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完善,像鼠疫这样的传染疾病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了,目前已经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绝技了,以至于让很多人已经忘记了鼠疫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可怕的传染病之一。两千多年历史前后人类三次爆发鼠疫,直接导致了数亿人的死亡。那么鼠疫这种可怕的病毒最终是如何得到控制的呢?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上图_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医疗水平都相当之差。面对鼠疫的进攻根本不仅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还愚昧无知地搞出许多奇葩治疗办法加重病情。这一点上,欧洲中世纪的人们最有发言权。
1347年至1353年,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在欧洲首先集中爆发,仅仅数年的时间就造成全欧洲25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占到当时全欧洲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鼠疫也正是在这次爆发中得名“黑死病”。
当时的欧洲近乎成为人间炼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薄伽丘在其短篇小说《十日谈》里就曾描述过当时的惨状:
“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坟地再也容纳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习俗,要求葬在祖茔里面,情形更加严重。等坟地全葬满了,只好在周围掘起又长又阔的深坑,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就像堆积在船舱里的货物一样,这些尸体,给层层叠叠地放在坑里,只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直到整个坑都装满了,方才用土封起来。”
上图_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 (黑死病)
正所谓病急乱投医,面对无法独善其身的黑死病。欧洲人寻找了N种奇葩治疗法:
1、放血疗法欧洲中世纪西医的放血疗法与中医目前还在使用的针灸放血疗法有很大的区别。中医放血疗法重在用针扎刺激穴位而出现极少量的出血,而西医的放血疗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放”血(出血量极大)。这种疗法源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体液说,他们认为人类生病是因为体液失衡,放血会使体液平衡进而治病,黑死病的治疗自然也不例外。欧洲人在中世纪对放血疗法极度痴迷,但这种疗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反而容易诱发伤口感染,加重病情。
2、吃祖母绿中世纪意大利医学家詹蒂莱·达·福利尼奥认为祖母绿拥有强大的治愈力,吃下去百病全消。不过,祖母绿作为一种宝石是很珍贵的,一般人也吃不起。至于味道跟口感,应该跟玻璃差不多。
上图_ 欧洲人的放血疗法
上图_ 欧洲人的放血疗法
3、不洗澡14世纪,欧洲很多医生认为黑死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热水洗澡会让毛孔张开,让空气里的黑死病进到身体里来,而长期不洗澡皮肤上长期积累的污垢就能隔绝空气,防止黑死病,欧洲人居然对此深信不疑。
4、吃发霉的蜂蜜欧洲人以往的经验认为发霉蜂蜜能解毒,当然也能治黑死病。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来看,吃发霉的糖蜜来治黑死病还是有点科学依据的,因为发霉产生的青霉中含有青霉素可以杀菌,但直接服用发霉蜂蜜药效究竟能发挥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腹泻、呕吐怕是少不了。
5、鞭笞自己天主教会在黑死病面前,腐败无能的本性暴露的淋漓尽致,他们只会将黑死病的爆发说成是上帝的惩罚,只有更加虔诚地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才不会得黑死病,才能够治好。当时愚昧无知的很多底层基督信徒深信不疑,在1348年的德意志就出现了一批被称为“鞭笞者兄弟会”的人,这些人往往赤裸上身,一边呼痛哭流涕地向上帝忏悔,一边用皮鞭和木棍使劲抽自己,一直抽到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为止,这样的愚昧却引来了无数人的膜拜和效仿。
上图_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黑死病)中,火烧犹太人
6、杀犹太人欧洲原本就对犹太人极度歧视,黑死病爆发时,欧洲天天死人却找不到任何原因,很多种族迫害者就散布是犹太人四处投毒导致的黑死病,于是欧洲多地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迫害犹太人浪潮,甚至造成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的极端案例。
7、穿戴“乌鸦”装备黑死病横行时很多医生为了防止感染,就身上穿着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子,脸上套上可过滤空气、跟鸟嘴一般的面具,眼睛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手上戴着白手套。整个人看着像个乌鸦,人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不被黑死病感染。
除了以上的奇葩方法之外,中世纪的欧洲人还曾经用大便涂抹肿块、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前等重口味方法来防治黑死病,为避免引起读者不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上图_ 欧洲中世纪中,穿上防护服(乌鸦装备)的瘟疫医生
站在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的方法可谓是奇葩、愚昧到了极致,因而不可能对黑死病产生任何防治效果。此后的好几个世纪,欧洲还是没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黑死病,但死亡率却大大降低了,而且18世纪以后,更是在欧洲几乎绝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免疫力的产生。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中世纪黑死病大流行造成约1/3的欧洲人死亡,剩下的人自然会对黑死病产生抵抗力;此外从进化学的角度再看,接二连三的遭遇黑死病,欧洲人在一定程度上进化出抗击黑死病的能力。
第二,隔离法的广泛运用。黑死病在欧洲集中爆发的时候,当时的米兰大主教无意间发现了能阻止疫情扩散的好办法——隔离。大主教下令发现最先发现病例的房屋,立刻砌砖封死门窗,建好围墙,凡是围墙内的人,无论生死、患病与否统统不允许外出。结果,奇迹出现了,米兰没有出现疫情的蔓延。从此以后,隔离成了全欧洲司空见惯地防止黑死病蔓延的措施,效果比较明显。
上图_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黑死病) 传播图
第三,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中世纪黑死病集中爆发之后,欧洲很快就迎来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社会逐步走向转型,科技进步十分迅速,工业革命的如火如荼也给了欧洲人建立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技术。欧洲人不洗澡、不注重公共卫生的毛病也逐渐消除。例如,兴起肥皂工业并养成用肥皂清洁的习惯,挖掘宽敞的下水道,并重视对垃圾的处理,还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因此越来越注重公共卫生的欧洲自然而然就减少了鼠疫。
中国古代也出现过多次鼠疫大流行,其中,明末清初年间的大流行就间接导致了明亡清兴。面对瘟疫,中医之前一直依据的《伤寒杂病论》明显不管用。此时,明末著名医学家吴有性在亲历走访了全国的疫情之后,写出了《瘟疫论》,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疠气”致病学说虽然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并不完全正确,但确实给后世防治鼠疫提供了依据。
上图_ 《鼠疫汇编》,鼠疫专著,清代罗汝兰(芝园)撰
19世纪末,我国华南地区鼠疫再次大流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次鼠疫防治主要是民间自救,陆续出现了很多防治鼠疫的中医著作,例如吴宣崇的《治鼠疫法》、黎佩兰的《时症良方释疑》、陈兆祥的《急救鼠疫传染良方》、罗汝兰的《鼠疫汇编》。
其中广东名医罗汝兰的《鼠疫汇编》中独创的加减解毒活血汤影响最大,根据《鼠疫汇编》的记载,加减解毒活血汤的主要药方为“柴胡2钱……赤芍3钱,桃仁8钱(去皮尖,杵碎之),红花5钱,川朴1钱,甘草2钱。”
《申报》在转载当时人的说法时提到:“惟其对症用药,故能投无不效。他乡用之,十愈八九。是年见症几三百,施药二百七十余,共死四十余人,除误医与不服药二十余人外,尚救九成有余。”罗汝兰治疗鼠疫的成功率居然高达90%以上,不过由于记载的来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故真实性大打折扣,但能看出中医在治疗鼠疫上还是有很多积极作用的。因此,《鼠疫汇编》至今仍然是中医治疗鼠疫必须参考的文献之一。
上图_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
了解中国人抗击鼠疫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伍连德。
1910年11月,以哈尔滨为起点,我国东北爆发了鼠疫,疫情十分严重,相关资料显示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前往东北。
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疫情严重,日本和俄国也出兵抢夺防疫权,并借此攫取利益,更可怕的是这次鼠疫疫情与以往世界医学界所知的腺鼠疫情况不同,是一种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的新型鼠疫,多国医学家对此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伍连德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踪流行经路,逐渐找到了这次鼠疫的特点,他将这次的鼠疫命名为“肺鼠疫”,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为防止飞沫传播,还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囊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广泛佩戴,这些措施立竿见影,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将这次传染性极强的肺鼠疫疫情给扑灭了。
伍连德解决东北的鼠疫大流行的壮举,帮助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并率先在中国建立防疫医疗体系,我们当今的防疫手段和思想很多还研习着他的路线。伍连德还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人。
上图_ 鼠疫杆菌
1894年,法国生物学家耶尔森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并在第二年研制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疗鼠疫的血清,为了纪念他,鼠疫杆菌又被命名为鼠疫耶尔森菌。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鼠疫杆菌和青霉素的发现让鼠疫的防治步入了更加科学高效的“抗生素时代”,其防范和治疗方法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效。经过二十世纪的多次科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已经确定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是治疗鼠疫效果最好的几类药物。人类经过近千年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个危害极大的头号传染病给控制住了。
这里普及一下鼠疫的相关知识,鼠疫主要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三大类型。虽然它叫鼠疫,但其实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并非老鼠,而是虱子、跳蚤叮咬患病的啮齿动物之后再叮咬人来传播的,至于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则主要是肺鼠疫才会有。历史的经验和科学告诉我们,保持个人和公共卫生,消灭老鼠、虱子、跳蚤等传染源,实施严格的检疫防疫隔离措施,发病及早治疗,鼠疫是完全可以被防治的,它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巨大破坏性。
上图_ 二战中为伤兵注射“青霉素”宣传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鼠疫的死亡率已经被降到了10%以下,而且我国对鼠疫防疫的重视(鼠疫被列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鼠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绝迹,只有西北地区等带菌动物(野鼠、野兔、旱獭、野狐等)比较集中的自然疫源地偶尔会出现几个散发病例。
有关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的参考文献有如下这些:
1、罗成旺,刘起勇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2、张志凯,俞东征 《我国的鼠疫现状及控制》
3、邢权,《大气污染与肺癌》
4、蔡宏道,主编的《现代环境卫生学》
5、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
6、陈士杰,李秀央,周连芳.《大气污染物致肺癌的潜伏期灰色定量分析》
7、黄欣欣,蔡琳 《大气污染与肺癌关系研究进展》
相关范文:
预防医学发展趋势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着重研究环境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及心理因素。研究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健康与疾病等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本质问题。“健康是身体上、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观,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绝望以及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纵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血管病、糖尿病、溃疡病、恶性肿病及精神病等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预防医学观念上的发展,同时体现在三级预防原则和策略的实施,从而使个体和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成为实现人人健康的最高医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1〕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儿童)。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发病总人数多,影响出勤率高。
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1991~1994年,O1型霍乱在南美流行,病人在100万以上;新出现的O139型霍乱在南亚流行,病人超过10万。1994年肺鼠疫又在印度出现。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传入我国。1993年WHO发出警告,结核病在世界已处于紧急状态,1995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300万;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60万,死亡20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抗生素的发现,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功不可没,但在广泛应用之后,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
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O139型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疯牛病(克-雅氏病)、病毒性肝炎的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等。新病毒的出现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Lerdberg(莱尔德堡格)所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因此,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艰难、长期的斗争,认为传染病在下一世纪将可以轻易解决的观点是错误的,艾滋病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2.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有8000多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1.1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均高达100/10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WHO199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50%,占西太平洋地 区的80%。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1017万人,其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有200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我国尘肺病人已达50万例,比70年代增加了65%。全国接触有害物料的工人有1900万人,但接触者中受检率仅20%,乡镇企业工人受检率更低。慢性职业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万例。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年),城乡重型精神病患病率为10.45‰;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22‰;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40%)。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5.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提高 意外伤害常被认为是偶发事件,无法预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国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损失也较大。我国因意外伤害而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毙。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2000年我国将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绝对数达1.3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1〕
1.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是医学更加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全社会都把健康作为社会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对健康的投资作为基本建设投资,把卫生建设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事实说明,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个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达到减少发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我国提出的“大卫生”观,是对预防医学社会化的具体表述。要达到WHO提出的“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目标,除需要卫生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00年我国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如何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是否把健康教育放到战略高度去考虑,也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防治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本是同一医学群体,但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识,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群众需要防治结合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因此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 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但治理和保护环境却是十分艰巨、长期的工作,既需要高新技术,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对环境与健 康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4.将更加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健康影响很大,美国资料对大学医学院调查观察,发现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内向、抑郁、隐蔽着愤怒和失望。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展到心理。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学有可能继分子生物学之后,成为医学中的带头学科。
5.预防保健政策和策略的发展 建国初我国即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1953年起在全国各省市(地)县(区)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卫生防疫站,成为党和国家实施预防医学政策和策略的组织体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预防保健与农村卫生、中医药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三大重点任务,并对预防保健的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作了充分的表述。
1977年,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人人健康”的全球战略,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978年,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指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1979年,WHO组织制订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指导原则。197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34/58号决议》,指明卫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表示支持。实现2000年的具体目标有10项,包括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所有的人积极参加社区卫生行动,安全饮水和环境卫生设备,足够营养,计划免疫,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及促进精神卫生等。我国政府对初级卫生保健策略作出了承诺,并正在大力实施。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讨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新卫生政策,并召开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世界卫生宣言》,号召采取行动以帮助最需要改善卫生状况的人们。当前卫生设施的覆盖率仅占人口的1/3,生活在极度缺乏卫生设施的社区人口增加到33亿。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预防保健的政策和策略将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宁庆、童道玉.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预防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1910年末至1911年初,一场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流行性鼠疫”席卷了东北。疫病沿着当时的中东铁路肆意蔓延,从海拉尔、齐齐哈尔到哈尔滨、长春、奉天(今沈阳)。感染鼠疫的患者成批死亡,整个东北地区都笼罩在鼠疫的阴影之中。后来经过医学专家伍连德博士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这场突如其来的鼠疫还是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夺走了6万多人的生命,许多家庭因这场疫情变得支离破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将疫病带到了东北?造成1910年东北鼠疫的元凶究竟是谁?
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认为鼠疫是由沙俄从西伯利亚传到满洲里,然后再蔓延到整个东北地区。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事实证据作为支持,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猜测。事实上,东北鼠疫第一号病例就出现在满洲里,而沙俄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出现相关病例,所以强行“甩锅”既不科学,也不理性。
其实就在东北鼠疫结束后,专家团队了开始对这次疫情的原因展开深入调查并得出了确定结论:东北鼠疫源自土拨鼠身上所携带的鼠疫杆菌。
土拨鼠体形硕大,它的皮毛可以在市场上卖出高价。自古以来,土拨鼠都是当地人非常重要的猎获。和其他啮齿类动物一样,土拨鼠的洞穴也是鼠疫杆菌滋生的温床,因此土拨鼠身上携带大量鼠疫杆菌是很常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以前没人感染鼠疫,1910年却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呢?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其实和晚清时期的人口流动密不可分。
清朝中前期,东北地区被满族统治者定义为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因此不允许汉人移居东北。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人自有一套传统以应对感染鼠疫的危险。比如对土拨鼠只能射杀,不能设陷阱捕获。看到活动懒散的土拨鼠要避免与之接触。如果看到某个土拨鼠群落显出生病迹象,人们就要拆掉帐篷搬离至其他地方。这些传统是满族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当地人都知道如果违背了祖宗传统,就将会遭受上天惩罚。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这套被赋予神秘色彩的传统其实非常合理,生活在东北的满人正是遵循了这些祖训才大大降低了感染鼠疫的概率。即便偶尔有人被鼠疫感染(当地人认为是被邪物附身),他们也有一套传统应对方法,使得疫病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染。
然而到了清朝晚期,统治者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禁令却成了一纸空文。随着帝国人口的急剧膨胀,中原地区土地呈饱和状态,大量汉人贫民纷纷选择“闯关东”,汉民北移运动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此外,清廷为了阻止北方沙俄帝国蠢蠢欲动想要向南扩张的趋势,干脆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默许汉人移居到东北以维持对帝国北部大片无人区的控制。
大批汉人移居东北促成了东北地区的繁荣,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由于土拨鼠的经济价值很高,所以许多汉人来东北专门就从事抓捕土拨鼠。可是这些来自关内的移民对满族传统一无所知,也毫不感兴趣。为了实现高效抓捕,他们设下大量陷阱,无论是活蹦乱跳的土拨鼠还是病怏怏的土拨鼠,一律成为猎杀目标。结果就是这些人成了第一批鼠疫感染者。在遭受感染后,他们又缺乏对应疫病的经验,这才导致鼠疫在东北地区大规模暴发。
因此,尽管在东北地区的土拨鼠洞穴中一直存在着鼠疫杆菌,但只有当新来者不再遵守当地的“迷信”做法时,鼠疫才成为真正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瘟疫与人》
鼠疫和麻风病是中世纪各种苦难之最,黑死病作为世界上爆发过的最具毁坏性的大流行病,足以反映出在灾难性疾病到来时,对人类和社会的冲击。
可惜的是,历史上对于毁灭性流行病的记述模糊又混乱,文献中的词汇常常过于简洁。14世纪对于黑死病的记述包括如下可怕的症状: 疼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坏死的器官,鼻孔流血,血性痰,血管出血,这些症状导致皮肤出现斑点及变色。
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当时的历史学家和医生经常把黑死病和麻风病作为破坏性流行病的最重要历史模板。
鼠疫这种病,这种病主要表现为 腹股沟腺鼠疫 和 肺型鼠疫 ,偶尔也表现为 败血症鼠疫 。 在缺乏合适抗生素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超过50%;肺型鼠疫和败血症鼠疫的死亡率接近100%。
生活中,如果一只跳蚤感染了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后再叮咬人体,引起的疾病就是腺鼠疫。 潜伏期2~6天,这段时间里细菌在淋巴结内繁殖,潜伏期过后,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烧、头痛、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呕血皮肤黑斑等症状。
即使是在拥有 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 的今天,还是有很多病人死于这种病。
腺鼠疫的最典型症状是在腹股沟,腋窝,脖子等部位出现“腹股沟淋巴结炎”的症状,淋巴结肿大且疼痛。其他症状还有:不安宁、焦虑、精神混乱、幻觉、昏迷。一些特定的细菌蛋白抑制了能够阻止其繁殖或扩散的免疫反应,鼠疫杆菌还会释放一种毒素,导致休克、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占星家把腺鼠疫归咎于土星,木星以及火星的一次恶毒的联接。 而流行病学家发现,鼠疫流行的原因在于耶尔森氏杆菌、跳蚤和老鼠的灾难性联合。
要理解流行性疾病,不如先简单了解一下 微生物、跳蚤、啮齿动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2001年,研究者成功破译了耶尔森氏杆菌的基因和质粒,它取自一位在1992年感染肺型鼠疫死亡的科罗拉多州兽医,兽医的感染是因为一只猫的喷嚏。在DNA序列的研究基础上,微生物学家认为,耶尔森氏杆菌很可能是从两万年前的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进化而来,这是一种很小的人类肠道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家认为,耶尔森氏杆菌变成致命的病原体是因为获得了新的基因,丢失或者不表达伪结核病基因,并且建立一种奇异的染色体重组模式,使它的基因组有异乎寻常的活力。
依靠来自于其他细菌的基因,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克隆新的环境。这些基因中有一组编码了允许细菌在跳蚤的内脏里生存的酶, 跳蚤变成了疾病的携带者 。
19世纪90年代,大面积流行的鼠疫连续性地在广州、香港、孟买、爪哇、日本、小亚细亚、南非、美国的北部和南部、葡萄牙、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爆发。
历史流行病学家估计19世纪90年代流行的鼠疫杀死了超过1200万人,有人认为这个数据不可靠,他们提出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仅印度死于鼠疫的就有1000万人。
亚历山大.耶尔森在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期间从患者尸体的腹股沟处分离出了引起鼠疫的细圈。耶尔森把细困祥本送到了巴黎的巴斯德学院,利用那个样本,爱密尔·鲁研制出了第一份抗鼠疫血清。
为了纪念导师路易·巴斯德,耶尔森把自己发现的鼠疫细菌叫做巴斯德菌。1971年,为了纪念亚历山大·耶尔森, 引起腺鼠疫的细菌被重新命名为耶尔森氏杆菌。
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在啮齿动物繁殖地的同样小气候里存活好几个月。 在快要腐化的尸体上它的寿命只有几天,但是它可以在冰冻的尸体上生存好几年。
因此,鼠疫的局部爆发取决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和处理鼠疫受害者尸体的方式。
在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知道了三个耶尔森氏杆菌的自然变种, 这三个变种都能引起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致命性的感染。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世界卫生组织记录了24个国家18000个鼠疫病例,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非洲。在美国有13个州报道过鼠疫发生。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抗生素对鼠疫杆菌才普遍起了反应。 用抗生素治疗鼠疫的死亡率大约在15%,对比没有治疗的鼠疫死亡率估计是50%-90%。20世纪90年代末的流行病学家提出警告,说全世界范围的鼠疫病例事实增加了,应该被列为再次出现的疾病之一。
可倒霉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巴斯德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株鼠疫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如果耐药性基因在其他菌属广泛传播,腺鼠疫作为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将再次出现。
虽然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很容易地穿透黏膜,但是它不能通过健康的没有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因此通常依靠跳蚤到达新的宿主。
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报告说在跳蚤的胃里发现了鼠疫菌,那个跳蚤来自于一只被感染了的老鼠。但是“跳蚤理论”遭到了怀疑。
孟买的英国鼠疫委员会成员作了试验证明跳蚤并没有传播鼠疫,他们假定“一个跳蚤就是一个跳蚤”。关于跳蚤理论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揭示的是 不是所有的跳蚤,都会传播鼠疫。
实验中有2000种不同的跳蚤,其中黑鼠的跳蚤(又名印鼠跳蚤)是最有效的鼠疫携带者,排名第一,除此之外至少有八个品种的跳蚤能够把鼠疫菌传给人类。跳蚤的生存依赖于宿主、热量、湿度的不同,几天至一年之久均有可能。
一个被感染的跳蚤会成为快速繁殖鼠疫菌的牺牲品,跳蚤的胃最终会被细菌塞堵住。当饥饿的跳蚤咬了一个新的受害者时,咽下的血液和细菌接触并被细菌混合,一部分会带着大量的细菌返流到被咬者的伤口, 导致鼠疫菌在离咬伤处最近的淋巴结里大量繁殖。
一般来说,跳蚤对自己的宿主很忠诚。不幸的是,印鼠跳蚤发现人类是一个可接受的老鼠的替代品,人类跳蚤虽然不能达到老鼠跳蚤的感染能力,但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数量可以补偿质量。
尽管跳蚤是普遍存在的公害和疾病的携带者,相比于虱子、蜱虫,有跳蚤可能也没那么可怕。
当腺鼠疫患者的大量病菌扩散到肺内时,肺脓肿就出现了,同时伴有剧烈的咳嗽和喷嚏,并通过痰释放出大量病菌。 病菌进人新的宿主的呼吸系统时迅速繁殖,导致了高传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要的肺型鼠疫。
直接通过唾液进行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肺型鼠疫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率。
肺型鼠疫的潜伏期只有一到三天,爆发非常突然。 症状表现为胸痛伴有剧烈咳嗽,引发咳血痰,继而发展为神经紊乱加重,患者能力丧失,出血导致皮肤出现黑紫色的斑点。咳嗽伴随着窒息,病人最终窒息而死。 这种高致命性鼠疫的患者会经历发热,寒战和致命性肺炎。
在败血症鼠疫中,细菌通过血液迅速传播破坏内部器官和血管,导致坏疽、内出血、鼻和耳朵出血甚至昏迷。患者会在一到三天内死亡,不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炎的症状。
一旦阐明了老鼠和鼠疫之间的关系,许多权威人士就认为黑鼠是鼠疫流行的唯一来源。 可几乎有近两百种啮齿动物可以被确定为鼠疫可能的宿主,这个时候的 “野生啮齿动物鼠疫” 的概念才得到认可。
虽然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流行性腺鼠疫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早期关于“鼠疫州温疫”的描述太模糊,不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因此在540年的查士丁尼鼠疫通常被看作欧洲鼠疫的第一次流行。
“在中世纪的某个时间,黑鼠一路前行来到欧洲,幸福地居住在城镇和乡村,成为永久的居民。 在思乡人朦胧的双眼里,中世纪的城镇看起来也许很独特,但是那是一个充满污秽的不卫生的地方,就像啮齿动物拥挤的养殖场,狭窄的、弯弯曲曲的小巷周围随意分布着小块的花园、猪圈、粪堆、商店屋舍,还有人畜共用的杂物间。”
在古代的史学作者的笔下,害虫和奇怪的行为都被看作灾难的预兆,但是他们没有区分是田鼠还是家鼠。
当通常生活在地下的田鼠、家鼠、鼹鼠和其他动物逃到地面上来,像喝醉酒一样东倒西歪甚至大批死掉的时候,中世纪的医生甚至普通人都会很害怕:这意味着引起瘟疫的疾病很快就要来临了。
这个奇怪的征兆很容易与另一个观点达成一致,那就是形成于地下的有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产生了致命的有毒气体。
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鼠疫世一步的波动甚至能制成图表,到最后,这一疾病看起来在西方灭绝了,却在地中海的港口开始周期性的重演。
根据历史学家普罗可比的记载,540年,鼠疫开始于埃及,不久扩散到整个地球,每个国家都死了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参考文献:《医学史》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