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半夏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12 13: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半夏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半夏泻心汤的药理分析

1“泻心”释义

根据方剂名称的提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功效为“泻心”。泻心的“心”并不是指心脏器官,而是指心下部位,即上腹部。泻心就是泻除心下部位的邪气,消除心下部位的痞满症状。所以名谓“泻心”实则泻胃。王又原在《古今名医方论》中说:“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痞”通“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之义,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不交,升降失调,痞塞不通。痞证乃升降失常所致。中焦乃脾胃所居,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则升清降浊之力减弱,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故而为痞。半夏泻心汤的用药配伍是辛开苦降,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故用以治疗心下痞,证药相吻,效如桴鼓。

2 病机 浅释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处可见,一是《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所以半夏泻心汤除主证心下痞满外,尚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及其它消化系统的症状。结合临床及《伤寒论》论述痞证的条文,笔者认为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注解半夏泻心汤证为“胃气空虚,客气上逆”。《说文解字》曰“客,寄也”。《康熙字典》解释为“凡自外至者皆曰客”“外寇亦曰客”。可见客邪(客气)是指由于脾胃中虚气机升降失常导致乘虚寄居于心下之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成无己又曰“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第158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等论述痞的条文,均提示半夏泻心汤方证发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虚,因下复损。患者胃气素虚,复因误下,不仅损脾胃阳气,更使外邪内陷,以致客邪逆于心下,痞塞于中,阻滞气机而导致升降失常,形成本虚标实之痞证。脾胃虽同居中州,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纳化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而尤以升降最为重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因其特定的位置,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医圣心源》提出:“脾升则肝肾亦升,故肝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善运也”。可见脾胃升降之枢对全身气机调节的重要作用。半夏泻心汤乃为误用下法所导致的变证所设,下利后必使中气受损,脾胃气虚,其升清降浊之力必减,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使虚寒夹湿热、痰饮等内生之病理产物或太阳、少阳之热等外邪乘虚客于心下,阻滞气机故而为痞。清阳与浊阴逆位,故上而呕,下而肠鸣下利。正如大医尤在泾所论“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

历代医家对于半夏泻心汤脾胃中虚、升降失司的病机无任何异议,但对客邪却有不同的见解,比较典型的有:①寒热互结:清·柯琴认为半夏泻心汤是“寒热之气互结心下”所致。②热夹水饮:清·程应旄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热邪挟水饮,尚未成实”。③痰涎为病:清·秦之桢认为诸泻心汤病证“皆是痰饮作祸”。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亦认为乃“痰气痞”[1]。④胃热肠寒:郭子光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基本病理是“胃热肠寒,虚实夹杂”[2]。⑤湿热为病:清代医家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湿热不调,虚实相伴之痞”的方剂。当代中医大家任应秋也认为是“湿热兼虚”[3]。

临床常见半夏泻心汤证亦均以客邪不同而临床表现迥异,常见的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清·叶天士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②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主要临床特征。③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④痰气痞:证见酒家或饮家患有心下痞,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滑等症。⑤临床还有一种既无热象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硬为主,治以半夏泻心汤疗效如神。

所以笔者结合《伤寒论》的条文、前人观点和临床所见认为其病机为: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常而为痞证。正如吴昆所言“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3辨证要点

《伤寒论》第149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不痛”是与结胸“满而硬痛”的疼痛做鉴别。“硬满疼痛”是“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的互词,所以《伤寒论》所言大结胸证见于现代临床的急腹症。而泻心汤即便伴有疼痛也是胀满疼痛而不应是板状腹,也没有反跳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主症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等。

仲景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损伤脾胃所致。脾胃亏虚,气机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食滞不化或由于中虚外来之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心下,阻滞气机而成心下痞硬,故舌苔常腻。因浊邪轻重程度不同而显现于舌苔或厚或薄,又因其挟热程度不同而呈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而腻。

所以“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但临床不必局限于“痞”,关键在于辨准病机,而病机之辨应重在“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阻滞”,并据客邪之性质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往往取意外之效。

4配伍分析

半夏泻心汤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客邪上逆为主要矛盾,但脾胃已虚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方药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驱邪为主,兼顾扶正。攻邪之品先入于胃,凭借胃气发挥其祛邪作用。方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半夏、干姜辛散开结散寒,与人参、甘草、大枣配伍升补清阳,黄连、黄芩苦降清热以泄其浊阴。尤在泾论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既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泻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纵观全方一方面用辛开苦降,寒温并投以祛“客邪”,另一方面用甘温调补以扶正,同时正复方能邪祛,也是驱除“客邪”之前提。故全方起到了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上下复位,中气得和,痞证自除的作用。真可谓“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

5结语

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有以下特点: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半夏泻心汤;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从中可以发现仲景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本方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伤寒论》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诸药相伍与病机环环相应,丝丝相扣,所以本方治疗心下痞疗效如神,但临证时应根据“客邪”之特点灵活调整药物的剂量、据“客邪”性质辨证加减药物,方能做到药到病除,否则容易产生药不对症、贻误病情及加重病人经济负担等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明,刘燕华,张保伟.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郭子光,冯显逊.伤寒论汤证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方名为“泻心”,实则泻胃;指示该方以脾胃中虚、客邪上逆、气机升降失司为病机,以痞、痛、舌苔为临床辨证要点,揭示了仲景通过辛开苦降的药物配伍以达到“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的机理。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客邪升降失常本虚标实

生半夏的[参考文献]

[1]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6.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1.[3]吕志杰.金匮杂病论治全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622.[4]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M].太原:山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7.

急求一篇关于《我国中药材的发展趋势》的论文

浅析我国中药材的未来发展趋势
张绍波 曲影
( 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近年来,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尤
其是在加入WTO 后,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
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 致使许多药材供过
于求, 市场滞销, 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
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 几年来一
直在低谷中运行: 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
芍、厚朴、茯苓等。但现在, 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
易再次活跃起来, 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
上涨了几十倍之多, 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
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现结合中药材
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预测一下我国中药材
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中药材市的现状
1.1 幅震荡调整变化异乎寻常
受各地疫情影响, 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
变化异乎寻常, 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
交易红火, 销量持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 呈现
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 每年
1~3 月份, 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 交易比上一年
冬明显增多, 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 市场开
始复苏; 4~6 月上旬, 药材购销两旺, 批量成交
加快, 不少品种价格飞涨, 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
新高; 6 月份以后, 药材交易迅速回落, 跌入低
谷; 进入9 月份, 药材交易重现生机, 市场渐趋
活跃。
1.2 销量不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
综观本年度的药材交易, 无论是销售量还
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 个中药
材专业市场的近300 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
和销售额平均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5%~48%和
33%~42%不等。其中, 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
计口径的48.5%~54.3%, 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
28%~33% , 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12.7%~
23.5%。
1.3 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
药材交易红火, 虽然中间震荡起伏, 但整
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 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
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3.1 受疫情的刺激, 药材销售旺盛。在狙
击疫情的战斗中, 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 发挥了
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 给疲
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 拉动多数家种药材
走出低谷。
1.3.2 受旱涝灾害影响, 药材产量下降。我
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涝灾害, 致使湖南、广
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
场供给量严重下滑, 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
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
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
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1.3.3 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
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 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
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 市场供应日
趋减少, 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
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艽、野山
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
于高价位。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
虫夏草, 由年初的16000 元上涨到26750 元, 特大
虫草王已涨至41000 元的高峰。
1.3.4 出口需求增加。中药材出口呈现恢
复性增长, 整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
国加入WTO 后, 中药材出口渠道拓宽, 销售范
围扩大。桔梗、北沙参、山药、黄芩、太子参、罗汉
果等品种出口顺畅。
1.3.5 受粮棉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牵动, 部
分家种品种都不约而同的跟随农产品价格上浮。
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明年中药材市场依然是优势与风险同在,
机遇与挑战共存。中药材总体走势将如下。
2.1 中药材出口走畅, 呈上升之势。目前,
国际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选择自然已成为不
可逆转的潮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
改变, 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用天然药物替代化
学药品已成为今后国际医药发展的趋势。中药
的特色和优势顺应了世界医药的发展趋势, 中
药材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我国已加入
WTO, 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多, 国际社会对中医
药的认识不断提高, 因此预计明年中药材出口
仍将呈走畅上升之势。
2.2 国内药厂总体需求依然不旺。目前, 全
国药厂通过GMP 认证的企业尚不到一半, 将有
部分药厂被淘汰, 被认证合格的和即将认证的
企业通过重组、更新改造, 已花费了大量资金,
多数厂家流动资金偏紧, 所以明年全国药厂对
中药材的需求总体依然不旺, 仅呈稳步缓慢微
升之势。
2.3 多数药食兼用品种需求增加, 走势顺
畅。如白芷、山药、桔梗、百合、干姜、枸杞、大茴、
小茴、白胡椒、花椒、杏仁、草果、山楂、桂圆肉、
陈皮、赤小豆、白扁豆、黑芝麻、木瓜、罗汉果、薏
苡仁、莲子、芡实、红枣、薄荷、菊花、金银花、丁
香、肉桂、茯苓、银耳、全蝎等。
2.4 受灾减产减收品种供求偏紧。去年从
夏末至秋季,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长达数月的阴
雨连绵, 致使部分根茎类、果实子仁类和全草类
药材减产减收, 价格上涨。具体品种有半夏、白
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白芷、桔梗、防风、香附、
知母、射干、黑芝麻、芡实、酸枣仁、栀子、车前
子、茺蔚子、野菊花、菊花、玉米须、蒲公英、地
丁、半枝莲、马齿苋等。
2.5 补益保健类药材需求旺盛。随着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特别是通
过“非典”疫情, 人们更多关注增强免疫力, 补益
类保健品需求旺盛, 呈稳步上升之势。如各类人
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熟
地、何首乌、巴戟天、刺五加、覆盆子、金樱子、山
萸肉、淫羊藿、肉苁蓉、冬虫夏草、灵芝、鹿茸、黑
蚂蚁、海龙、海马、海狗肾、紫河车、蛤蚧、桑螵
蛸、阿胶等。
2.6 野生动植物品种货俏价仍高。许多野
生动植物品种因生态环境变化和连年无序大量
捕捉、采收, 资源逐渐减少, 甚至濒临枯竭。货紧
走俏仍呈高价位的有: 天然牛黄、猴枣、马宝、熊
胆、蟾酥、天龙、海龙、田鸡油、龟板、刺猬皮、斑
蝥、红娘、虻虫、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软蜂房、
野山参、雪莲花、节菖蒲等。因需求旺盛继续上
涨的有: 麝香、蝉蜕、桑螵蛸、海马、海狗肾、野生
丹参、羌活、白及、秦艽、刺五加、苍术、蒲公英、
黄草、石斛、猪苓、冬虫夏草、阿胶等。
2.7 冷背品种供不应求缺口大。常用大宗
品种和较常用的一般品种真正缺口大的不多,
仅有半夏、麝香、黑芝麻、马齿苋、水蛭、茯苓、猪
苓、桑螵蛸、冬虫夏草、蝉蜕等。而许多用量小的
冷背品种因常不被大家注意和重视, 经常出现
紧缺断挡、有求无供。如红大戟、茺蔚子、蛇蜕、
象皮、五谷虫、人指甲、蝼蛄象牙、苦丁香、桔霜、
百草霜、墓头回、鬼箭羽、木槿皮、土槿皮、藤黄、
藜芦、紫梢花、橘络、落水沉香、高山玉桂、苏合
香、安息香、龙涎香、千金子、纯铜绿等。
2.8 常用大宗品种苦乐不均。常用大宗中
药材供不应求的品种在前第7 项中已有述, 大
部分品种供求基本平衡, 价格趋稳。虽有受灾减
产或减种的, 但因陈货库存较丰, 或虽主产地减
产减种, 而次产地、新产地增产、扩种和炒作等
因素, 药价时有波动, 但升降幅度也不会。如人
参、党参、黄芪、玄参、三七、甘草、当归、元胡、生
地、山药、大黄、云木香、家种柴胡、远志、川牛
膝、紫菀、木瓜、枸杞、大茴、花椒、山茱萸、吴茱
萸、砂仁、山楂、连翘、枳壳、枳实、陈皮、牡丹皮、
红花、菊花、金银花、厚朴、黄柏、肉桂等。供过于
求价格持续走低或下跌的大宗品种有白芍、川
芎、黄连、泽泻、天麻、板蓝根、贯众、蔓荆子、补
骨脂、黑胡椒、白胡椒、佛手、大腹皮、槐角、石榴
皮、木蝴蝶、夏枯草、款冬花、杜仲、辛荑花、玫瑰
花、鸡内金、珍珠等。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M].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沈映君.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 [M].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高学敏, 钟赣生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教材配套书中药学习题集[M].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