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皮革设计毕业论文

2023-03-12 13: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皮革设计毕业论文

  在万方论文数据库里有你要的文章“大设计视角下的皮革服装设计”,建议你可以去看看。这里给出一点资料。

  皮革工艺:皮革服装的设计及纸样制作

  设计皮革服装时,许多要求与梭织服装制作不同。考虑皮革各自的面积不同和每张皮革不同部位性质差别大,这就是皮革服装设计与其它面料服装设计的不同点。
  在纸样制作时,要考虑以上皮革的收缩率。涂饰皮革到裁断皮革的过程,有可能由于时间过短,皮革的收缩不彻底,按纸样裁下的皮革部件会收缩,并产生变形。另外,在涂饰的最后阶段,要进行熨烫操作,因而,在裁断皮革后,还会产生冷收缩。另外,曲线部分的革材料,较容易伸长,所以在袖、领等部位的加放量要比纤维制品稍微少一些为好。皮革裁料、缝制时的注意事项。
  (1)皮革的纤维按一定方向交织,所以沿纤维编织方向的抗张强度大、伸长率小;而垂直于纤维编织方向的抗张强度小、伸长率大。纸样排列要考虑皮革纤维方向等因素一这里既考虑了皮革纤维的编织方向,又考虑到要避免制品洗涤后的形变。
  (2)皮革粒面的一致性较差,存在伤残、不同的粒纹、色花等,在裁料之前,一定要认真查看,严重伤残的部分作上记号,想办法使纸样避开这些部分,进行排料。
  (3)一般裁样时,多采用几张皮革为一组的方法,这时应在裁料前进行选皮,将色调相近的皮革归为一组。
  (4)制作皮革服装时,为了避免皮革的伸长,一般按制品部件的尺寸加放l一2cm进行粗裁,在120℃温度条件下熨烫皮料部件,皮料部件受热伸缩后,尺寸才会趋于稳定。熨烫过的革制品部件放置10分钟左右,可达到尺寸稳定的状态。皮革面料服装的原料特点及裁剪技术应用
  皮革服装的原料主要是绵羊皮革、山羊皮革、牛皮革等,另外还有一些稀有动物皮,如鹿皮革、袋鼠皮革等。
  绵羊皮革:粒纹细致,手感柔软,延伸性、透气忡、光泽度均好,高档绵羊皮革具有尤如丝绸一样的手感。
  牛皮革:纤维编织紧密,强度高,粒面平滑细致,物理性能好。
  不管是哪一种原料的服装用皮革,都要求单位面积的重量轻,纤维疏松和适当分散,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延伸率。革身丰满柔软,色差小,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强度。在可利用面积范围内,正面服装革不得有皱、裂面、松面、色花、露底及伤残等缺陷。
  皮革服装的排板、划料、裁剪,常常采用对称法,即:以皮子的背脊线为界,左右对称的排料、下裁。皮革服装裁剪,因其面料是一张一张的动物原型皮革,况且皮本身的开张大小、厚薄、伤残多少也不一致,在裁剪前,就要根据服装大小、款式、品种,将若干张动物的皮革按色泽、粒纹粗细、厚薄、软硬程度、颜色的明暗接近程度选配在一起,同时,还要将皮面伤残用划粉颜色的明暗接近程度选配在一起。另外,皮面伤残应该用划粉作上记号,按工艺规定的用料面积(即单耗)进行搭配,并按规定单耗多配1—2张皮。一件皮革服装要用几张或十几张皮革,像一件西服上衣大概需要4张左右的绵羊皮革。
  选配皮革之后,就是排版。排样版是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一定要会算、会排,而不是凑定额。服装的结构布置是否合理,就是看是否把皮革的主次部位恰当地分配在衣服的主次部位上。如:皮革的中心部位,对应衣服的主要部位一后中片、前中片、大袖、领面、贴边(有驳头的)等;皮衣的次要部位,对应衣服的次要部位一前腋下片、后腋下片、小袖、领望、贴边(关门领的)等。皮革服装与梭织面料服装不同,划料余下来的皮子不一、定能用在另一件服装上,所以要把消耗降低到最小,以降低成本。

帮忙想一下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选择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本质

  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内,产品的资源投入、生产流程和产后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态型发展的经济。整个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辨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产物。
  目前,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资源依赖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源与环境的负荷。与此同时,人们追求生活的质量,对环境资源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靠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以专业镇为依托,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相当于当地GDP的40%以上;在顺德、东莞、中山等地,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问题凸显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珠三角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34.1亿吨,占全省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46.9%,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尤其内河受到严重污染。
  珠三角城市群的大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
  另外,珠三角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2005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1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2004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了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
  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动力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比如佛山南海罗村制革业久负盛名,但皮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虽然当地大部分皮革企业采取了一定的污染处理措施,但废水排放难以达标。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皮革企业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使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强行的关、停、并、转措施。但由于大部分的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高额的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面临搬迁、关闭、转行生产其他产品的选择。经过一番治理后,罗村生存下来的制革企业目前不到20家。
  造成这种局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珠三角现有的产业集群基本以劳动力密集、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其次,是对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不够。由于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在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方面的规划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在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不少集群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珠三角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差等问题。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演化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耦合的。因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本质是以生态化方式、以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内核。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循环经济式发展耦合于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向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更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者互补互促: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过去单纯偏重经济效率而忽视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弊端,循环经济的实施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层面,更应该立足于产业集群层面。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分享产业集群的各种集聚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可以使污染源集中,治理污染设备集中,便于对“三废”的统一管理、治理和利用。

  珠三角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制订产业政策并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珠三角各级政府应从资源整合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订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业要通过循环再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经济发展欠发达但土地、劳动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粤东、粤西及北部山区转移。这样,珠三角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保持珠三角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的永续发展。
  (二)建立以循环经济链为主的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
  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延长和拓宽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尽可能少地排放废物,以做到减量化,并且加强上下产业链之间企业的联系,对所排放的废物尽可能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是属于专业化分工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一种量上的扩张,这种扩张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产业链较短,效益不突出。而纵向联系则是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它属于一种深层次的分工,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链延长,效益明显。珠三角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目前主要以横向联系为主,纵向联系尚未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各集群区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少数领域以取得纵深推进,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以便把分工引向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并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要求,规划建立生态补链项目,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并达到集约使用土地,集中排水排污、集中供热(冷)、供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对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集中迁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实现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
  广东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通过集中供热、电、水、冷和治污,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通过基地发电厂集中供电,降低了中间线网损耗3.5%~4%;通过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直接向基地内各厂供热制冷,避免各厂重复建设锅炉,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供水方面,发电厂自潭江、西江的水源取水,先用于机组冷却,再进入工业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给基地及其它工业生产用水,污水排放到中心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大部分供发电机组冷却用水及造纸厂循环再利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基地的总取水量;在集中治污方面,各企业排出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部分用于发电冷却、清洁、绿化,其余的通过专门管道排放到围垦的红树林和芦苇等人工湿地,利用湿地进一步降解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作电厂锅炉的次要燃料;在利用废弃物方面,从原料使用上,充分利用废纸、废渣、废料,变废为宝,大量采用高得率的化机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量。由于该基地在热、电、水等资源集中供应和资源综合利用上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
  (四)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珠三角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将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开发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创造技术等。积极引进国外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生产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信息咨询和推广服务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文学.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广东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J].南方农村,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