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基础力学

2023-03-13 05: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基础力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械设计方面毕业论文例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大型机械驾驶室减振设计

摘要:本文概述了工程机械减振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以大型机械的驾驶室减振设计为背景,探讨了发动机悬置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发动机减振的布置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以驾驶室模态试验为基础来检验现有类型的驾驶室的结构弱点检验和构件加强的方法。

关键词:机械 驾驶室 减振设计

1、概述

工程机械在水利工程、道路施工、矿山等场合得到大量的使用,其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这类机械的设计时通常采用静态设计,设计理念上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的强度、耐久性等和机械的工作性质直接相关因素。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国产的大型工程机械普遍存在着施工过程中振动过大的问题,这将间接影响设备的抗疲劳特性和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和操作的稳定性。

由于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恶劣,车体结构的振动问题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型工程机械而言,控制车体振动尤其是驾驶室的振动,寻求有效的减震设计方法,对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和车体驾驶室构件的疲劳寿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工程机械的振动控制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将这一问题缩小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上,主要通过发动机悬置位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模态分析和被动隔振理论来降低驾驶室的振动效应。

早期的汽车发动机减振方法是利用硫化橡胶,但硫化橡胶在耐油和耐高温方面表现不够理想。20世纪40年代设计出了液压悬置装置来降低发动机的振幅,并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但液压悬置减振装置在高频激励下会出现动态硬化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应汽车发动机减振的要求。

上述几类减振方式都属于被动减振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发动机减振技术的进步,半主动减振技术开始应用到发动机减振中,这类减振技术的代表作是半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装置,这类减振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尽管后来又出现了由被动减振器、激振器等所构成的主动减振技术,这一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降噪性能,但结构非常复杂,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工程车辆较少使用。

在工程车辆驾驶室的舒适度设计方面,主要所依据的是动态舒适性理论,用以评价驾驶人员在驾驶室振动的条件下对主观舒适程度。从驾驶员所承受的振动来源来看,主要是受发动机的周期性振动和来自于路面的随机激励。其传递机理较为复杂,跟发动机、驾驶室、座椅等的减振都有关系。因此为便于分析,本文中只针对驾驶室的减振问题展开研究。

2、大型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减振设计

如前文所述,驾驶室的振源激励主要来自于路面和发动机及其传动机构。来自于路面的振源激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要进行理论分析非常困难。加之在需要使用大型工程机械的场合机械的运动速度一般都较慢,随之产生的路面激振频率较低。因此相比之下,大型机械的发动机在运行时一直都处在高速运转状态,由此产生的激振频率很高,也更容易导致构件的疲劳损坏,实践证明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疲劳损坏主要是由发动机周期激振力产生的交变应力引起的。从物理背景来看,工程机械的驾驶室所受到的振动激励主要来从车架传递到台架,驾驶室的振动行为属于被动响应。为了便于分析,将驾驶室的隔振系统进行简化,以单自由度弹簧阻尼系统来对驾驶室受到振动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2.1发动机的悬置设计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原因主要是不平衡力和力矩,这类振动不仅会引起车架的的振动,也会形成较强烈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到构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舒适度。要缓解发动机振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采用悬置的设计方式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其实现方式是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加入弹性支承元件。悬置设计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发动机解耦理论,通过解除发动机六个自由度解耦,改变发动机的支撑位置,从而实现发动机自由度间振动耦合的解除。

此外,需要配合使用解除耦合后的各自由度方向的刚度与相应的阻尼系数,但应注意在解耦之后振动最强的自由度方向的共振控制,可应用主动隔振理论来确定减震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采用合适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在于控制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

具体到悬置设计的细节方面,主要是确定发动机支撑的数目和相应的布置位置。在考虑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支撑数目时,考虑的因素包括承重量和激振力两大类。在设计时通常都会依据车辆类型的不同选择三点或者四点支撑方式。对于大型机械而言,在实践中一般都会采用四点支撑的方式,本文中作为算例的发动机属于某型重型挖掘机的发动机。因此采用经典的四点支撑。其支撑位置选择在飞轮端和风扇端,上述两个位置分别设置两个对称的支撑点,采用支撑对称的目的在于后期解耦方便。从布置的方式上看,主要有平置、汇聚和斜置三种典型布置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发动机周围附属配件的布局方式以及车架所能提供的空间有关。本文中不重点讨论减振支撑的布置方式,因此仍然采用平置式的减振布置方式。

2.2悬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为减少研究成本,在支撑的材料上选用橡胶减振器。由前节所述,由于采用的是四个平置式的橡胶减震器,因此可以在进行力学分析时将其简化为三个互相垂直的弹簧阻尼系统,从而可以构建一个发动机主动隔振的力学模型。

2.3驾驶室模态试验

在上述基本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驾驶室模态试验的方法来检验整个驾驶室的减振效果,其目的在于掌握驾驶室的动态特性和找出驾驶室结构上的薄弱部位,同时以试验为基础还可以调整驾驶室减震器的系数匹配,减小驾驶室的整体振动响应。在试验时以快速傅里叶变换为以及,测量激振力和振动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二者之间的传递函数,而模态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实现来实现传递函数的曲线拟合和确定结构的模态参数。本试验中采用LMS模态测试分析软件,驾驶室所受的激振用力锤激振器来模拟。

在试验时用力锤敲击驾驶室从而制造出1-200HZ脉冲信号。通过记录下在不同激振频率下驾驶室结构的反应来确定驾驶室各个构件的强度,以及应该避免的激振频率。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可为后续的驾驶室减振设计的选择悬置系统的减振区域的临界值,使得驾驶室所有构件的固有频率都能够位于减振器的减振区域内,从而起到抑制驾驶室结构的振动响应。

参考文献

[1]司爱国.轮式装载机行驶稳定系统开发与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敏.轻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机械的可靠性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机械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的优化设计,以及重点的分析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稳健设计,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可靠性设计;发展沿革;优化设计;稳健设计

引言: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可靠性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将安全度作为主题所研究的可靠性理论,这项技术出现后在理论学术界以及实际工程界都有了很大的关注度,相关的理论以及方式也是不断的出现。比如:M onte C arlo 模拟法 、矩方法和以矩方法为基础的可靠性理论、响应面法、支持向量机法 、最大熵方法、随机有限元法和非概率分析方法等这些理论设计到了静强设计、疲劳强度设计、有限寿命设计的各个方面,对于结构系统、机构系统、震动系统等有这可靠性的研究。

1.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概述

在产品质量中可靠性是其最为主要的指标以及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工程界对于这一点也是越来越重视。在产品的设计、研制、装配、调试等各个环节中可靠性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说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要加大其的推广认识,这样对于原本传统的相关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点,同时将产品质量提升上去而且使得产品成本有所降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可靠性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可靠性以及设计方式出现了很好的种类,但是就具体的实质来说,大致的分为数学模型法以及物流原因方式两种。

数学模型法就是通过某种实验数据所得概率统计为基础,逐渐的划分为两点,第一点为时间范畴中所涉及的量是可靠性质的,也是就是说因为依据某种规律在时间变动下,疲劳寿命以及耗损失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第二种为,将某种偶然因素所发生结果所表现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不定期所出现的偶然因素所波动的,都是通过概率可靠性对于随机事件计算的,也会发展为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对模型法或者相关扩展方式,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对于产品实效原因产生与产品上应力大于产品本身的强度,所以说应力概率是低于可靠度强度的,第二种为随即过程中或者是随机场不超出规定水准的概率。

2.可靠性优化设计

2.1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无论是什么样的机械产品,在最开始的方案构建到后期的生产制造实施,都是需要经过一个设计过程的,但是现在计算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材料、新的手工艺、新的会计不断的出现,使得机械产品日益在完善,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成就了技术、技术成就了产品时间。使得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结构确实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下顾客对于产品功能、性能、质量、或者是相关服务都有着很大的要求。

这样的趋势下,对于设计整个过程要加大进度,设计周期要缩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设计是不是能够完善来说,产品的力学性能或者是使用价值、制造成本都是有着一定行的影响的,但是对于产品企业的工作质量或者是仅仅效果也是有着相对影响的,所以说,如何将设计质量提升上去,设计理论怎么发展下去,设计技术怎么做到更好,设计过程怎么才能加快嫉妒,都是现在机械设计中所研究的重要问题。

60年代的时候是机械优化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将数学规划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所谓的数学规划理念在现在已经是不断的成熟起来,计算机技术也是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中,在工程设计中为最普遍使用优化设计提供相关理论以及方式。

国家能源以及相关资源的是否被合理使用都受到了产品最佳、最可靠性的问题影响,通过使用最佳或者是最可靠性设计能够得到小体积、轻质量、节能材料的产品,同时这样产品有着一定的可靠性,机械产品所进行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预期点或者是安全需要,通过一种最优化的形式将产品展示处理,在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将各种载荷随机性考虑到位,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结构参数的随机性,这两点对于产品都有着一定性能的影响。

所谓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是指质量、成本、可靠度这三方面的,将产品的总体可靠度进行一定的性能约束优化,将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安全性的相结合,这样也是在结构布局或者是产品质量有保证情况,使得产品有了最大化的可靠度。

2.2近年来可靠性优化设计发展

最近的30年内,机械设计领域中,因为科技的融入使得现代化设计方式以及相关的科学方式不断的出现,在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方面一定有着很高的水准,但是就单方面来说,无论是可靠性设计或者是优化设计,都不能很好的将其所具备的巨大潜力展示出来。一点是因为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不相同的,在机械产品经过可靠性设计之后,不能将其工作性能或者是参数达到最为优秀的一点,还有一点是因为优化设计所包含的不是可靠性设计,机械产品要是在不可靠性情况下所进行的优化设计,不能保证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是时间内,能够将所规定的功能很好的完成,有的时候也许会出现一定的事故,这样直接都有着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因为机械产品有着很多的设计参数,要是对于多个设计参数进行确定的时候,单纯的可靠性设计就不是这样有地位了,所以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前提下,要将机械产品可靠性要求先保证,同时保证所运行的环境是最佳的工作性能以及参数,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性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发展研究设计,才能得出最为优秀的设计方式。

2.2关于可靠性的稳健设计

产品质量是企业赢得用户的关键因素 。任何一种产品,它的总体质量一般可分为用户质量if't-部质量)和技术质量(内部质量)。前者是指用户所能感受到、见到、触到或听到的体现产品优劣的一些质量特性 ;后者是指产品在优良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下达到理想功能 的稳健性。稳健设计作为一种低成本和高质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产 品性能、质量和成本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佳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在机械产 品设计中,正确地应用稳健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产品在制造和使用中,或是在规定的寿命期 问内当设计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都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而言,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做出最优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将可靠性或者是优化设计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将两点所具有的优势已近特长全部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产品最佳以及最可靠点,这样的设计有着最为先进和最实用的设计特点,才能最好的达到预定的目标,和保证在设计中的机械产品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为民,盛~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2]谢里阳,何雪法,李佳.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阎楚良,杨方飞.机械数字化设计新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2007.

[4]张义民,刘巧伶.多随机参数结构可靠性分析的随机有限元法[J] 东北工学院学报,2012,13(增刊):97.99

[5] 金雅娟,张义民,张艳林,等.任意分布参数的涡轮盘裂纹扩展寿命可靠性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9,l6(3):196-199 .

段文洋的学术研究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大浪中非线性船舶运动和水动力问题、高速船耐波性与波浪载荷、多体船水动力问题、数值水池技术、船舶流体力学网格计算技术、数值流体力学无网格方法等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两项,中英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基金项目以及参加预研项目和民品船舶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999年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成立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段文洋教授和深海中心有关教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引智工作,引进欧美大学和石油公司的十几位杰出人才为该校柔性教授,以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重要支撑申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获得批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深海工程团队的发展和学科创新。2009年,段文洋受邀多次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总装、工信部、科工局及学校的中长期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论证。在船舶水动力学势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系统性、创造性研究成果,体现在段文洋与戴遗山教授和写的专著《船舶在波浪中运动的势流理论》。在国际重大谈判项目(IM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段教授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维护了国家和行业利益。瞄准 “三海”发展中的基础力学问题,段文洋教授连续10年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借此把握人才培养及教学方向,将先进的理念、前沿技术与专业基础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连续3年指导学生研究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009年段文洋带领深海工程科研团队,深入论证“深海浮体运动耦合及外载荷分析”项目,挖掘特色优势,积极组织申报材料,在专家评审答辩会上,在包括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哈工程、702所、708所等全国5家申报单位中,名列第一,成功获得工信部首批唯一海洋工程基础科研项目。段文洋教授发挥船舶工程学院多年来在船舶耐波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高效率的理清发达国家提案的技术脉络,抓住其缺陷进行辩论和磋商,有力支撑中方的国际谈判,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的建议获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海军舰艇高速化,大型化的发展,提出了高航速和非线性船舶耐波性水动力学新问题,段文洋发挥在水动力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特色,在国内提出并发展了二维半耐波性理论和时域水动力模拟新理论,上述工作受到舰船总体设计所和有关单位关注,因而受专门委托开展自研*船耐波性研究项目和承担国防973项目子课题等研究。在舰船基础和关键技术方面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在国际重大谈判项目(IMO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段教授发挥主力作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维护了国家和行业利益。

初中物理力学论文1000字!!急啊!! 最好是初二的学生的思维写的!谢了

物理力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出发,运用近代物理学、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等学科的成就,通过分析研究和数值计算,阐明介质和材料的宏观性质,并对介质和材料的宏观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作出微观解释。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运动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爆炸力学、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性力学、物理力学、天体力学、生物力学、计算力学
物理力学主要研究平衡现象,如气体、液体、固体的状态方程,各种热力学平衡性质和化学平衡的研究等。对于这类问题,物理力学主要借助统计力学的方法。
物理力学对非平衡现象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趋向于平衡的过程,如各种化学反应和弛豫现象的研究;二是偏离平衡状态较小的、稳定的非平衡过程,如物质的扩散、热传导、粘性以及热辐射等的研究;三是远离于衡态的问题,如开放系统中所遇到的各种能量耗散过程的研究;四是平衡和非平衡状态下所发生的突变过程,如相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借助于非平衡统计力学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
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三个方面:高温气体性质,研究气体在高温下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辐射性质以及与各种动力学过程有关的弛豫现象;稠密流体性质,主要研究高压气体和各种液体的热力学平衡性质(包括状态方程)、输运性质以及相变行为等;固体材料性质,利用微观理论研究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以及本构关系等。
物质的性质及其随状态参量变化规律的知识,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应用都极为重要,力学本身的发展就一直离不开物性和对物性的研究。
近代工程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宏观状态下物体内部原子、分子所处的微观状态和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认识宏观状态参量扩大后物体的宏观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物理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但可直接为工程技术提供所需介质和材科的物性,也将为力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没有复旦数学系的前辈?想要请教经验 我今年刚要上复旦,有没有前辈介绍些经验

孩纸,四大苦系欢迎你~
math.fudan.edu.cn 我们院的网站
数学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全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教授3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5名,还有35名副教授,长江特聘教授4名。现建有国家教委数学科学开放实验室,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金融研究所、AIA友邦-复旦精算中心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本科生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专业。研究生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个专业,并均为博士点。其中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是全国重点学科,计算数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1994年成为国家理科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在科学研究方面,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四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技进步奖、陈省身数学奖等诸多科技奖励。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该专业以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方向。

  基础数学是数学科学的核心。它不仅是其它应用性数学分支的基础,而且也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应用数学则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通过研究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课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了较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该专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数学、应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毕业生可以在工农业、交通运输、天文气象、航空航天、地质矿产、财政金融、保险核算、军事等部门从事与应用数学相关的工作、在高等学院校担任基础数学或应用数学的教学与科研;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设计等研究院所承担理论和实际课题;在计算中心、计算站承担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的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该专业是研究以信息产业(计算机、自动化、通讯等)为中心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并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学科,包括四个研究方向:计算数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运筹科学。

  计算数学方向主要研究与各类科学计算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各种算法作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设计数值模拟方法,研制专用或通用的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控制科学方向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社会、经济、金融、军事等各种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和控制问题;信息科学方向研究用计算机对信号、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原理、方法和相应的软硬件系统;运筹科学方向结合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各类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和优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该专业为计算、控制、信息、运筹及相关学科输送研究生。毕业生适应于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集团、计算中心、经济信息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和软件研制、系统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和控制等。

  主要课程设置: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程序设计、普通物理、常微分方法、数学模型、复变函数、数学模型、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抽象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基础力学、微分几何、应用几何、应用偏微分方程、拓扑学、 控制理论基础、数学金融学、生物学、动力系统、小波分析、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原理、数字信号理论、金融经济学、数理统计、精算概论等。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 学位及学分要求: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文理基础课程2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1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任意选修12学分。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 课程设置:(142学分)
(一) 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
修读要求:I类核心课程,修满24学分;II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5学分(计算机Ⅱ组课程除外);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2学分。
(二) 文理基础课程(28学分)
学生应在文理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类基础课程中修满28学分。
(三) 专业教育课程(61学分)
1.专业必修课(53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应修
学分" 备注
数学分析III MATH130001 5 4+2 3 5
高等代数II MATH130002 5 4+2 3 5
程序设计 MATH130003 4 4+2 3 4
常微分方程 MATH130004 3 3+1 3 3
抽象代数 MATH130005 3 3+1 4 3
复变函数 MATH130006 3 3+1 4 3
实变函数 MATH130007 3 3+1 4 3
数学模型 MATH130008 3 3 4 3
概率论 MATH130009 3 3+1 5 3
拓扑学 MATH130010 3 3+1 5 3
泛函分析 MATH130011 3 3+1 5 3
数理方程 MATH130012 3 3+1 6 3
微分几何 MATH130013 3 3+1 6 3
基础力学 MECH130084 3 3+1 6 3
毕业论文(含专题讨论) MATH130015 6 8 6
2.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周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微分流形 MATH130017 3 3 春秋
小波分析 MATH130018 3 3 春秋
运筹学A MATH130019 3 3 春秋
变分法与积分方程 MATH130020 3 3 春秋
计算几何 MATH130021 3 3 春秋
应用偏微分方程 MATH130022 3 3 春秋
计算机图形学A MATH130023 3 3 春秋
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MATH130024 3 3 春秋
系统模型选讲 MATH130025 3 3 春秋
生物数学 MATH130026 3 3 春秋
数学金融学 MATH130027 3 3 春秋
多媒体技术 MATH130028 3 3 春秋

应用几何 MATH130029 3 3 春秋
专题讨论 MATH130030 2 3 春秋
计算机网络原理 MATH130031 3 3 春秋
动力系统 MATH130032 3 3 春秋
利息理论 MATH130033 3 3 春秋
精算数学 MATH130034 3 3 春秋
编码理论 MATH130035 3 3 春秋
计算方法 MATH130036 3 3 5
非线性规划 MATH130037 3 3 春秋
组合优化 MATH130038 3 3 春秋
最优控制理论 MATH130039 3 3 春秋
分形几何 MATH130040 3 3 春秋
多复变函数论 MATH130041 3 3 春秋
积分方程及其应用 MATH130042 3 3 春秋
数论基础 MATH130043 3 3 春秋
随机过程 MATH130044 3 3 春秋
数学应用软件与实习 MATH130045 3 3 春秋
数理方程续论 MATH130047 3 3 春秋
人口数学 MATH130048 3 3 春秋
金融经济学 MATH130049 3 3 春秋
组合分析 MATH130050 3 3 春秋
人寿保险 MATH130051 3 3 春秋
Fourier分析 MATH130052 3 3 春秋
保险学引论 MATH130053 3 3 春秋
非寿险精算数学 MATH130055 3 3 春秋
复分析 MATH130056 3 3 春秋
控制理论基础 MATH130057 3 3 春秋
寿险精算数学 MATH130058 3 3 春秋
数据结构 MATH130059 3 3 春秋
数理统计 MATH130060 3 3 6
数字信号处理 MATH130061 3 3 春秋
线性规划 MATH130062 3 3 春秋
信息论基础 MATH130063 3 3 春秋
数据库系统基础 MATH130064 3 3 春秋
数学建模与实验(上) MATH130077 3 4 春秋
数学建模与实验(下) MATH130078 3 4 春秋
时间序列分析 MATH130067 3 3 春秋
抽象代数续论 MATH130068 3 3 春秋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MATH130069 3 3 春秋
测度论 MATH130070 3 3 春秋
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MATH130071 3 3 春秋
现代数学讲座 MATH130079 3 3 春秋
科学计算 MATH130080 3 3 春秋
数学分析原理 MATH130084 4 4 春秋
风险理论 MATH130085 3 3 春秋
生存模型 MATH130086 3 3 春秋
概率模型选讲 MATH130087 3 3 春秋
特殊函数论 MATH130088 3 3 春秋
现代分析基础I MATH130089 3 3 春秋
现代分析基础II MATH130090 3 3 春秋
生产实习 MATH130014 1 7
(四) 任意选修(12学分)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分
类"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周学时按学期分配 备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 12 2 4 3 3 "I类核心课程
24学分"
六大模块 12 2 2 2 2 2 2
体育 4 2 2 2 2 II类课程15学分
军事理论 1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 8 4+1 4+1
计算机应用基础I组 计算机应用基础I组 2 2+2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其他综合教育选修课程 2 2 III类课程2学分
"基


育" MATH120010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 3 3+1 "数学类
基础课程
28学分"
MATH120008 数学分析I 数学分析I 5 4+2
MATH120009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II 5 4+2
MATH120011 高等代数I 高等代数I 5 4+2
PHYS120001 大学物理(上) 大学物理(上) 4 4+1
PHYS120002 大学物理(下) 大学物理(下) 4 4+1
PHYS120004 普通物理实验 普通物理实验 2 3
"专


育" MATH130001 数学分析III 5 4+2 "必修课程
53学分"
MATH130002 高等代数II 高等代数II 5 4+2
MATH130003 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 4 4+2
MATH130004 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 3 3+1
MATH130005 抽象代数 抽象代数 3 3+1
MATH130006 复变函数 复变函数 3 3+1
MATH130007 实变函数 实变函数 3 3+1
MATH130008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3 3
MATH130009 概率论 概率论 3 3+1
MATH130010 拓扑学 拓扑学 3 3+1
MATH130011 泛函分析 泛函分析 3 3+1
MATH130012 数理方程 数理方程 3 3+1
MATH130013 微分几何 微分几何 3 3+1
MECH130084 基础力学 基础力学 3 3+1
MATH130015 毕业论文(含专题讨论) 毕业论文(含专题讨论) 6 *
MATH130022 应用偏微分方程 应用偏微分方程 3 3 "读研
选修" "选修
课程
8学分"
MATH130069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3 3
MATH130077 数学建模与实验(上) 数学建模与实验(上) 3 4
MATH130014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 1 *
其它专业选修课 其它专业选修课 * * * * * *
任意选修 12 3 3 3 3 12学分
应修学分小计 142 26 24 25 20 17 18 6 6
周学时小计 32 30 32 24 20 21 5 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