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5-0892 (2001) I1-0032AA
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理性思考
文也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城的各种公共风险最终都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财政作
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风险越大,说明社
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会共风险越多,国家机器正常这转透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风险不是财政部门
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表现形式;原因;对策
作老简介文RI.. ii西kt4}学教9(南A 330013)
自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如何防范和化解财
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各方关注.
其根源在于,人们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看到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如金融风
险,内外债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最终都可能转化为
财政风险.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
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巡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值得
注意的是,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
风险越大,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公共风险越多,
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
风险不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地方
政府及财政部门尤其需要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财政
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得到了很大发展,财政实力进一步
增强.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因素以及政策,体
制诸多方面的影响,全国仍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尤
其是一些经济长期落后或老少边贫地区,财政长期处于
困难状态甚至是风险状态.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
式有:
1工.财政赤字.近年来,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刚性不
断增强,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增长以及确保工资
发放,政法经费保障,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安排,社会保
障"兜底"等多项关系大局的支出,使得一些地方财政
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虽经各级财政努力增收节支,采取
各项措施平衡财政收支,但全国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县
(市)出现财政赤字.1998年,全国地方一般预算赤字县
共计,93个,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
广东等7省市没有赤字县外,其他一些较为发达的东部省
份也相继出现赤字县.由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基本
上属于"吃饭型"财政,开支标准较低,用于建设性支
出所占比例很小,因而财政内部调节能力很弱;即使这
些地方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那也是在财力十分紧张或
存在支出欠账情况下的'低水平''平衡.一级财政如果
连续出现高额赤字,且滚存赤字达到年度本级财政收人
的一定比例时,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
发放,行政办公经费,法定支出项目等不能按标准及时
开支,从而对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影响.
2.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涉外彼务.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
款.有资料显示,自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以来至1998年,世界银行对我国承诺的贷款总额达到
309.27亿美元.其中,硬贷款214.03亿美元,占贷款总额
的69.2%a;软贷款95.24亿美元,占30.8%,用以支持200
个项目.目前,很多项目已进人还本付息阶段.但由于
市场变化以及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项目经
济效益差,有的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特别是有些农
业项目,本来经济效益就较低,还分散到千家万户,因
而还款能力更是一卜分低下.国家不得不通过上下级财政
往来扣款的办法,来确保债务本息的偿还,维护国家对
收稿日期:2001-09-3032
万方数据
外借款的信誉,但同时也给负债县乡R政增加了很大压
力.
(2)国债转贷.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
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至2000年,连续3年
增发国债共计360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
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这些国债资金,转贷到地方部分的,目前已
逐步进人还本付息阶段.由于目前那些建设项目还没有
完工或还没有完全取得收益,故地方财政还本付息面临
困难.
(3〕县乡债务.不少地方县乡债务形势严峻,有的
负债规模已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这些县乡债务除了财
政直接借款外,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借款由财政担
保,其中有国内各金融部门的信贷借款,上级财政周转
金借款以及直接向其他债权人所借的款项.而所借资金
部分被用于投资办厂,搞一些'政绩工程"或兴办一些
社会公益事业;部分则被用于非生产性投资,甚至挥霍
浪费.这些债务已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不良债务,甚至是
呆账.乡镇财政部门因涉及债务担保事项而遭法院封账
之事已屡见不鲜.
3.财政挂账.其中最为严重,给产粮省财政带来沉
重包袱的就是粮食亏损挂账.至1998年底,全国累计消
化老挂账426亿元,消化进度为78%,其中:政策性挂账
398亿元,消化进度为82%.但老的挂账尚未完全消除,
新的粮食亏损挂账又接踵而来.据统计,从1992年4月1
日至1998年5月31日止,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新增粮食财
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2015亿元,其中新增粮食
财务挂账1466亿元.消化这些挂账,无疑将给产粮省财
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4.拖欠工资.欠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是近几年
来经济欠发达省份县乡财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
机构膨胀,人员增加,工资标准提高,财力供给不足等
原因,欠发工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比较普遍.
从县一级看,欠发公务员和教师工资,主要是"拖"的
问题,一般事后可以补发;到了乡镇一级则更加困难,
有的出现积欠现象,工资不能足额到位.而长期拖欠的
工资主要是地方出台的一些补贴性工资(如菜篮子补
助)以及近年增资中地方财力白筹安排的那部分.然
而,县乡两级的中央或省垂直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不仅
没有拖欠,而且有的标准还较高,与当地公教人员工资
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收人七的不对称性,直接影
响到基层公教人员队伍的稳定,也给县乡财政带来了压
力.
5.收支"水份".从经济学上看,经济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财政的收支水平.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在经济工
作中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片面追求高标准;为了
体现"政绩"甚至弄虚作假,营造经济虚假繁荣.体现
在财政上,反映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出的财政收人增长幅
度不切实际,脱离税源,造成一些县乡财政为完成收人
任务,硬性摊派,寅吃卯粮,买税卖税,甚至直接在账
上弄虚作假,虚收虚支,虚frz平衡.这些虚收虚支部分
在一些地方占当年财政收人的程度不一,有的高达10%
至20%,甚至更多.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虚收虚支部分
将进人第二年的增长基数,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一些县乡财政收人年年增长,而可用财力却停滞
不前的原因.
二,地方财政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造成部分地方财政存在一定风险的原
因比较复杂,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
合反映.但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承担风险的能力薄
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
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差
距也在逐渐拉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地方财政收人
(一般预算收人)亿元县共计593个,其中:亿元县最多
的是山东省,为69个;收入超3亿元的60个县〔市)中,
有53个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与之相比,西藏,青海没
有亿元县,宁夏仅有i个,其他中西部省份也相对较少.
593个亿元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人为"10.57亿元,
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19.8%.然而,1999年,全
国有地方国家级贫困县574个,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
区和革命老区,这574个贫困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
人为247.35亿元,仅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4.4%,
县〔市)数量基本相当,收人相差却如此悬殊,贫困县
财政状况可见一斑.然而,无论富裕与贫困,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政府所担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直
接依靠财政才得以维持的,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住
房制度的改苹,企业破产制度的实行等,无不与财政息
息相关.
2.体制因素.其一,从总体上讲,财政体制改革落
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支出上没有解决好"越位"
与"缺位"向题,使财政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包袱没有甩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袱又背
了上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
.33.
万方数据
支出应退出一般竟争性行业,项目的投资.但目前从上
至下,公共财政一直处于"构建之中,没有一个明确
的指导意见.其二,从财政体制上看,1994年的分税制
改革,对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提高中央财政的'两个
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在体制
上把贫困地区与全省财政捆绑在一起,全国一刀切.从
实际情况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在省内进行调剂;而
经济欠发达省份,省内调剂就困难;贫困地区则要承受
更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又制定
了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基层
财政体制环境并不宽松,从而造成体制土的层层'.盘
剥,.,加大了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影响了县乡
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政策因素.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是
导致地方政府偿债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因素之一.一
方面,由于事权的错位,认为本级政府的事未必由本级
政府自行解决,本级政府的举债总会有上一级政府"兜
底",于是草率举债,形成不了对偿傲的硬约束.另一
方面,一些债务还款时限较长,没有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制,使得一些举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还款能力差.由
于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相称问题的存在,中西部地区
的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人难以满足履行支出职责的需
要,也是导致这些地方政府俄务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
素.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其收人在上解上级政
府的同时,其支出职责范围没有随之改变,财政负担如
故.近几年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虽然年年增加,
但对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来讲,仍是杯水车薪;另一方
面,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与地方的迫切需求,
也有一个是否相对应的向题.同样,由于政府间事权划
分不清,逐渐形成了"上级出政策,下级出票子的格
局.
4管理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理财方式
上思路不广,仍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不善于运
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驾驭和调控经济;仍乐于充当
微观经济投资和管理的直接主体.一谈到发展经济,就
采取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税收优S的办法;一谈到搞
开发区,就一哄而上,廉价出让土地,财政减税让利.
特别是在资金的筹措上,大都通过政府强行干预,迫使
财政担保.对这种财政担保借来的钱,很多借款单位自
然是不愿偿还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在发展经
济上往往急于求成,忙于上项目,疏于管理监督,使当
地经济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超过财政承受能力.
除此之外,税收的流失和财力的分散也是质发地方
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
I.从体制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体制问题
是财政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人的增
多,中央财政收人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在达到宏观调
控比例的前提下,建议中央适时调整对中西部地区"两
税,,的分成比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调
动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省以下财政体制上,
要适当调整各级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使各级财政履行
其职能有基本的财力保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
上;合理调整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分类确定各乡镇的
财政体制,给乡镇一级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活力.对
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政特别困难的乡,可以推广由县级
财政核定其财政支出基本需求的办法,主要是解决好工
资发放和正常工作运转所需的资金,即支出由县级财政
核定,缺口由县级财政补足.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
付制度,逐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推动困难地区发展经济,培梢财源.
2.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财源建设.财政问题归根到
底是经济问题,改善财政状况,摆脱财政困难的根本出
路在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发展经济,
夯实财政基础,壮大财政实力.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投人
方式,实现由过去的以政府行为为主向市场行为为主,
由偏重财政直接投人向间接引导,由侧重公有经济向公
有和非公有经济并重的转变.广泛筹措财源建设资金,
摒弃财政直接投资或靠财政担保的办法.采取贴息方
式,充分发挥相关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吸附作用和国债
转贷资金的乘数效应.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开
发,抓好投资"载体"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特别是民问私人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消赤减债.妥善解决财政赤
字和乡镇愤务问题,对于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
意义.有赤字债务的地方应结合实际,分步骤制定消赤
减债计划.在清理的基础上,对于确应由财政承担的到
期债务,要建立责任完备的偿债准备金,分年逐步偿
清;对于其中一些仍可经营的项目和设施,按市场规
律,积极予以转制或拍卖;对于不属于财政承担的债
务,则按照'谁受益,准负担,谁借款,谁还款"的原
则,分别进行清偿.加强和细化预算管理,年初预算安
排不能留有缺日;执行中出现的减收增支,要采取措施
子以弥补.对于历年的滚存赤字,主要应由当地逐步加
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央,省级财政要拿出一定
万方数据
财力,帮助其渡过难关.
4.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逐步解决支出"越位,,
与"缺位"问题.应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建立公共财
政框架的需要,合理界定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
如可以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相应界定财政是否供给
其经费,以及供给的项目和比例;应把支持公益性事业
发展放在政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
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事业;应依法保障义务教
育经费.而对有收人的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只给定
额补助,单位可依法组织一部分收人,如开放高等教育
市场,逐步减少对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营性事
业单位,应促其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同时,应改进
和加强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越
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
人员编制,减少经费开支.
5.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还款责任意识.世界银
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的
大量投人,为经济发展注人了活力.因此,地方政府要
高度重视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建立起权,责,利和
借,用,还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和经济效益的论证工作,确保项目预期收益的实
现;制定每个项目的还款计划,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
明确借款单位是还债的第一责任人;规范政府外债担
保,对需要财政担保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应视财力
情况每年从预算安排上留出偿债准备金,以防将来大规
模还款给财政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同时,建立必要的借
款单位财产抵押和还款保证金制度,完善手续,落实好
配套资金和还贷资金来源.而对市场竞争性项目应采取
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按法律程序办理,
财政不予担保.
6.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财政收人质量.财政工
作必须始终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弄虚作假行为,把财政
收人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和有可靠税源的基础之上.税
收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实现税
收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既要防止有税不收,又要防
止和纠正为了完成不切实际的收人任务,违反政策收
"过头税"或摊派税收的错误做法;坚决取消少数地方
把干部职务晋升与财政收人增长硬性挂钩的做法,杜绝
垫税,引税,买税,卖税以及摊派和虚收虚支等弄虚作
假行为.
参考文献:
Ill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1999)
志社出版,1999.
仪]财政部一中国财政年鉴(2000)
志社出版,2000.
1.31湖北省地方财政风险课题组.
fil.财政研究,2000, (4).
IZ1_北京:中国财政杂
1Z].北京:中国财政杂
地方财政风险间题的研究
贵任编校:谭安华
(上接第21页)制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改造,
增加技术含量,加快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
化的过程.
3.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我们应该看到,以外贸
依存度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缺
陷,就是未将服务贸易的情况考虑在内.而服务贸易是
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所以我们不应满足已取得的
成果,要以加入W"LO为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
程.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强政策
协n和指导,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更
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4.在强调努力发展外贸的同时不可忽略扩大内需.
根据前面的分析,出口依存度的增长应该对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有贡献,但不宜喧宾夺主.中国具有典型的大
国经济特征,从长远看,扩大内需是根本.根据林德的
代表性需求理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
首先必须是一种在国内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
说国内需求是一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的前提,所以扩大
内需也可以成为促进出口的手段.只有走内,外贸相结
合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
地发展,而那种条件下的外贸依存度也一定是最适合
的.
参考文献:
11]唐MAR.
121隆因强
20IX,(11)
131王洪新,
易向题,2000,
I4l尚琳琳.
2000, (2)
适度开放论f叫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fil.国际贸易向题,
刘长庚解开"贸易顺差悖论"之谜111_国际97
{12).
出01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111.财经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刘仁彪
35"
万方数据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之处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表征 1.中小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忽视财务管理。由于缺乏专业管 理人才,中小型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是 在经济景气时期,中小企业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 财务管理。一旦经济景气状况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忽 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期中小 企业一方面会受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膨胀的困扰, 另一方面却有会面 临筹措短期资金的困难。 2.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薄弱。受到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 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很不强, 内部控制较弱。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力量薄弱,会计制度通常不 能健全。由于对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欠佳,导致最高决策者难于进行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作 用,忽略生产、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3.缺乏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大。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 管理水平和与此相关的资金周转率较低, 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 资金使用计划、 与库存管理和交易结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 度,随意性较大。加之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 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的能力。另外,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经营 历史不长,财务资料不够充分;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会计核算易受不 健康因素的干扰。 4.难于应用科学而又有效的分析工具。中小企业由于内部和外部 的各种限制而难于采用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进行财务管理, 如被公认 为科学而有效的分析工具———现金流量贴现分析在中小企业中难 于采用,原因有: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资源匮乏,经营者未受过良 好的专业训练不能使用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其二,由于中小企业的 组织机构简单和管理行为分界不清, 经营者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没有 充足的时间运用贴现分析技术, 企业采用简单的分析被认为是理性的 经济行为;其三,贴现技术的分析成本过高;其四,中小企业关心的 首要问题是生存,重视近期而不是中长期现金流动。 二、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失效的因素分析 1.支持要素。支持要素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 支持、资金支持。 (1)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 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 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另外,我国至今没有 一部专门的中小企业扶持法, 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 律规范中,且主要侧重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很少有对中小企业弱者 地位保护的规定。 (2)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倾向于大型企 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有政策优惠,同等条件下,大型 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优先得到贷款。相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 企业的总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占全国的绝大多数, 但贷款规模却占全国 信贷总额很小的份额。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重复收费和收税的随意 性较大,一些政府部门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 2.企业内部管理要素。企业内部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机制、人 才要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等。 (1)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中 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会计管理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管 理部门进行配合和协调,有较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才会提高企业的 会计管理水平。 (2)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受其规模之限,管 理分工较粗,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家 族经营,很难吸引人才,所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主自己, 即使不这样,聘请的职业经理也很难达到与大型企业经历相当的水 准。 (3)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混 乱。 3.财务内部组织要素。财务内部组织要素包括会计管理制度的制 定及执行情况、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管理等因素。 (1) 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虽然设有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 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职责 不分, 越权行事, 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 (2) 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分工职责不明确。大中企业机构设置比较科学、规范,人员的分工职 责明确,普遍地实行总会计师下的财务会计处,确立了财务会计在企 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 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 管理跨度小、 幅度窄。 由于受规模、 财力、人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 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3)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人员流动大,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大企 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提拔机会优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会计人员 比较稳定,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较高,同时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比 较严格。中小企业由于吸引优秀人员比较困难,同时又由于人员流动 频繁,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会计人员受领导干涉较多, 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因而,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待遇都有 待提升。 4.会计核算、监控要素。会计核算、监控要素包括会计确认、记 录、报告、监控等要素。 (1)会计核算不规范。相比于大企业,中小 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特别是小型企业诸如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会 计核算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2)内部会计监控不力。大型企业内部监 控机构、人员配备比较齐全,诸如设置了内审部门,设有财务总监, 执行总会计师制度, 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 但中小型企业则不尽然, 中小型企业内控机构不健全,认为没有必要。另外,中小企业人员精 简,一个人兼任几种工作,分工不明确,导致其自我监控能力差,这 与中小型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有直接关系。 (3)外部监控随意。由 于国家监督的重点放在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的外部监控比中小型企业 的监督力度大,对中小型企业的外部监督就显得比较软性化,没有法 规、条例支持。所以,对中小型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观多于客观,随意 多于规范。 监管力量主要来自于注册会计师和地方政府及工商、 税务、 银行等部门,但监管力度不大,大部分监督部门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 各行其是。 三、结语 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明显处于劣势,其失效的 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四大类,即支持要素、企业内部管理要素、财务内 部组织要素、会计核算和监控要素。环境要素对其他几个要素起着决 定作用,该要素位于财务管理的起点地位;企业内部管理要素是财务 管理的重要保障;财务内部组织要素是财务管理运行的组织保证;会 计核算体系要素位于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会计监控要素是会计 正常运行的保证。
《浅议第三方物流与网络》这篇精彩演讲论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内容如下:物流一词源于英文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在第二方世界大战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及管理协调。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仓储克服空间距离。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在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资金在途费用的有效手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
使用第三方物流产可以给企业带来众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1、集中主业
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精力,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节省费用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供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生产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营销服务的任何程度的深入参与,都会引起费用的大幅度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够减少额外损失。根据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EXEL公司和美国EMSTYOUNG咨询公司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货主表示,使用第三方物流使他们的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1.18%,货物周转期平均从7.1天缩短到3.9天,库存降低了8.2%。
3、减少库存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和适时的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与顾客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自己的网络体系帮助顾客改进服务,不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且使顾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我国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有很多优势,但是很多企业并不是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原因归结为:
1、抵制变化
很多公司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在的精力模式。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物
流业务外包还将意味着解雇大批员工,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2、缺乏认识
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认识程度普遍还很低,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巨大作用。
3、害怕失去控制
由于供应链的实施在提高公司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公司宁愿有一个小而全的物流部门,也不情愿将这些功能交给别人,主要原因是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会在客户交往和其他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
4、物流业务外包本身有其复杂性
供应链物流业务通常和公司其他业务,如财务、营销或生产集成在一起,物流业务外包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对一些实际业务,包括运输和仓储的集成可能会带来组织上、行政上和实施上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性特点,使得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运作变得很困难。
5、衡量物流外包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准确地衡量物流成本对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影响比较困难。很难确定物流业务外包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潜在的成本好外。另外,各个公司业务的独特性和公司供应链作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不宜向外部公开的内部信息,很难准确地比较公司间的供应链作业能力。
尽管有些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外,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分成几个步骤,同时选择数个物流服务提供商作为合作伙伴,以避免将业务交由一个物流服务提供商而带来的依赖性。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较大的运营规模,建立有效地地区覆盖区域,具有强大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具备高水准的综合技术、财务资源和经营策略。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运营模式问题
目前世界大型物流公司大都采取总公司与分公司体制,总部采取集权式物流运作,以业务实行垂直管理。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必须有一个能力很强、指挥灵活的调控中心对整个物流业务进行控制与协调。真正的现代物流必须是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利润中心,企业的组织、框架、体制等形式都要与一个中心相匹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运营模式上存在问题,国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值得国内物流企业借鉴。
2、仓储或运输能力欠缺
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时间盗用和空间效用。就目前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有些公司偏重于仓储,运输能力不足;另外一些公司则是运输车辆很多而在全国没有多少仓库,靠租用社会仓库来完成对客户的承诺。
3、网络问题
我国有几家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全车性的仓储网络或货运网络,但是这个网络的覆盖区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客户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很关注网络的覆盖区域及网络网点的密度问题。有关网点的建设问题应引起物流企业的重视。
4、信息技术
世界大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这些物流客户也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必须在信息系统上增加投入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
集中与整合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原因是:第一,大的公司有意将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外包给尽可能少的几家物流公司;第二,建立一个高效的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资本的投入日益增加;第三,许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都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来扩大其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