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萨缪尔森论文答辩

2023-03-12 23: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萨缪尔森论文答辩

保罗·A.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曾经多次重印并且翻译成多种语言,现在他把新的内容加入到他在1947年的论述中。新的导言描绘了本书的起源,并分析了其贡献是如何与1947年以来的理论发展相吻合的。新的长篇数学附录审视了1947年以来政治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方法论之突破性的进展:线性规划和比较静态学;动态和随机的非线性规划;现代的对偶理论;新古典货币模型的可测试内容;具有期望一效用极大化理论方面新观点的概率决策,以及用优于均值一方差近似法的广义方法所作的投资组合与流动性偏好分析。

《菲利普·科特勒传》:现代营销之父的人生故事

今日解读第1到第10章。

这一部分侧重于对作者的介绍,故事性更强一些,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和观点是穿插其中的。我把它分为两条线来介绍,一条是科特勒的家庭及生活方面,一条是他的个人成长方面。

菲利普·科特勒生于193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俄国人,17岁移民到美国,在芝加哥安顿下来。他的母亲是乌克兰人,12岁移民到加拿大,后来也到了芝加哥。他们相遇并成婚,他母亲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店当售货员,他父亲在洗衣店和鱼店打工,最后开了自己的鱼店。

菲利普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用我们的话说,虽然他们出身工人家庭,却都酷爱读书,长大后都成为了知识分子。

二弟比他小4岁,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法学,曾在一家政策研究所工作,后来创立了科特勒咨询集团,带到中国以后,被评为中国第一大营销战略咨询公司。

三弟比他小10岁,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协会工作,毕生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不幸的是,72岁时因白血病去世。

科特勒与太太南希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派对上认识的,一见钟情的浪漫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对伉俪,相识于微时,都是学生,这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爱情。

南希在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读了两年后随科特勒结婚到了芝加哥,并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北大学攻读英语硕士及博士学位。之后她去了洛约拉大学,获得法学学位之后在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这对夫妻婚后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期间生育了三个女儿,是美满幸福的一家。这就是关于科特勒的家庭状况。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个人成长。

科特勒从童年开始,每当他听新闻报道说谁做了一件大好事时,他就渴望也能做一件那样的事。比如,读到一篇关于宇航员的文章后,他就想当一名宇航员;当他读到有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时,他就想当个科学家和数学家等等,他为什么会不断梦想着将来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呢?这是因为他受了许多读过的书的影响。

可见,读书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大家一定要坚持。

他在读高中时,开始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他为校刊撰写文章,对当时的时事进行评论,他还是高中辩论俱乐部的头儿,在高中生时,他就开始思考他的未来。

身为犹太人的孩子,常常有人劝他们考虑从事三种职业: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但科特勒却对这三种职业都不感兴趣。他决定要做会计,因为在学会计时,能学到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个职业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稳定的收入。

题外话,因为我是职业规划咨询师,出于职业病,我认为科特勒是非常早的、有做职业规划意识的成功案例。我们自己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需要顾忌父母、朋友的眼光,而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于是,科特勒把入学申请书投到了德保大学,这是一所在芝加哥的知名大学,它可以提供全额奖学金。科特勒计划拿一个会计学学位,再拿一个法学学位,因为有了这两个学位在商界会非常受尊敬。然而,一年以后,他感觉这还不够,还缺了点什么,他应该追求比会计学和法学这两个实用知识更远大的目标。

当时有一个“阅读经典”运动,向读者介绍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列出了一个包含100本最优秀经典著作的书单,让人们深入讨论人类面对的基本问题。这个运动对科特勒的影响很大,而且这个运动是在芝加哥大学开展的,所以在德保大学读了两年之后,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系。

科特勒20岁出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可谓是青年才俊,然后他进入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并且在保罗·萨缪尔森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些老师对于科特勒一生的经济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萨缪尔森教授提出的问题,让他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新婚的南希到印度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毕业后他寻求教授劳动经济学的教师职位,就到了罗斯福大学经济系任副教授。但是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研究领域。

福特基金会有一项计划,选择50人到哈佛大学学习高等数学。当时美国的很多商业管理中都用到数学分析来解决问题,所以来自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教授们一起参与了这个计划。

科特勒因为对当时经济学研究中,在需求和供给问题上对定价和定价结果所做的描述和分析很抽象和理论不满意,所以他有意地接触了几位教市场营销的教授。

加入营销团队对他的影响是两方面:一方面,他开始考虑把主要研究兴趣,从劳动经济学转到市场经济学上去;另一方面,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学和营销学中,数学对改善决断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他开始考虑写一本题为《营销决策制定:建模方法》的书。

从哈佛大学回到芝加哥之后,科特勒接到了去西北大学教授市场营销学的工作,他见到了诸如理查德·克莱维特、拉尔夫·韦斯特菲尔德等营销专家,从此开始在实战中实践营销理论,而不去教经济学了。

到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就职之后,因为一位销售人员的拜访,对他的《营销决策制定:建模方法》提出建议之后,随后的两年,科特勒撰写了《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本书现已发行到第15版,是市场营销管理的主要教材。

科特勒在这本书中特别强调了,企业应以客户为核心,并理解他们的需求,研究他们的品位和喜好等。营销不仅仅包括分发优惠券、投放广告和进行减价促销,其意义在于根据4P的营销理论: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制订出一个完善的营销计划,然后实施并控制计划的执行。

在第10章里,作者讲到了营销的起源。最早的企业是把营销部和销售部分开的,销售部自然是负责销售,而营销部是开展市场调研并做好推广宣传以此来帮助销售部提升销售。最终,营销部门超越了制定营销计划的职责,其根据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营销理论来制定营销决策。

书中提到,小型的营销部和庞大的销售部之间会发生冲突,这是很正常的。

现实中,现在有一些企业是分市场部(等同于书中所讲的营销部)和销售部,单就价格而言,市场部根据竞品的价格为本司产品提出定价建议,但是对销售部来说,面对客户,价格是否成立不仅取决于竞品和市场,还取决于自身产品等各种复杂因素,而销售部为最终的业绩负责,所以两个部门是经常会产生摩擦的。

聪明的企业会把市场部和销售部合并为大的营销部,营销总监为最终指标负责,要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进行定价。

以上就是前十章的内容,后面科特勒会继续讲解营销的扩展。

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三大成就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教科书被奉为经典
  成就之一: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成就之二: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成就之三: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70年,萨缪尔森因对经济学理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经济学奖,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