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闻国际毕业论文

2023-03-12 22: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闻国际毕业论文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 文 选 题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
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

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

博客现象研究

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

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

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

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

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

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论采访的技巧

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
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
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023 邵飘萍研究
024 韬奋研究
025 范长江研究
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
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
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
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
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
031 近代外报研究
032 维新报刊研究
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
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
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
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
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
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
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
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
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
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
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
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
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
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
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
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
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
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
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
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
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
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
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0 集纳专栏研究
111 试论编辑技巧
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 编辑策划研究
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
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
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
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
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
143 广告传播研究
144 广告运动研究
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
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
147 广告文案写作
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
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
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
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
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
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4 名牌战略研究
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
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
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
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
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
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
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
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
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3 公益广告研究
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
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
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
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7 发行研究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
191 产业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什么论题比较好

提供一些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

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
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4、新闻特写研究
5、深度报道研究
6、新闻叙事研究
7、网络新闻研究
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
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
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
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
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
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
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
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8、记者的修养
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
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
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
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
25、网络“暴力”初探
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
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
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
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
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
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
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
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
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
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
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
41、论新闻报道失实
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
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
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
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
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
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
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
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
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
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
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
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
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
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
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
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
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
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
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
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
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
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
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
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
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
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
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
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
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
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
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
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
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
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
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
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
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
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
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
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
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
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
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
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
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
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谁给我一篇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啊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

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
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
(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
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
(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
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
(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
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
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
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
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
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
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
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
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
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
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
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
(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
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
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
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
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
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
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
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
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
(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
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
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2完善就业机制:
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
(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
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结 语
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请教高人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有没有新颖的好的选题?

  唔。。新闻专业的么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
  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
  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
  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
  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
  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
  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
  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
  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
  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
  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
  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
  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
  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
  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
  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
  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
  43、乐府诗的新闻性
  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
  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
  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
  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
  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
  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
  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
  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
  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
  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
  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
  58、以人为本
  ——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
  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
  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
  65、试论现场短新闻
  66、试论体验式报道
  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
  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73、解释性报道初深
  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92、通讯的报道创新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
  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98、广告新媒介研究
  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
  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
  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
  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
  117、穆青新闻实践
  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
  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
  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
  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
  ——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
  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31、真实的力量
  ——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
  151、天下风云—报人
  ——XXX的记者生涯
  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
  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158、广告中的“性”诉求
  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
  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
  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184、呼唤绿色收视率
  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87、旅游广告策划
  188、招商广告策划
  189、服务广告策划
  190、汽车广告策划
  191、地产广告策划
  192、化妆品广告策划
  193、饮品广告策划
  194、食品广告策划
  195、服装广告策划
  196、电器广告策划
  197、传媒广告策划
  198、政府广告策划
  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
  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
  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
  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
  203、媒体策划
  204、餐饮广告策划
  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
  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
  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
  208、医疗广告策划
  209、烟草广告策划
  210、高校形象策划

  要多看看网上相关的资料,对人文关怀有深刻的理解,你写的模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搜集够足够的资料,对这个概念还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既然写人文关怀就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一下目前的现状,应怎样改革,怎样在新闻中体现,还有关于人文关怀的争论。思路要清晰,多用逻辑思维,毕业论文要体现逻辑性和平实的语言。加油咯,祝你一切顺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