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1.音乐史学教研室;2.民族音乐教研室;3.技术理论教研室;4.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 作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音乐学系在目前广东省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学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1.学科结构目前,音乐学系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已覆盖了音乐学的所有基本学科,计有:历史音乐学(含: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戏曲与曲艺、音乐人类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阐释学等学科。2.教学队伍(1)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在26位教学人员中,60岁以上3名;50岁以上5名;40岁以上5名;30岁以上8名;30岁以下3名。职称结构:教授/研究员8名;副教授5名;讲师/助研7名;助教6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学历结构:博士2名;硕士12名;学士12。学缘结构:星海音乐学院6名;中央音乐学院3名;湖南师大2名;武汉大学1名;中山大学1名;上海音乐学院1名;香港中文大学1名;北师大1名;武汉音乐学院3名、西安音乐学院1名;华南师范大学1名。以上所有人员都在本院固定编制之中,此外还有两位外聘教授:卓仁祥(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博士);费邓洪(广东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2)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业绩从专业要求来看,这些人员配备大致覆盖了这一专业的所有主要学科。同时,这些专业人员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十分深厚的积累,并展现出颇为丰富而又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与较好的学术地位。多学科与跨学科赵宋光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有:哲学、美学、数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律学、民族音乐学。先后历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会会长、中国民族音乐学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社团的重要职务。在国内享有盛誉。音乐美学在全国专业音乐院校范围内,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我院是继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于1984年由罗小平教授接踵开出的,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也说明这一学科在我们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罗小平教授在国内享有盛誉,先后在专业核心刊物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8本。此外,后来加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还有王少明教授与邓希路副教授。其中王少明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并以他哲学专业之长,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也为这学科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视野。近年来,他着力于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音乐学学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并在核心刊物上连续发表论文,也很快引起了音乐美学界的关注。民族音乐学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尤其是岭南音乐研究方面,本专业有较强的研究历史与研究实力。首先,赵宋光教授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着力于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此后,80年代初又致力于建立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的学科建立,并在国内多所专业院校讲学。陈天国研究员40多年来,一直从事潮州音乐历史文本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其个人所拥有的研究材料在国内无疑首屈一指。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础上,他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十数种研究专著,成为国内这方面无可比拟的专家。他还从泰国寻回了早已失传多时的广府板佛乐,为拯救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沥沥老师,自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连续8年对江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与民间戏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完成了硕士论文《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并先后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一本。音乐人类学周凯模研究员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自1985年在上音选修“比教音乐学”开始,二十余年出版专著三部、合著三部、论文数十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二十二篇。早年研究云南音乐、中国传统仪式音乐,近九年致力于岭南音乐研究:1998年承担和完成了省级项目“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作为当时研究部主任,1999年提出了本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和“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组织完成了展览馆首批资料收集整理,使其学院顺利建成该馆;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展览馆基础上又设计了省级重点项目《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高校的转换》获省高教厅批准立项;2006年继续为展览馆争取到香港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的个人收藏资料两千余件(部)的捐赠,丰富了馆藏基本建设。最近个人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广东排瑶‘仪式音声’研究”成果近30万字,为本院在传统丰厚的三大乐种研究成果之上,增加了新领域的岭南音乐研究成果。该成果结合音乐人类学宏观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在本院教学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早,在国内曾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早在1986年,罗小平与黄虹教授已出版了专著《音乐心理学》,继而又出版了译著《外国音乐心理学荟萃》。其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本教科书,被国内其他专业教育机构所采用,并重版多次。最近,该书还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邀进行修订再版。2003年,她们又与其他同事合作出版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除此之外,两位教授还先后在核心刊物与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目前,两位教授分别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副会长与理事。其中,黄虹教授在20年间一直注重调查与实验工作,先后走访的大学、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十多家,并建立了一系列有相对固定性的研究试验点。这不但对个人研究,还对实际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场所。最近,学院又建立了音乐心理学实验室。此外,刚到本系的硕士毕业生张卓,近几年来致力于音乐的时间心理研究,并完成了高水平的硕士毕业论文《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主客体因素》,为音乐心理学界同仁所关注。西方音乐史学这也是我们专业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学科,我们学院从60年代开始就有前辈学者投入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如关伯基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的专项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同时还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与译著。80年代后期由黄虹、许树坚教授接上,90年代后期又加入了邓希路、周广平教授。围绕这一学科的教学,他们先后增设了交响音乐体裁与名作、西方歌剧、20世纪西方音乐等配套课程。20年来,他们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各种研究文本的收集,除图书馆之外,各自收集的唱片4000多张,影像资料2000多张,总括西方音乐文化史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所有重要体裁的经典作品。此外,还有相关西方艺术文化史方面的书籍万册。黄、邓两人均被推选为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在近年的人才引进中得以加强,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引入,使这学科在我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史范畴,除了吴丽玲,刘大坚、尚红等原有的教师之外,最近又加入了吴志武。吴志武最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九宫大成》的研究,并完成了40万字的博士论文。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近十年来彭莉佳老师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声与嗓子保健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这项研究深得国内同行的关注与肯定,几年来还应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举办讲座或开设系列课程。研究基地与研究项目就音乐学各专业,我们还建立了以岭南音乐为主导的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立足于本院在编的音乐学专业教研力量,同时也增聘一些院外专家。目前,我们承接的研究项目有:1.冼星海研究;2.岭南音乐研究。冼星海研究的常设机构安置在沙河校区冼星海纪念馆中,而岭南音乐研究则安置在沙河校区岭南音乐博物馆中。关于岭南音乐研究,我们一向有固定的研究指向,其中包括:1.广东音乐研究,为此我们还设有“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中心”。2.客家山歌与汉乐研究。3.潮州音乐研究。以上几项研究我们还邀请民乐系的有关专家参与,因而使得这项研究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此外,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我们还与广东中医药学会的有关专家合作,研究领域正在向音乐治疗方面拓展。再就是我们还承担了国家级的《高中艺术》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其中包括4个模块,即:1.音乐的情感表现(以完成,并出版);2.生活中的音乐;3.音乐与文化;4.音乐与科学(与广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3.学生状况目前本系在读学生分四个年级,总人数97人,其中2004级21人;2005级20人;2006级19人;2007级34人;延长学制3人。近三年报考本系的学生,每年总在200人左右。
主要成果1965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本科,师承江苏无锡喉科名医黄辛农,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教学、科研、临床,40余年来创立浙江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举办浙江省第一期中医耳鼻咽喉科进修班,为培养我省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人才,改变我省中医耳鼻咽喉科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我省第一位获得中医耳鼻咽喉科教授、主任中医师职称者,成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在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199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受的浙江省名中医称号,在他的主持下浙江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曾在1997年成为浙江省高校B类重点扶持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硕士学位授受点,开始培养中医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他曾先后多年担任浙江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系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院耳聋康复研究所所长,浙江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仍担任浙江中医药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近40多年来他撰写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和耳鼻咽喉科教材10余部,出版《咽炎与扁桃体炎》、《朱祥成中医耳鼻咽喉科医学文选录》一书,多篇学术论文获省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和省科协科研论文成果二等奖,在科研工作中他主持的“嗓音宝”课题,根据中医传统咽喉保健用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已多年临床经验开发研究成的新颖嗓音保健茶,通过省级鉴定和成果转让,1990年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参与指导的“聋儿康复有效方法研究”及“聋儿康复耳模助听系统材料设备工艺国产化研究”分别通过省级鉴定,并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1994年获浙江中医学院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教师的嗓音保健方法
为加强教师嗓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查清教师嗓音健康状况,宁波市海曙区中医院五年内对31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有1146名教师的发音器官做了认真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有运动性嗓音疾病的共有391人,占34.12%;患有咽炎的303人,占到26.44%,各类学校任课教师发病情况是中学占36.36%,小学占36.8%,幼儿园占35.3%,大学占22.6%;中等专业学校占20.4%
各类学校教师运动性嗓音疾病发病率大大高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高出几位甚至几十倍,中、小学教师尤为严重。他们发病的原因是说话多,声带长期疲劳;其二是发声方法不科学,损伤喉部肌肉;其三:患有其它疾病得不到适当休息,继续用声;其次是嗓音保健不得力,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教师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职业的嗓音使用者。“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为我的嗓音想过。”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我最大的担心是如何在教室里站在一班学生面前。除了担心自己开始讲话时声音会发颤之外,我几乎没有考虑过我的嗓音。”一位小学教师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用嗓是否卫生有效,有的时候就是比较干渴,厉害的时候就比较疼,而且有时候会咳嗽,甚至咳个不停。”这位老师是属于慢性咽炎的症状。慢性咽炎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教师和演员等用嗓子比较多的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教师因为经常要上课,用嗓音时间长,容易疲劳,精神也容易紧张,再有工作的环境又有粉尘的接触,所以对咽部都有刺激,因此教师当中慢性咽炎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一、 嗓音疲劳
嗓音工作超过一定的时间和强度以后,音量和音质下降的现象称为嗓音疲劳。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它保护机体不受损害,是一种要求休息的信号。嗓音疲劳后适当休息,得到恢复,则有锻炼的意义;疲劳过度则产生嗓音疾病。嗓音疲劳本身不算疾病,但引起是嗓音疲劳有原因的,这些原因如果在嗓音发生疲劳后仍不去除,则成为嗓音疾病的病因。用嗓过度或发声方法不当,在脑力、体力劳动强度较大而休息较少时连续用嗓,容易发生嗓音疲劳。 轻度嗓音疲劳多出现在连续发声时间较长以后,感觉嗓音不清脆,讲话吃力,口咽干燥。检查声带轻微充血,闭合良好。休息一天即可恢复,也可以用一些胖大海、石斛之类中药泡茶饮服。重度嗓音疲劳则应服用中药茶剂或响声丸,也可以服用一些维生素B、C、E之类,以加强营养。
二、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可出现在嗓音疲劳过度以后,往往在用过大的音量突然发音之后,或讲课时间太长以后发生,受凉、烟酒过度、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等因素,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喉部粘膜发生病细菌感染性炎症。咽喉部发痒、烧灼感,或疼痛,发音变粗糙、低沉。严重者声音嘶哑,甚至完全失音,只能耳语。检查咽部可有充血、水肿。声带充血、水肿。若为发声过度引起者,声带往往是部分充血;若用棉花或橡皮塞塞住外耳道,会使患者讲话声音减小。
三、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是指喉粘膜长期的炎症。一般包括慢性单纯喉炎、慢性肥厚性喉炎和慢性萎缩性喉炎。声带水肿、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及声带肥厚者。病人常感咽喉不适、干燥、灼热、微痛、刺痒、异物感或颈部紧束感。晨起较剧烈,常为干咳。若炎症波及咽鼓管,则有耳鸣或听力减退,蔓延到喉部则出现声嘶。 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身体营养平衡,少吃过热、过冷及辛辣刺激食物,因职业要求讲话过多的人,应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避免高声喊叫,长时间讲话后不要马上吃冷饮,平时还要注意休息。如患了咽炎,应及时治疗,不应认为是小病而忽视治疗,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教师的发声技巧: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语音准确清晰响亮圆润,并具有一定的魅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教师,一两堂课下来就感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气喘吁吁,有的教师,人未老,声先衰,尽管知识丰富,却有口难开,这都是由于不懂得科学的发声技巧所造成的,因此,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是使教师的声音青春常在的基本功。 呼出的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声音的持久性及情绪的饱满充沛,气息控制是学习发声的根本一环。 控制气息流动的钥匙在小腹。在发声过程中,小腹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小腹是随着发声的需要而改变紧张度的。需要发较高强的声音时,吸气量较大,呼气压力大,小腹控制比较紧张,需要发中间偏低中等强度的音量时,气吸五六成满即可,上课的音量多在中等强度的基础上灵活变化,腹肌调节适度灵活,能使声音得到有弹性的腹肌支持。
教师发声方法及技巧
一、改善发音
有人认为嗓子是天生的,无法改善,实际上,能正常发音的人喉部构造差异不大,而由于发音方法的不同,发出声音的质量却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一个人的声带(如长短和厚薄)是天生的,而使用方法是后天可以训练的。
二、丰富声音
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带的不同活动状况。比如:真声、假声或真假结合的方式。这虚实的结合必须靠喉部的控制来解决,两声带较大缝隙发出的音是气音,两声带紧靠发出的是实音,而从完全的实声到虚声之间有着众多的给人以不同听觉感受的声音色彩层次。
三、 防止弊病,保证健康
教师的日常教学,在喉部控制方面暴露的问题较多,如发音时喉部用力,捏挤嗓子,压嗓子以及声音过实或过虚,声带这个发音器官特别娇嫩,锻炼得法,可以提高它的发音能力,使用不当,一次狂喊就可能使它充血而沙哑。 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正确感知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赖于教者的表达清楚准确明白与否。想让学生听清楚,首先取决于声音。在人的听觉阈限以内,40分贝左右强度的声音就可以使人获得对语音材料理想的感知清晰度了。到了上限听者吃力,说者更吃力。因此,
我们应选择对听说双方都轻松舒适游刃有余的语音强度来作为我们教学口语响度的最佳点。这个点就是60分贝左右的谈话式响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求的语音强度来正确感知语音材料也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的可以确定,在学生能够完全正确感知语音的声音强度范围内(比如说40到140分贝),我们应采取中下值强度水平的说话方式,这种响度非但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因为适度的降低不但对教者来说既轻松自如又亲切可近,而且对听者来说是既轻松又有神秘感、吸引感,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 为了更清晰准确地了解把握教学口语的响度问题,我们使用了普通声级机对六位男女教师上课的全过程进行了响度跟踪记录。教室面积8×6平方米,学生48人左右,坐在教室最后,记录声级机上显示的强度水平,每位老师的响度记录数目均在20次左右。强度最低的教师平均强度是48.17分贝,最高的教师平均强度在55分贝。六位老师的平均强度是50.6分贝。在每位教师的20个数值中、最低的只有36分贝;最高的有63分贝。大部分都在45~53分贝徘徊。有位教师最高的也只有56分贝。平均数值50分贝以上的教师自感疲累。而平均最低的教师在课堂上谈笑自如,挥洒自如。再则,在最后排的测定的数据比放在讲台上记录的数据要低20分贝略下一些,这说明在课堂上谈话式的语音强度大约在60分贝多一些,有的还低一点。这也恰巧证明了有效的轻松的教学口语的响度以60分贝左右为宜。(本次实验日期为2005年4月)
教师的有声语言除了借助一定的经验积淀和逻辑推论外,情感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频繁使用语言的教师,弄清言语情感的含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生活在开拓和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要求发展个性,对空洞干巴的说教厌倦。他们对新事物新问题都敏感好奇,情绪情感容易激动。但这个时期,他们又都缺乏成熟的自省,自制力较差,感情相对比较脆弱。一句话,这是一个心理平衡易被打乱,可也是一个可塑性最大有时期。心理学家们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和“急风怒涛期”,即是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期复杂易变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思维结构中,形象性的思维占主导。他们对形象可感并带有强烈感情倾向的东西,容易接受。反之,则十分困难,需要社会和教师的大力引导。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记忆品质的强化,审美联思、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习动机的刺激,乃至知识技能的迁移,都跟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材料和言行有关。他们对动听感人的话语兴趣浓浓,对空洞的说教干巴的言语,则十分冷淡和厌烦。他们随着老师语言的描述亦忧亦喜,亦爱亦恨,甚至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定势,力求符合教师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所流溢出的评断标准。生活中,老师昂奋的言语还能改变学生消极的情感,导引着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由于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形象性的材料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言语,与人们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情感的记忆还远远优于形象的记忆。因此,一些优秀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注重自己讲析教材的言语情感。效果证明,如果教师能把作品中的这种潜力,结合当时的学生的客观实际,寓于一定的情感评判并用激情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来,以直观的形象性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接的言语情感体验远比以文字为媒介的间接的情感体验,记忆起来容易和持久得多。也更容易在理智尚欠成熟的中学生引起共鸣。教师“言语的情感对于信息转化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强化和制约作用。
教师准确地摹仿作品中的言语情感,或者把作品的愿望、要求、道德观念、知识技能等潜力,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情感处理,以言语情感所内蕴的评判方式来感染学生,会强烈地吸引和鼓舞学生去认识、探索,强化学生认知中的记忆效果,有时甚至能调整学生的认知定势,使之重新组合,产生创新的奇迹。对教师的声音的要求: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丰富、变化自如。
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融为一体,其中情歌在古代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说中禹的妻子待禹的归来而唱的”候人兮猜”就是最早的一首情歌。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许多乐舞。《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54年季札观乐《箫韶》近20篇,逐篇称赞,十分欣赏;《论语》记载,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当时歌唱艺术已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奴隶社会,夏、商时期,音乐舞蹈仍很盛行。相传夏的末代莱有歌舞伎三万余人。周王朝建立了音乐机构—大司乐,已把演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用于歌唱的民间歌曲,并流传于民间。公元前475年以后,出现了以歌唱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和声乐教师。如秦青、韩娥就是有史可查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既具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宏大音量,又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楚国的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九歌》,演唱时用多种乐器伴奏,歌中有叙述、有咏叹,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也是中国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祭神宗教歌曲。除了这些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作品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歌唱技巧与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歌唱艺术已有了丝竹乐器伴奏,演唱者边击节奏、边演唱,已具有现代说唱艺术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乐府演变为富有人民性的长篇五、七言叙事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也产生了音韵学,这对以后中国歌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中国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古典歌唱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国家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乐工技艺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声乐的发展。宫廷音乐以燕乐为主,演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演出形式。诗歌形成发展成五、七言绝律诗,诵唱时声调高低抑扬,节奏紧弛慢快,产生有规律的变化,听起来更为生动、和谐。
唐代吸收外族音乐发展而成的大型歌舞大曲,分为三大段,中间段为慢板,以声乐为主。在民间还产生了”委巷之曲”,一些乐工在演唱中丰富、发展了原有曲调,突破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整齐句法,诗人们按新的曲调格式填词,从而产生了词的歌唱体裁。在此期间,段节安已有了歌唱呼吸的论述。
宋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以填词曲牌为主的歌唱形式。宋代在唐大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多种乐曲形式,发展出比唐大曲结构更复杂的诸宫调,这是以很多不同宫调的曲子联成为一套唱曲,再以许多套曲组成一整体,由此发展成戏曲的初期形式—宋杂剧。
从此,过去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歌唱艺术,进入了以表演故事情节与人物为主的戏曲。由于新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声乐艺术在发声、吐字,行腔等方面开始复杂化,从而为元代古典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外,宋代的说唱音乐也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艺人和游乐唱饮等,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歌唱开辟了道路。自宋代姜菱创作的歌曲在文字旁注有工尺谱起,中国声乐作品已有完整的词谱流传。
元、明、清时期的歌唱艺术,无论从理论上、技巧上、演唱风格上都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如元代产生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亲切的元曲。
在演唱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散曲,另一种是戏曲《元杂剧》。散曲着重在唱,戏曲则有说、有唱;表现一定的人物、情节、塑造舞台形象。还有一种南戏,它与元杂剧同时并存,有独唱、对唱、接唱以及多人合唱等形式。这时期的声乐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在我国南方各地产生了不同腔系的演唱形式,其中尤以昆山腔的演唱技巧最富有创造性。昆腔主要是明代魏良辅创造的,他以昆山南戏的曲调为基础,融众唱腔的长处,创造出这种新的唱腔,唱法较为轻柔、婉转,能细腻地表达感情,加强了歌唱性,同时,它吸取了说唱艺术中的不同音色区分人物的经验,产生了生、旦、净、末、丑各种人物的不同行当的唱法,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魏良辅还著有《曲律》一书,是很有价值的声乐专著,该书对演员的选择条件、学习歌唱的内容和步骤、唱曲的规格和用气、唱字行腔等都有论述。另外,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其中有专门论唱的《词林须知》。还有王骥德著的《方诸馆曲律》、沈宠绥著的《度曲须知》等声乐论著,都说明了明代的声乐艺术从演唱到理论都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职业艺人在相互竞争中,努力钻研业务,演唱技巧也随之提高。
清代初期,盛行折子戏,促使演员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各行当的角色以不同音色、不同唱法,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清末,京剧大为发展,民间成立各种科班专门训练各种演唱人才,积累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京剧演员唱、念、打、做等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和经验。由于明以后工尺谱已完备,许多声乐作品专辑开始流传和保留。如清乾隆11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王德晖、徐沉微著的《顾误录》,道光年间叶之清根据昆曲艺人余维浑、龚瑞丰的口述记录整理的《明心鉴》等,都总结了歌唱表演艺术的经验与规律。
中国戏曲声乐艺术经过演员的发挥和创造,在基本板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对角色的理解,对唱腔作少量的修改、变化和润色,从而发展出不同特点的唱法、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唱法。
3欧洲歌唱艺术传人中国
编辑
早在明代万历8年《155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被中国人完全接受。至近代,.尤其在20世纪初,教会音乐大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有周淑安、应尚能等一批采用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美声唱法的教育家、歌唱家开始出现在中国艺术舞台。他们演唱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及自己创作的歌曲,以独唱音乐会的形式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巡回演唱。这种全新的歌唱艺术的出现,给我国的艺术舞台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大大丰富了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内容,为专业声乐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从”五·四”运动开始到3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建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肖友梅就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是他在1920年9月与杨仲子等人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了音乐体育专科,以后又在北京大学创办了音乐传习所。1927年7月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专业音乐人才,在声乐方面有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营、李献敏、斯义桂等。同期还有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作曲家,写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成为我国”五·四”时期歌唱家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主要曲目。当时已有周淑安、应尚能、喻宜查、黄友葵、郎毓秀、周小燕等歌唱家的演唱开始被灌制唱片。抗战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积极投入抗日歌咏活动,作曲家们写出了许多抗战歌曲,为歌唱家提供了更多的演唱曲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4月在延安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和秧歌剧《兄妹开荒》,在两剧的演出中,郭兰英、王昆两位歌唱家成功地运用了以戏曲和民歌演唱为基础的民族唱法,从而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20年代至4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声乐艺术事业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以后的歌唱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建国以后我国歌唱艺术的发展
编辑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全国相继建立了歌舞团、歌舞剧院,除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外,全国各省及大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音乐学院,设置了声乐专业。
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选派青年歌唱家出国学习西欧传统唱法。当时有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与此同时,许多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不断地邀请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美国等国家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来讲学。经过我国的音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不断努力,我们自己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如:孙家馨、楼乾贵、刘淑芳、罗忻祖、苏凤娟、罗天掸、李光羲、刘秉义等。这些是我国第三代歌唱家。
当时由于提倡”民族化”,50年代后期在各学院声乐系开设了民歌、民间说唱和戏曲课,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老艺人学习,所以这个时期的歌唱家虽然按西欧传统唱法发声,但已开始在民族风格、民族语言和”美声”的结合上下了功夫。
1956年”全国音乐周观摩汇演”后,提出了”土洋并存”,广大声乐工作者带着各种不同的想法,采取各种各样的做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既继承我国古代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又借鉴西欧传统唱法优长的新路,在吸取”洋”唱法的呼吸、共鸣、发声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民族的心态、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特点,来改进”土”唱法,发展自己民族的声乐艺术,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民间唱法的歌唱家。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是我国歌唱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歌剧舞台上,陆续上演了外国歌剧《茶花女》、《蝴蝶夫人》、《澳涅金》清唱音乐会,和中国歌剧《草原之歌》、《江姐》、《洪湖赤卫队》、《红霞》、《刘胡兰》等等。
十年浩劫,我国的声乐艺术遭到严重的破坏,声乐工作者一律都强调演唱京剧,大多数歌曲均在”横扫”之列,专业文艺团体、音乐院校都下放农场、农村劳动,音乐教育也陷于停顿,声乐工作者业务荒废。这个时期是我国歌唱艺术发展过程中最令人遗憾的一段历史。70年代后期,粉碎了”文革”侄桔,文艺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声乐艺术走向繁荣。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歌手。如:李双江、杨洪基、邓韵、程志、终铁鑫、于淑珍、关牧村等。
80年代是我国歌唱艺术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代表当今世界上美声学派最先进、最优秀的一流声乐艺术家频繁地来到我国,如帕瓦洛蒂、多明戈、卡巴耶等著名歌唱家先后来华演出;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从1981年起先后4次应邀来我国讲学等等。同时我国又不断地派出留学生出国深造。在声乐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们的不断钻研和辛勤耕耘以及广大声乐工作者的刻苦努力下,培养了一大批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卓有成就的新一代歌唱家,他们在国内、国际各个重大声乐比赛中名列前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声乐艺术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递信息的设备日趋普及,人们对歌唱艺术欣赏的范围迅速扩大,由港台传入了流行音乐,使”通俗唱法”应运而生。近几年又有了卡拉OK、CD、VCD、DVD、mp3、mp4等等,更增强了自娱性,格外受青年人青睐。时至今日,歌坛上百花争艳,群星璀璨。自1983年在上海”三种流派歌手同台赛歌会”开始,人为地将多种多样的歌唱归纳、划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但是,在歌唱的实践中三种唱法并没有如此截然地分开,而是互相靠近、彼此渗透、美声唱法吸取了民族唱法以字带声、以情带声的长处,注重了发声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再不是纯”洋”的唱法。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克服了”大本嗓”的低位置唱法,纠正了”越土越有味”的片面观点,注重了字中有声,以声传情,声、腔、字、情揉为一体。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互相补充、相互靠近,讲究以情带声。
我国的歌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传统戏曲和曲艺、民歌唱法、歌剧唱法,以及西洋唱法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我国的歌唱艺术正在不断地进取和发展。相信我国广大的声乐工作者会继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国的歌唱艺术,并在继承传统、借鉴西洋、发展民族特色上,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而努力奋斗。
5图书信息
编辑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平装: 16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2103263, 9787512103269
条形码: 9787512103269
尺寸: 25.8 x 18 x 0.8 cm
重量: 399 g
作者简介
陈卉,女,音乐学讲师,硕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普通音乐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表演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合唱协会会员。现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职教师,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带头人,学院合唱团、司仪队指导老师。
分别在星海音乐学院、UNIVERSITY OF WLES《英国威尔士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硕士研究生班。曾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做”国内访问学者”,期间独立撰写了《中国音乐家研究丛书——英文歌曲的演唱》一书,该书由中央级出版杜大众文艺出版杜出版。曾参编”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艺术系列教材”,撰写的论文曾在全国性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的奖项。
经常参加全国全省及地方的大型文艺演出。曾担任”和谐春晚全国青少年春节联欢晚会、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广东赛区评委,”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特长生才艺电视展演广东盛典”活动评委,”新丝路少儿模特大赛”广州赛区艺术总监及专业评委,”2010年亚运小天使选拔赛”广东赛区评委等。多次为广东省委党校举办的广东省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开音乐讲座。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的声乐比赛上获金、银等奖项。
曾被评为第四届和谐春晚全国青少年联欢晚会广东展演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第四届和谐春晚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最佳指导教师”。
内容简介
《歌唱艺术》以大学生普遍喜爱的歌唱艺术为切入点,融知识欣赏、实践、参与于一体;从歌唱的基本知识、乐理基础知识、歌曲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为大学生学习唱歌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歌曲范本。让大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体验和感受到歌唱艺术之美;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用多种表演形式演唱歌曲,亲身体会演唱和表演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自信心和参与意识;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歌唱艺术》从歌曲的艺术殿堂里,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渗透着浓郁的风土气息,饱含着人生的哲理,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启发大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去面对社会和开创未来。
《歌唱艺术》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音乐选修课教材、各种艺术培训机构的辅导教材,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教材。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歌唱的发声
一、学习声乐应具备的条件
二、歌唱的基本原理
I.歌唱的基本姿势
2.歌唱的发声器官
3.歌唱的喉头与声带
4.歌唱的呼吸
三、嗓音保健与卫生知识
第二章 歌唱的技能技巧
一、歌唱呼吸训练
1.慢吸慢呼
2.慢吸快呼
3.快吸慢呼
4.快吸快呼《喘气》
5.呼吸保持
二、歌唱发声训练
第三章 歌唱表演及歌唱心理
一、歌唱的表演
1.正确把握歌曲的情境和演唱的情绪
2.合理运用声音的变化对比
3.合理运用演唱速度的变化对比
4.准确把握歌曲演唱的韵味
5.树立良好的舞台形象
二、演唱的心理训练
1.做好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2.演唱时要让注意力高度集中
3.放松情绪和消除紧张的心理训练
4.自我暗示训练
第四章 歌曲演唱应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
一、记谱法
二、乐谱
1.乐谱的概念
2.简谱
3.五线谱
4.简谱与五线谱各自的优劣势
三、识读简谱
1.音
2.音符
3.节奏
4.节拍
5.小节
6.切分音
7.连音符
8.调
9.各种常用记号
四、常见的声乐体裁
1.民歌
2.抒情歌曲
3.叙事歌曲
4.诙谐歌曲
5.咏叹调
6.宣叙调
7.康塔塔
8.清唱剧
9.歌剧
五、声乐的演唱形式
1.独唱
2.齐唱
3.重唱
4.合唱
5.对唱
6.轮唱
7.领唱与合唱
……
练声篇
第五章 艺术嗓音的训练
歌唱篇
第六章 电影金曲
第七章 校园歌曲
第八章 流行歌曲
第九章 民间歌曲
第十章 艺术歌曲
第十一章 歌剧中的歌曲
第十二章 儿童歌曲
第十三章 体育歌曲
参考文献
歌唱艺术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4908次
编辑次数:1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7-15
创建者:spokesmanin
百科消息:
【数字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入驻百科
中国少年男子组合TFBoys成军一周年
【詹天佑故居上线】还原真实的詹天佑
赤火虹口革命地,中共四大纪念馆上线
百度百科新玩法,新版城市百科上线啦
推广链接
艺术核心期刊,艺术核心期..
诚信,低价艺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5年的艺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经验..
隆源论文网---艺术核心期..
艺术核心期刊,专业级,核心级别艺术核心期刊,顶尖艺术核心期刊指..
2014年艺术核心期刊发表-..
艺术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与艺术核心期刊,专业发表艺术核心期刊平台..
艺术核心期刊发表,艺术核..
天恒论文网-专业经营艺术核心期刊发表,本站以一流的服务,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