生岂不是又在不断的重复?浪费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若是有人仍然觉得,分红豆绿豆不过是让那些刺目的绿豆给自己徒增负担,那哲人分红豆绿豆只是为了积累人生,那你的目光,便又短浅了一筹。倘若要让命运之神垂青于我们的勤奋努力,倘若要让我们热烈的青春张开飞翔的翅膀,在一不小心踏进生命的匆匆花季的时候,请别忘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何谓最好的自己?不是去攀比别人的长处,不是去嘲笑别人的短处,而是看着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超越别人,你能得到的,是别人的敬佩,超越自己,才是成长!马云曾说:昨天很激烈、今天很残酷、明天很美好!走过激烈的昨天,挺过很残酷的今天,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在你拼搏的汗水中绽放最美的梦想之花!看着你自己的瓶子,看看一边的红豆,再掂量一下另一边的绿豆,一边,是你昨天的成功,一边,是你昨天的过错,在成功中进步,在过错中成长,超越昨天的自己,追赶明天的阳光。
当有一天你发现盛着绿豆的瓶子空空如也,或许你已穿上了正装,整装待发。窗外阳光正好,你瓶子中的红豆超过绿豆了吗?年轻的你,路在脚下,瓶子在手中,跑起来吧,踏上属于你的征程,超越昨天的你,做最好的自己。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偶尔捡到一本杂志,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话》的小说给吸引了,小说作者是无名小辈。屠格涅夫多方寻找作者的下落,并称赞其是:“很有天赋的作家,将来必成大器。”那位作者知道后兴奋不已,原只是因为生活郁闷信手涂鸦的作品竟受到大家的称赞,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写出许多巨作。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与被欣赏都是力量源泉,欣赏何不是一种善良?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又有消闲性、考察性、游学性、商贸性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单就审美而言,它是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本文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旅游与人的爱美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旅游的文化意义。
一、旅游与爱美天性
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发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须臾离开的动植物与空气、阳光、水等物质资料外,还常从自然美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来过活的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愈普遍。在认识领域里,例如植物、动物、矿石、空气、光线之类组成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时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时而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就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
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只给人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则给人生命的美的升华,让人获得“极视听之娱”,以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获得摇荡性情、产生艺术灵感的心灵激动。它有如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绘人以意味无穷的美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是人类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忧愁与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却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过:“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卷63页)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
欣赏自然美,还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切的体验与启人深思的精壁见解:“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索,望一望那被龙骨冲开的波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上。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393页)的确,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风格,能使人为之心胸开阔,品性崇高,心灵纯洁,养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写的见“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刘禹锡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都是表现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证。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是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如此。鲁迅说:“曙日出悔,瑶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反映了对自然美人皆爱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这种爱美天性,也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锁链脱去了,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圣家族》,见《马恩全集》2卷217页)为什么自然美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激发人的爱美天性呢?因为自然之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有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的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的和谐合拍,这就是自然美产生怡情作用的本质所在。
所谓爱美天性,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本性。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也包含了劳动创造了审美能力这层意思在内。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长期得到环境美熏陶的结果。人的爱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遗传而来的爱美天性,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与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愿人们迈开双脚奔向大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欣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促进创造美的伟大事业。
二、旅游与人类文明
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转引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性”,主要是旅游观光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业余时间与消费支出去满足这种精神享受,故旅游活动日兴,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正是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快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旅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美学》)的确如此,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中心,广涉奇丽的山光水色、花木虫鱼、日月云雾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院宝塔,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情风俗、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购、娱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
旅游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勃兴是近百多年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相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经济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能,必然带动多种经济部门与文化行业的协同发展,产生综合效应。要使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形成旅游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立体结构,必然牵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好些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
现代旅游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它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涵养文化等方面有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搭台唱经贸戏,为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扩眼界,为利用旅游资源以脱贫致富,为提倡适度消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政府提倡旅游,人们办旅游业与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落后地区人们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冲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
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的来华,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经济文化中的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拓展经济新观念与吸收现代文化意识中产生的弹性功能,对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催化作用。
旅游是宏扬民族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写到:“我要踏着祖先的足迹,细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我要凭身上‘传人’的胎记,拜认金色的矫龙,古老的东方。”这表明反映着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艺术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