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筷子文化毕业论文

2023-03-12 2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筷子文化毕业论文

  西餐餐具与吃西餐的礼仪
  

  餐具的语言和刀叉的使用
  

  中餐和西餐摆放餐具位置的礼仪
  
  中 餐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中餐有别于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用筷子形成了基本的规矩和礼仪,如: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掷筷。在进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餐位前,相距较远时,可请人递交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子上,更不能掷在桌下。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筷子要摆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忌插筷。用餐者因故须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忌挥筷。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的宾客也来夹菜时,要注意避让,避免“筷子打架”。忌舞筷。用餐过程中进行交谈,不能把筷子当成道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西 餐
  在西餐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是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是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应当注意,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 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以及是否收拾餐具准备接下来的服务等等,所以希望积闰能够记住正的的餐具摆置方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刀刃侧必须面向自己。

  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 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接下来的摆置方式又分为英国式与法国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但最常用的是法国式。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 出席结婚餐宴时,不论怎么将餐具摆成“用餐中”的位置,只要主要宾客用餐结束,就应立即把所有的料理收起。所以宴会时,切记皆以主要宾客为中心进行。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需是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如果是可以直接用叉子叉起食用的料理,没有必要刻意地一定使用刀子。在家庭内的餐会或是与朋友之间的轻松聚餐,像沙拉或是蛋包饭之类较软的料理也可以只使用叉子的进餐。但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使用刀叉,能给人较为优雅利落的感觉。另外,在欧洲等地,常可看见有人右手拿叉子,左手则拿着面包用餐。不管吃得怎么利落优雅,这样用餐也只能在家庭或大众化的店中,在高级餐厅内是绝对行不通的。

  没用过的刀子,就这样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它收走。 虽说将刀与叉放在餐盘上并拢是代表结束用餐的讯息,但是没有必要把干净刀子特地放入弄脏的餐盘内。 没有用过的餐具保持原状放在原处即可,硬要追求形式的规则反而显得奇怪。随机应变,依当时的状况处理事物才是最正确的。 即使掉了也不算出丑,但是自己弯下腰去捡就满丢脸的。所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服务生随时都在注意客人的情况,所以会很快地再拿新的餐具过来,万一服务生没有注意到,可以面向服务生稍微地将手抬高一下,尽量不要引起其他人侧目注视。 服务生的工作是为了使客人能更愉快地用餐,所以尽可向他们提出要求。

  中餐与西餐一些礼仪
  1.中餐:正确地使用餐巾,要使用公筷母筷,挟菜,喝汤,嘴内有食物不要张口与人交流,敬酒,谈话,离座等都有一定的方式方法
  2.西式自助餐:依序取菜,一次取多样少量,不要混用专用汤匙或菜夹,餐盘不可再用,不可浪费,不可暴食,遵守西餐的礼仪
  西餐需注意的是:正确的使用餐具,进食的方法(沙拉,主菜及面条,面包,汤,水果),进食的姿势,谈话

造成餐桌文化差异的原因

先概览,后发表意见,结论在最后

中国餐桌文化
一、概述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Food is eating well-deserved for human life)、“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联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二、分配方式的演进
中国最早实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制的历史远远长于合餐制。由于早期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习惯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逐渐充足起来,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合餐制便逐渐取代了分餐制。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上。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他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廉让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三、宴席座次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人自古崇尚礼仪,而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及、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在中国宴会繁溽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宴席上的贵客或主人应坐“上座”。我国古代一般“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然而由于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和时代、地域的不同,“上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并向,以西方为上”(《史记·项羽本纪》),既以而朝东坐为上。而在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形、矩形餐桌均已齐备,座次利益也随之有了新新的变化。清中叶后圆桌出现,一般取向阳或向门之位为首位。
现代较为流行的座次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借西方宴会上以右为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
四、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五、餐桌礼仪与宗教、迷信、节日的关系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人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每年农历12月24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事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而许多节日亦与饮食息息相关。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到另一面。人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这样有点象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面发出声音,这不单只是不礼貌,亦意味前“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到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西方餐桌文化

一、意大利与中国餐桌礼仪的不同之处
意大利(Italy)的美食众多,是世界的美食之都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两国的餐桌礼仪却是大相径庭。不同的餐桌礼仪也彰显出两国文化上的迥异与不同的东西方的风土人情。
我们暂且就两国请客吃饭的话题展开,以局部观整体。
就从客人进门开始说起。意大利人举办聚会,主人都要早早地在门口迎接,客人也一般会带来酒、甜食或一些纪念品,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但意大利接受礼品后,礼貌的做法是当面拆开礼品并加以赞美,而这在中国是相当不礼貌的一种做法。在中国主人收到礼品后应先放置在一处,待客人回去后再拆封。
入席时,单从餐桌的选择上,就有不同。在中国,圆形餐桌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以右为尊,主人坐在右首并面对正门而坐。而在意大利宴请宾客则喜用长桌,一家之主的身份因而比在圆桌上好辨认。此外,在意大利安排座位也比较随意,依客人喜爱而定。
上菜是有最大的不同。在中国是在桌上摆满所有的菜,客人随意夹取。而在意大利,实行分餐制,并且菜是按沙拉、开胃菜、副菜、主菜、甜食、咖啡或茶一道道按很严格的顺序上菜。通常在意大利宴请少量宾客时一般只有三道菜,桌上放有面包,可以自取。而这与在中国满桌的美味珍馐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时饮咖啡与茶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比较随意,由主人给客人一杯杯斟茶,没有用小碟。而在意大利,饮茶与咖啡时只端杯子,将小碟留在台上,喝完后,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
在席间,中国的主人往往很热情,敦促客人在吃大喝是完全合理的,并频频给客人夹菜、劝酒。在意大利,主人一般不管这些,而是只与客人聊天,旨在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宽松从容的氛围。
二、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总结]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化的发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
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民以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 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 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 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结论: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而变的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使两者更趋于完善、

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论文怎么缩小题目?

我个人的观点是,你可以从中日饮食的“味”出发。
中国的饮食讲究烹饪技巧和调味,而日本的饮食则重视食材的原味体现,两者表面相似但精神是截然不同的,非常容易展开讨论

这个是关于中日饮茶讨论的资料

这两篇是笼统的


这篇是讲筷子的

还有一部专门讲中日饮食比较文化的书,你可以上淘宝上查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