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基因表达谱找有异常表达的基因也不全面。做出来的基因表达谱往往有很多基因存在差异,有的可能是一些下游的免疫生物学反应,有的可能是误差或个体差异(尤其是做的数量少时),剩下的可能才有加以考虑的价值。
另外,有时疾病易感基因本身表达并无改变,而是通过调控其它基因发挥作用。所以,致病基因的寻找应从多种途径着手。
一孔之见,如有谬误之处,请大家指教。 多谢verygood 兄,我的第一步可能只能做到表达谱的改变这一层次,如果有机会做下去的话,如你所言,应该从各种途径全面考虑。我现在的想法是以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为核心方法,做出患者和正常人小梁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的总体信息,如maxon和你所说,这样可能找到新的致病相关基因,也可能不行,我想着起码是一个方面吧(不知对不对)。 我目前所能考虑的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思路,来吧这个工作做好。还有几个问题请教:
1.基因文库的建立方法中,比如有一篇文章中选了1118个基因进行研究,通过BLAST,分成了已知基因、已知序列、未知基因等几类,我不明白他们是如何从基因文库(提取细胞全mRNA逆转录来的)中选定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查到的?),我理解好像是直接测序,请问是如何从基因文库中找出(分离)这些基因一一测序的?
2.如何使用BLAST?比如同一文章中所说的已经测定出的1118个小梁细胞的表达谱基因序列我如何能查到?能给我讲解一下吗?太感谢了
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基因芯片只能检测已知的基因或序列,对于那些未知的则无能为力,一孔之见. Andrew说得不错,不过芯片中的基因数也在随对基因研究的深入而在不断增加。对普通的研究来说,主要的已知通路基本已能包括。 多谢指教。有能回答我上面几个问题的吗?我还是有些不明白,看了一天资料也没有明白。
请问:如果我用一个正常群体的基因表达谱cDNA定做了一个芯片(含已知的1118个基因),在与患者cDNA样品的杂交中发现有一个基因表达下调了或者不表达,其原因是什么呢?是真的没有表达还是别的?
多谢多谢 样本是否一致?比如血细胞,其细胞亚群是否有可比性?
有对照吗? 样本是随机样本,小梁细胞是均一的内皮细胞。至于对照,你指的是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还是转录的内对照?
小弟所知甚少,低级错误也可能犯,请多多指教。 除去实验和DNA芯片误差外,在与患者cDNA样品的杂交中发现有一个基因表达下调了或者不表达,需要用RT-PCR进行验证。其表达的下调或不表达,可能是受到其上游基因的调控,也可能是基因本身结构有改变,如无义突变可检测到表达的下降。对这些经RT-PCR证实后,应该进行测序,察看这些基因是否有结构的异常。 在天天站长和各位战友的帮助下,我对现在所申请的课题从无知到略懂,终于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写作,在明天,我们的这份凝结着大家的汗水和智慧的申请书就要送出去之前,对各位这几天来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这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申请,尽管几乎没有中的可能,我还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结识了很多好朋友,真诚的感谢给了我这个机会!
我把这份申请的正文部分放在了附件里了,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提一些宝贵意见,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一个课题还是很值得去做的,尽管我们可能没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去做。
再次感谢大家啦!
88411-.doc (76.5k) 恭祝申请成功!! 谢谢天天站长的指教,谢谢各位战友。
近日科研基金开始申报,老板急命申请课题。由于对基础刚刚接触,故请教站长以及各位战友。
1目前收集到一少见的单基因病(癫痫方面),在国内未见临床和基础报道。临床工作,包括留取血样已经完成。
2本病自从98年以来,致病基因得到了定位和克隆,但存在遗传异质性,相同的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也不相同。多篇文章发表在nature genetic等权威杂志上。最新的研究显示,仍有其他未知的致病基因。
3合作实验室,有曾经成功的定位和克隆了一例致病基因的经验。
我们申请的目的是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并有望发现新的致病基因。
想请教各位:
1在目前仅仅掌握临床资料的情况下,能否提出申请?
2还需要做那一方面的工作?
2如果可以,可能申请失败的原因是什麽?
谢谢各位,急切盼望指教!谢谢 如果是单基因疾病,那要看你收集的家系怎么样了。另一个问题主要是你的临床诊断正确与否。我不是临床的,这个临床诊断事关重大,如果有些是诊断错误或分型有误的,很有可能导致无法discover disease gene 单基因疾病这方面的技术策略已经很成熟,有很多文献可以参考。国内也有多家研究机构在做。 我想研究下某个基因SNP与一种疾病的关联。国外已有报道在2个位点上有联系。那么我是进行RFLP分析,还是用SNP分析? 各位大侠,我最近在做一个X染色体连锁遗传家系的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现在已用两个位点的MARKER(STR)做了基因组扫描,但是在连锁分析时遇到了困难,我用的是LINKAGE(version 5.1). 我想请教各位在进行连锁分析时,性连锁与常染色体连锁遗传参数设置有何不同?急盼各位予以赐教,不胜感激! 答无事转转 我想研究下某个基因SNP与一种疾病的关联。国外已有报道在2个位点上有联系。那么我是进行RFLP分析,还是用SNP分析?
RFLP是最早期的遗传标记(第一代),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测序片段的不断增多,已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遗传标记。RFLP通过酶切作用进行分析,操作简单,花费不多,但特异性差,有被淘汰的趋势;SNP定位明确,相对花费较大,对其分析可以通过测序、小测序(Snapshot)、荧光探针、SNP芯片等方法。
具体行RFLP分析,还是用SNP分析看你的研究目标和经济实力。 请教verygood,能否介绍一下小测序(snapshot)?
我最近想检测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外显子较多(20),在其他疾病中已有突变热点(9、11、13、17exon),但我要研究的病未见报道。请问我应对所有外显子测序吗? coldant wrote:
请教verygood,能否介绍一下小测序(snapshot)?
我最近想检测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外显子较多(20),在其他疾病中已有突变热点(9、11、13、17exon),但我要研究的病未见报道。请问我应对所有外显子测序吗?
Snapshot为小测序反应,其原理简单地说是首先扩增包含SNP在内的一段DNA模板,再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加入带有不同荧光的ddNTP和中间探针(所谓中间探针即SNP前20个bp左右寡核苷酸序列,探针与ddNTP按照模板序列结合,因为是ddNTP,其后不能再延伸,而结合的ddNTP反应的就是SNP情况),再纯化一下进行电泳,根据不同的荧光可以判断相应SNP基因型。
该方法适用于对已知SNP等位基因型进行确认,对探针要求不高;但操作步骤多,大规模应用较为困难(采用基于毛细管的测序方法,如ABI3100测序仪系列时,相对工作量小些)。
检测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外显子较多(20),在其他疾病中已有突变热点(9、11、13、17exon),建议你先研究一下这些位点。当然如果基因序列很短,也可以直接测序,因为目前发现的SNP或mutation毕竟还只有预计值的2%左右。
Good luck 谢谢verygood:)
最近忙着论文答辩的事情。我对于这方面完全是菜鸟,但是老板说要有新意,同学给出了个这样的主意。
目前已经提取DNA,进行基因分型。但是我希望测序进行确定。上面提到的SNAPSHOT是小型测序,我已经确定了突变位点,片段在300bp左右,是否可以全部测序?
另外是全部的样本测序还是就挑选几个杂合子和纯合子测就可以证明?这方面的资料在哪里有介绍?我还是新手:( 无事转转 wrote:
谢谢verygood:)
最近忙着论文答辩的事情。我对于这方面完全是菜鸟,但是老板说要有新意,同学给出了个这样的主意。
目前已经提取DNA,进行基因分型。但是我希望测序进行确定。上面提到的SNAPSHOT是小型测序,我已经确定了突变位点,片段在300bp左右,是否可以全部测序?
另外是全部的样本测序还是就挑选几个杂合子和纯合子测就可以证明?这方面的资料在哪里有介绍?我还是新手:(
如果只是300bp,且标本不多的话,还是直接测序好,因为不仅可以明确已知的SNP基因型,还可能顺带发现一些文献未报道过的,这也就是说所有标本都要测序。
如果只想对已知的那些SNP进行基因分型,你可以采用SNAPSHOT方法,当然亦可以用RFLP,只是特异性差些,所得的条带不一定与目标SNP不同等位基因有关,可能切到染色体其他区域。
这方面到没有一定的资料,我们也是做过以后才逐渐理解的,具体采用何种技术还是因地制宜吧。 verygood wrote
检测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外显子较多(20),在其他疾病中已有突变热点(9、11、13、17exon),建议你先研究一下这些位点。当然如果基因序列很短,也可以直接测序,因为目前发现的SNP或mutation毕竟还只有预计值的2%左右。
谢谢verygood老师。我研究的基因编码区2930bp,mRNA5084bp,基因全长80kb。本打算直接测序,但病人组18例(石蜡),对照组20例(外周血DNA行吗?),费用可能要6万!!!,所以现在想改成PCR-SSCP加异常条带测序,您看行吗? verygood wrote:
如果只是300bp,且标本不多的话,还是直接测序好,因为不仅可以明确已知的SNP基因型,还可能顺带发现一些文献未报道过的,这也就是说所有标本都要测序。
如果只想对已知的那些SNP进行基因分型,你可以采用SNAPSHOT方法,当然亦可以用RFLP,只是特异性差些,所得的条带不一定与目标SNP不同等位基因有关,可能切到染色体其他区域。
这方面到没有一定的资料,我们也是做过以后才逐渐理解的,具体采用何种技术还是因地制宜吧。
测序以后的结果要分析突变有什么软件检测呢?另外的统计学分析是不是有专门的生物统计学书有相关的介绍?还是就是普通的统计就可以了? To coldant :
对于初步研究,您的方法应该可行。
To 无事转转:
测序以后的结果分析突变主要通过序列比对初筛,可以利用Blast进行。不过确定是否确实为突变需要谨慎,应扩大样本再进行分型研究。 作疾病相关研究,你的case 和control太少了。一般国内期刊好像也要200对200,国外一般性期刊需要400-500对500左右。一流的杂志一般都是至少1000对1000的。由于你经费不足,你不可能作测序,你还是直接选用已知的位点做。因为这个基因跟多种疾病相关,说明这个基因很保守,很有可能跟你所研究的疾病相关,就算没有相关,通过与年龄、性别、该疾病的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就是玩数字游戏),一般总能发文章的。
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的SNP,目前主要是直接测序(外周血抽提的DNA,而不是组织),通过对比病人和正常人(无该疾病的人)该基因序列,搜寻SNP。verygood所说的blast,实际上并不适用。
你可对目标SNP所在区域设计一对prime1,使得该SNP位于其中,PCR长度500bp左右。同时在PRIMER1覆盖的区域内,再设计一对PRIMER2。PRIMER2其中一个引物的3‘最后一个碱基必需是与目标SNP所在位点的正常碱基互补,如此,若病人在此位点突变,将导致PRIMER2一对引物不能扩增。另外PRIMER2与PRIMER1至少相距100多bp,PRIMER2产物为200多BP。这样,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放入这2对引物,就可以得到4个片段(在设计引物时,必须使得这4个片段的长度不同,以便电泳时区别),而含有目标SNP的个体,则只有3个片段,通过电泳,就可以确定是否该个体有突变。
这个方法具体的名称我忘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组。 maxon wrote:
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的SNP,目前主要是直接测序(外周血抽提的DNA,而不是组织),通过对比病人和正常人(无该疾病的人)该基因序列,搜寻SNP。verygood所说的blast,实际上并不适用。
你可对目标SNP所在区域设计一对prime1,使得该SNP位于其中,PCR长度500bp左右。同时在PRIMER1覆盖的区域内,再设计一对PRIMER2。PRIMER2其中一个引物的3‘最后一个碱基必需是与目标SNP所在位点的正常碱基互补,如此,若病人在此位点突变,将导致PRIMER2一对引物不能扩增。另外PRIMER2与PRIMER1至少相距100多bp,PRIMER2产物为200多BP。这样,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放入这2对引物,就可以得到4个片段(在设计引物时,必须使得这4个片段的长度不同,以便电泳时区别),而含有目标SNP的个体,则只有3个片段,通过电泳,就可以确定是否该个体有突变。
这个方法具体的名称我忘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组。
呵呵,我指的是借用blast来方便序列的比对,当然applied biosystems有更好的软件,不过您如未购买相应仪器则很难获得。
至于标本量的多少,确实是越多越好。对于相对危险度为2的致病位点来说,case-control各1000例检测效能才能达到100%,病例数减少则检测效能也随之降低。但对于初步研究,还不清楚该位点是否有研究疾病有关就大规模投入,有可能颗粒无收。
供参考。 今天基康公司建议我直接测序,把样本4个一组形成一个“pool?”来测,节省经费。他们本来的建议是正常和病人各用4例分别形成1个“pool”来找SNP,然后用公司的TAG MAN(一种新技术)大规模检测SNP,但我没有这么多病人标本。所以只好只是测序。
请大侠看看这样好吗?如果我总共25例病人分成6个“pool”测序再分析可以吗?
先谢谢了。 maxon wrote:
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的SNP,目前主要是直接测序(外周血抽提的DNA,而不是组织),通过对比病人和正常人(无该疾病的人)该基因序列,搜寻SNP。verygood所说的blast,实际上并不适用。
你可对目标SNP所在区域设计一对prime1,使得该SNP位于其中,PCR长度500bp左右。同时在PRIMER1覆盖的区域内,再设计一对PRIMER2。PRIMER2其中一个引物的3‘最后一个碱基必需是与目标SNP所在位点的正常碱基互补,如此,若病人在此位点突变,将导致PRIMER2一对引物不能扩增。另外PRIMER2与PRIMER1至少相距100多bp,PRIMER2产物为200多BP。这样,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放入这2对引物,就可以得到4个片段(在设计引物时,必须使得这4个片段的长度不同,以便电泳时区别),而含有目标SNP的个体,则只有3个片段,通过电泳,就可以确定是否该个体有突变。
这个方法具体的名称我忘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组。
呵呵,谢谢了。我在相关文献上看到的是设计2个引物(突变和未突变的),另外反义引物相同。正常对照组设计的引物很象你所谈到的PROMER2。我就纳闷为什么这样做? verygood wrote:
To 无事转转:
测序以后的结果分析突变主要通过序列比对初筛,可以利用Blast进行。不过确定是否确实为突变需要谨慎,应扩大样本再进行分型研究。
确定是不可能做出结论,只是提出个展望。测序以后可以用SEQUENCEMAN软件分析,但是后面我想加个RFLP,按照相关文献报道来进行。这样分析起来好象就有更多的数据支持。 coldant wrote:
今天基康公司建议我直接测序,把样本4个一组形成一个“pool?”来测,节省经费。他们本来的建议是正常和病人各用4例分别形成1个“pool”来找SNP,然后用公司的TAG MAN(一种新技术)大规模检测SNP,但我没有这么多病人标本。所以只好只是测序。
请大侠看看这样好吗?如果我总共25例病人分成6个“pool”测序再分析可以吗?
先谢谢了。
呵呵,你也是在基康做吗?他们好象是用探针来检测SNP啊。我听说探针的准确性不如直接测序。不知道他们和你提出的是什么样的建议?:) maxon wrote:
作疾病相关研究,你的case 和control太少了。一般国内期刊好像也要200对200,国外一般性期刊需要400-500对500左右。一流的杂志一般都是至少1000对1000的。由于你经费不足,你不可能作测序,你还是直接选用已知的位点做。因为这个基因跟多种疾病相关,说明这个基因很保守,很有可能跟你所研究的疾病相关,就算没有相关,通过与年龄、性别、该疾病的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就是玩数字游戏),一般总能发文章的。
5555555,可是我收集不到这么多的病例呀,经费也有限。
您说的直接做已知位点是什么方法啊?另外您有看过《生物学统计》这样的书吗?听说参照它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分析了。上海哪个图书馆或是书店有呀? 具体什么方法我忘了。统计学主要就是T检验和X2 多态性分析方法有两大类:
其一,基于家系分析,主要采用连锁不平衡方法。
其二,基于case-control,如maxon所言,主要就是T检验和X2 。但是应注意control是否能代表所抽样的群体。因抽样错误而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在早期文献中比比皆是,这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 无事转转wrote:
呵呵,你也是在基康做吗?他们好象是用探针来检测SNP啊。我听说探针的准确性不如直接测序。不知道他们和你提出的是什么样的建议?:)
看样子无事转转做的工作与我的很相似,可以多多交流!
基康公司建议:病人与对照各25例(病人只收集到25例),4例一组形成一个“pool”,PCR扩增所以外显子,直接测序。(节省费用)
申能公司建议:对每个病人进行扩增,直接测序,与genbank比较(不设对照组,费用18000元/10例)
北京鼎国公司:PCR-SSCP,(正常,病人各25例)
请verygood,maxon,无事转转等战友们参谋参谋,哪个可行?
申请斑竹们帮助。 coldant wrote:
看样子无事转转做的工作与我的很相似,可以多多交流!
基康公司建议:病人与对照各25例(病人只收集到25例),4例一组形成一个“pool”,PCR扩增所以外显子,直接测序。(节省费用)
申能公司建议:对每个病人进行扩增,直接测序,与genbank比较(不设对照组,费用18000元/10例)
北京鼎国公司:PCR-SSCP,(正常,病人各25例)
请verygood,maxon,无事转转等战友们参谋参谋,哪个可行?
申请斑竹们帮助。
我病例30,对照12。人家的建议是直接测序。我想测序以后再做个RFLP,因为是要写论文,所以内容不可以少。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论文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精灵”
——浅谈数学、计算机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是物理科学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与人类健康,农业发展以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而且还将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谓"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生产"。而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源泉、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领导尖端科技的学科,正因如此,我很想知道它与数学——我得专业课,计算机等理论或技术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许多网站、书籍,并有了小小的收获。现就“基因芯片”技术,浅谈如下。
一、基因芯片简介
基因芯片,也叫DNA芯片,是在9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高科技产物。基因芯片大小如指甲盖一般,其基质一般是经过处理后的玻璃片。每个芯片的基面上都可划分出数万至数百万个小区。在指定的小区内,可固定大量具有特定功能、长约20个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也叫分子探针)。
由于被固定的分子探针在基质上形成不同的探针阵列,利用分子杂交及平行处理原理,基因芯片可对遗传物质进行分子检测,因此可用于进行基因研究、法医鉴定、疾病检测和药物筛选等。基因芯片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快速和多参量特点,是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如检测、杂交、分型和DNA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飞跃。
二、基因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于90年代初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而诞生,它是通过像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微缩技术,将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离散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定性、定量检测等手段集成于指甲盖大小的硅芯片或玻璃芯片上,使这些分析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也就是说将现在需要几间实验室、检验室完成的技术,制作成具有不同用途的便携式生化分析仪,使生物学分析过程全自动化,分析速度成千上万倍地提高,所需样品及化学试剂成千上万倍地减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用它制作的微缩分析仪将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生物武器战争等领域。
生物芯片技术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DNA分析技术之一,分析对象可以是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等。目前全世界用生物芯片进行疾病诊断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已将其用于观察癌基因及肌萎缩等一些遗传病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
生物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例如已开发出在4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布满400根有药物的针,定时定量为病人进行药物注射。另外,科学家还在考虑制作定时释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生物芯片微泵及可以置入心脏的芯片起搏器等。生物芯片技术与组合化学相结合将开辟另一个极有价值的应用方向,即为新药研制提供超高通量筛选平台技术,这必将使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中药的成分评估获得重大突破。
三、基因芯片的应用技术举例
1、基因破译
目前,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力图在21世纪初绘制出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排列图。众所周知,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由于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破译所有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无疑是一项巨型工程。与传统基因序列测定技术相比,基因芯片破译人类基因组和检测基因突变的速度要快数千倍。
基因芯片的检测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基因芯片上有成千上万个微凝胶,可进行并行检测;同时,由于微凝胶是三维立体的,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三维检测平台,能固定住蛋白质和DNA并进行分析。
美国正在对基因芯片进行研究,已开发出能快速解读基因密码的“基因芯片”,使解读人类基因的速度比目前高1000倍。图1所示为一种内嵌基因芯片的基因检测装置。
2、基因诊断
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
3、基因环保
基因芯片在环保方面也大有可为。基因芯片可高效地探测到由微生物或有机物引起的污染,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并合成具有解毒和消化污染物功能的天然酶基因。这种对环境友好的基因一旦被发现,研究人员将把它们转入普通的细菌中,然后用这种转基因细菌清理被污染的河流或土壤。
4、基因计算
DNA分子类似“计算机磁盘”,拥有信息的保存、复制、改写等功能。将螺旋状的DNA的分子拉直,其长度将超过人的身高,但若把它折叠起来,又可以缩小为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球。因此,DNA分子被视为超高密度、大容量的分子存储器。
基因芯片经过改进,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后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未来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将有望出现能与当今的计算机业硬件巨头――英特尔公司、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相匹敌的生物信息企业。
四、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
基因芯片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环境保护和农业等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基因芯片的驱动下,人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信息时代。
1、在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将一个他们称之为生物芯片的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体的细胞上,从而使人体细胞与计算机连接。这是美国科学家波利斯·鲁宾斯基(Boris Lubinsky)和他的同事黄永(译音)在3月份的美国《生物医学微设备》杂志中著文披露的。
2、人体细胞外面包有一个细胞膜,该细胞膜具有使特定物质单向通过的功能。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找到用电冲击的方法,使所希望的物质进入细胞膜,但直 到目前为止,所用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而使用鲁宾斯基和黄永研究出来的 新方法,细胞膜由计算机得到一个信号,让某些物质进入到细胞中。随具体场合的 不同,这些物质可以是例如用来改变基因的遗传物质,也可以是药物或蛋白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这些物质发生效力。
鲁宾斯基等科学家打算研制出能对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等人体组织发出指令的生物芯片,这样至少会使人所服用的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莫里罗·弗拉里称鲁宾斯基的这项发明是处在发展阶段早期的具有潜在作用的实验室工具。
美国科学家们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能使人体细胞和电路进行交配的生物工程芯片,它能在医学和基因工程学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这种比头发还小还细的微型装置使健康人体细胞和电子芯片结合,通过电脑对芯片进行控制,科学家认为他们能够控制细胞的活动。
电脑向细胞芯片发送电脉冲,激发细胞膜孔张开,并激活细胞。科学家希望能够大批量地生产这种细胞芯片,并能够把它们植入人体,取代或修正病变组织。
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鲍里斯·鲁宾斯基说:“细胞芯片还使科学家在复杂的基因治疗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控制,因为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开启细胞孔。”
鲁宾斯基还说:“我们在生物学领域里引入了工程学的精髓,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周围其它细胞的情况下输入DNA、提取蛋白质以及注射药物。”
该细胞芯片的出现与长期存在的一种理论有关,即一定量的电压能够穿透细胞膜。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用电力轰击细胞试验的遗传研究,希望藉此引入新的疗法和基因物质。研究人员希望能最终制造出与激活不同的身体组织(从肌肉到骨骼到大脑)所需的准确的电压量相调合的细胞芯片。那样的话,将会有数以千计的细胞芯片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
3、用独创技术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片应用型基因芯片于近日在第一军医大学正式诞生。
据第一军医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军医大研制成功的基因芯片,是中国首次应用一种创新的基因片扩增技术,率先攻克了内地同行在基因芯片研究中首先面临的快速经济地搜集数以万数基因探针难题,并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明显地降低成本。
目前,该芯片已完成实验室工作,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如果顺利,用於临床诊断的基因芯片可望不久投入批量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实际用於临床应用诊断的基因芯片生产。
在实验室里,将这几片比大拇指盖稍大的基因芯片,放在检测器上,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纵横交错的红红绿绿荧光点,出现的每个荧光点就是一个基因片断的点阵。只要取病人一滴血放在芯片检测卡上,经过分子杂交后,连上电脑就可以立刻显示出基因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脑把基因语言翻译成医生能读得懂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这种芯片的成功诞生,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它们的开发应用将在环境污染控制、动植物检疫、器官移植、产前诊断、药物筛选、药物开发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五、生命科学渐成IT公司关注焦点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毕的消息像打开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近来,为这些淘金者生产“铁锨”的资讯科技(IT)公司的积极行动颇为引人注目。
1、揭开基因之迷须破译大量数据
人类基因组草图仅仅是读出了“生命之书”,而要真正读懂它,揭示所有基因编码所代表的信息,还必须破译浩如烟海的数据。
在著名的英国桑格中心里,有关人类基因组的数据已经达到22万亿字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内容的两倍多。据这家中心估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与人类基因组有关的数据量还将上升到50万亿至100万亿字节。
2、生命科学公司10%投资用于开发资讯科技
为了解决处理数据所需的庞大计算能力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12家生命科学公司目前把近10%的科研预算用于资讯科技投资,而且这个比例可能还将增长。
据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估计,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资讯科技市场将在今年达到35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90亿美元。
3、市场潜力巨大
一些著名的IT企业,已将眼光瞄准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例如,IBM已经决定投资1亿美元,用五年时间研制一种名为“蓝基因”的超级电脑。
“蓝基因”的运算能力将是美国现有40台最快的超级电脑运算能力总和的40倍,它主要用于模拟人类蛋白折叠成特殊形状的过程。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康柏公司,也垂涎这块“肥肉”。
4、康柏趁早下手培养未来客户基础
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电脑服务器主要供应商的康柏公司最近宣布,它将继续投资1亿美元,支持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以培养未来的客户基础。
其实,IT公司还远不止盯着这些近期利益。以基因研究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可能在新世纪里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
5、行业标准制定者能享有巨大经济利益
根据以往的经验,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大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今年8月,德国狮生命科学公司的股票上市。由于投资者看中这家公司的基因次序检索系统(SRS)可能成为行业新标准,其股票价格在短短时间里迅速上涨了50%。
6、政府支持基因研究
IT公司进军生命科学领域,与各国政府对基因研究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在基因组研究的下一个阶段——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国际竞争中领先,不少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业与生物产业的结合。
例如,日本不久前就组织了“官产学”大联合的“生物产业信息化研究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除了制药、食品、生物、化学等与基因科学相关的企业外,还有不少电脑公司。
小结:科学界公认,生物芯片技术将给下个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一场革命。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加速研制这种可能快捷便利提取DNA,查找遗传基因特性的新技术。相信,这一现代生物与高科技联姻的成果将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防制虫媒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中蚊媒传染病防制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蚊媒传
染病的防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虫媒;传染病
虫媒病是由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的一组疾病。
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达535种,其中128
种对人有致病性[1]。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虫媒病占
13种,蚊虫作为媒介,除了传播病毒性疾病外,还可传播
寄生虫病。这类疾病大都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一定的
地域性和时间性,发病率低、死亡率高,主要通过媒介的
控制进行防制[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和
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者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
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3]
1·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核酸的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它是利用核
酸分子的碱基互补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双链解开成两
条单链,与异源的DNA或RNA (单链)复性,若异源
DNA或RNA之间的某些区域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则在复
性时可形成杂交的核酸分子。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
及探针。核酸探针可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它活性物
质标记。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
针、寡核苷酸探针、RNA探针等。
分类:根据被测定的对象,分为Southern杂交和
Northern杂交;根据所用的方法,分为斑点(dot)杂交、
狭槽(slot)杂交和菌落原位杂交;根据环境条件:分为液
相杂交和固相杂交。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是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互
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
半保留复制的机理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
成。通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
增,同时新合成的DNA片段也可以作为模板,使DNA的
合成量呈指数型增长。
PCR各种应用模式:兼并引物( degenerate primer)
pcr、套式引物(nested primer) pcr、复合pcr (multiplex
pcr)、反向pcr ( 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不对称pcr
(asymmetric pcr)、标记pcr ( lp-pcr)和彩色pcr、加端
pcr、锚定pcr或固定pcr、玻片pcr、反转录pcr方法检测
rna、定量pcr。
1·3 DNA芯片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DNA微阵列
(DNA microarray)。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
法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针分子密集、有序地固定于经过相
应处理的载体上,然后加入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多元杂
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弱及分布,来分析目的分子的有无、
数量及序列,从而获得受检样品的遗传信。特点:具有通
量大,并行性、微量化与自动化等优点,但在实践中其研
究成本较高;方法标准化不足;配套软件不够完善。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诊断的应用
2·1 疟疾
黄炳成等[4]用pBF2 DNA片断,经标记后作探针,从
多种疟原虫DNA样本中检出恶性疟原虫。基因芯片在疟原
虫的研究内容还有疟原虫新基因发现[5]、转录因子调控网
络[6]、疟原虫适应人体宿主机制[7]、疟原虫比较基因组杂
交分析[8]、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分子机制[9]以及疟原虫攻
击红细胞机制[10]等。
2·2 丝虫病
黄志彪等[11]运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班氏丝虫微
丝蚴,可检出lOOul阳性血样中的l条班氏丝虫微丝蚴;用
于检测班氏丝虫监测点540份血液样本结果均为阴性,镜
检血片结果亦为阴性。常规丝虫检测是在夜间采血,有资
料显示[12], SsP/PCR扩增系统可用于检测班氏丝虫病患
者血样中的循环DNA,能用于周期性或夜间周期性丝虫病
的日间血检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丝虫病的诊断、监测和
工作方式。
2·3 登革热病
郑夔等[13]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鉴定4种血清型登
革病毒,并在同一反应管中进行多重PCR对登革病毒进行
分型鉴定,证实了2004年在广东发生的登革热疫情为I型
登革病毒;也有报道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能同时确认流
感和登革热病毒[14]。长期受这种疾病困扰的地区将有望通
过这种技术的完善,获得有效的治疗和保护。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精灵”
——浅谈数学、计算机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是物理科学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则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与人类健康,农业发展以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而且还将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谓"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生产"。而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源泉、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领导尖端科技的学科,正因如此,我很想知道它与数学——我得专业课,计算机等理论或技术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许多网站、书籍,并有了小小的收获。现就“基因芯片”技术,浅谈如下。
一、基因芯片简介
基因芯片,也叫DNA芯片,是在9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高科技产物。基因芯片大小如指甲盖一般,其基质一般是经过处理后的玻璃片。每个芯片的基面上都可划分出数万至数百万个小区。在指定的小区内,可固定大量具有特定功能、长约20个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也叫分子探针)。
由于被固定的分子探针在基质上形成不同的探针阵列,利用分子杂交及平行处理原理,基因芯片可对遗传物质进行分子检测,因此可用于进行基因研究、法医鉴定、疾病检测和药物筛选等。基因芯片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高效、快速和多参量特点,是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如检测、杂交、分型和DNA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飞跃。
二、基因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于90年代初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而诞生,它是通过像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微缩技术,将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许多不连续的、离散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定性、定量检测等手段集成于指甲盖大小的硅芯片或玻璃芯片上,使这些分析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也就是说将现在需要几间实验室、检验室完成的技术,制作成具有不同用途的便携式生化分析仪,使生物学分析过程全自动化,分析速度成千上万倍地提高,所需样品及化学试剂成千上万倍地减少。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用它制作的微缩分析仪将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生物武器战争等领域。
生物芯片技术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DNA分析技术之一,分析对象可以是核酸、蛋白质、细胞、组织等。目前全世界用生物芯片进行疾病诊断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已将其用于观察癌基因及肌萎缩等一些遗传病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
生物芯片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例如已开发出在4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布满400根有药物的针,定时定量为病人进行药物注射。另外,科学家还在考虑制作定时释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生物芯片微泵及可以置入心脏的芯片起搏器等。生物芯片技术与组合化学相结合将开辟另一个极有价值的应用方向,即为新药研制提供超高通量筛选平台技术,这必将使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中药的成分评估获得重大突破。
三、基因芯片的应用技术举例
1、基因破译
目前,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力图在21世纪初绘制出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排列图。众所周知,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由于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破译所有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无疑是一项巨型工程。与传统基因序列测定技术相比,基因芯片破译人类基因组和检测基因突变的速度要快数千倍。
基因芯片的检测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基因芯片上有成千上万个微凝胶,可进行并行检测;同时,由于微凝胶是三维立体的,它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三维检测平台,能固定住蛋白质和DNA并进行分析。
美国正在对基因芯片进行研究,已开发出能快速解读基因密码的“基因芯片”,使解读人类基因的速度比目前高1000倍。图1所示为一种内嵌基因芯片的基因检测装置。
2、基因诊断
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
3、基因环保
基因芯片在环保方面也大有可为。基因芯片可高效地探测到由微生物或有机物引起的污染,还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并合成具有解毒和消化污染物功能的天然酶基因。这种对环境友好的基因一旦被发现,研究人员将把它们转入普通的细菌中,然后用这种转基因细菌清理被污染的河流或土壤。
4、基因计算
DNA分子类似“计算机磁盘”,拥有信息的保存、复制、改写等功能。将螺旋状的DNA的分子拉直,其长度将超过人的身高,但若把它折叠起来,又可以缩小为直径只有几微米的小球。因此,DNA分子被视为超高密度、大容量的分子存储器。
基因芯片经过改进,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后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未来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将有望出现能与当今的计算机业硬件巨头――英特尔公司、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相匹敌的生物信息企业。
四、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
基因芯片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环境保护和农业等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基因芯片的驱动下,人类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信息时代。
1、在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将一个他们称之为生物芯片的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体的细胞上,从而使人体细胞与计算机连接。这是美国科学家波利斯·鲁宾斯基(Boris Lubinsky)和他的同事黄永(译音)在3月份的美国《生物医学微设备》杂志中著文披露的。
2、人体细胞外面包有一个细胞膜,该细胞膜具有使特定物质单向通过的功能。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找到用电冲击的方法,使所希望的物质进入细胞膜,但直 到目前为止,所用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而使用鲁宾斯基和黄永研究出来的 新方法,细胞膜由计算机得到一个信号,让某些物质进入到细胞中。随具体场合的 不同,这些物质可以是例如用来改变基因的遗传物质,也可以是药物或蛋白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这些物质发生效力。
鲁宾斯基等科学家打算研制出能对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等人体组织发出指令的生物芯片,这样至少会使人所服用的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莫里罗·弗拉里称鲁宾斯基的这项发明是处在发展阶段早期的具有潜在作用的实验室工具。
美国科学家们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能使人体细胞和电路进行交配的生物工程芯片,它能在医学和基因工程学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这种比头发还小还细的微型装置使健康人体细胞和电子芯片结合,通过电脑对芯片进行控制,科学家认为他们能够控制细胞的活动。
电脑向细胞芯片发送电脉冲,激发细胞膜孔张开,并激活细胞。科学家希望能够大批量地生产这种细胞芯片,并能够把它们植入人体,取代或修正病变组织。
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鲍里斯·鲁宾斯基说:“细胞芯片还使科学家在复杂的基因治疗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控制,因为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开启细胞孔。”
鲁宾斯基还说:“我们在生物学领域里引入了工程学的精髓,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周围其它细胞的情况下输入DNA、提取蛋白质以及注射药物。”
该细胞芯片的出现与长期存在的一种理论有关,即一定量的电压能够穿透细胞膜。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用电力轰击细胞试验的遗传研究,希望藉此引入新的疗法和基因物质。研究人员希望能最终制造出与激活不同的身体组织(从肌肉到骨骼到大脑)所需的准确的电压量相调合的细胞芯片。那样的话,将会有数以千计的细胞芯片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
3、用独创技术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片应用型基因芯片于近日在第一军医大学正式诞生。
据第一军医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军医大研制成功的基因芯片,是中国首次应用一种创新的基因片扩增技术,率先攻克了内地同行在基因芯片研究中首先面临的快速经济地搜集数以万数基因探针难题,并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明显地降低成本。
目前,该芯片已完成实验室工作,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如果顺利,用於临床诊断的基因芯片可望不久投入批量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实际用於临床应用诊断的基因芯片生产。
在实验室里,将这几片比大拇指盖稍大的基因芯片,放在检测器上,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纵横交错的红红绿绿荧光点,出现的每个荧光点就是一个基因片断的点阵。只要取病人一滴血放在芯片检测卡上,经过分子杂交后,连上电脑就可以立刻显示出基因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脑把基因语言翻译成医生能读得懂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这种芯片的成功诞生,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它们的开发应用将在环境污染控制、动植物检疫、器官移植、产前诊断、药物筛选、药物开发等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五、生命科学渐成IT公司关注焦点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毕的消息像打开了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近来,为这些淘金者生产“铁锨”的资讯科技(IT)公司的积极行动颇为引人注目。
1、揭开基因之迷须破译大量数据
人类基因组草图仅仅是读出了“生命之书”,而要真正读懂它,揭示所有基因编码所代表的信息,还必须破译浩如烟海的数据。
在著名的英国桑格中心里,有关人类基因组的数据已经达到22万亿字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内容的两倍多。据这家中心估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与人类基因组有关的数据量还将上升到50万亿至100万亿字节。
2、生命科学公司10%投资用于开发资讯科技
为了解决处理数据所需的庞大计算能力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12家生命科学公司目前把近10%的科研预算用于资讯科技投资,而且这个比例可能还将增长。
据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估计,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资讯科技市场将在今年达到35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90亿美元。
3、市场潜力巨大
一些著名的IT企业,已将眼光瞄准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例如,IBM已经决定投资1亿美元,用五年时间研制一种名为“蓝基因”的超级电脑。
“蓝基因”的运算能力将是美国现有40台最快的超级电脑运算能力总和的40倍,它主要用于模拟人类蛋白折叠成特殊形状的过程。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康柏公司,也垂涎这块“肥肉”。
4、康柏趁早下手培养未来客户基础
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电脑服务器主要供应商的康柏公司最近宣布,它将继续投资1亿美元,支持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以培养未来的客户基础。
其实,IT公司还远不止盯着这些近期利益。以基因研究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可能在新世纪里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人们已经达成共识。
5、行业标准制定者能享有巨大经济利益
根据以往的经验,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大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今年8月,德国狮生命科学公司的股票上市。由于投资者看中这家公司的基因次序检索系统(SRS)可能成为行业新标准,其股票价格在短短时间里迅速上涨了50%。
6、政府支持基因研究
IT公司进军生命科学领域,与各国政府对基因研究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在基因组研究的下一个阶段——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国际竞争中领先,不少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业与生物产业的结合。
例如,日本不久前就组织了“官产学”大联合的“生物产业信息化研究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除了制药、食品、生物、化学等与基因科学相关的企业外,还有不少电脑公司。
小结:科学界公认,生物芯片技术将给下个世纪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一场革命。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加速研制这种可能快捷便利提取DNA,查找遗传基因特性的新技术。相信,这一现代生物与高科技联姻的成果将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