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初晴后雨题目论文

2023-03-12 21: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初晴后雨题目论文

雨后西湖
在西湖游宴时,起初阳光明丽,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后来下起了雨,雨幕笼罩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同处越地的西施与西湖,同有一个“西”字,又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她们都以不借助外物天然美的姿质,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向人们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一场西湖宴游,让我们美不胜收。

高分求助文化类论文题目以及提纲,急!急!急!

语副词研究
郭振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关 键 词: 来源 ;发展变化 ;语法特征

Abstract: The adverb is one kind of half empty half solid word. They can express the behavior, the movement or the nature, the condition degree, the scope, the time, the possibility, the denial function and so on, have certain glossary significance, can serve as in the sentence independently the accessory constituent,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it is approximate the full word; But it cannot alone express one material object, one kind of truth or one kind of real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cannot serve as the sentence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Subject, predicate; Also cannot serve as the object, the attribute,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she with other each kind of function word nature close.

Key words : Origin ; Development change ; Grammar characteristic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1]。在这里我们把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的单音虚词或复合虚词的词叫做副词。副词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前作状语,一般不能和名词组合[2]。本文根据上述标准,从汉语中副词的来源、发展变化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特征和一些特殊用法为切入点比较系统地对汉语副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

二 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变化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 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分析这种发展变化。把近代汉语副词作为一个断代平面的系统来看,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与上古、中古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副词,而有些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则已消失或走向衰落;与现代汉语比较,则又有不少副词已经衰亡或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或某些方言中。有些副词,既不见于上古、中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也不再使用,而是只见于近代汉语,甚至近代汉语中的某一个时期。如“不方、重重、次第、大须、的毕、都来、端的、非分、干当、故故、恒常、火急、即渐、看、苦死、蓦、偶自、权时、塞、煞、甚生、相将、旋旋、一纳、只首、白干、大段、大故、大小、都自、多少、不成”等等。例如:
1‧慈母意,总恩怜,护惜都来一例看。
2‧只是如今这般人,已是大段好了。
3‧圣人虽说他不是,然亦不大故责他。
4‧老婆道:“嗔道恁恁久惯老成!原来也是个意中人儿,露水夫妻。”
5‧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
6‧兵行雾中,直到夹寨下营,梁军兀自睡卧未起。
正是这些副词的广泛使用,使得近代汉语副词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时代特色。
就近代汉语本身这一历史阶段来看,副词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比较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四个不同时期的副词,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总是有些副词消亡或走向衰落,同时又不断地有新的副词产生。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副词“都来(表强调语气)、不方、非分、非甚、火急、急手、镇、镇长”等,宋代以后就不大使用了。《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终始、将间、逐旋”等,元代以后又不大使用了。《金瓶梅词话》中的“要便、生死、只顾、只个、嗔道、干净、稳定”等,明代以后也不大使用了。不同时代新产生的副词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好生、甚生、当即、眼看、苦死、偏偏”等;《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怪、顶、重行、白、白地、平白”等;《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兀自、大举、正在”等;《金瓶梅词话》中的“老、绝、越发、只当、要便、趁早、苦死、左右、死活、管定、恒是、想必、好歹”等[4]。正是因为不同时代都有一些原有副词消亡和一些新的副词产生,所以在近代汉语的不同时期里,整个副词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当然,仅就四种文献中的副词所显示出来的差别看,不排除方言的影响,还有因文献的文体和内容的不同带来的副词使用方面的差异,但参考不同时期的其它有关文献,这种差别主要还是副词系统的历时发展演变的反映。

三 现代汉语中副词语法特征以及一些特殊的用法

关于现代汉语中副词的语法特征我把它分成以下三点:
1、副词都能做状语,大多数副词还可以充当句首修饰语。(这一点古今相同)比如:
也许她已经走到半路上。
难道这种产品还受欢迎吗?
“已经”、“还”修饰句中位于,“也许”、“难道”是句首状语,修饰全句。少数副词可以充当补语。比如:坏透了 糊涂透顶 感慨万千 好得很 好极了。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5]。
比如问“味道怎么样?”只能回答说“好”或“很好”,不能说“很”。只有一部分副词,比如“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可以单用,比如:
什么时候出发? 马上。
你去吗? 不,我不去。
3、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既可以独用,也可以合用。
a、独用:说了又说 打不赢就走 说清楚再走 不去也可以 这样更没有道理
b、合用:又白又胖 不偏不倚 越忙越乱 既聋又哑 也好也不好 非去不可
c、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除非……才
如果……就 即使……也 虽然……却 不论……都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来说是不能修饰名词,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不过被修饰的名词却有特殊之处,或者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6],例如:
真快,又星期天了。
我们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小张长得很帅,就是太奶油了一些。
他真男人!
他真女人!
例中的名词义本身具有顺序义,是循环时间名词: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天——星期一,例中的名词“前沿”具有“量度”义,例中的名词都可以认为是性状化,因为它的性质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奶油——缺乏阳刚气 男人——充满男子汉气概(例注意是“他”而非“她”)女人——做事办事很女性化。
参考文献 :
[1]. 赖先钢《语言研究论稿》学林出版社 2005年2月
[2]. 郭锡良 《古代汉语讲义》 《电大教育》编辑部
[3]. 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1996
[4].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1994
[5]. 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6].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致谢:
这篇论文历时半年终于定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文会堂老师的精心指导。文老师从去年11月份选题开始,首先在我构思之初加以诱导、启发,帮助我确定写作方向;然后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参考书目,并对论文的初稿、二稿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在此,我深表感谢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

阅读下面诗,完成小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小题1:晴姿 雨姿(1+1 分)
小题2:B(2 分)

小题1:试题分析: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这里的“淡妆”写的是天前晴朗时西湖的景色,“浓抹”写的是雨天时西湖的景色。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容,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本题中要理解“淡妆”和“浓抹”的含义,就要结合前三句,第一句写了晴天时的景,第二句写了雨天时的景,接着把西湖比作西子,晴姿、雨姿都同样美丽。
小题2:试题分析:“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本题中的B项属于混淆视听,次句写的是雨中的山色,而不是雨后的山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