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把字句的研究论文

2023-03-12 20: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把字句的研究论文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2.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1.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0.3,人大复印资料2000.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001.1)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2001.5)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1.6)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002.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1)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2002.5)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2003.4)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2003.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2004.1,人大复印资料2004.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2004.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人大复印2005.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2005.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2005.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2005.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2005.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印2006.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5.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2006.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2006.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006.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006.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006.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7.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2007.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007.2)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2007.4)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2007.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10)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008.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8.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4)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2008.4,复印2008.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2008.5)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2008.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7)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1)2.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2009.1)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2009.3)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2009.3)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009.2)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9.11)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复印2010.3)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09.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010.2)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2010.3)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2010.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2011.3)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2011.3)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1.4)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012.1)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应用语言学修辞方面的小论文

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及“把”字句的历史演变规律

“把”字句是汉语中极其常用而又复杂的句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王力先生最早发现了汉语的这一特殊句式结构,此后多年来学者们对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从汉语史的角度看,把字句的来源和“把”字历史演变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早在先秦时《战国策·燕策》中就有“臣左手把其袖”。“把”在这里是动词,表“执持”义。到了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也只出现了三处使用“把”字的迹象:“王先把其手曰”“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把”在此处当“牵着、持着”讲,只用作动词,可见“把”字在早期用法意义单一,使用频率较低。
到了唐代,“把”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用”“拿”义,引介动作所凭借的工具。韦庄的《杂曲歌词·古离别》有“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张祜《公子行》也有“轻将玉杖花片,旋把金鞭钓柳丝”。几乎在同时,“把”字用于处置式。考察源流,可见最早的“把”字句只存在于韵文语境。唐宋之间《温泉庄卧房寄杨炯》有“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但是诗句的简约性严重制约了“把”字句中的动词形式,导致了十分普遍的动词挂单的现象。后世的“把”字句显然延续了其原始语境特征,因而像“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之类的语句只有在诗词曲中才有合法性。所以“把”字句是在散文里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动词不再挂单,即其后的一半必须附以补语或助词,这一过程大约完成于宋代。[1]成书于宋代的《五灯会元》是记录宋末之前禅师佛语的重要语录。《五灯会元》的语言面貌大致能体现“把”由动词向介词转折以及“把”字句初步成型的重要过程。下面笔者就以《五灯会元》为例,对“把”的演变转折以及其成型做计量考察。

一、从《五灯会元》看把字句的初步成型

《五灯会元》[2]的“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五灯会元》汇集了佛教产生至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的公案、语录和轶事,是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由于禅宗崇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五灯会元》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反映两宋时期的语言面貌。就“把”字来说,《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02个,“把”字在这个时期的用法已有所丰富,出现了“把”字的名词用法和量词用法,共13处。除去作为量词的11个和名词的2个,还有189处出现“把”字,笔者从文章材料的实例中寻求“把”字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把”字句句法结构的演变规律,现将其统计结果展现如下:

意义演变

语法形式

计数

例子

把(动)



64

把住、把定

把+V

把+V

7

把捉、把玩

把+V+O

3

把断妖讹

把+O

把+O

5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把将+O+来

7

把将生死来

把将+来

1

把将来

把将+O+来+V

1

把将一片来看

把(动→介)

把+O+其他成分

把+O+其他成分

2

莫把瞌睡见解便当却去

把+O+来

4

侍者把灯来

把+O+V+O2

6

把火烧天徒自疲

把(介)

把(用)+O+V+O2

5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把(致使义)

把+O+V+其他成分

把+O+光杆动词

13

师把西堂鼻孔拽

把+O+V+其他成分

20

机关不是韩光作,莫把胸襟当等闲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把”字的词性演变以及“把”字句的使用初步成型,这个时期“把”字自身以及“把”字句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个时期“把”字仍以动词用法为主。全书共出现202个“把”字,用作动词的有139处,所占比例为69%。作为动词的“把”处于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从它被使用的语法结构便可看出,由最开始单纯的动词,逐渐在其后增加宾语,增加第二动词,语用形式的变化推动了“把”字词性词义的发展变革。
在“把”字是动词的背景下,它以介词出现在话语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的。“把”字从动词到介词的过渡性体现在人们使用时的语法形式上。“把+宾语+其他成分”“把+宾语+来”以及初现的“把+宾语+动词+宾语”,这些句法形式使用频率占全书的6%,分析对应的例句时,我们把“把”或当做动词,或当做介词,无法给它的词性做一个明确的判断。
可以明确判断为介词的例句共有5处,典型的一句是“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把”可以理解为“用、凭借”,“把”作为介引工具类宾语的介词在此期已出现。
经过前几阶段的发展“把”字的处置义渐趋成形,全书出现的表示处置意义的“把”字,已达33处,占全书“把”字的17%。其中“把+宾语+光杆动词”这一结构类型的数量已经少于“把+O+V+其他成分”类型数量。说明“把”字句在两宋时期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所成熟,处置意义趋于稳定。

二、从《醒世姻缘传》看把字句的完善成熟

“把”字句真正成熟完善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其中《醒世姻缘传》[3]颇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醒世姻缘转》作于明末清初,清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反映的正是这段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状况。从空间上看,小说具有山东一带的方言背景,口语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社会语言,为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下文是以《醒世姻缘传》为文本对“把”字句形式意义类型的计量考察。
统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可见“把”字的用法及“把”字句式的变化已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首先,除却把字的介词用法,它的名词、量词、动词用法的频率有所减少,与介词“把”相比,在书中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其中,名词占0.8%,量词6.4%,尤其是“把”字用作动词的比例下降至2.8%。这体现出把字在明末清初的用法结构有了大的变革,首先将“把”字按词性列出一个整体概况,见下表:

性质

结构类型

例子

计数

名词

火把、把戏

18

量词

数词+把+名词

千把银子、一把绿豆

87

(名量词)+把+名词

件把嫁妆、游了把月

18

动词+一把

摸一把、扭了一把

13

一把+动词+补充成分

一把揪翻、一把搂在怀中

18

动词

持、掌握、拿、守

把舵、把门

45

把+与

两个把与晁大舍看了

12

介词

把+O+V+O2

把他一箭射死

1735

“把”字用法的大变革表明了“把”字句在明末清初已步入成熟阶段。本文着重对处置式“把”字句进行探讨,结合《醒世姻缘传》中的实例,对此期“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及其他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的是,在《醒世姻缘传》中,绝大多数“把”字句都有附加成分,主要动词为光杆动词的“把”字句仅占1%。唐宋时期的把字句,有许多都是主要动词前后没有附加成分,就只有一个双音节光杆动词,而且这些双音节动词也非动补型双音节动词。这表明了随着“把”字句不断发展,主要动词部分日趋复杂,动词很少单独使用,动词前后总要有其他成分,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动词等。这个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部分已经被普遍认作一个复杂的动词结构。这类成熟的“把”字句共计1569个,占全书的95%,由于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用法差别不大,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本文最关心的是《醒世姻缘传》中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范相异的“把”字句,或者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的具有近代汉语特点的“把”字句使用习惯。下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把字句句法结构复杂性的探究

把字句结构

例句

计数

把+O+V(光杆动词)

那刘夫人狠命把他救治

5

把+NP,+句子

把狄希陈的胳膊,寄姐一只手扯着。

15

把+NP+插入成分+VP

又将那只死狐翻来覆去看了一会儿。

19

把+冗长复杂的宾语+V

人把那见神见鬼,他自己下床来掇银子,搬皮箱,晁夫人祷告许心愿的事,大家都众口一词,学与知道。

17

把+非谓语结构

晁凤把那晁源从那侍郎行后,怎么发疟疾,发的怎样见鬼,奶奶差晁书香岸寺请僧保安,撞见梁生、胡旦在寺出家。

9

把+O+“象”+O2

那些衙门里的把他倒也不象个犯人。

2

把+V

不把放在心上

3

否定副词“不”置于“把”后,动词前

你家又把我不当个客待

13

把+O+V+O2

1618

从表中可以看到,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历史遗留的“把”字句复杂结构层出涌现,但是“把+O+V+O2”结构占主要地位,使用频率相当高。也正是由于“把”字句被使用的场合过于宽泛,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把”字句经历了一个规范化的限制过程。上表中这些庞杂的“把”字句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在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别的介词被广泛使用,来分担“把”的职能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代汉语的介词体系,从而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较简约的面貌。明末清初使用的如“把+ NP”居主语前,否定副词在“把+NP”后,“把”的宾语过长、过于复杂等把字句的结构问题得到清理整顿,真正将“把”字句规范成为稳定的表示处置意义的句式。

(二)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多样性探究

研究“把”字句,除了结构类型以外,语义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面。尤其在明末清初,“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表现得更多样化。对《醒世姻缘传》全书的考察,统计结果列入下表:

“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把”字含义

计数

例句

处置关系

致使

1569

我把金银珠子撒了。

工具关系

用、凭借、根据

22

把灰擦黑了脸。

方位关系

“在”

22

晁大舍把一本报后边空纸内故意写了个厂卫的假本。

施动关系

让、使

88

不幸把个丫头死了。

上表所列的例句在句式结构方面均是“把+O+V+其他成分”类型,但是“把”字句宾语同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却表现出多样性。处置关系类“把”字句在此不多做赘述。这里所说的工具关系类“把”字句是指由“把”介引实施动作的工具而成的。“把”字介引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依据等,可以译作“拿、用”等,动词之后一般都带有宾语。方位关系类“把”字句式指句中把表示方位,相当于介词“在”。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的宾语从语意上看不是位于中心的受事,而是动作行为发出者,表示某人某事促使“把”字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醒世姻缘传》中,除了致使类“把”字句以外,最常见的就是施动关系类“把”字句。由此可见“把”字句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成熟。

三、小结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文学作品详细考察,我们基本对“把”字使用的历史演变规律有了了解。总结如下:
第一,“把”字虚化程度提高。唐以前,“把”字用作动词,使用频率极小。唐以来开始虚化为介词,而且虚化是相当快的。在《五灯会元》中,“把”作为动词占不到35%,这个时期的“把”字句呈现初步成型状态,但表处置的意义还未完全稳定。而到《醒世姻缘传》,“把”字作为介词已得到广泛使用,而“把”作为动词只是偶尔为之了。
第二,处置式占有绝对比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把”字主要表示处置、致使意义。《醒世姻缘传》中处置式占95%,全书“把”字句形成了向处置式倾斜的格局。现代汉语基本维持了《醒世姻缘传》的格局。
第三,“把”字句结构更加复杂,意义更为完善。从《五灯会元》到《醒世姻缘传》,研究的文本跨越百年历史,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也跨越了几个时代。关于“把”字句,就结构看,动词使用范围更广泛,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也更多样,句子框架相当完备,句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就语义关系来看,“把”字句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致使、工具、方位、施动关系都表现出“把”字句表义类型的多样性,很多都已经延续渗透到现代汉语方言中。

“把”字句作为汉语最为特殊的句式之一,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价值,本文将中国历史不同的三个时期的文本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探究“把”字句的源流演变规律,希望能为以后的语法研究者提供相关材料,为后人的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沈家煊的学术成果

2004年《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3期。2004年《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期。《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外国语》2004年3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2004年6期。《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2期。《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语言科学》2004年6期。《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2003年《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从“分析”和“综合”看<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与汉语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2002年《如何处置“处置式”——试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中国语文》第5期。《行、知、言 》,《论证》第1期。2001年《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 》,《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2000年《句式与配价 》,《中国语文》第4期,291—297。《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9—24。《“认知语法”的概括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9—33。《语法中的“标记颠倒”现象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10辑,1—18。1999年《英汉方所概念的表达 》,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8—63。《转指和转喻 》,《当代语言学》第1期,3—15。《语法化和形义间的扭曲关系 》,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17—230。《“在”字句和“给”字句 》,《中国语文》第2期,94—102。《语法研究中的分析和综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7。1998年《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 》,载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43—774。《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当代语言学》第3期,41—46。《语用法的语法化 》,《福建外语》第2期,1—8。1997年《语用,认知,言外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10—12。《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74—76。《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10。(Shen,J.&Y.Gu),Conversation and sentence-hood. Text 17-4:477—490。《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242—250。1996年《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5。又载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45—354。《英汉对比语法三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8—13。1995年《“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367—380。《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7辑,237—244。1994年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1期,12—20。 《“语法化”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17—24。《“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 》,《中国语文》第4期,262—265。1993年《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8。A metalinguistic adverb hao 好 in Mandarin Chinese, In J.C.P. Liang and R.P.E.Sybesma eds.From classical fu to“three inches high”:Studies on Chinese in honor of Erik Zurcher,Leuven/Apeldoon,Garant.141—152.Slips of the tongue and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 In Yau Shun-chiu ed. Essay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Editions Langages Crois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I’ Asie Oriental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139—162.“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321—331。1992年《口误类例》,《中国语文》第4期,306—316。1991年《Hawkins<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65—68。《<类型和共性>评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25—28。1990年《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6—35。1989年《神经语言学概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3—28。《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中国语文》第5期,326—333。《“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 》,《中国语文》第1期,1—8。1988年《心理语言学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9。《Simon Dik“功能语法”三部著作综合介绍》,《国外语言学》第1期,24—27。《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62—65。1987年《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介绍 》,《国外语言学》第1期,17—24,第2期,62—65。.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Vol. XVI, No.2, 195—211.1986年《汉语“也”、“还”、“倒”的英译 》,《中国翻译》第2期。《1965年以来国外汉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语文天地》第3期,32—33,25。《“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第6期,442—456。1985年《雷·贾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国外语言学》第4期,19—22。《英语中的歧义类型 》,《现代外语》第1期,26—35。《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 》,《外国语文教学》第4期,33—40。《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96—104,又载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56—463。1984年《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第1期,114—126。(赵世开、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8。1983年《介绍<心理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国外语言学》第3期,40—45。1982年《国外汉语研究论文索引(英语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论文。部分载《语文论集》1—3辑。 2000年《现代语言学辞典》(D.Crystal: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商务印书馆。1993年(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N.Chomsky: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 Pisa Lecture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B.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itc Typology),华夏出版社。1988年(沈家煊,周晓康,朱晓农,蔡文兰)《语言导论》(V.Fromkin & R.Rodman: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为什么要用把字句?我有为外国朋友,他会用把字句,但是要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用把字句?>

  参考下面的文章

  “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突出难点,是令许多留学生头疼的一个语法项目,但同时又是汉语中一个很重要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法项目。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把”字句,也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棘手问题,尤其是要给初级阶段的学生讲清楚“把”字句,更是对汉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笔者在此不揣冒昧谈谈自己教“把”字句的一点体会,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用尽量简明和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列出“把”字句的两种基本结构:

  1.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宾语、补语等)

  S+把+O+V+Other elements(O/C)

  同时说明,格式中的宾语指的是“把”所涉及的事物,即“把”的宾语,而不是动词的宾语,且这个宾语必须是有定的,也就是说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动词后必须要有其他成分,包括宾语、补语、动词重叠式(VV)、动态助词“了”、“着”等。然后举例如下:

  (刮风了),你把窗户关上吧。(“窗户”是你我共知的,“关”后带补语“上”)

  我把那本小说看完了。(一般不说“一本小说”,“看”后带补语“完”)

  我们把房间打扫打扫吧。(“房间”是有定的,动词用重叠式)

  我把那个盒子给她了。(动词“给”后带宾语“她”)

  我把行李托运了。(动词“托运”后带动态助词“了”)

  2.主语+想/要/能/已/没+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S+想/要/能/已/没+把+O+V+Other elements

  说明:格式中的“想”、“要”“能”等代表能愿动词,还有“会”、“可以”“应该”等;“已”还包括“已经”;“没”包括“没有”。也就是说,能愿动词、表示已然的副词以及否定副词等都应放在“把”字之前,而不能放在动词的前边。举例如下:

  我想把剩下的胶卷都照完。

  你要/应该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

  他能把这些馒头吃光。

  我已经把借她的书还回去了。

  老师,您可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吗?

  你没有把昨天的练习做完。

  二、向学生讲清“把”字句在语义上的要求:

  1.主语一定是谓语动词所示的动作的发出者。例如:

  我把那个盒子给空姐了。(“盒子”是“我”“给”空姐的)

  你把空调开开吧。(“空调”是要“你”来“开”的)

  2.“把”字句中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vt.),而且必须能使宾语产生位置移动(positional change)、形态变化(morphological change)等。所以,有些动词如“有、是、来、去”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觉得、想、喜欢”等不能作“把”字句的主要动词。比如,不能说:

  ★我把词典有了。

  ★我妈妈把北京来了。

  ★她把京剧喜欢了。

  ★我把爸爸妈妈想了。

  再举正例如下:

  他把那张桌子搬到楼上去了。(动词“搬”使宾语“桌子”发生了位置移动)

  我把那些饺子都吃进肚子里去了。(动词“吃”使“饺子”进了“我”的肚子)

  但是,我们不能说:“我把饺子吃在食堂里”,因为“吃”这个动作并没有使“饺子”从别的地方移动到食堂。接着看正例:

  我已经把今天的作业都做完了。(动词“做”使今天的作业由没完成到完成)

  我把课文读熟了。(动词“读”使“课文”由不熟到熟)

  3.“把”字句分未然态和已然态,即动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两种语义形式。前者表示请求、指示、命令、要求、计划、愿望等,句尾没有“了”;后者用来述说和描写动作结果和目的,句尾有“了”。

  未然态如:

  请把护照和机票给我。

  请您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

  你把房间打扫一下吧。

  我一定要把汉语学好。

  已然态如:

  我把手提包放进行李箱里去了。

  他把杯子碰倒了。

  我已经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总之,可以从结构形式和语义要求两个方面简明而扼要地向学生讲清楚“把”字句的基本用法。课文后边及参考书上对“把”字句这个语法项目解释了很多,但对学生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复杂,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讲解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这个语法项目呢?这就是教师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教学效果如何,也是教师再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然,“把”字句的教学绝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把”字句始终是一个难点。之所以难,一方面当然是其结构复杂,“把”字句有其组句规则,这种组句规则对句子的各个成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各个成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还有诸如语境因素、语义因素等在句子中的作用。所谓语境因素,就是说,“把”字句中“把”的宾语是已知信息,这就决定了“把”字句可能是超出单句范畴的,宾语在“把”字句中出现,一定是在上文提到或者是语境规定了的,不然不可能出现在“把”字句中。而且对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把”字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清楚的,不然交际就无法进行。

  所谓语义因素,就是“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后边连带的其他成分比较复杂,学生对它的语义往往不容易搞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将“把”字句的教学不断渗透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在学习和平时的谈话中遇到这种句型,随时给学生提醒;同时,在跟学生交流时,有意运用“把”字句,如“请你把那本词典递给我”、“请把黑板擦干净”等,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这种语法项目。尤其是在后来学了“被”字句之后,更可以通过两种句式的互换,让学生领会它们之间的语义差别。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即使在掌握了“把”字句的结构形式之后,仍然不能自觉地运用“把”字句,而总是用他们熟悉的形式来表达本该用“把”字句来表达的意思,如不说“我把作业交给老师了”而说“我给作业老师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了“把”字句之后,自觉运用这一句式,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