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区功能研究论文

2023-03-12 23: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社区功能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我要写一篇“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功能分析”的论文,需要一些参考文献和资料,请发到我邮箱

  [1]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王福先,. 论推动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和谐发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徐金燕,陆自荣,.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孙玉刚,. 议行分离:社区自治组织性质回归的体制探索——昆明市盘龙区拓东办事处“一委一站制”社区管理模式调查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黄娟,. 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未来走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黄宇,. 社区自治组织“内卷化”及其功能变迁[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
  [7]荀关玉,顾永清,. 政府的意愿能力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理论前沿,2008,(10).
  [8]荀关玉,. 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矛盾和对策[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城镇社区自治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进展介绍[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10]王德刚,. 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实现[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
  [11]张丽秀,. 社区自治组织的职业化发展方向[J]. 企业家天地,2008,(6).
  [12]黄宇,. 政府公共职能社会化与社区自治组织创新[J]. 浙江学刊,2008,(5).
  [13]张战勇,.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J]. 前沿,2007,(5).
  [14]李薇薇,. 社区自治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赵娜,于海东,. 基层民主与社区自治的创新与实践——以W市S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例[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4).
  [16]郭赛玉,. 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7]周振超. 农民社区自治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4).
  [18]张兆端. 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警务[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19]范明林,匡碧波. 略论社区建设中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兼议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之异同[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0]张书琛. 社区自治的组织架构及其启动运转[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
  [21]张劲松,秦梦. 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J]. 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22]夏建中.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J]. 北京社会科学,2003,(2).
  [23]魏娜.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4]隋玉倩. 对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定位的再认识[J].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5]社区自治组织选举工作流程表[J]. 社区,2002,(3).
  [26]施骏. 论居委会重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路向探究[J]. 社会科学,2001,(1).
  [27]崔虹. 试论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社会创新意义[J]. 辽宁经济,2001,(12).
  [28]孙玉琴 ,李清华. 选准突破口 创建新社区──青岛市李沧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成效显著[J]. 中国民政,2001,(8).
  [29]敬尧. 街道分权的绩效与价值──江汉区社区自治组织测评街道的调查[J]. 中国民政,2001,(11).
  [30]积极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 中国民政,2000,(6).

社区教育浅谈论文

“社区 教育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社区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摘要:社区教育模式具有地域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多重性、广泛性等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对理解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模式和社区教育发展能够提供一些较好的启示。

关键词: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模式 特点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最早源于20世纪初杜威“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孕育于欧洲(尤其是北欧地区),继而向北美拓展,随后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得以存在和发展。

社区教育模式是反映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层次、内容、方式等相互作用的结构形态,使社区教育的发展有一个与区域相适的参照系、较合理的工作谋略和规范的运行机制。它是有关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是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研究社区教育的模式,对丰富社区教育的理论与指导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域性

区域、人口和组织结构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各个社区受地域的影响,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造成社区教育的形成、发展环境多元化,必然使社区教育模式具有地域特征的、多种多样的模式,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域性。因此,社区教育模式应从地域性出发,根据各社区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人口构成、资源状况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社区居民实际需要的教育活动。比如,有的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社区教育应以再就业培训为重点;有的社区外来人口多,社区教育应在外来人口教育为重点;有的社区内各类学校较多,教育资源丰富;有的社区内人文景观多,社区教育模式就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满足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 整体性

社区是一个社会大系统,社区教育在这个社会大循环系统里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外为社区服务,自身内部又是自我循环的子系统,必须建构成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结构。社区教育由社区举办,涉及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及社区内全体成员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教育模式要依托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分校或教学点)进行整合,组成社区教育网络,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社区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掌握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师队伍,并创建学习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团体、学习型社区、街道、居委会形成一体化,综合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工作场所、 文化 设施、大众媒体和其他机构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自我教育的作用,形成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体系。

3 多样性

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域性,社区发展和进步是每个社区的共同追求和主题,但在现代化主题下,各个社区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而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各有不同的选择,模式大多是非标准型的,很难说是纯粹的某一标准模式,在不同地域必然会出现社区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有效途径来实现的现象。比如:近现代世界上最早的社区教育模式——北欧各国(如丹麦、瑞典、挪威、芬兰)民众教育,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公民馆”社区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形成的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社区教育、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四种模式。

4 动态性

由于时代发展的动态性和每个社区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非均衡性,社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很难一蹴而就,这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是相对成功的某些模式,其本身也在不断反馈中优化调整,在不断嬗变中丰富完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开放、发展和进化的动态性。比如,我国乡村社区教育模式有以普教为基础的延伸型、以科教兴农为着眼点的农科教结合型、由社会与教育双向参与的全民教育型3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延伸型社区教育、农科教结合型社区教育、全程教育型社区教育和贫困地区社区教育4种模式。

5 多重性

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社区内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会活动,面对社区内全体成员决定了社区教育模式呈现出交叉性和多重性,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是动态发展的、多重价值取向,而且模式大多是非标准型的,很难说是纯粹的某一标准模式,在各个历史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必须针对社区实际进行重塑。同时,社区教育模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种的,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形式、非正规教育形式、非正式教育形式,也可采用全日制、半脱产或业余学习、自学形式,还可以采用课堂面授、远程教授、业余函授等形式,以及选用座谈讲座、理论研究 经验 交流、参观访问、学术 报告 、个别交流、以师带徒、实操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因此,社区教育模式只有从社区的实际出发,针对本社区成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6 广泛性

“全员、全程、全面”是社区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全员是指社区内全体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全程是指每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人生全过程都要、也都应不断地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终身的教育服务。全面是指社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并为社区内全体成员提供这种全面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对象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内全体成员的教育活动,而社区内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年龄结构来看,婴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群的教育需求显然有很大差别。单就成年人而言,在职人员需要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培训;外来人员需要适应城市生活培训;弱势人群需要提高生存技能培训等,而岗位培训就涉及到几千个岗位式种。此外,还需要考虑部分人群对生产技能、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法律法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社区教育模式必须结合社区教育对象的实际,采取多种社区教育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丹海,汪明骏,__刚,等.我国社区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郜岭,阴志红.国外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4.

作者简介:刘小碧(198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区教育浅谈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