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急性毒性研究论文

2023-03-12 2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急性毒性研究论文

1 溴系阻燃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2 爬行动物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现状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4 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农药对土壤原生动物群的影响5 铀胁迫对两种蓝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6 人血淋巴细胞检测浊漳河地表水的遗传毒性7 水体Hg2+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8 西维因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9 镉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致动脉硬化的毒理学机制10 丁烯氟虫腈对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11 山西工矿区土壤二氧化硫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12 基质诱导硝化测定的土壤中锌的毒性阈值、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13 镉对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及其在水稻体内迁移转运14 氯化镉和敌敌畏突发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差异15 毒死蜱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

塑化剂到底有多可怕?

塑化剂事件发生以来,不仅台湾民众十分担心,中国大陆地区的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目前,卫生部已组织各地省级疾控中心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开展应急监测,并将扩大范围收集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而我们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塑化剂DEHP究竟有多大毒性,对我们的健康究竟有哪些潜在危害。

相信大家已经对DEHP这个缩写不陌生了,它的学名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又称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酞酸二辛酯,化学式为C6H4(CO2C8H17)2,为邻苯二甲酸与2-乙基己醇生成的酯类化合物。

动物实验发现,DEHP的急性毒性并不大,给大鼠腹腔注射2至7克DEHP才会致死,这个量大约与每天炒菜的盐量相当,是一个比较大的剂量。也正是因为小剂量DEHP很难引起急性毒性效应,台湾的黑心生产商才敢于用它来代替棕榈油,掺杂在食品添加剂中。

但DEHP还存在很多潜在的慢性毒性。在已发表的关于DEHP的毒性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主要是啮齿动物)、体外细胞实验或回顾人体暴露水平的调查方法,证明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所以,根据这些实验结果,多年摄入非法添加剂的岛内民众才会怀疑,以往被归咎于现代生活的一些多发病会不会也和DEHP有关:比如心脏病、癌症、不孕症、畸胎、男童女性化、女童性早熟…

二恶英事件回顾

DEHP真的如此可怕吗?我们先来回顾一个十二年前的事件。

1999年,比利时养鸡业先后出现母鸡产蛋率低,肉鸡染病的现象,经调查发现是地处荷兰的饲料供货商误将含二恶英的脂肪添加在了鸡饲料中,使得饲料中二恶英含量超标200倍。二恶英极易蓄积在脂肪组织中,经污染饲料喂养的鸡肉中二恶英含量更超标1000倍以上,而这些鸡肉已被销往德、法、荷兰等多个国家,上了全欧洲人的餐桌。

二恶英是毒性极强的持久性污染物,其急性毒性在氰化钾的千倍以上,而极低量的慢性暴露也有明显的致癌性和类激素效应,并且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泄出去。

这次事件在欧洲引起了极大恐慌,比利时农业部长与卫生部长双双引咎辞职,全国的蛋禽及其加工制品统一销毁,全境屠宰场暂停工作。四个月间,全球各国封杀了所有比利时出口的肉禽蛋奶制品。

最终,这次事件以比利时时任中左政府集体辞职收场。

但当这次污染事故引发的民众恐慌逐渐平息之后,有科研人员根据当时饲料中二恶英的含量、以及它在生物体内的蓄积能力,估算出如果持续摄入当时的有毒禽蛋制品,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危害。结论是: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吃被二恶英污染的鸡肉而诱发癌症,他需要每天吃半只鸡,不间断的吃50年。

比利时二恶英事件与此次塑化起云剂事件有几个不同点:第一,比利时事件是误添加,而起云剂中的DEHP是有意为之;第二,二恶英是剧毒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癌和类激素效应,且很容易在人体内蓄积,而DEHP是低毒物质,有类激素效应,可能有潜在致癌效应,进入人体后较容易排出体外;第三,饲料中的二恶英含量尽管超标200倍,因为二恶英标准限值极低,其中的二恶英含量仍是极低,而起云剂中DEHP的含量最高可达起云剂质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添加到食品中以后也不可小觑。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这次塑化剂事件比之十二年前的二恶英孰轻孰重,事实上,任何一个非法添加物引发公众危害的事件发生后,都应该通过计算人群的摄入剂量和污染物的毒性水平来具体评估毒性风险,而非简单的评论投加的东西是否有毒。

关于DEHP的动物实验

以目前媒体公布的资料中,DEHP浓度最大的“动力运动饮品柠檬味”为例,与怀疑DEHP致癌、致畸的论文中的剂量做个对比。该饮料检测出的DEHP浓度是34.1ppm,就是34.1毫克/千克。而对孕期母鼠摄入DEHP后生产出的小鼠的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1]中,仔鼠出现了明显的精子数降低、精子活性下降,但母鼠吃的饲料中DEHP的剂量是125-1000毫克/千克,远高于台湾民众的摄入剂量。并且,小鼠是以添加了DEHP的饲料为唯一食物的,而人并非如此。

同样,在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饮用水给小鼠投加DEHP时,心脏、肝脏、肾脏的脏器系数出现变化的DEHP的浓度是500-2000毫克/千克[2]。对小鼠染色体产生伤害的剂量则是1000-2000毫克/千克[3],而且,这种对染色体的伤害未必会最终发展成肿瘤。

此外,啮齿动物与人类代谢DEHP的路径略有差异,成年人比小老鼠更容易将通过食物摄入的DEHP排出体外,因此,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在短时间之内也不一定会出现上面论文中提到的那些有害影响。

事实上,毒理学实验用于人体风险评估时一直存在这个难点——如何将动物实验的数据结果转换成适合人类的数值。由于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所以只有回顾性的人群调查是一种更可靠的结果。但这种调查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比之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较少。

孕妇和儿童应远离DEHP

对DEHP的研究中,需要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这样一篇针对孕期母亲体内DEHP浓度和产后婴儿体征的调查[4]。调查发现,如果这位母亲生的是男婴,母体中DEHP的浓度数值和婴儿的阴茎粗细、肛殖距(这两项指标一般被用于评价男性化体征。)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孕期母体中DEHP及其代谢产物较高的人,她所生男婴的阴茎可能会细一点,肛门和生殖器之间的间距可能会短一些。但研究者认为,具体到某个人,这些数值并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相关性,未必代表具有因果性。

这个结果主要是提示大家,孕妇摄入DEHP是有风险的,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另外,考虑到在儿童体内DEHP的代谢不如成人迅速,可以说DEHP对儿童具有一定威胁。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多证据证明成年人接触低剂量DEHP会有心血管损害、肝肾毒性、以及肿瘤方面的风险。

对于这次事件,我们需要呼吁政府惩治黑心生产商的不义行为、加强食品加工的监管,也需要耐心等待相关部门做出回顾研究,评估民众的摄入剂量,而不是一味感到恐慌,做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猜测。

参考文献:

[1] 孕期及哺乳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经口染毒对雄性仔鼠生殖发育的影响. 李丽萍, 刘秀芳等.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vol27, No.2.

[2]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对小鼠各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张文红, 历曙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No.4.

[3]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致畸致突变实验研究. 王蕊, 李厚勇等.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No.2.

[4]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in relation to reproductive outcomes and other health endpoints in humans. Shanna H. Sw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8, 108.

张俭的代表性论文

1、鱼腥草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抑菌效果的测定,食品科学,2007.28(11):565-569(CSCD核心,第一作者);2、痂囊腔菌素A对动物实体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四川动物(季刊),2006.25(4):884-886(CSCD核心,第一作者);3、峨嵋蕺菜营养成分及抑菌效果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10.11:130-132(CSCD核心,第一作者);4、BALB/c小鼠繁殖性能的观察及分析,四川动物(季刊),2006.25(1):179-181(CSCD核心,第一作者);5、翻白草活性成分的萃取,食品工业科技,2008.29(3):159-160(CSCD核心,第一作者);6、翻白草石油醚提取液降血糖功能性研究,江苏农业科学(双月刊),2009.4:369-370(CSCD-E核心,第一作者);7、鱼腥草制剂抗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290-1291(CSCD-E核心,第一作者);8、鱼腥草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江苏农业科学(双月刊),2006.6:325-327(CSCD-E核心,第一作者);9、灯盏花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江苏农业科学(双月刊),2008.4:212-213(CSCD-E核心,第一作者);10、灯盏花生物学特性及其药用功效,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25-2926(CSCD-E核心,第一作者);11、痂囊腔菌素A体外抑菌作用的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14-2415(CSCD-E核心,第一作者);12、痂囊腔菌素A急性毒性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663-1664(CSCD-E核心,第一作者);13、应用PCR技术检测猪伤寒沙门氏菌,江苏农业科学(双月刊),2006.5:110-111(CSCD-E核心,第一作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