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薄膜测厚毕业论文

2023-03-12 21: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薄膜测厚毕业论文

当今微电子薄膜,光学薄膜,抗氧化薄膜,巨磁电阻薄膜,高温超导薄膜等在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不断应用,在工业生产的薄膜,其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关系到该薄膜材料能否正常工作。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中的各种薄膜,由于电路集成程度的不断提高,薄膜厚度的任何微小变化,对集成电路的性能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透光性能,磁性能,热导率,表面结构等都与厚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设计如何用电容传感器测量绝缘薄膜的厚度

电容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电容值来实现对物体尺寸、形状和位置等参数的检测。在绝缘薄膜厚度测量中,电容传感器可以利用其高精度和灵敏度优势,实现对绝缘薄膜厚度的快速准确检测。
下面是具体分析设计步骤:
1. 原理:利用平行板电容器原理进行厚度计算。当两个金属板之间夹有介质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带有极性的静电场,并且这个静电场与介质厚度成反比例关系。因此,在保持金属板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只需要通过改变介质厚度就能够改变整个系统的总电容值。
2. 设计:将两块平行金属板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使得它们之间相隔一定距离(如0.5mm)。然后将待测试样品放置于其中一个金属板上方,并且保证样品表面与该金属板垂直接触。最后再将另外一个金属板盖在样品顶部并加以固定即可。
3. 测试:连接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到所设计出来的装置上,并调节信号频率、幅值等参数以产生合适大小范围内的交流信号。然后读取示波器显示出来的输出数据(即总电容值),并根据已知标准或者经验公式进行转换计算得到绝缘薄膜厚度数值。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为了提高测试精确性和稳定性,在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其导热性、机械强度、耐化学性等因素;
2. 在测试过程中要避免任何可能影响结果正确性或安全问题产生;
3. 校正仪表误差及环境温湿条件对测试结果影响;
4. 对于不同类型或规格绝缘材料需采用不同频率及振荡方式进行测试验证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诚求毕业论文!

  杭州湾跨海大桥(以下简称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跨越海域约32公里。大桥主体结构除南、北航道的钢箱梁外,其余均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用量近250 万立方米。而杭州湾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在自然条件方面,受风、流、潮、气的影响比较大,腐蚀环境比较恶劣[1]。特别是处于潮差区和浪溅区的大桥承台,由于氯离子侵蚀严重,且海水富含氧气,腐蚀相当严重,因此采取防腐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涂层防护是一种保护钢筋混凝土结构较为方便和实用的方法,涂层的致密性远远大于混凝土结构,相当于大大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层的厚度,从而有效地阻止氯离子、氧气、二氧化碳和海水等腐蚀介质浸入。

  为了确保大桥的涂装质量,指挥部在选择涂料供应商和考察涂装效果时,在潮差区进行了现场涂装试验。有10 多家单位参加了试验,但现场涂装效果总体不够理想,仅少数试验性能达到要求,大多数试验片效果不好,有的试验片涂装不久后涂层就出现脱落现象。我单位的现场涂装效果比较理想,试验室检测性能优异,被选中为大桥涂Ⅰ、涂Ⅱ标段提供涂料,并且实际涂装效果很好。

  众所周知,提供性能优异的涂料和严格的施工工艺过程是确保涂装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而大桥海中承台的表湿区涂装条件更为苛刻,可涂装时间短、表面含水率高、涂层不能在大气中彻底固化、施工环境恶劣等等因素影响着涂装效果。因此,系统地介绍大桥海中承台表面涂层质量控制对确保潮差区混凝土结构涂装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腐蚀环境特点和涂层体系设计

  1.1 腐蚀环境特点

  杭州湾腐蚀环境属于海洋腐蚀环境,氯离子渗透危害严重,夏季氯离子含量为5602~5864mg/L,冬季氯离子含量约为8220mg/L,而且海水溶解氧浓度约为6.21~8.89mg/L,属于富氧环境[1]。海水中氯离子含量较大,当含氯离子的溶液侵入砼中时,通常生成Friedel 盐C3A·CaCl2·H10,Friedel 盐会产生破坏性膨胀。在氯盐的作用下,水泥砼中不稳定产物可生成水化氯铝酸钙,固相体积可增大2 倍多[2]。同时,当氯离子渗透到钢筋表面时,钢筋表面局部的保护膜被破坏,使其成为活化态。

  在氧和水充足的条件下,活化的钢筋表面形成小阳极,未活化的钢筋表面成为阴极,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使阳极金属铁被溶解,形成腐蚀坑。腐蚀过程主要涉及下列化学反应式:

  Fe2++2Cl-+2H2O = Fe(OH)2+2HCl

  4Fe(OH)2+O2+2H2O = 4Fe(OH)3(铁锈)

  Fe(OH)3若继续失水就形成水化氧化物FeOH(即为红锈),一部分氧化不完全的就变成Fe3O4(即为黑锈),在钢筋表面形成锈层。由于铁锈层呈多孔状,即使锈层较厚,其阻挡进一步腐蚀的效果也不明显,因而腐蚀将不断向内部发展。因此,抗氯离子渗透性是衡量涂层性能的重要指标。

  杭州湾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在自然条件方面,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较大;平均水流速2.39m/s,实测最大流速5 m/s 以上,粉砂含量高,最高含沙量为9.605 kg/m3,平均含沙量1.249 kg/m3,潮流紊乱,冲刷严重 [1]。因此,涂层的附着力和耐磨性也是衡量涂层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涂层体系设计

  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状况以及《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中的设计涂层系统要求,《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表面防腐涂装工程涂料采购(供应商)》招标文件上明确了表湿区混凝土表面涂层配套体系[3,4(] 见表1)。

  注:底层干膜平均厚度不大于50μm,底层和中间层干膜总平均厚度为310μm。

  1.3 涂层性能要求

  根据《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对涂层性能基本要求,《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表面防腐涂装工程涂料采购(供应商)》招标文件上明确了表湿区混凝土表面涂层性能要求(见表2)。

  注:1. 涂层性能试验按涂层系统设计的底层+中间层+面层复合涂层组成。

  2. 涂层的耐老化性系采用涂装过的尺寸为70mm×70mm × 20mm 的砂浆试件,按现行国家标准《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滤过的氙弧辐射)》(GB/T 1865-1997)测定。

  3. 涂层的耐碱性、涂层抗氯离子渗透性、涂层与混凝土表面的粘结强度,按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附录C 的混凝土涂层试验方法测定。

  2 涂料产品质量控制

  大桥承台处于潮差区,混凝土表面常处于潮湿状态,混凝土露出水面可涂装的时间短,因此,要求采用的涂料应具有湿固化、快固结和附着力强的性能。 同时,所选用的配套涂料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选择性能满足要求的涂料是整个涂装工程的基础,是防腐涂装成败的关键因素,涂料选择应满足以下主要要求:

  (1)封闭底漆应具有对潮湿混凝土基面良好的润湿铺展性,保证封闭涂料的高渗透性,从而增强混凝土表面的强度,提高涂层附着力,使其具有足够的能力抵抗来自背面的水压,以防止涂膜起泡和脱落。

  (2)所选涂料要有一定的固化速度,以便在潮差期内获得一定的漆膜强度,抵抗潮水的冲刷,并且漆膜在水下固化性能基本上不受影响。

  (3)涂层面漆应有较高的耐候性,在有效保护期内,面漆的粉化减薄速度较小;面漆还应具有较高的耐磨性,以抵抗含砂海水的冲刷。

  (4)涂层体系应具有优异的屏蔽效果,可以有效地抵抗氯离子、氧气、二氧化碳等腐蚀介质的渗透。

  (5)涂层体系应具有优异的附着力、韧性和抗冲击性能,从而有效地抵抗背水压以避免起泡,并能有效地抵抗混凝土的伸缩性。

  根据上述要求,我公司选用881-S01湿固化环氧封闭漆、881-S02湿固化厚浆型环氧涂料、881-Y01丙烯酸聚氨酯面漆组成了表湿区的涂层配套体系,涂层体系性能数据见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见表3)[5]。

  从表3可以看出,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检验结果比技术指标小约200 多倍,说明涂层体系抗渗透性非常好,从而能有效地阻止氯离子、氧气、二氧化碳和海水等腐蚀介质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粘结强度的检验结果比技术指标大2 倍多,耐磨性也远远小于技术指标,说明涂层体系能更好地抵抗含沙量高的海水冲刷。同时,从人工气候老化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涂层体系耐老化性能优异。因此,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单位选择的涂层体系完全能满足大桥涂装的特殊要求。

  3 施工质量控制

  3.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1。

  3.2 涂装工艺关键控制因素

  为达到优质的涂装工程,仅依靠优质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涂装工艺过程控制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涂装工艺关键控制因素如下:

  (1)采用高压淡水(压力不小于20MPa)清洁待涂混凝土表面,彻底除去混凝土表面上的不牢灰浆、尖角、碎屑、海生物、苔藓、油污等污染物及其它松散附着物。对施工接缝处和表面的一些蜂窝进行涂装前的预处理。在施工现场发现这些部位不断有水渗出,这些明水的存在对涂层防护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造成涂层起泡、脱落的主要因素。

  (2)采用外加热源或压缩空气除去残留在混凝土表面上的水珠、水迹,必要时可用棉布、海绵等吸湿工具抹去,涂装前的混凝土表面应无流水、渗水现象,尽可能使混凝土呈表干状态。虽然封闭底漆具有湿固化功能,但是潮湿的基面影响涂料的渗透性,从而影响附着力。

  (3)每道涂装前均要注意对漏涂的孔洞进行补涂。现场许多完工的试验片存在孔洞,有的孔洞直达混凝土表面,施工现场发现不断有水缓慢渗出。这样的涂装短期会影响防腐效果,长期还会造成涂层附着力下降,甚至脱落,导致防腐失败。

  (4)涂装下一道涂料前,应对上一道涂层进行表面清洁,使用饮用水彻底除去涂层表面的盐分、泥尘、油污等污染物,可用清洁剂清除油污。如上一道涂层太光滑影响下一道涂层的粘结强度,应对上一道涂层进行打毛处理。

  (5)要按规定的比例混合涂料,用机械式搅拌器搅拌3min 分钟以上。涂料混合均匀后,必经过熟化才能使用,配好的涂料必须在规定的适用期内使用,超过了适用期的涂料不得继续使用。表湿区涂装完毕后,涂膜在空气中固化时间应不少于1.5h。

  4 涂装质量检验

  4.1 过程检验

  4.1.1 产品检验

  涂装前核实涂料品种和数量,所用涂料应有出厂证明文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4.1.2 施工过程检验

  施工过程中,按产品说明、推荐施工工艺、设计要求的涂装道数和涂膜厚度进行施工,随时用湿膜厚度规检查涂层湿膜厚度,以控制涂层的最终厚度及其均匀性。

  4.1.3 涂料用量检验

  控制涂料实际用量是保证涂膜厚度和涂装的重要因素,涂料实际用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

  第一:选择上下游两个承台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涂装面积,准确计算出涂装的实际面积为X m2;

  第二:准确称出未使用时涂装容器和涂装工具的重量为a kg;

  第三:准确计算出调配涂料的重量为b kg;

  第四:在每个桥墩随机测出具有代表性的30 个点的湿漆膜的厚度为c μm;

  第五:每道漆涂装完毕后,立刻称出涂装容器和涂装工具的重量为d kg;

  第六:涂料的比重为e。

  计算:

  第一步:计算每道漆的要求湿膜厚度c:

  c=(干膜厚度÷体积固含量)×(1+稀释剂用量百分比)

  第二步:计算涂料的实际涂装用量Y:

  Y=X ×(c ÷ 106)× e

  第三步:环境损耗油漆量Z:

  Z=(a+b)- d - Y

  第四步:计算出符合涂装要求的X面积实际需要的漆量W:

  W=(d-a)+Y+Z

  第五步:计算出涂料的损耗系数f:

  f=W ÷涂料理论用量

  说明:①环境损耗漆量Z与当时的实际涂装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将来实际涂装时的施工环境与实验时的施工环境有差别,因此必须参考实验时的环境损耗油漆量Z,对实际涂装时的环境损耗油漆量作出相应的调整。②如果实际涂装时涂装工具与实验时的涂装工具不同时,相应的油漆损耗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损耗系数f,可以计算出涂料的实际用量,从而控制涂料的实际用量。

  4.2 涂层检验

  4.2.1 涂层厚度检验

  涂层厚度是保证涂层体系设计寿命的关键因素,涂层的厚度控制与检验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1)湿膜测试法。此法局限性在于:由于混凝土表面的不平整以及施工条件的不同(比如气温高、有风的天气溶剂挥发快,反之溶剂挥发慢,同一湿膜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结果可能不相同),导致湿膜测试法不准确。但湿膜测试法可以检测涂膜是否均匀,这是湿膜测试法的可取之处。

  (2)挂片对比测试法。此法局限性在于:由于现场监督不严或涂装工艺不同,有可能出现挂片比实际的混凝土面多涂的现象,所以此法也有可能不准确。

  (3)涂料用量控制法。此法局限性在于:由于无法控制涂料的使用情况,不能保证涂料完全用于涂装,所以此法也有可能不准确。但只要对涂料使用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是可以保证涂层厚度的。

  (4)测厚仪测试法。此法局限性在于:由于测厚仪对基材的平整度非常敏感,而混凝土表面本身很不平整,所以此法测量的结果也不准确。

  鉴于以上各种测试方法的局限性,综合考虑认为用湿膜测试法、测厚仪测试法和涂料用量控制法相结合的方法是比较准确的方法。因为只要加强涂料使用情况的监督,可以通过涂料用量控制法保证涂层的厚度,又通过湿膜测试法可以控制涂膜的均匀性,以保证涂层的质量。

  4.2.2 涂层体系粘结强度检验

  测定涂层系统的粘结强度。涂层经7d 自然养护后,用拉脱式涂层粘结强度测定仪测定涂层系统的粘结强度。以测点的粘结强度算术平均值为涂层系统的粘结强度代表值。涂层系统的粘结强度代表值应不小于1.5MPa,最小粘结强度测点值应不小于1.2MPa。涂层粘结强度测定后,应立即观察铝合金铆钉头型圆盘座的底面粘结物的情况,如果底面有75% 以上的面积粘附着涂层或混凝土,则试验数据有效。如果底面少于75% 的面积粘附着涂层或混凝土,而且粘结强度小于1.5MPa,则可在该测点的附近涂层面上重做粘结强度检测。如果涂层粘结强度不能达到1.5MPa 时,可在原检测点附近涂层面上,按加倍测点数量重做涂层粘结强度检测。如仍不合格,涂装施工应返工。

  4.2.3 涂层外观检验

  涂装后应进行涂层外观目视检查。涂层厚度和色泽应均匀、无气泡、无针孔、无裂缝等缺陷。

  5 结束语

  混凝土表面防护虽然是辅助性防护措施,但它的防护机理就是物理隔绝腐蚀介质,与增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同样道理。因此,只要选材合理,施工过程控制到位,就能够取得理想的防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涂层防腐蚀技术文件》.

  [2] 梁定.跨海和沿海桥梁钢筋砼腐蚀与防腐。公路与海运,2003,10:60-62.

  [3]《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表面防腐涂装工程涂料采购(供应商)》招标文件.

  [4]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J 275-2000).

  [5]《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报告》(TW06998-5W1、TW06998-5W3、TW06998-5L1).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
选题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
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
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
将文献资料储存在大脑中或其他载体上形成不时取用的"资料库"的过程称作文献资料搜集法.它包括阅读法,剪报法,笔记法和现代化技术存贮法(如复印,电脑存贮,光盘存贮等).
三,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二)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 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
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摘要:我国已加入WTO,对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里处于弱势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18世纪以来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微观决策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如何测量薄膜的厚度

薄膜厚度是否均匀一致是检测薄膜各项性能的基础。很显然,倘若一批单层薄膜厚度不均匀,不但影响到薄膜各处的拉伸强度、阻隔性等,更会影响薄膜的后续加工。对于复合薄膜,厚度的均匀性更加重要。薄膜的厚度测量是薄膜制造业的基础检测项目之一。
目前测量薄膜的厚度的方法有在线测厚和非在线测厚
在线测厚较为常见的在线测厚技术有β射线技术,X射线技术和近红外技术。
β射线技术是最先应用于在线测厚技术上的射线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广泛用于超薄薄膜的在线厚度测量了。它对于测量物没有要求,但β传感器对温度和大气压的变化、以及薄膜上下波动敏感,设备对于辐射保护装置要求很高,而且信号源更换费用昂贵,Pm147源可以用5-6年,Kr85源可用10年,更换费用均在6000美元左右。
X射线技术
这种技术极少为塑料薄膜生产线所采用。X光管寿命短,更换费用昂贵,一般可用2-3年,更换费用在5000美元左右,而且不适用于测量多种元素构成的聚合物,信号源发射性强。X射线技术常用于钢板等单一元素的测量。
近红外技术
近红外技术在在线测厚领域的应用曾受到条纹干涉现象的影响,但现在近红外技术已经突破了条纹干涉现象对于超薄薄膜厚度测量的限制,完全可以进行多层薄膜总厚度的测量,并且由于红外技术自身的特点,还可以在测量复合薄膜总厚度的同时给出每一层材料的厚度。近红外技术可用于双向拉伸薄膜、流延膜和多层共挤薄膜,信号源无放射性,设备维护难度相对较低。
非在线测厚
非在线测厚技术主要有一触式测量法和非接触式测量法两类,接触式测量法主要是机械测量法,非接触式测量法包括光学测量法,电涡流测量法、超声波测量法等。由于非在线测厚仪设备价格便宜、体积小等原因,应用领域广阔。
涡流测厚仪和磁性测厚仪
涡流测厚仪和磁性测厚仪一般都是小型便携式设备,分别利用了电涡流原理和电磁感应原理。专用于各种特定涂层厚度的测量,用于测量薄膜、纸张的厚度时有出现误差的可能。
超声波厚度仪
超声波厚度仪也多是小型便携带设备,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可测金属、塑料、陶瓷、玻璃及其它任何超声波良导体的厚度。可在高温下工作,这是很多其它类型的测厚仪所不具备的,但对检测试样的种类具有选择性。
光学测厚仪
从测量原理上来说光学测厚仪可达到极高的测试精度,但是这类测厚仪在使用及维护上要求极高;必须远离振源;严格防尘;专业操作及维护等。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复合层数较少的复合膜。
机械测厚仪
机械测厚仪可以分为点接触式和面接触式两类,是一种接触式测厚方法,它与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能够在进行厚度测量前给试样测量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点接触力或面接触力),这样可以避免在使用非接触式测厚仪测量那些具有一定压缩力、表面高低不平的材料时可能出现数据波动较大的现象。
所以具体要选择哪一类测厚仪设备还需根据软包装材料的种类,厂家对厚度均匀性的要求、以及设备的测试范围等因素而定。
本答案源于PP论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