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马基论文开题报告

2023-03-12 12: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马基论文开题报告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恩格斯最先明确提出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著作中,他提出了如下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k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311-353页,第21卷)是恩格斯阐发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以下简称《终结》)。

众所周知,前苏联的哲学家们是从这部书的第二节开头的一句话,而用于去建构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作为根据的。然而,我们现在重读《终结》全书的四个章节的观点来看:事实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实属是恩格斯批判的对象,并作为重点揭露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而提出来“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的“重新唯物”的理论前提的问题。这也是在向世人阐明《神圣家族》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的真实思想。

因此,为了维护作者原著的思想不被长期地篡改:而重新考证《终结》的各个章节的真实思想,从而澄清被上个世纪误解的马、恩重新确立认知前提的重大理论问题,既是恢复原著的原生思想的真实性,也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找到创始人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这是有其现实和历史的作用。我们下面按照《终结》全书各个章节的顺序而展开重新考证:

第一节, 是恩格斯对“德国哲学思想体系”做出定论的阐述;

我们在恩格斯在《终结》这部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看到了他在重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所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然而,我们从马克思阐明:“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的论述,它有三条思路是直得解读者深思的:

其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

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是:“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其三,“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这三条思路,是提供给我们研究:“主要由马克思所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考前提。那么,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否是哲学体系的性质呢?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占有和扬弃的对象、肯定和否定的对象是否也是从哲学的立足地上来确立的呢?

换言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足地(认知前提)是在“哲学的立足地”里,还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里?

然而,如果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足地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存在,那么它有没有基本问题?它的立场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按照这三条思路来研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而要思索的理论问题。

实际上,马克思说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这指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恩格斯的这本《终结》所要说明的观点,实际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已经作过全面的论述。假如没有《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书的话,那么光凭这部书的《序言》他所说的:“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那是无法全面地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与黑格尔哲学的倒置与颠倒的真实性。

这就说明,《终结》这本书的实际作用、是在取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论述的观点。(但是,有关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终结》是取代不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有关这方面本人以后有专题阐述)下面我们于实地解读《终结》的第一节的思想观点:

《终结》的第一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批判、揭露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后,从而确立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立场问题。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为了便于理解本文的思路,也就删除了是哪一页、哪一卷,因为本文是按照这部书的全文的顺序而解读的。)

请大家注意恩格斯在确立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的立场问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观点。那么,为什么界定“现存的”事物“都是应当灭亡”的呢?恩格斯阐明了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诚然,我们对恩格斯的这段论述的观点是不是正确性的,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为止的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进程中”而看到了、也见到了“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的事实。

同时,我们从这段论述就可看出:马克思是怎样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倒置过来的运用方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哲学体系里运用,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现实中提供给“现实的人”来运用;黑格尔哲学的对象所展开的肯定、否定,是在哲学体系的形式里表现,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象所展开的肯定、否定,是在现实中、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由此可见,前者的肯定对象是在哲学体系里确立,而后者的肯定对象是在现实中、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确立。

因此,恩格斯在说明:马克思的辩证法否定的对象是“现存的”事物,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否定的对象是不同与哲学体系里占有的对象。这才是马克思论述的“颠倒”与“倒置”的关系。而且恩格斯说明了黑格尔的哲学性质:

“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

这就说明,《终结》是不会再去重建哲学体系的。因为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那是“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的对立”;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产生于“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的重新创立;因为它“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那么,“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形式呢?

然而对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这一节已经指明了:是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

而且也揭示出:“——这个问题竟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

这就说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就实属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由此可见,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群体解读《终结》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而忽略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忽略了的“第二重大问题”是: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重返“哲学的立足地”(这在第四节开头已经说明了)。因为恩格斯阐明或定性:“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因为恩格斯在第一节已经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证明:“这样给哲学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那么,恩格斯还会立足在: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形式,去确立争论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吗?那么,恩格斯还会确立:“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去确立“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吗?

诚然,按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观点来看,哲学还是有其“解释世界”的作用。

因此,关于在哲学的作用问题上,马克思那是没有否定“哲学家们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在现实中、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定性问题上,是有其不一致的。——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明确的。

但是,对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哲学、更不是立足在“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的基地”上理解真理、确定立场,也不能立足在“哲学的立足地”上确立辩证法的肯定和否定的对象等等的这些认知前提上或原则问题上,恩格斯的阐述那是与马克思是一致的。

然而,恩格斯在《终结》第一节的末尾所指出的是应当引起解读者重视:“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在论战中互相攻击。”这就说明:有关“实体”与“自我意识”的争论问题,实属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的产生是:“要批判地消灭的”形式。而且恩格斯在第一节还阐明:

“对于爱的过度崇拜也是这样。这种崇拜,虽然不能加以辩护,但是情有可原,因为它是反对已经变得不能容忍的‘纯粹思维’的专制的。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从1844年起在德国的‘有教养的’人们中间象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把费尔巴哈的这两个弱点当做自己的出发点的。它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了。”

由此可见,马、恩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认知前提,是“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这才是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那么,凡是用“爱的过度崇拜”,以及用“德国的‘有教养的’人们中间象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性,就实属是“空想社会主义”。

小结《终结》第一节而阐明的观点:

1、恩格斯重复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对“实体”的这类形式,仍旧立足在黑格尔哲学的形式,而以“哲学幌子”的方式“下进行的”表述,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的真相,以及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的事实等这两个前提看,是玩弄“哲学骗局”而固化现存的事物;

2、阐明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区别是:前者是在现实里运用;后者是在哲学体系里运用;

3、向世人说明了什么是,什么是绝对观念的确定:“终点,即绝对观念——其所以是绝对的,只是因为他关于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么来”的定义;

4、确立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改变对象是:现存的即不合理的、不是现实的东西;

5、说明了马克思学说而理解的“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因此马克思说学的指导思想,是不会立足在“哲学的基地”上确立真理观的;

6、说明了:马克思的学说有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才是科学的,用“爱的过度崇拜”、用“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前提,其实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认知前提。

马基,形势与政策,近现代史纲要,毛概一,毛概二哪些比较简单一点,适合大一的?求解,谢谢!

个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还有近代史简单一点。历史这东西从小就学,差不太多,也比较好记。政策这东西贴近实际,比较好写论文。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马基雅维利语录》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1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一):语录节选版《君主论》和《论李维》

《马基雅维利语录》是盐野七生对马基雅维利的一些作品中的语句的摘录。诚如她自己所言,这本书并非是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概述,而仅仅是摘要。

全书按照君主篇、国家篇和人间篇为了三个部分,摘录的内容和部分名称相对应。其实读过马基雅维利的读者从章节的名字上可以猜的到,盐野七生摘录的话语大部分肯定是从《君主论》、《论李维》中而来,剩下很少的一部分的一些取自《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以及《马基雅维利书信》等。所以看过《君主论》和《论李维》的同学可以不必再重复阅读了。

书的大部分内容之所以都取自这两本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无外乎是因为这两本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一部奇书。过多的内容我就不去细说了,大家可以参看那两本书的详细介绍。

盐野老师的这本《语录》相对于之前出版过的《君主论》、《论李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书没有一处注释。按理来说,这几部成书于16世纪的作品中所采用的大量例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果不加注释现代人恐怕难以理解。但加上了注释会使得阅读不甚流畅,感受不到字里行间充满着的力量。

因此盐野老师采用了折中的方式,将证例冗繁的内容的删除,只留下易于理解的内容,因此读者毫不用担心因时代不同带来的阅读障碍。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二):这真的就是一本语录

马基雅维利的名字相信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晓。但是他的那些著作,比如《君主论》、《论李维》,真正能够阅读完的人却并不多。或是因为时间,或是因为毅力。

对于普通人来讲,如非是为了爱好也着实没有必要将它读完。所以有时候有一本缩略的小书看看还是挺好的。既可以用来磨时间,也可以用来磨自己。

盐野七生的这本《马基雅维利语录》就是一本口袋书的大小,书籍并没有多重,一只手掌就能放开,可以随身携带。当然也便于装。

书中的那些话语都是从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节选出来的, 这些话语都充满了智慧。比如,“欺骗的内涵不仅是灵活地实施策略,还要在必要时假装无知,极为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内心,在行事时装傻”。这样的一本书是不是无论是精读还是在闲暇时翻看一两页都是极好的。

语录书的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而不至于担心因为落下的章节而无法庚续,《马基雅维利语录》就是这样。如果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那就精度一下好了。

或许《马基雅维利语录》也可以看作是《马基雅维利著作的一本导读,书中的话语就是马氏著作的引读,引导你去阅读原著,感受更多的马氏著作的魅力。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三):《马基雅维利语录》

撞”上盐野七生十分偶然,然而从那浩繁的《罗马人的故事》到《文艺复兴的故事》,再到手中的这本《马基雅维利语录》,一路行来,似乎已于这位日本女作家熟悉起来,她似乎真的很爱欧洲那一段历史。

马基雅维利这个“腹黑”型的政论家,作品颇丰,人尽皆知的《君主论》自不必说,文集似乎也有五大本,都看下来似乎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很喜欢这本小书的,它抽取了马基雅维利各个作品里的一些片段,让读者很容易的走近马基雅维利。其实我开始蛮担心这就是一本简单的语录摘抄的,但是,还好,毕竟是盐野七生,她没有生硬的切来很多单句,然后不负责任的堆砌出一本书,而是分成三篇,然后每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选段,这样就显得丰满了许多,也活泼了许多。这样处理过后,让马基雅维利那些艰深的政治观点不再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让我们对于这位著名人物的著作从仰望到接近,这对于引导读者开卷去读这类书很有帮助。

封面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四):当思想挣脱束缚

如同曹雪芹,经历过繁华生活的人,才能在贫困后公正地回味往昔。马基雅维利也曾在宫廷的上流社会徘徊,直至经历了一场场动荡,让他追忆起整个国家的兴旺与君主的关系如何密不可分。总的来说,这本轻薄的小册子,倾注了马基雅维利充满逻辑与智慧的想法,道出了君主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 又真实,轻易动摇我对15世纪人们的印象,看来,思想的进步同所处年代真的关系不大。 不同于一般译作,不论原作者还是翻译家,都完美地忠于原著。把马基雅维利的语录毫无渲染地传递过来,虽然经历五百年的跨度,也有历史原因造成的障碍。但这些,在思想交流的前提下变得不再重要,语录中的真知灼见足以在思想上留下深刻烙印。 一个优秀的思想家,必然是杰出的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研究历史同时,对比出许多国家兴亡的规律,虽然王朝的起落原因复杂,却有迹可循,历史那些失败的君主,总能带来难得的经验。而语录体作为一种独特存在,总能用最短语句总结出一桩桩被藏匿的真相。更难得的,是作者公正无私的做法,毫无遮掩地表露心机,一阵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譬如,身为臣子很避讳的暴政问题,他提倡若有必要,君主应当做好血流成河的准备,来夺取政权,虽然过程残忍,但结局一定对未来有利。诸如此类的谏言,语录中随处可见,作者对君主的期许与崇敬,得到充分展示。 国家会更替,人心更是难测。无数强盛国家,被庸俗的君主统治后走向衰落。所以,想维持稳定,最彻底的手段莫过于对人性的探索。马基雅维利从两个角度出发,分别用君主的视角与民众视角查看社会,透过不同利益的分析,向我们剖析出一个个隐晦的真理。比较刻薄的是,书中直接说明了民众的畏惧与弱点,倒是更好地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由此看来,部分内容也是由私信存在的,但宏观上看,这样的讲解恰恰证明了自身的政治价值,读起来收货良多。 十五世纪的社会,从未有人如此深刻又详细地阐述君主立场,对古代的研究也是难能可贵。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对君主心理的准确预期,毕竟,受到权力腐化的君主,从古至今不外乎几种情况,而马基雅维利都进行了详细预判与说明。巧合的是,数千年来的历史轨迹,恰恰按照他描述的发展下来,而对君主集中制的国家来说,他的语录拥有绝对性,绝对的掌握了治世规律。 《马基雅维利语录》作为“见识城邦”系列读本,精确又深刻地转达了马基雅维利的原有思想,没有添油加醋,不曾和谐修改,这是最难得也是最可贵的。如此一来,能超近距离与作者互动,收获许多不曾发觉的理念,及其深刻。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五):留给读者自行评判——《马基雅维利语录》有感

马基雅维利,可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对于研究近现代政治思想学说的学者来说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其代表作《君主论》主要论述为君之道、君主应该具备哪些才能以及如何巩固政权等。可以说其作品里面的内容引起了后人的广泛争议,有支持的,但也不乏反对的。本书作者难能可贵的是,在本书《马基雅维利语录》里面只是将相应代表作里面的语录进行了选择性的摘录,没有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力求公正客观的将马基雅维利的作品呈现给我们,让读者自行去判断。

可以说本书由于是摘录型的作品,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将本书的阅读受众群体进行了扩大,原来可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才看此类书籍,但是现在只要对政治思想感兴趣的读者,即使没有什么基础其实都可以通过本书来初步了解马基雅维利的作品和思想,可以说本书算得上一本了解马基雅维利作品的普及版读物。

本书正文分为三部:君主篇,国家篇和人间篇。主要从其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战争的艺术》、《马基雅维利书信》等选摘出来的。可以说前两部作品中的内容站了本书很大的比重,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我对于马基雅维利本人还是很佩服的,在当时的年代里能够很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说是很有勇气的。例如在“君主篇”里面就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当君主在不做恶事就无法挽救国家于存亡之际,去为这些恶行所受到的恶评与污名而感到不安,就完全没有必要”,可以说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相对立的,也和以德治国的思想相对立,但是细想起来那些君主们实际做的其实和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就是一致的,只不过马基雅维利将其用言语公开了而已。

可以说阅读本书,要接受马基雅维利这些思想是很有挑战的,书中还附有一张马基雅维利测试卡,可以说我们在看完本书之后有兴趣的话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马基雅维利的能力有多高哦。

封面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六):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 —《马基雅维利语录》

昨夜大雨滂沱,但是收到书的我心情舒畅,分量很足。回到家,第一时间打开了包裹,大赞!由于第一感觉想要阅读《马基雅维利语录》这本书,所以毫不犹豫抱起书就开始读起来。但是说句实在话,刚开始的我确实是一头雾水,对这种编排有点不大适应,或是因为外籍作者的异域文化习惯差异,或是摘要类书籍的特点。但是,书籍的橘黄色确实很暖,我个人在制作多媒体也喜欢多使用橘红色这类暖色,因而,自然是深深吸住了我。

我个人阅读习惯是先阅读序言,然后看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大体框架,然后决定是循规蹈矩地读下去,还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先一睹为快。

所以,我先阅读了序言。作者在序言里对整本书做了很详细地解释,有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为何如此编排本书,有她对读者的阅读建议。如果说要作一个比较,那么我想说本书的序言是比正文更长的部分,因为正文都是浓缩的语录。在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已经把序言又重新读了一遍,因为我感觉我没有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所在。

有一点,我想我应该明白了。作者说他去掉了需要注释才能懂的语录,也没有对语录做其他的注解。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不想给读者带去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是写作语录类书籍很重要的一条标准,不加入任何个人的主观臆断,完全把最真实的原著交还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读历史,自己去评判历史人物。

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我想我应该加以介绍,就是随书赠送了一张马基雅维利测试卡,这张橘红色的卡片可以让你认识自己,从而辅助你通过阅读本书,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通过测试我自己,得分66分,算是低高马基雅维利型,从书中给出的判断,这样的得分应该算不错。

书中语录涉及的方面较多,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层面,小到律己做凡人的基准。今晚我又再一次读了序言,为什么我又要再读序言,因为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第三遍,我发现作者写下这个序言的时候我竟然还在娘胎里面。多么庆幸我将它捧在了手心。

写了这么多书评,我感觉这个是比较难写的一本书。因为要去推荐一本好书,你就必须要掌握这本书的精髓。然而,这本书又是一本摘要类型的书籍。“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种现象。但是,对于一些普适性的东西,但凡有着正常三观的人应该都会秉持一样的意见。不过,在这里,我也同作者盐野七生先生一样,我不打算加入自己主观的对内容的评说,而只是发表一些认为应该怎么去阅读这本书,用好里面的精华。

这是一本语录体的书籍,所以不应该抱有一口气吸收所有内容的打算。书里面包含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或许有的话,你从小就熟知,并且在我们的古语里面更加精炼;或许有的话,你能够与某些你碰到的人或事联系起来;也或许有话是你人生阅历尚无法企及的高点。所以,我建议阅读这本书,应该是好好阅读序言,理解透彻以后,看目录,然后根据目前的心境去寻找相关的内容。心境变,则阅改变!应该像对待一壶浓茶,慢慢去品,领悟其中的真谛!图1 精美的四本书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七):超越时代的箴言

对于马基雅维利的争议,从他所处的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究竟是臭名昭著,还是忠君爱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今天,仍无定论。在《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作者盐野七生编译的《马基雅维利语录》中,同样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给出了另一种思路:“赞成或反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说法,对正确理解他本来的意图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过分强调马基雅维利时代特殊性的做法,同样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反而削弱了其思想的普遍性。因此,在盐野七生的《马基雅维利语录》中,尽量保持着克制与中立,主要对马基雅维利身后的两部跨越时代的著作《君主论》、《论李维》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择选,按照三个主题:君主篇、国家篇、人间篇进行编排。

当《君主论》已被哈佛商学院推荐为政商领袖必读书之一,并被乔布斯大为推崇,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当代性正在被发掘。而作为凡夫俗子,今天我们读马基雅维利,究竟有什么意义?

通过盐野七生编译的《马基雅维利语录》,语录体的形式轻松、随性,对读者而言更容易眼前一亮,被其中的只言片语所打动。对于国家治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无疑是激进的,他试图将国家观塑造成高于信仰的存在,强调秩序的力量大于正义,而其对于命运的感悟,则更贴近寻常生活,而相比《君主论》选段,《论李维》摘录更得吾心。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们是有机会掌握自己命运的,前提是足够强大,正如他所言:“当我们自己的力量没有做好准备执行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的强大威力就显露出来了”。他把命运比作一个女子,而“命运这个女人宁愿屈服于那些露骨地表现出征服她的欲望的人,而不会青睐那些冷冰冰对待她的人”。唯有弱者才会在命运面前低头,“命运的转变可以通过弱者的外表体现出来”,他们受制于命运,在好运前狂喜,反之则极度沮丧,最终迷失自我,忘记了坚守。沉沦于命运的人,会以为正是命运,让其无从选择,然后变得盲目。

马基雅维利在几个世纪前发现的真理,在今天仍然被一遍遍演绎。在英国迷你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急转直下》所讽刺展现的场景,正是弱者被命运伤害的剧本。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写道:“评价一个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她与什么人交往。”在《黑镜》剧集中,人们被设定为生存于一个靠口碑打分而生活的世界中,而女主人公Lacie则是一个依靠评分而活的平凡女子,为了跻身于4.5分名流中,她决定接受曾欺负她的白富美伪闺蜜婚礼的伴娘邀约。然而,生活于普通生活中的Lacie,被名利驱使而盲目,“由于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实力,最终走向了毁灭的境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让原本4.2分的她一路降分,最终因0分进入监狱。看似是命运的捉弄,实则是自我的选择。如马基雅维利所言:“常常是处于善恶中间的人,最终陷入了毁灭的境地。”

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超越时代而存在,对于马基雅维利的箴言,并不需要全盘接受。哪怕有一句犀利的语录直戳心扉,阅读便充满意义。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八):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精华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精华

作为突出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确是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当我们结合他的经典著作《君主论》的一些论点,去看待一些历史问题,就会发现那些历史人物所用的手腕,其实都有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套路,所以,这种思想是可以实际应用到统治领域的,他的思想渐渐成了当权者的教材或者法宝。

日本作家盐野七生对罗马历史情有独钟情,在她出版的著作已有一部是专门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中信出版社译为《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而同为此系列的《马基雅维利语录》属于盐野七生整理汇总的精彩言论,是马基雅维利思想的精华所现。盐野七生对文艺复兴极力推崇,这其中马基雅维利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特别是他的思想著作,于是,盐野七生另开一本书《马基雅维利语录》,集结了马基雅维利的高论箴言,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其思想体系。

在《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这本著作中,盐野七生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去看待角色,一种微妙的亲切感自笔下缓缓展开。在马基雅维利写过的被誉为最美的信函里,他第一次提到准备写《君主论》这篇论文。虽然《君主论》伴随着争议,却赢得了广泛的传播,正是因为它与政治唇齿相依,溶于实际效应下,构建在政治家们的实践之中,所以,也不难怪被当做政治家的枕边书。比如,他说到君主的恶行,有时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全和繁荣,而看上去好似美德的事情,往往会自取灭亡。这个论断看起来似有悖论,其实找到它的出发点就不难理解了,“问题”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和整个大局意识展开的,所以呈现了另一种思想,可以说具有实际效应。而政治家就需要这样的魄力,才能维持 *** 和国家的运转昌盛,包括商业,也需要这样运筹帷幄的能力,使得企业长存不衰。

从马基雅维利的语录中梳理他的思想体系,不难看出他对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很有见解。他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一致对外。罗马帝国时期,各种体制并存,共和制或者君主制,各有其存在的土壤,只有顺其发展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他的思想透着大智慧,这些宝贵经验也可以延伸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比如“评价一个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与什么人交往。毕竟,几乎完全没有人不会受到与自己亲密交往的人的影响。”所以说,对于奉劝君主的言论,挪到我们实际生活中,上下级的管理也是很有效的,总管与员工,教练与运动员,老师与学生,等等这些关系,交往磨合的时候,都有值得学习的实质意义。

马基雅维利思想来源于个人经验,离不开他处于政治生涯中的熏陶和感悟,结合了一些历史事实,提供了权术的套路,以及各种针对实例并存的谋略。不管后世如何评价此人,他的思想已经永远留存在人类文明的宝库之中,时时散发光彩。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九):没有道义只有实力——Leo鉴书235

年轻时对马基雅维利有点儿偏见,觉得这人就是倡导丛林社会法则。年纪大了发现其实现实就是这样,与其不接受,不如了解下是怎么回事。本书是盐野七生从马基雅维利的作品里编出来的语录,算是了解马的一面镜子,挺好。作者在前言里提到书的出版就是为人们能理解马的思想提供途径。

马基雅维利应该是法家

人性本恶,没有什么是天生好的,只是制度之下克制了自己的天性而已——之前了解二手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大概就是这样,这跟中国法家基本上是一个路子。《商君书》里也都是讲这个的。读完本书之后,算是确认了这种感觉。值得注意的是马更多是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后来其本人不得志,多少用上了不好说),强过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宠(你没看错,就是争宠。

没有善良正义只有实力

我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没有什么正义善良,还是看实力吧!

马认为在个人之间讲信用是有用的,但是在掌权者之间的,是否维持得住,仅仅依据各方的力量对比来看。

就是没有实力,那就没什么信用,信用是跟实力关系很密的。伊拉克的萨达姆就这么完了,想跟美国掰手腕就是这个下场。

其实现在的丛林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商业合作很多时候能进行就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当,一方差太多啥都维持不住。书里还提到强者朋友多这个理念,很遗憾现实之中也是这样的。估计更多人愿意认识马云,而不是已经下台的董小姐,现实就是这么势力。

马老师说:“如果不作恶就对国家不好,那作恶就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了。”这让我想起有人讽刺宋襄公不半渡而击是蠢猪是的仁义……关键在于双方立场是怎样的,我把你当共同体的一员,还是绝对的敌人。这个您自己慢慢想吧,不能再深入说了。

拥有最可靠的力量

那就是实力,马自己也引过他前人的话,其中比较多的就是塔西佗,下面这句很带感“世界上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不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的权力和名誉。”

活得越久,越会觉得这话有道理。现实之中,我见过很多僭越者(不具备实力而居高位),走出原来的公司之后成为完全的失败人士,他以为是自己运气不佳,其实则是之前的所谓名誉与其本人实力没有任何关系。

太多人误把公司的实力当成自己的实力了,后果多半是灾难性的。

正视命运的必然后果

实力出众的人,无论是受到命运的青睐或者遗弃,其态度并不会与平时有多大变化。具说罗马人的在战败时不会沮丧,战胜时也不会骄傲。

此时显出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学校教育),作为圪人理解社会的活动,它能使人明白社会的剧烈变化,并形成无论其如何变化都不动摇的性格。

很多人实在不清楚自己期望的界限,会犯下盲动的错误,由于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实力而走向了毁灭。

很多人实在不清楚自己期望的界限,会犯下盲动的错误,由于不能客观估计自己的实力而走向了毁灭。

不得不说,任何时代能准确理解自己处境的人都是极少数,希望读书学习更多的人达到这种境界。

本书我前后看了两周(算是看的非常慢的了)有机会还会再读,挺好。

《马基雅维利语录》读后感(十):对话马基雅维利,穿越500年

对话马基雅维利,穿越500年

百科中这样解释:尼可罗·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也是佛罗伦萨的爱国者、公务员,以及政治理论家。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论李维》一书中的共和主义理论。

课堂上读到的他的介绍,来自于一个知名的教授,这个教授曾经本科的论文写的就是马基雅维利。由此,我也被受到了影响,写了一篇拙作。但是初步读到《马基雅维利语录》的时候,觉得这也就是一本格言集子。但是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来自500年前的经典智慧,总有一句让你茅塞顿开。

网友的书评也是这样写到:马基雅维利著作等身,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学者,还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但是,作为政治学者的马基雅维利给他赢得了生后名(虽然这种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恶名,或者说是不道德之名,或者说毁誉参半)。我个人认为我们对马基雅维利的认识或者说对他的这本君主论的认识还不充分,而且这种认识页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例如,在马基雅维利死后的第五年《君主论》得以出版,该书很快被多次翻印。但是,很快罗马教廷就掀起了抹黑马基雅维利的运动,他的《君主论》也于1559年被列为禁书,耶稣教徒开始焚烧马基雅维利的画像,他从此成为“魔鬼的帮凶”。直到18世纪中叶的伏尔泰也撰写“反马基雅维利”的檄文。

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学的鼻祖。这点我是赞同的。最为主要的是他将政治从神学中抽离出来。他的知名的观点是政治无道德。有网友写到:马克思说马基雅维利是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普遍解读是一种代表者权术与谋略,不择手段的政治权术理论。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的名著《马基雅维利主义》一书中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核心是“国家理由”观念。迈内克形容马基雅维利时说道,他注定是一个不信上帝的人,他必定不知道地狱的恐怖为何物,那么他的信仰来源为于哪里?这就来源于他的“国家理由”。有人说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政治功利主义,这种政治功力主义也是基于国家理由,我将国家理由简单概括为,“一切来源于国家,一切为了国家”。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被上升到一个制高点,这为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诞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说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学的鼻祖,当之无愧!

《马基雅维利语录》是对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语录的收集,建议你阅读过《君主论》等西方思想政治的一些著作之后,阅读本书,效果会更好,更能理解语录中的一些精髓。

1.马基雅维利_《The Prince》

      我对这个系列的更新有两种想法:1.根据时间线索从古希腊哲学家一路学习过来 2.先学习自己及其感兴趣的哲学思想,最后再穿起来。最终选择了2,原因有两点:1.为了保证更新的频率,也为了保证自己学习的进度,从感兴趣的哲学家开始学习会提供给我更多的动力;2.在还没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就按照时间线系统学习,只能让我最后充满其他学派的思想,而如果有了基础后,再进行相互的联系和对照,会产生出更多自己的想法。

        这是本系列的第一次更新,可能因为我实在想开个好头,导致我在准备的时候如履薄冰,因为我的哲学和世界史基础太差了,很难把一段哲学或一个人物说清楚,为了让我最后的结论显得公平一些,我分别去学习了大陆学者谌洪果的,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庄锦农,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但内心还是十分不安,因为基础及其薄弱,我大脑中没有产出任何个人想法,只是对各个说法搬运累加而已。最后我发现是其实是我的定位错了,我把自己定位为了老师,想仅仅通过自己一周的努力,就达到融会贯通进而可以给别人讲明白。倘若我得知一个人认为他一周的学习就抵得上中外学者教授长期且专注的研究,除了自负我体会不到任何。故我应理所当然的尽力准备出不如意的成果:)

        接下来,我会以《西方哲学史》的描述为主线,然后根据从其他学者所得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总结出马基雅维利所做的8个贡献和一个理解他的基本观点。([ ]中的文字是自己的补充,以外的文字摘自《西方哲学史》)

        文艺复兴中没有产生重要的理论哲学家,但是在政治哲学中造就了卓越无比的一人——尼科罗·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是科学性的经验学问,拿他对事务的亲身经验作基础,力求说明为了达到既定目的所需用的手段,而并不讲那目的该看成是善是恶。[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就“他到底是个先知还是恶魔”这个问题上饱受争议]。惯常加到他名字上的毁谤,一大部分出于恼恨人坦白自供坏事的伪君子的愤慨。固然,真正需要批评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但是在这一点上他是当时时代的表现。[可以看出罗素先生是倾向于马基雅维利是先知,并非恶魔的,哈哈哈哈哈哈]。对于对政治中的虚伪恶行如此诚实,在其他任何时代或其他任何国度都是不大可能的事,也许在希腊,从智师派学者受了理论教育、由小城邦战争得到实际磨练的那些人属于例外[这个例外指的就是马基雅维利,他受过相当完整的拉丁文和意大利文教育,后来任国家外交官,在政治生活中所接触的都是那个时代的君王和教皇,所以他就是罗素口中的‘例外’]。

        马基雅弗利(1469-1527)是佛罗伦萨人,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律师,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家庭基本是小康生活。[马基雅维利生时正值乱世,教皇是最强大的军事势力,富有的意大利城邦一个接着一个的被外国强权如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攻占。当时各大强国之间的合纵连横变化不断,佣兵军团经常在一夕之间便转换阵营,地方政府也常在数周之间建立或瓦解]。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萨万纳罗拉主宰了佛罗伦萨,这个人的悲惨下场给马基雅维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他说“一切武装的先知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失败了”,随即举萨万纳罗拉作为后一类人的实例。[关于萨万纳罗拉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从那段历史可以看清当时的意大利处于怎样无序的混乱中,但是为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性,我会把这段历史放在另一个专门的文章中]。

        萨万纳罗拉刚刚被处刑后,马基雅弗利在佛罗伦萨政府中谋的一个小差事(1498),但是不久之后却得到赏识,经常被委以外交使节的重任。1512年美第奇家族复辟,一贯与美第奇家族做对的马基雅维利也走到了其政治生涯的终点,但是美第奇家族并没有处死马基雅弗利,关押了他一些时日后便把他开释了,之后他一直过着著书的隐居生活。他最著名的《The prince》[君主论,或邦主鉴]是1513年写的,[这本书实际上是为了讨美第奇家族欢心的,后来被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同时在撰写的那部较长的作品《Discourses》[罗马史论,或论李维],显著地带着更多的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色彩。他在《The prince》开首说,这本书里他不打算谈共和国,因为已经在别处讨论过共和了。不并读《Discourses》的人,很容易对他的学说得出偏颇的看法[这里也能看出一些罗素先生最马基雅维利的认可,哈哈哈哈,学习哲学之前觉得哲学很神秘,但是越了解越会发现,整个就是持不同观点的文化人的撕逼史,哈哈哈哈哈哈]

        《The prince》这本书旨在根据史实及当时的事件,揭示帝国是怎么得来的,如何保住的和如何失去的,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提供了多个大小实例作为这本书的基础。当时的prince没几个人是合法的,很多情况下,连教皇也凭仗贿赂的手段获得选任。那时候到达成功的常则和时代变得比较稳定后的成功常则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像那种凶残和不讲信义的行为假若发生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是绝对被人耻笑和鄙夷的,但当时没有谁会为此而愤慨。或许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又会比较欣赏马基雅维利,因为当代有一些最可注目的成功,都是仗着和文艺复兴时在意大利使用过的任何方法一样卑鄙的方法取得的。想来马基雅维利这位政略艺术鉴赏家,一定会给希特勒的国会纵火案、1934年的纳粹清党以及慕尼黑协定后的背信喝彩叫好吧。[这里显然可以看出罗素先生虽然欣赏马基雅维利,但对于那些“残忍”手段仍然是不耻的]

        [想必读到这里,大家对《The Prince》这本书很感兴趣,我大概的说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下面还会更详细的说明。在意大利群雄割据,任意一个有军事武装,或者是能够蛊惑人心的人都有机会夺得政权的时候,马基雅维利担任外交官,常与当时各个君王来往,故以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为依据,写出了《The Prince》(本书是献给当时的君王美狄奇的,并不是献给百姓们的),这本书中给人从人性方面分为了两类,君主(Prince)天生,或者说人性中,就包含着 睿智,果敢,当机立断等特质,百姓(Vulgar)天生就包含着 愚笨,无主见,懦弱等特质。读到这里我想这世上有一种最可悲的命运,就是父亲天生是Prince ,而儿子天生是Vulgar。儿子总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赞扬和鼓励的,但是天性使然Prince是不会看得起Vulgar的,如果Prince无法正确的认识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天性,而不是其他。《The Prince》这本书阐述了君王如何统治百姓。有的君王尝试给百姓谋长久的福利,但是因为百姓的愚蠢困顿,不想失去眼前的小利,最终失败了;有的君王尝试完全武力镇压,但是长久的镇压终究会到直接百姓揭竿而起,最终也失败了;事实证明,只有一种方式,是最容易夺得政权,最容易巩固地位的,那就是欺骗,利用百姓的无主见和懦弱的特性,利用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足够打击散兵游勇的军事力量,很容易让无知的百姓听信,让无勇的百姓恐惧,随着这些政治手段的不断强化,就可以将自己的统治地位巩固起来。]

        [由此推演,君王就有了暴虐,虚伪和做任何违反道德的事情的权利,故后世很多人都以此讽刺攻击马基雅维利,认为他是魔鬼的导师。为了证明他不反对君王行恶,罗素举了以下的例子]

         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凯撒·鲍吉亚收到马基雅维利的赞扬,凯撒的问题是个难问题:第一,要通过哥哥的死,使自己成为父亲的宏图大业的唯一受益人;第二,要假借教皇的名义用武力征服一些领地,这些领地在亚历山大死后必须归他个人所有,不属教皇;第三,要操纵议事会,使他的同党成为下一代教皇。凯撒追求这个困难目的时,手段非常老练;马基雅维利说,从他的实践,新的君王应该汲取养分。最终凯撒失败了,但只是因为“命运意外不吉”。恰巧在父亲死的时候,他也得了重病,等他病好后,他的敌人已经纠结起了自己的兵力,他的冤家对头已经当选为了教皇。在这次选举的那天,凯撒告诉马基雅维利,他对一切都有了准备,“只是万万没想到,在父亲死的时候他也得了危及生命的重病”。马基雅维利深切的知道他的种种恶行,却下了这样的结语:“如此,回顾凯撒的全部行为,我找不出丝毫可以指责的地方;反而像我在前面说的,我感觉理应把他看成是一切靠命运、籍他人武力掌握到大权的人要效法的榜样。”      

        [前面说过,《The Prince》是为了讨好当时的统治家族的,所以隐瞒了一些他的根本目的,这些目的在《Discourses》表露了出来,看下面的例子]

        马基雅维利写到:“人同我们的宗教首脑罗马教会越接近,信仰就越不虔诚。……它的毁灭和惩罚临前了。……我们意大利人亏赖罗马教会和它的祭祀,才成了不敬神的败类;但是我们还受它一件更大的恩惠,一件终将成为我们毁灭的恩惠,那就是这教会使得我们国家四分五裂,现在仍让它四分五裂。”

        [类似的字段有很多,可以看的出来,马基雅维利希望意大利实现统一,而绝不希望在它之中四分五裂,群雄割据。所以必须认为,马基雅维利赞赏凯撒·鲍吉亚,无非是赞赏他的手腕,绝不是赞赏他的目的。]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对高妙手腕和能够带来名声的行为备极赞叹。这类感情向来就一直存在;拿破仑的敌人中有不少热烈叹服他是个将才。但是在马基雅维利时代的意大利,对于机巧的那种准艺术欣赏式的赞美,大大超过了以前和以后的各个世纪。但要是把这种赞美跟马基雅维利认为重要的大政治目标看成一致,那就错了。爱手腕和求意大利统一的爱国愿望,这两件事在他心中并存,毫不相干。所以他才能够赞颂凯撒的手腕,也怪罪他不该让意大利闹得分崩离析。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马基雅维利赞扬手腕,也拥有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愿望,接下来我们看看马基雅维利对于君主行为的看法]

        关于君主的行为方面,《The Prince》直言不讳地否定了一般公认的道德。作为君主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要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书中有一章(第十八章),标题是“君主必如何守信义”。里面讲,在守信有好处时,君主应当守信,否则不要守信。君主有时候必须不讲信用。

        “但是必须会把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作为冒充善者、口是心非的君子。百姓全那么头脑简单、那么容易顺从眼前的需要,因此欺骗人的人总会找到愿意受骗的人。我只举一个近代的实例。亚历山大六世除了骗人一事不干,他帮的什么事业不想,却还得到了骗人的机会。再没有谁比他更会下保证,或者比他发更大的誓来断言事情,可再也没有谁比他更不遵守保证和誓言了。然而因为他深懂得事理的这一面,他的欺骗百发百中。所以说,作为君主并不必要条条具备‘各种传统美德’,但是非常有必要显得好像有这些品质。”

        [对于《The Prince》中的这些描述,让我的眼界大开,让我开始理解很多之前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目睹了有些同学面对保研加分时的丑恶嘴脸,实在让我不耻和鄙夷,而今看来,这只是手段而已。衡量这个价值还是首先看每个人的目标的,如果他的目标就是保研,那么他用再下作的手段都好,只要达成目标,就算是成功。这个道理往往是学校中不会教给你的,因为学校中(原本的)的价值是每个人获得真才实学,考试评级只是手段,所以学校不会提倡你考试的时候通过作弊来得到高分,在这个学校的原本价值中,高分是没用的,真才实学才是有用的。那么我们以此为思路,倘若你这个学校的价值就是高分,就是名次的话,那我大可以作弊,代考来取得高分,不是吗?]

        [说到学校,我深深的痛心,我深深为我们的儿童和家长痛心,这份痛心源自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高潮在近几年频频爆出的儿童性侵。家长千辛万苦,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甚至举家负债也要把孩子送入贵族学校,送入高等学校,可竟然还要担心孩子有没有被性侵。儿童天性和擅长本就不同,却在制度之下,都被要求考出高分,有的孩子就是擅长与文学,对数字无感,有的孩子就是痴迷于公式,觉得文学没有价值。那些恰好对任何学科都不排斥也不喜欢的人,能够努努力吃点苦头来考出个高分来,就被老师家长众星拱月,希望持这些观念的家长和老师们,在面对社会上某些不可抗的不公因素,比如别人手握资源,不必比你努力也有更大的可能比你成功(何为成功后面再说)比如别人家境优渥,把资本存在银行得来的利息也比你的劳动所得更多,也能有此种心态,也能如众星一样对别人大加赞美,而对自己嗤之以鼻。努力得来高分自然应该赞美,懒惰得到低分自然应该批评,但努力得来低分 和 懒惰得来高分 时,我们真的要去批评低分吗?]  

        [我在看《The Prince》时,也突然反应过来一个问题,老师家长社会都在告诉我们要成功,是没错,成功自然比失败要好,失败也绝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可是成功说的是达成了目标。父母,老师,夫妻,随便一个人都让你成功,但是他们却都在用自己的目标来衡量你是不是成功,我喜欢赚钱,那你赚不到钱你就不成功;我喜欢好身材,那你身材臃肿你就不成功;我喜欢论文,那你交不出来论文你就不成功。越早知道自己的目标,越早跟别人讲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一生中绝顶的大事]

        [当我看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庄锦农讲《The Prince》中的君主的欺骗时,有一点让我很感动,庄锦农教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政府控制你们,依靠什么?”,学生没有回答,庄锦农教授叹了口气,指了指自己:“靠我,靠老师,任何人跟你们灌输某些观点,你要搞清楚他是什么人,他拿谁的薪水,他为谁效力”。一个教导者诚恳的告知受教者,自己也是依靠这某些东西,自己也并不完全可信,如此坦诚,实在让我感动。]

        前文说到过,马基雅维利从萨万纳罗拉得出了一切武装的先知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失败了这一论点,说到底,其实就是力量的问题。为达到某个政治目的,这类或那类的力量总不可缺少。这件简单明白的事实被“正义必胜”或“罪恶的胜利不会长久”等诸如此类的口号掩饰住了。即便你所认为的正义一方真的战胜了,那也是因为这一方有了优势的力量。力量常常依靠舆论,舆论又依靠宣传了,而且当然,表面显得比你的敌对者有道德在宣传上是有利的,而显得有道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真的有道德。因为这个理由,胜利说不定往往落在具备公众所认为的道德最充分的一方。

        但是关于这点有若干重大的限制:第一,抓到权利的人,能够操纵宣传时的自己一派的人显得有道德;第二,有些个混乱时期,明白露骨的无赖行为屡屡成功;马基雅维利的时期正是那样的时期。在这种时代,会有一种迅速增长的观点,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它合算,一般人就看得下去。照马基雅维利自己讲,哪怕在这种时代,当着无知大众也宜摆出一副道德面孔。

        [庄锦农教授在讨论这一点时,说到公众道德,有很有意思的观点。以下只是搬运原话,并不掺杂任何个人思想在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体会的,与我,与这篇文章,无关。“过去中国有三从四德,只是为了限制女性,让女性在思想上觉得不能离开丈夫;后来有君臣思想,让臣子在思想上就树立为了君王不得不死的光荣思想;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中,统治者专门为了控制百姓培养出来的那些公德,现在呢?”]

        关于马基雅维利《The Prince》中的思想,已经说的比较详细了,当然不是完全都讲到了,有一些我没有说,有兴趣的看看原著吧,书很小,200多页而已。

        马基雅维利还写过剧本,我想介绍名为《曼陀罗》的剧本,因为《曼陀罗》中就表现了马基雅维利在《The Prince》中的思想:

        卡莉玛克是一个浪荡公子,在巴黎继承了遗产,整天吃喝玩乐。有一天得知了佛罗伦萨的一个贵妇,卡莉玛克想要得到她,就从巴黎返回到佛罗伦萨(在战争当中)。卡莉玛克得知贵妇不能怀孕,就假装为医生去给她望闻问切,说“你必须喝下曼陀罗,才能怀孕,但是你喝下以后,比如要和一个男人上床,把毒素排泄给他,你就安全了”。之后就装扮为流浪汉被这些人抓住,假装被迫的跟贵妇上床,在上床的时候他就赢得了贵妇的芳心,这两人就成功的瞒过了贵妇的丈夫,结局皆大欢喜,贵妇丈夫获得了儿子,尽管被骗了但是他很高兴。卡莉玛克和贵妇终于抛弃了良心的重负,还维持了很好的名誉。

        人物分析:1.浪荡公子:从巴黎回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就是因为感情的冲动和盲目,但是他能够当机立断,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马上就来,还能团结一批人为他所用,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能够伪装(像教皇伪装一样),装成医生把贵妇丈夫骗的头头是道。2.策划人:马基雅维利自己的化身,策划整个事件,他看不起愚蠢昏庸无能的贵妇丈夫,觉得他就是时运太好,但是他不是空抱怨的人,还利用智慧、能力和德行,去实现自己想要的。3.贵妇:本身是虔诚的基督徒,她违反了两宗罪:奸淫(通奸)和杀人(毒死流浪汉)。这里面的所有人都可以称为坏人,也都可以称为成功的人,他们都在某些时候采用罪恶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结尾的大结局的,这也表明马基雅维利希望,所有这些残酷的政治手段最终都能带来好的结果。

以下总结一下马基雅维利的贡献:

        1.区分了政治应当是什么 和 政治实际是什么

        2.区分了政治道德 和 私人道德(国家道德与个人道德有时背离)

        3.前两者的基础上,入微的阐释了统治的技术(因时行恶)

        4.阐述了政治不仅是技术,更多是眼光 和 决断

        5.尽管政治需要智慧和手段,但政治的目的应该是皆大欢喜的(曼陀罗)

        6.权利仅仅是手段,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工具,关键的事如何获得荣耀

         只顾着,或者只有能力光顾着,拥有权力、维持权利是不合格的,是失败的君主

        马基雅维利的在共和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Discourses》中,但是我现在没有兴趣去看,搁置于此,以后若有兴趣看过,再来补充。

        如果你真的看到了这里,感谢你,辛苦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